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
附乌龙锭子敷药(初起敷之自散已溃敷之不走且易于大黄(八两) 五倍子 花粉 香附子 木鳖仁蓉叶 蓖麻仁 益母草 霜桑叶 苍耳草灰 皮硝 雄黄 陈锻石 白芨(各四两) 苍术黄柏 川乌 草乌 羌活 独活 生南星 生半夏 川芎 细辛 赤芍 白芷 甘遂 大戟山茨菇(各二两)○共晒研末用醋二十斤。入皂角净肉一斤。明矾四两。先熬去渣。下炒黑陈小粉八斤再熬。俟干湿合用。倾在净桌上。乃以前三十味药末及榆面一斤和入擦匀为锭。临用醋磨敷。(热加猪胆汁寒加葱姜汁)○拟增延胡乌药当归姜黄郁金石菖蒲苦葶苈黄连防风炮用各二两乳香没药木香白胶香各四两又附龙虎散糁药(治肿毒用少许糁云台膏贴能消能溃能提能敛亦始终皆可用)
明雄黄(大山甲(七片) 僵蚕(七条) 露蜂房(有子者佳三钱) 大蜘蛛(三个腿脚要全) 凤仙子(二十四粒) 朱砂 轻粉 制乳香 制没药 炒铅粉 炒黄丹 寒水石白芷 决明(各二钱) 枯矾(五分) 研○拟增草乌南星各二钱蝉蜕蛇蜕各一钱共为末糁贴○(症重多加犀黄麝冰和糁已长新肉加桃花散黄丹石膏共研末和糁免痛)又附拔疔黄丸子(古用草乌南星萆霜巴霜雄朱郁金轻粉蟾酥蝉蜕全蝎皂麝之类) 松香(提净白者二两) 蓖麻仁(四两) 石上同捶极烂。入银朱明雄轻粉各三钱。漂黄丹五钱。蜈蚣三条。全蝎三个。蟾酥二钱。末扯拔干遍再加蜗牛或蟾肝捣烂同扯。令匀。加冰片麝香各五分。捏成小丸子。加绿豆大。粘膏上。贴疮头外圈乌龙锭。过二三日揭看。有长条硬脓出。即疔根也。如红丝疔将瓷锋于丝走处。寸寸割断。再贴。指头疔以雄猪胆入药套之。唇疔用糯米饭捣药贴。(并刺委中)疔出后。用龙虎散收功。○或加细辛(能通疔窍)一钱。蜘蛛一个。山甲三片。丸白芨又附通治阴毒(末锭)子(不论阴毒寒痹痰注皆可糁膏贴并以一锭姜葱汁同醋磨敷)
苍术芷当归 赤芍(炒) 黄 熟地(炭) 甘遂(制) 大戟(制) 香附 乌药 延胡灵脂 良姜 官桂 地龙(干) 雄黄 牙皂 木鳖仁 露蜂房 枳壳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僵蚕 木香 白芥子 白胡椒(各一两) 山甲(炮) 轻粉 丁香 附子 真黄连(炒) 吴萸(各五钱) 共研细末。以四分之一瓷瓶收存备糁。(须加麝冰)余用生姜葱白大蒜(各五两) 苍耳凤仙(各一株) 同捣烂。加白芨末(四两)和药为锭。
一加大黄防风续断灵仙可用鸡清白蜜调敷)用薄荷连翘牛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天麻川芎白芷细辛柴胡升麻元参生地当归赤芍蒲黄郁金黄芩黄柏黑山栀胆南星龙胆草贝母知母桔梗枳壳丹皮地骨皮菊花桑叶蓉叶柏叶蓖麻仁木鳖仁五倍子龟板鳖甲山甲羚角大黄甘草凤仙(各三钱煎去渣)入朴硝(一斤) 芒硝生石膏 熟石膏(各八两) 寒水石 滑石 人中白( 各四两) 元明粉(二两) 明矾硼砂 礞石( ) 磁石( ) 雄黄 青黛(标) 海石( ) 轻粉 铅粉(炒) 黄丹(炒各一两) 黄连 朱砂(各五钱) 犀角(二钱) 花粉(一斤) 研细搅匀又附郁金散(旧名香气散治气痛加沉香麝香糁金仙膏贴或缝袋装药横扎鼻上嗅之) 郁金(五钱) 苍术 香附(生炒各半)乌药 青皮 陈皮 抚芎(三钱) 当归 紫苏 藿香(广) 制浓朴 细辛 良姜 白胡椒川椒 菖蒲 杏仁 白芥子 草冠仁 白芷 半夏(制) 枳壳 延胡(醋炒) 灵脂(生炒各半) 羌活 益智仁 砂仁 木瓜 牙皂 荜茇 甘松 三奈 木香 丁香 檀香 降香大茴 雄黄 莪术 槟榔 官桂 吴萸 干姜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黑丑头(生熟各半) 白丑头(生熟各半) 各二钱巴霜一钱研末○或用郁金(五钱)苍术川芎浓朴乌药青皮莪术草果元胡槟榔没药(去油)香附(生熟各半)灵脂(生熟各半)黑丑头白丑头(皆生熟各半)
