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


  故化子以为太阳司天,取九月为水之源;阳明司天,取六月为金之源;少阴、少阳司天,取三月为火之源;太阴司天,取六月为土之源;厥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为木之源。经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为至治者此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亦从五行之数而尽。故王冰曰:苍天布气,尚不越乎五行,人在气中,岂不应乎天道。随气运阴阳之盛衰,理之自然也。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虽然,气运之理,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虚,脾土太盛,运值太角,肝气稍实,脾气方平,五脏显然;又内外两因,随时感触,虽当太过之运,亦有不足之理;不及之运,亦多有余之患,倘专泥运气,能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乎?况岁气之在大地,亦有反常之时,故冬有非时之温,夏有非时之寒,春有非时之燥,秋有非时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气西行,秋气东行,夏气北行,冬气南行。卑下之地,春气常存;高阜之境,冬气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风,地不满东南而多湿。又况百里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别,方土不齐,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遗也。善言运气者,随机观变,方得古人未发之旨,幸毋胶执,而为程、马之续也。

  卷十 运气要略缘起

  五天五运图解

  此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气,纪五天,而所立五运也。五天五气者,谓望气之时,见丹天之火气,经于牛女璧奎四宿之上,下临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为火运也。 天之土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之上,下临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为土运也。苍天之木气,经于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临丁壬之方,此丁壬之所以为木运也。素天之金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之上,下临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为金运也。元天之水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为水运也。是知五运之化,莫不有所由从,盖已肇于开辟之初矣。详《太史天元册文》,及《天元纪大论》中。

  卷十 运气要略缘起

  五运图解

  自太始初分,阴阳析位,虽五运之象,昭于五天,然尚有月建之法,及十二肖之说,则立运之法,因是又一理。

  月建者,单举正月为法。如甲己之岁,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阳,火生土,故甲己为土运;乙庚之岁,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阳,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丙辛之岁,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阳,金生水,故丙辛为水运,丁壬之岁,正月首建壬寅,壬者水之阳,水生木,故丁壬为木运;戊癸之岁,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阳,木生火,故戊癸为火运。此五运生于正月之建者也。

  十二肖者,谓十二宫中,惟龙善变,而属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宫,即随其所遇之干,而与之俱变矣。

  如甲己干头,起于甲子,至辰属戊,戊为土,此甲己之所以化土也;乙庚干头,起于丙子,至辰属庚,庚为金,此乙庚之所以化金也;丙辛干头,起于戊子,至辰属壬,壬为水,此丙辛之所以化水也;丁壬干头,起于庚子,至辰属甲,甲为木,此丁壬之所以化木也;戊癸干头,起于壬子,至辰属丙,丙为火,此戊癸之所以化火也。

  此又五运之遇龙而变者也。

  又一说谓甲刚木,克己柔土为夫妇,而成土运;乙柔木,嫁庚刚金,而成金运;丁阴火,配壬阳水,而成木运;丙阳火,娶辛柔金,而成水运;戊阳土,娶癸阴水,而成火运。

  此三说者,义各不同,今并存之,以备参校。

  卷十 运气要略缘起

  运气总论

  太极肇分,而有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藏也。

  纲纪,谓生长化成收敛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之而有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先化之元始者,何也?以具是神明之育故也。

  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无能也。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

  阴阳五行,流为十干五化之运,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周流天地间,而为万物之原,人则禀其精,而囿于两间,所以具五脏六腑,以应五运六气之数也。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

  木言阳气触地而生,火言烁然盛而变化万物,金言阴气禁止万物而收敛,水言润养万物,土言含吐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

  六气者,风火暑湿燥寒也。

  六气皆有一化也。木化风,主于春,阳气鼓舞,为天号令;君火化热,主于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灾暑,君德也;相火化暑,主于夏,炎暑大行;金化清燥,清凉乃行,金为丙妇,带火之气,故燥也;水化寒,严凛乃行;土化湿,与土润溽,暑湿化行也。盖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泉出于地中,湿化信矣。

  圣人仰观,五天云色。 天之气,经于中央,临甲己之位,立为土运;素天之气,经于西方,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元天之气,经于北方,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苍天之气,经于东方,临丁壬之位,立为木运;丹天之气,经于南方,临戊癸之位,立为火运。此五气之色,上经二十八宿,下应十二分位,所以古人占天望气,则和气与灾疫应在何方,了然预知之矣。

  凡占当于正月初一日,若看太过之纪,寅初看;不及之纪,寅末看;平治之纪,寅正看。法如苍气为风,丹为热, 为湿,素为燥,黑为寒,其气之色有兼见者,又当分其微甚而推之。

  天干取运,地支取气。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十二,对冲则为六气。所以然者,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天有阴,故能降;地有阳,故能升。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生长者,天之道;藏杀者,地之道。天阳主生,故以阳生阴长;地阴主杀,故以阳杀阴藏。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人在气交之中,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则为九,九九制会,故生九窍、九藏而应之也。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在天为元,玄生神;在人为道,道生智;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怒;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喜;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思,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忧;神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恐。寒暑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

  阴阳之神,不可得而见也,支干之迹,可得而求之也。

  天地阴阳以象,不以数推,惟凭支干,则可测焉。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间,刚柔相须,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继之,壬戌之后,癸亥继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有主运焉,有客运焉,有主气焉,有客气焉,主运主气,万载而不易,客运客气,每岁而迭迁。

