- 首页
- 医藏
- 目经大成
目经大成
诗曰:杞菊饮,汇天麻,青葙荆薄密蒙花,防翘归芷粉甘草,风热循皮赤烂瘥。
卷之三 和阵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川乌(一两) 白附子(二两) 南星(三两) 半夏(七两)
上四生物作一家,碾极细,绢袋盛,置瓷盆,泉水摆出粉,粉尽俟澄,则换水漂,相天寒热,露晒三五七日,阴干,糯米煮稀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兼风薄荷酒,尤佳。
风盛则痰壅、痰壅则气升,或寒或热,发为呕吐泄泻口眼 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故用半夏、南星之辛,以散寒 湿,川乌、白附之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之,杀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风痰之上药,然热痰迷窍者非宜。青州范公亭,井泉清冽,浣物迥洁白,拟以名方,盖美之也。
诗曰:青州丸子,川乌白附,半夏南星,四合生做。
卷之三 和阵
益黄散二十二
橘皮(一两) 青皮(三钱) 丁香(二钱) 诃黎勒 甘草(五钱)
小儿面黄睛黄,食不化,及滑肠颐滞,主此方。
胃主受纳,脾主消磨,今能纳而不能化,责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颐滞者,颐颌之下多涎滞也。面黄睛黄,皆土弱不能摄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涩能止滑,故用诃子;及青橘二皮,取渠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
诗曰:益黄青陈橘,丁香诃黎勒,小儿脾气亏,甘草同调燮。
上症还须理中等方,此散恐不合式,学人审诸。
卷之三 和阵
升阳益胃汤二十三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黄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黄连 白芍 泽泻风热不制之证,当从凉散。服之反体重节痛,口干无味,二便失常,饮食不化,洒淅恶寒。此盖脾胃虚衰,不能鼓荡阳气,荣渥水木。致湿淫于内,体重节痛,饱闷不嗜食,而食亦无味。甚则阴胜湿愈盛,故洒淅恶寒,大便泻下。久湿乃生热,故口苦舌干,小便秘结。是方异攻散,中虚湿淫之主药也,羌、防、柴、独除湿痛而升清,半夏、连、泽 湿热而降浊,更有黄 之助阳,芍药之理阴,则散中有补,发中带收,脾胃互益矣。如中病,除连、泽、羌、独活,加砂仁、当归为妙。
诗曰:升阳益胃只参 ,术草柴苓夏橘皮,白芍黄连防有碍,独羌活泽用何为。
卷之三 和阵
培元散二十四
山楂 神曲 麦芽 半夏 砂仁(各一两) 橘皮 苍术 甘草 白芷 藿香 浓朴 芎 香附 紫苏(各五钱)
胃土,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不云乎!然资生固有养生之术,而养生不无伤生之患。