各二钱丁香木香巴霜各一钱沉香五分研(一有黄连)
又附白附子散(治跌打各伤以少许糁散阴膏贴如破者干糁肿者用葱汁和醋调敷)○白附子(八两) 大黄(四两) 川乌(二两) 草乌(八钱) 羌活 防风 半夏 南星 天麻 白芷 细辛 麻黄 马前子 当归(尾) 白芍 川芎生地 苏木 红花 骨碎补 灵仙 续断 延胡 灵脂 刘寄奴 五倍子 绛香 儿茶黄丹 石膏(以上皆生晒) 松香(去油)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两雄黄(一两) 轻粉(三钱) 龙骨(杵) 象皮生龟板各七钱蝉蜕(身)蛇蜕 山甲 朱砂 芸香 官桂(锉)发灰各五钱共末血结(三两单研在后和入)酌加冰麝又附苍已散(旧名湿热散治湿热病糁行水膏贴)
原有浓朴姜黄(各一两) 苍术 防己(各二两) 黄芩 半夏(生) 黄柏 防风 白芷 南星独活 陈皮 花粉 川芎 赤芍 甘遂 大戟 大黄 商陆 大通 黑丑(头末) 苦葶苈枳(实) 硝(各一两) 马前子 蓖麻仁 白芥子 花椒 枯矾 轻粉 雄黄 青黛 铜绿干地龙 蛇蜕 皂角(各五钱) 陀僧(二两) 滑石 寒水石 松香(去油) 铅粉(炒各四两) 研(治烂腿不必贴膏用此散一两加黄丹黄蜡各一两生石膏八两生桐油调涂)
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
补录阳痧救急膏
(治感受风寒暑湿饮食失余霍乱吐泻贴心脐照金仙膏加药)
苍术(活防风 荆芥 川芎 白芷 杏仁 香附 乌药 青皮 大腹皮 槟榔 草果 木瓜 郁金细辛 香薷 白术 车前子 黄连(姜汁炒透) 大黄 猪苓 木通 泽泻 莱菔子(各一两) 紫苏(子同) 柴胡(炒) 干葛 薄荷(各七钱) 吴萸 川乌 甘草(各五钱) 滑石(四两)○生姜 薤白 葱白 大蒜头 菖蒲(各二两) 凤仙(一株) 白芥子 川椒 陈佛手干(各一两) 油丹熬 入雄黄朱砂砂仁明矾绛香木香丁香官桂(各五钱)
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
补录阴痧急救膏
(治麻脚痧冷汗厥逆者加附桂丁麝末贴胸脐须参金仙膏注)
生附子萸苍术 草乌 独活 故纸 良姜 延胡 灵脂 草蔻仁(各一两) 川芎 防风 桂枝细辛 酒芍 当归(各七钱) 陈皮 浓朴 荜澄茄 乌梅 炙甘草 巴戟 益智仁 大茴姜黄连 乌药 麦冬 五味子 肉蔻仁(各五钱)○或加党参黄 各一两○生姜(二十片)薤白(七个)韭白 艾(各二两) 菖蒲(三钱) 凤仙 白芥子(五钱) 白胡椒(一两) 油丹熬 入雄黄朱砂矾檀香木香丁香砂仁乳香没药(各五钱)
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
(霍乱厥汗)温胃膏
(附子二两炮姜白术吴萸官桂一两丁香五味艾叶五钱熬贴加扑汗
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
(麻痧躁渴)滋肾膏
