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瘴疟指南
瘴疟指南
是方蒲黄能逐败血。芍归能去旧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气益血。乃阴类。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诸药以导血归源也。
卷下 断瘴方
青州白丸子
治 瘴目上视。口噤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及治中风痰甚等证。
生半夏(七两) 南星(二两) 生白附子(二两) 生川乌(五钱)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生姜汤下。
瘴口噤。目上视。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因脾胃感冷。中气不能运痰。以致痰气上迷心窍。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于湿。半夏南星能燥湿。痰滞于寒。
白附之温。川乌之辛热。能祛寒。送以姜汤。最能治痰滞之瘴也。
卷下 断瘴方
星附汤
治 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声如牵锯。口噤直视。遗尿遗屎。
生南星(一两) 生附子(一两) 木香(五钱)
上 散每服四钱姜九片。水煎温服。
瘴有痰涎上塞。声如扯锯之状。则再兼异证。皆痰所为。由脾胃感冷。中气虚寒。不能运痰而然。
故用南星之燥。以去痰。附子之辛热以温中。佐以木香之辛以行气。气行则痰行也。予治痰证。多以气方为主。重者单用。或加二陈汤。内虚者。再倍加人参。更佐以沉香。屡屡获效。
卷下 断瘴方
三生饮
治 瘴。如前证之甚者。及治瘴后痰厥。
生南星(一两) 生附子(五钱) 生川乌(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上 散。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温服。元气虚者。加人参五钱。
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乌。因脾胃虚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气虚者。加人参补元气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卷下 断瘴方
正舌散
治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
蝎梢(二钱五分去毒) 茯神(一两微炒去皮木) 薄荷(一两焙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或擦牙颊间亦。妙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者。因瘴热入于心脾经络而然。盖心之别脉系舌本。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宁心。益脾。薄荷能去风热。蝎梢能去风痰。风热去则心脾清。而舌强自消矣。
卷下 断瘴方
柴胡散
治瘴病。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柴胡(一两去芦) 半夏(五钱汤泡)
桂心(五钱去皮) 白芍(五钱炒炙) 甘草(三钱)
上 散。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温服。寒热。
得退。便止此药。
瘴病十四日外。已过经矣。病虽未愈。元气稍苏。更兼其脉。热不潮时。亦弦数。此正疟脉弦数多热之证。
况寒热脉弦。是邪在半表半里。足少阳实主之。故用柴胡为君。本经药也。木得桂而枯。故用以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之辛。以散邪气。
兼能燥湿利痰。治之瘴本若白芍之酸。甲味也。大枣甘草之甘。己味也。甲己化土。养脾之妙法也。
是方李待制立。以治瘴扶脾利痰。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热。用以桂心。佐以柴胡。使柴胡之寒不能为柄。非神于用药者。不可同语也。
卷下 断瘴方
草果饮
治瘴疟头痛。身疼寒热。脉浮弦。
草果(去壳) 良姜 青皮(去穣) 川芎 白芷 苏叶 甘草上各等分 散。水煎热服。当发日前连进一服。不拘时候。
四时治要方。云风疟。食疟。疟即瘴也。多生于东南。谓东南乃鱼盐之地。及多暴风。风疟宜草果饮。此方用川芎。青皮。白芷。发散风邪。良姜。苏叶。发散寒热。今咳痰脉浮紧。
头痛身疼。恶风寒。乃感乎凛冽暴风也。正宜草果饮。因食生冷肥腻。中脘生痰。呕逆遂成食疟。
宜服二陈汤。三因方。治食疟用红丸子。亦为极妙。
卷下 断瘴方
夺命散
治伤寒瘴疟。阴阳证候不明。误投药。致病垂困。烦躁发渴。及妇人产后。胎煎受热。瘴等证。
人参(一两去芦切片)
用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煎至一钟。以冷水沉取冷一服而尽。若鼻有汗滴尤妙。
卷下 断瘴方
五苓散
治伤寒瘴疾。感暑中湿。小便不利。头疼身热。烦躁发渴等证。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肾气下虚者。