此医药、稼穑所以并垂于世而弗废也。今小儿因食致积,挟食转疳,市人一竟意伐木,凿柄方圆不合,徒自灾及坤元、眷行秋令,生生之机荡然尔。上方山楂、神曲、麦芽、橘皮,销宿污而进香稻;砂仁、半夏、苍术、甘草,焊寒湿而理虚痰;白芷、藿香、浓朴疏气结也,气不足加人参、白术,有余加黄连;芎 、香附、紫苏行气滞也,血不足加黄 、当归,有余加丹皮。夫如是,则神恬清爽,不治目而目治矣。爰就其才质以名曰培元。
诗曰:培元藿芷又山楂,橘朴苍芎麦子芽,草草酿成香曲酒,砂人半夏醉苏家。
卷之三 和阵
保和丸二十五
(怀山药打糊为丸,麦芽汤下;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治同)
山楂肉(二两) 六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两) 莱菔子 橘皮 连翘(各五钱)
饮食内伤,令人恶食及腹痛泄泻,痞胀,嗳酸,此方主之。
经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饮食过其分量,则脾胃受伤,不能运化谷气,积为前证。详考五味相制,酸胜甘,腐胜焦,苦胜热,香胜腐,燥胜湿,淡胜饮,利胜滞。故用山楂之酸,以消肥甘。用神曲之腐,以化焦炙。
解郁热须连翘之苦,辟腐秽藉橘皮之香。半夏辛烈,燥湿土也。茯苓淡洁,利水饮也。莱菔之利行食滞,白术之辛甘香温,总胜五味,自然五宫大安,脏腑太和之气,于以保和云。
诗曰:保和苓曲山楂肉,橘夏连翘子莱菔,大安一味白术加,消中兼补放心服。
卷之三 和阵
七味白术散二十六
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干葛。
中气不和,肌热泄下,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胃之气也,虚则不和。不和则热作,而泄泻时下,虚者补之于甘,故用四君。热者沉之以清,故用干葛。不和者,醒之以香,故用藿、木香。
诗曰:七味白术散,四君加木藿,干葛用何为,肌热泄时作。
卷之三 和阵
橘皮竹茹汤二十七
人参 麦冬 枇杷叶(去毛,蜜炙) 甘草 赤茯苓 砂仁 橘皮 竹茹 大枣目大病后,哕逆不已,脉来浮大,势欲复发者,此方主之。
目大病,必苦寒攻散乃瘥。既瘥,则元神削弱,稍有感触,个中迥觉难耐。正气汹汹,邪格之则逆而作者,曰哕逆。一二日不罢,本脉定加脉大。浮者虚象,大则病进。目再微红不爽,毕竟复发。譬兵荒后,天疫盛行,非灾也。盖饥困伤脏,不能翊运秽气耳。得饱其粱肉,勿药而起。上方橘皮、竹茹、麦冬、枇杷叶,平其气而清其热。人参、甘草、砂仁、枣子,和其逆而补其虚。是亦粱肉之微乎。
诗曰:橘皮竹茹汤,参麦枇杷叶,苓草缩砂仁,大枣煎同呷。
卷之三 和阵
生熟地黄饮二十八
人参 黄 五味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黄 枇杷叶 石斛 当归 牛膝 苁蓉消渴烦躁,咽干面赤,神珠枯涩,此方主之。
咽干,肾火上炎也。面赤,阳明郁热也。火燥则消,热盛则渴。津液消渴,则目睛枯涩,而烦躁不宁。故用二冬、二地养阴润燥,参、 、归、味补气生津,再有枇杷叶、石斛清和肺气,牛膝、苁蓉疏导金水。依然清者亲上,浊者就下,无庸再投汤饮。
诗曰:生熟地黄天麦冬,当归牛膝肉苁蓉,参 石斛枇杷叶,五味融和补化工。
卷之三 和阵
小柴胡汤二十九