(附子二两炮姜党参吴萸麦冬一两黄连五味知母五钱熬贴并用回本汤人参麦冬钱半附子炮姜肉桂五味陈皮腊茶一钱炙草五分如姜枣煎浓汁调蜜擦心口)
按黄按徐子默论治麻脚痧云阴寒直中三阴于素体虚寒饱。劳顿肥胖之人为多。其症舌苔色白。渴而不燥。(白为寒宜温药若转黄苔方可清凉有舌现镜面红色而仍杂白苔者乃阳药太过胃中寒邪未尽肾中阴精已涸难治)胸中气闷。(未吐泻者用藿香神曲杏仁陈皮半夏干姜佛手干白蔻仁等)呕吐(寒邪上冲于胃胃窍闭则吐下冲于脾脾窍闭则泻吐用吴萸炒黄连广皮半夏桂枝干姜生姜乌梅等可止)下利(用参术姜草吴萸桂枝白芍附子小茴五味陈皮肉蔻仁半夏等有食加山楂麦芽)厥逆。(中土衰而气不布于四肢也先冷手者责在脾肺先冷足者责在脾肾用参麦味附桂半陈萸椒生姜等如抽掣者加木瓜)烦躁(阳上格则心烦阴先竭则肾躁此真寒假热也用川连附子麦冬白芍桂枝五味归身干姜甘草焦术 牡蛎等)口渴。(此津液下拔所致用参连麦术姜桂芍归石斛乌梅甘桔等或但用姜梅)冷汗(真阳外越也若周身汗气喘则脱矣用参附 术姜桂归芍麦味茯甘 牡蛎等)转筋。(寒主收故筋脉抽掣也热症抽掣不甚痛而手足温和寒症必大痛而手足大冷间有不抽者或寒轻或气败也气败者外象必重虽不抽必伤命)治法不外温经通阳。以祛寒邪以归阴火。遵仲景治三阴之旨而已。(诸药均可用以煎抹炒熨)○热膏心口皆忌(只可三分)如误贴(鼻干喉痛)清阳膏解之。
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
补录单方膏
(各用数两油熬丹收临症和调加以末子可应万变汤头合膏亦照此推)
姜葱葱豉膏 薄荷膏 竹叶膏 桑枝膏(连皮并叶)菖蒲膏 菊花膏 银藤膏 紫苏膏(连子) 柏叶膏(或同艾用) 羌活膏(二活并用) 荆穗膏 防风膏 香芷膏 乌药膏○○ 柴胡膏(或同前胡) 连翘膏 川芎膏 麻黄膏 桂枝膏 当归膏 芍药膏(须分赤白) 地黄膏(须分生热) 元参膏 丹参膏 甘草膏 麦冬膏 细辛膏 皂角膏 黄连膏 黄芩膏 黄柏膏 栀子膏 大黄膏 龙胆膏 栝蒌膏(连根用) 地骨膏 丹皮膏 知母膏 款冬膏(用去毛枇杷叶) 贝母膏 黄 膏 苍术膏 白术膏 防己膏(汉防己) 首乌膏(赤白) 附子膏(或另同干姜合) 吴萸膏 益智膏 椒芥膏 大茴膏 良姜膏 乌头膏(二乌并用) 远志膏 牵牛膏(黑白) 甘遂膏 大戟膏 香附膏 郁金膏 三棱膏(或同莪术) 葶苈膏 延胡膏 灵脂膏(或同蒲黄) 灵仙膏(或用 本) 半夏膏 南星膏 橘皮膏(青陈并用) 草果膏(草蔻并用)
肉果膏 苁蓉膏 杜仲膏(或同续断) 山萸膏 巴戟膏 故纸膏 枳实膏(同壳) 槟榔膏 升麻膏(或同干葛) 五味膏山楂膏(或同麦芽) 木瓜膏 乌梅膏 红花膏 文蛤膏 车前膏(或同苓泻木通) 樗皮膏槐角膏(或同马苋地榆) 羚角膏 苍耳膏 益母膏 凤仙膏上二十一膏与加药法皆局中所用已有年矣。(制膏加药之法均载略言此乃局中所用亲反知其有验索方者众因刊之以俟高手斟酌)局中延老成有德明医理者一人。主治内外症之事。(此席最重慎选得人诸事皆有倚矣)四胗中以望闻问三胗为主。而切脉则略焉。盖脉理幽微。非息心静气不能得。人多则必淆惑。不如望闻问之确也。(望为色胗通于相法极有神验小儿尤非望不可外症则一望可知闻即在于望之时问是医家最有把握处其法俱载在骈文内有此三者病情已得脉有凭而无凭前贤论之详矣无庸假此为名或重症切之与色相参可耳)又以勤敏者一人。司摊膏研药之事。(合膏须另请铺中老手为之并须设局者亲考其药料之优劣察其火候之浅深及合既成权其分两付局摊用)