不可过服。
泽泻(三两) 猪苓(去皮一两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五钱) 肉桂(一两) 白术(去芦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夏月背寒。头疼。发热无汗。小便秘。浓煎葱白汤调热服。令额上有汗。为妙或只用百滚汤。调热服。仍续啜热汤。冲令汗出。
冒暑极热。新汲水调亦可。热瘴痢疾。小便不利者。并用热水调。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车前子汤调。
不宜多服。瘀热在里。发黄胆。茵陈汤调。或加辰砂尤治蕴热心烦。
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梦投此方。可谓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参。备急丸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存战守之意也。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陈者。俱不可用。
如去桂而加人参。却谓之春泽汤。治烦躁效。
卷下 断瘴方
乌沉散
治瘴疾心腹刺痛调中快气。
乌药(一两) 香附(三两焙干) 甘草(一两炒)
上共为细末入盐少许滚汤调服。
卷下 断瘴方
加减五积散
治瘴后腰疼脚痛浑身疼。
苍术 陈皮 浓朴 半夏 茯苓 当归 川芎(大) 肉桂 干姜 桔梗 甘草 枳壳(气弱者不用)
上姜三片煎服。
卷下 断瘴方
黄建中汤
治瘴后自汗。
黄 白芍 肉桂 甘草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异功散
治瘴后。精神少。不喜饮食。此药能调胃进食。顺气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
人参 白术 陈皮 茯苓 甘草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六君子汤
治瘴后体倦。食少多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上各等分。姜水煎服。如易饥食不多。即饱闷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卷下 断瘴方
大养脾丸
(治同六君汤)
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 茯苓(一两) 干姜(二两炮) 砂仁(二两) 麦芽(一两炒)
甘草(一两五钱)
上炼蜜为丸。每两八丸。每服一丸。食前细嚼姜汤下。
卷下 断瘴方
湿疽汤
治瘴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气郁生痰。痰与气搏。变生诸证。或四肢浮肿。心虚烦闷。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怯。
半夏(一两五钱) 枳实(一两) 陈皮(一两五钱) 甘草(四钱) 茯苓(三两) 竹茹上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热服。
卷下 断瘴方
如圣饼子
治瘴疾呕逆。头疼及气厥痰饮。
防风 天麻 半夏(各五钱生用) 南星 干姜 川乌(各一两) 川芎 甘草上共为末。水丸作饼子。每服五饼姜汤下。
卷下 断瘴方
六和汤
治夏月冒暑。伏热发瘴。烦躁口渴。及心脾不调。霍乱吐泻。或疟或痢。或咳嗽。
人参 砂仁 甘草 杏仁 半夏 扁豆 藿香 茯苓 木瓜 香薷 浓朴上 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卷下 断瘴方
参苏饮
治瘴疟。壮热脉弦数。按之不绝。头痛目睛疼。
人参 苏叶 前胡 干葛 半夏(各二钱) 茯苓 陈皮 桔梗 甘草 枳壳(各五钱)
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服。不拘时。如头痛。目疼。
加川芎。闻之阳气恒泄之地。得疾者。虽身热亦多内寒。正经所谓。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又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太攻之。热去则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热多卑热者。摄生方。卫生方。皆以病深而难治。
参苏有不当服者。且如脉虚内弱烦躁而热。卫生方治以冷汤生姜附子汤甚效。余于湟川得周医云。
近日三五证。热甚大。用附子干姜入麝香少许。汲水调下。心间如觉顿凉。即觉愈。未尝再服。
卷下 断瘴方
柴平汤
治瘴疾十四日外。热尚未除。其脉弦数有力。
柴胡 黄芩(炒黑) 人参 半夏 陈皮 甘草 苍术 浓朴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乐令黄汤
治瘴疾。发热烦躁。引饮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狂言内热。神昏不省。
黄 人参 陈皮 当归 桂心 细辛 前胡 炒芍 茯苓 半夏 甘草 麦冬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煎温服。