柴胡 枯芩(酒炒)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目病初作,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此少阳经伤寒,半表半里之证也。法当和散,故制是方。盖柴胡,枯芩质轻性寒,能退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少阳之寒。人参,甘草补益中气,中气足则邪不得复传入里,乃不治之治也。今人遇伤寒,不分阴阳表里,概用此汤去参投之,以为平稳,祸人多矣。妇人伤寒,合四物更除半夏、入白术,尽剂泰然。
诗曰:小柴胡汤参居最,草夏黄芩功少退,但有生姜枣作煎,少阳百病成和解。
卷之三 和阵
清镇汤三十
(除羌活、桂枝入茯苓即清脾饮)
青皮 浓朴 柴胡 半夏 黄芩 白术 甘草 草果 羌活 桂枝此即小柴胡合清脾饮加减而变是方。风疟蒸散瞳神,恶风头痛,暂予一服。愚按疟疾,多因暑湿戕脾而起。
盖暑耗气,湿蕴热,热生痰,三者相持不能发越,故寒热间作。复感风邪则木又乘土,摧困极矣。理合橘、朴、柴、桂破滞疏风,半夏、黄芩燥痰清热,再用羌活、草果之辛散积寒,白术、甘草之温克中气,庶病势渐衰,脾部为之一清。脾清,肝邪亦从此而伏焉。爰名其饮曰清镇。
诗曰:清镇元自清脾变,小柴胡汤药亦见,出参苓入桂羌煎,风疟蒸人势少善。
卷之三 和阵
扶桑丸三十一
嫩桑叶晒干一斤,黑芝麻四两,蜜丸。
昔有胡僧货此丸于市,歌曰:扶桑扶桑高入云,海东日出气氤氲,沧海变田几亿载,此树遗根今独存,结子如丹忽如漆,绿叶英英翠可扪,真人采窃天地气,留与红霞共吐吞,濯磨入鼎即灵药,芝术区区未可群,餐松已有人仙去,我今朝夕从此君。时人居为奇货,有若吉光片羽,争先得之为快者。遂传其方,服之皆谓却病驻景云。
余考桑叶甘寒,凉血除风,芝麻甘平,养精润燥。夫风燥去,则筋骨自强,精血营而容颜宜泽。用却燥金目病,诚良剂也。乃曰驻景,未免为胡僧所欺。
释家群居饱食,嗜欲满怀,所图谋远越强人。稍优者狃于空寂,若忘天日。此诗颇不俗,而有生意,又自胡僧得来,不知捉刀谁手。
卷之三 和阵
参麦自然饮三十二
人参 麦冬 五味 当归 黄 甘草 乌梅 白芍 枣皮煎成,用葛、梨、蔗、藕、茅根、地黄、西瓜,自然汁一杯,入汤服。如非时无有,得人乳、牛乳、石蜜、枣膏亦可。
此治燥之通剂。
燥乃阳明秋金之化。经曰: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肺为寒水生源,源止流绝,不能灌溉周身。且或汗,下亡津,或房劳竭髓,或过饵金石,或贪哺酒食,皆能助狂火而损真阴,故化为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喘咳烦渴,上则咽焦鼻干,下则肠枯便秘。治宜生津存液,其燥自退。故用参、 、麦冬、甘草补气以生津,归、芍、梅、枣,五味辛酸而致液。且津生于自然,当用自然之瓜、梨等汁以为助。液存于温润,更须温润之乳、蜜、枣膏以为养。
诗曰:自然汁,一二好,花样兼并何处有,有的生脉如归 ,和着枣梅芍药草。
卷之三 和阵
黄连汤三十三
黄连 干姜 桂枝 甘草 人参 半夏 大枣胸中有热欲呕,胃中有寒作痛,与此汤而愈者,黄连之苦佐以半夏之辛,则苦从辛化,寒者不滞,可以泄上热;姜、桂之温和以参、草之甘,则温从甘缓,热者不燥,可以散中寒。寒热之相用,犹兵法奇正之相倚也。况大枣益胃,又所以热中而靖招摇矣。若早下误下,胸满不痛,渐成痞气,去桂枝,换黄芩,盖病在表,早下误下皆逆矣。下而虚其中,表邪乘之,则阴阳不通如痞象,故曰痞。邪正相搏,抑郁心肺,必烦躁肠鸣、干呕或泄利、谷不化。论因固属虚,见症如斯,虚亦成实尔。故须出桂入芩,从其部而泻之。假无热,只自虚而痞,当塞因塞用,补阵热阵选方,芩连俱用不着。