粗工一人。备其给及使令之事。每日自辰至戌。来胗者不以时限。(不以过午为限盖穷民非独惜钱并惜工夫也)随到随给。(姓名症候给时随手录簿不惟可知人数多寡膏药出入重症复胗亦有查对)人咸乐其便。而胗者亦宽然有余暇焉。(代带不亲到者不给恐有错误如实有病不能来者须将病源开来其有指名何膏愿出钱买者或者有家或系医之所使与之以示通融其所入之钱仍归功德)统计此局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末药锭药副之。为费三百金。(以百金充局用余皆归于药材)虽不能尽人皆愈。而十亦愈其八九。诚事简而功倍矣。既刻全方。遂书此于后。古云施药不如传方。局中二者并行合药施送以救目前穷人之疾苦。刊书传播。令天下皆得观览。有不信者。自有信者。不必人人皆信也。惟独力难遍。及道路远隔。又往往不能寄。如有能翻刻者实余所深望。盖乡村寒士。托医术以谋生者甚众。得此法而遇疑险之症。可不至于枉人。若药肆有合诸方售者。多寡人皆可买。亦为有便于民也。(现下山东安徽汉口上海常州等处医家有用吾法者药店亦有用余方合者皆友人在此目睹其效携书至彼所传也)闻潞安赵太守欲将此书改雕大字。存板于学宫。俾诸生刷印。以诸生多聪明达理之士。能知文。自能知医。不以内外分别也。医师列于天官。调和王躬。兼养民病。方周之时。其职甚重。在宋亦有翰林学生之选十道六通之试。(宋太宗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仁宗诏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固应储材以待。
而外治一法。于事亲之道尤宜。昔宋陈直撰奉亲养老书。(言高年不可乱投汤药因着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至正时范阳张壬宏命工镌梓于学宫。赵君今倡此举。乃与张合。其所见大非徒为余书翻刻者也。因并书之。同治九年六月安业识于有正味斋传砚之室。是书之成。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数易其稿。三锓其板。时有改窜。亦时有增益。而意犹未惬也。诚以外治一门。前人所略。然其方散见于诸书。尚可搜集。且方者仿也。即举一以例。余亦不嫌于挂漏善悟者自能推也。所难者发明其理耳。苟非屏去雷同。独探幽奥。无悖圣经。有裨世道。不必作也。自惭浅学徒费空言。乃挟此意以就正时贤。合志者甚鲜。或拘守旧编而不知所变也。或但取其方而不知求其理也。或知理之当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其以外治为欺人之术。(药不对症试之无验)与不解外治二字之义而目为疡科者。固可不议也。
老辈中蒙嘉赏者许滇生乔鹤侪许辛木三先生而已。愧未能副耳。(友人阮序亭曾以鹤翁书示余云是文包罗百病说理精深书卷之富笔力之遒卓然超出时流之上不朽之业也)理无穷尽。衰老不能更进。思张子和之书。为儒生桑氏所润色。心窃慕之。恨未之遇也。此二十一方之刊。聊徇世情。并非定本。其理在骈文。其制膏加药之法在略言。能手可自为之。然识者见此。不免笑我为画蛇已了。又添足也。同治九年秋七月安业复识于扬州之寓斋治心病方(心病聪明读书人为多治法在国小近思录感应篇今虽不能讲道学未可不信果报也)按几希录良方载先正格言钱青抡验方载无相真人药十二味。皆所以治心病也。今仿其意为八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