  自干支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

  甲者,草木始甲而出;乙者,阳尚屈乙。

  丙丁,南方火也。

  丙乃万物炳然,着见而强;丁适阳强,与阴气相丁。

  戊己,中央土也。

  戊,阳土也,万物生而出之,万物伐而入之;己,阴土也,无所为而得己者也。

  庚辛,西方金也。

  庚乃阳更而续,辛乃阳极于此而更辛也。

  壬癸,北方水也。

  壬乃阳气生之,任壬而为胎,与子同意;癸乃万物闭藏,怀孕于其下,揆然萌芽,天之道也。

  故木为初之运,火为第二运,土为第三运,金为第四运,水为第五运,此主运也。

  诗曰: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前三火运居,芒种后三土运是,立秋后六金运推,立冬后九水运伏,周而复始万年如。或问木火土金水,天道左旋,自然之序也,然君火生土,土能复生相火,火复生金,其义何在?盖相火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在矿非火不能 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互显其成也。须知五行六气,总一气也。故木焚则为火,绞则为水;石击则为火,熔则为水;洲澶之内,江河竞流;大海之中,火光常起;皆情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乎。

  自其夫妇配合言之:甲与己合而化土,乙与庚合而化金,丙与辛合而化水,丁与壬合而化木,戊与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年,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年,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此客运也。

  假如甲己年,甲为土运,初之运,即土也;土生金,二之运,即金也;金生水,三之运,即水也;水生木,四之运,即木也;木生火,五之运,即火也。每一运,各主七十二日另五刻,此天干在上为阳,所以主乎运也。

  又以地支循环次序言之:寅卯属春,木也。

  寅者,演也,正月阳上阴下,律管飞灰以候之,可以述事之始也;卯者,茂也,二月阳气盛而孳茂也。

  巳午属夏,火也。

  巳者,起也,四月正阳无阴,物毕尽而起;午者,长也,五月阳尚未尽,阴始生,而为生物皆长大也。

  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

  辰者,震也,三月,阳已过半,万物尽震而长;戌者,灭也,九月,万物皆衰减矣;丑者,纽也,阴尚执而纽之,十二月,始终之际也;未者,味也,六月,物成而有味也。

  申酉属秋,金也。

  申者,身也,七月,物体皆成也;酉者, 也,八月,万物皆 缩收敛。

  亥子属冬,水也。

  亥者,劾也,十月阴气劾杀万物,此降之道也;子者,北方寒水阴位,一阳肇生之始,故阴极则阳生,壬而为胎,十一月是也。

  故风为初之气,火为二之气,暑为三之气,湿为四之气,燥为五之气,寒为终之气,此主气也。

  诗曰:大寒厥阴气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满少阳分三气,大暑太阴四相呼,秋分阳明五位立,小雪太阳六之余。

  自其对冲定位言之: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辰对戌,而为太阳寒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

  故子午之岁,君火主之。

  君火司午火,本热而其气当午位,阴生之初,故标寒,而属少阴也。

  丑未之岁,湿土主之。

  主应长夏未之位,未乃午之次,故曰太阴。

  寅申之岁,相火主之。

  相火司子寅,寅乃丑之次,故曰少阳。

  卯酉之岁,燥金主之。

  金居兑方,在人主于肺,居膈上阳位,金必待阳而后发,故曰属阳明也。

  辰戌之岁,寒水主之。

  水居北方子位,水本寒,而其气当阳生之初,故标热,而属太阳也。

  巳亥之岁,风木主之。

  木居东方震,在人主于肝,处膈下阴位,木必待阴而后生,故属厥阴。

  此客气也。

  诗曰: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两连绵,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本地中联,卯酉却与子午反,辰戌巳亥倒皆然。如卯酉年司天,即子午年在泉,卯酉年在泉,即子午年司天,辰戌年与丑未年倒,巳亥年与寅申年倒。假令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司地。上者右行,太阴湿土为天之左间,厥阴风木为天之右间,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下者左行,太阳寒水为地之左间,少阳相火为地之右间,所以面北而命其位也。

  一气在上,一气在下,二气在左,二气在右。地之左间,为初之气。

  要诀:每年退二,便是客乡,如子司天,后二支戌,太阳寒水,为初之气,亥为二之气,子为三气,丑为四气,寅为五气,卯为六气。又逐年年辰,逐日日辰,皆名司天。

  天之右间,为二之气,司天为三之气,天之左间,为四之气,地之右间,为五之气,司地为终之气,每一气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有奇。

  卯酉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六气少阴。辰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初气少阳,二气阳明,三气太阳,四气厥阴,五气少阴,六气太阴。丑未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初气厥阴,二气少阴,三气太阴,四气少阳,五气阳明,六气太阳。寅申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初气少阴,二气太阴,三气少阳,四气阳明,五气太阳,六气厥阴。巳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初气阳明,二气太阳,三气厥阴,四气少阴,五气太阴,六气少阳。

  此地支在下为阴,所以主乎气也。然客运之流行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太过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之年,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也。太过,其至先,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其至后,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不先不后,名曰齐天。

  申子辰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子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亥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戌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酉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申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一六天也。巳酉丑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卯时末,交二之气;小满寅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丑时末,交四之气;秋分子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亥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二六天也。寅午戌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午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巳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辰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卯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寅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三六天也。亥卯未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酉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申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未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午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巳时末,交终之气,所谓四六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