诗曰:黄连癖干姜,甘草爱肉桂,偏是枣强人,半夏为知契。
卷之三
寒阵
阳元销阴,阴尽命绝,先筹灭火,再议壮水。汇寒方:
卷之三 寒阵
抑阳酒调散一
独活 蔓荆子 前胡 羌活 白芷 甘草 防风(各二钱) 生地黄 黄柏 防己 知母(各三钱) 黄芩 栀仁寒水石 黄连(各五钱)
昔有人言,阴气一分不尽则不仙,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今某纯阳亢极,阴销殆尽,宜尸解羽化,乘彼白云,汗漫游于九垓而不返耳。尚欲少留人世,须亲是药。盖防风、蔓荆、前胡、白芷、羌独活、甘草,升而不降之品,抑其外出,使彼不相犯。知、柏、生地、栀仁、防己、寒水石、黄芩、连,寒而善走之药,迫其直下,而上获少舒。是亦表里双解之法。酒调者,大只暴风客热,睛痛如烙,须以渠为导引,臭味相投,入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倪氏以是散为丸,救瞳神缩小,人存乎,不问眼。
诗曰:平羌蔓草香如芷,地柏栀芩仍可喜,连夜风来水石前,独眠不叹无知己。
卷之三 寒阵
九味芦荟丸二
芦荟 木香 胡黄连 川黄莲 青皮 鹤虱 雷丸 芜荑(各一两) 麝香(二钱) 神曲(糊丸,青黛为衣。)
小儿疳积上眼,此方主之。
疳毒本伤脾胃,医家皆以肝言,何也?盖木原出于土,土有肥浊,必淫入木,风不能胜湿,乃自甚而生火,克乎脾胃。是病本在土而标在肝也。今而目病,则标急于本耳。故以芦荟、胡连、川连、雷丸、鹤虱、芜荑,群队苦臊之品入肝,以清疳毒,杀疳虫,复以麝香、木香、青皮疏其陈腐抑郁之气,而使土木相安,用神曲、青黛者,肝脾之药,亦物与类聚之义。小儿疳蚀疳积,即不病目,亦当服此。
诗曰:鹤虱雷丸白芜荑,木香二连及青皮,细研芦荟麝加入,神曲糊丸黛作衣。
卷之三 寒阵
又方三
芦荟 胡黄连 龙胆草 芎 芜荑(各六钱) 当归 白芍(各两半) 木香(八钱) 甘草(五钱)
上方以木香、甘草、芍药和气疏土,当归芎 养血营肌,胡连、龙胆疗骨蒸痨热,芦荟、白芜荑杀有形疳虫。
除疳积外,并治久染风热,以致目生云翳,肌体消瘦,发热作渴,暨口牙耳项疮蚀瘰结等症。
诗曰:胆草非木香,芎 尽芜荑,连黄芍药白,甘草合当归。
卷之三 寒阵
芍药清肝散四
白术 石膏( ) 滑石 芎 防风 桔梗 荆芥 前胡 柴胡 甘草 薄荷 黄芩 知母 芍药 栀仁 当归大黄(制) 芒硝膏粱过味,病发酷烈,此方主之。
膏粱本卫生急需,过味则气血随变。再禀受素浓,胃阳亢害,自尔目暴赤肿,如怀如蛤,继而凝脂,花白层见错出,不得不处此寒方,权行威令。所谓逆则攻之,急治其标者也。然寒药多伤气,故以白术甘扶其胃,胃气宁,则芎 、防风、薄荷、荆芥、柴胡可以升而散之。以当归、芍药顾其阴,阴血固则前胡、桔梗、山栀、黄芩、滑石可以清而导之。石膏、知母荡其热,速其去也。大黄、芒硝洁净府,善其后也。非膏粱致变,非气血素浓,进此不合,恐阴盛逼阳上亢。须问切详明,不可见症医症。
诗曰:栀人膏石炼硝黄,术廪荆柴户恰当,知母曷防风作梗,芎芩芍草薄前厢。
卷之三 寒阵
三黄祛热煎五
黄连 黄芩 黄柏(盐、酒炒) 芎 薄荷 连翘 花粉 栀仁上方为风热退,睛痛不止,脏腑不秘结而作。夫上结而下不秘,是脏未移热于腑也。故只三黄、花粉、连翘、栀仁之苦寒以清之。火退而痛不止,是肝复淫热于心也。更须薄荷、菊花、芎 之辛温以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