卷下 断瘴方
星香汤
治 瘴。手足搐搦。及痰厥等证。气盛者用之。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附香饮
治 瘴。气逆及痰厥。气虚者用之。
大附子(八钱炮) 木香(一钱)
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以天雄易附子尤妙。
痰涎壅盛者。加全蝎五个。仍服黑锡丹镇坠。如六脉俱虚者。用三建各一两。木香五钱。姜枣煎。
更磨沉香同服。
卷下 断瘴方
苏感丸
治因食生冷。至寒痰上壅。作 瘴。及瘴后痰厥。或痢初起。用苏合香丸。感应丸。上各等分。
和匀如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下。
卷下 断瘴方
苏合丸
沉香(三两) 青木香(三两) 丁香(三两) 麝香(三两) 犀角(三两) 安息香(三两)
檀香(三两) 白术(三两) 香附(三两) 荜茇(三两) 朱砂(三两) 诃子(三两) 薰陆香(一两) 冰片(一两) 苏合油(一两)
上将安息香。用好酒熬膏。入苏合油和匀。余药为细末。入膏油。内再加炼蜜为丸。
卷下 断瘴方
苏子降气汤
治男子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壅隔痰响。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昏。脚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热气泄。大便风秘。涩滞不通。
真苏子(五两炒) 当归(三两) 前胡(三两)
浓朴(三两) 甘草(三两) 肉桂(三两) 陈皮(三两) 半夏(三两)
上 散。每服姜三片。枣一枚。煎服不拘时。
卷下 断瘴方
秘传降风汤
治男女上热下寒之病。凡饮食过度。致伤脾胃。色欲过节。耗损真元。脾胃不和。遂致气不升降。
上热则头痛目眩。或痰涎呕逆。胸膈不快。咽喉干燥。饮食无味。下虚则腰膝无力。大便泄涩。
里急后重。脐肚冷痛。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及香港脚上攻。
与浮肿心烦。宜先服此药。然后以所主之药治之。无不效者。
五加皮(五钱酒炒) 枳壳(二两炒) 甘草(一两炒) 草果(五钱)
柴胡(一两) 陈皮(五钱) 地骨皮(两炒) 诃子(五两去核) 半夏(五钱) 桑白皮(二两炒)
桔梗(五钱) 骨碎补(五钱去毛炒)
上 散。加苏叶生姜。水煎食后服。嗽倍半夏。上隔热甚加黄芩。
下部虚弱甚熟附子。如用附子。更加生姜。女人血虚加当归。
瘴疾多上热而下寒。此正张给事所谓阳浮而阴闭也。愚尝谓寓于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之药。
及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南方阳气恒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怕服不若黑锡丹。
降气药。及苏子降气汤。秘传降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然秘传降气汤。若胃寒气虚者。亦不宜多服。得病而上热下寒者。李待制干姜附子汤法。最妙易简方。亦类在降气汤。后更云煎临时以药汁磨沉香。再煎滚此法最良。病退而余热在上者。正宜服之。
卷下 断瘴方
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
沉香(一两) 砂仁(一两) 香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滚汤点服。
卷下 断瘴方
四物汤
治妇人瘴病。宜调血者。此方合瘴疟。诸方用之。
大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上各等分。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四七汤
治妇人瘴疾。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及七情气结。成痰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
咯不出咽不下。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浓朴(三两) 紫苏(三两)
上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卷下 断瘴方
木香槟榔丸
治瘴后痢疾。元气实者。肠胃有积。里急后重。腹痛频频至圊。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去白) 枳壳(一两) 黄柏(一两) 三棱(醋煨一两)
莪术(醋炒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一两) 香附(三两) 黄芩(二两) 大黄(三两)
黑丑(半生半熟取末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滚汤下。
卷下 断瘴方
香薷饮
治瘴后伏暑作痢。
香薷 黄连 浓朴 扁豆 甘草上药 散。姜三片。水煎服。
卷下 断瘴方
香连丸
治诸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