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


  卷七 热病

  阴阳交死证

  《素问·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人身阴阳之气,本来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势弥漫,外受阳分之邪,与内发阴分之邪,交合为一,而本元正气即绝,故病名阴阳交而死,非阴阳正气之相交者。下衣冠文物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者,谓由本元精气,化水谷以生津液,发而为汗。邪随汗泄,则邪却而精气胜也。精气胜则当能食以化水谷,其邪已泄而不复热矣。乃复热者,邪气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气徒泄也。故汗出而辄复热,是精却而邪气胜也。所以不能食,精无俾也,俾者,倚藉之谓。其病虽留连,其寿可立待而倾也。古论曰:汗出脉躁盛者死。若邪去而精气存,脉必静矣,今脉与汗不相应,则邪未去而精气不胜病气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复热,精却邪胜,二也;脉与汗不相应,三也。今现三死证,不见一生证,虽似愈,必死也。

  卷七 热病

  死证

  《灵枢·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两手之脉名气口,主五脏之阴,颈旁动脉名人迎,主六腑之阳,义详十二经络篇。热病三日,气口静而人迎躁者,阳热之邪盛于阳经也。盖人迎为阳明之脉,阳明行气于三阳,故当治诸阳经,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再实其阴气,以补其不足。如身热甚,而气口、人迎之脉皆静者,脉证不合,本元气败,不能与邪争,故脉反静,为死之征,不可妄治也。如其可以治者,急取之,若不汗出,则通腑以泄之可也。五十九刺者,经穴针法,详针灸篇,不录。

  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脉口即气口,又名寸口,动喘而短者,短为肺脉,邪入手太阴肺经,故刺手大指间肺经之井穴。脉口动喘,其人迎亦必躁盛可知,热病七八日之久,故当急刺也。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脉微小及代,皆邪热深陷而元气脱,故溲血口干,而死之速也。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此即精却而邪胜者也,故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出者,勿腠刺之。

  热病七八日而脉不躁,邪气深沉之象,或躁而不散数,其元气尚未败,三日中或得汗解。如三日不汗,其元气败而邪更深,四日必死矣,凡此等日久未曾汗出者,多是死证,勿妄治也。

  卷七 热病

  肺邪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此热邪在肺经,故先皮肤痛,而鼻窒充面,邪浮于上也,故从皮毛以治之。针有圆扁大小九等,浅刺皮毛,当用第一针也。苛者,痛也,轸同疹,鼻上热结成疹也。若治皮而肺邪不得去,当泻心火以救肺金也。凡言索者,用针引气,气至为索得也。

  卷七 热病

  心邪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 ,唇口嗌干,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此热邪在心经也。先身涩,倚而热者,郁热耗津液而皮干涩,身如倚着热物之状,故又烦 而唇口嗌干也。

  心主血脉,故当治脉,若治脉不得邪去,当助肾水以济之,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以制阳光,其热自退。既治之而肤胀口干,身寒汗出者,卫阳已虚,故身寒肤胀而汗出,汗多伤津,故口干,当用清补调之也。

  卷七 热病

  脾邪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 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此热邪伤脾,津液不能上输而嗌干多饮;脾病则肝木乘之,故善惊而目 青;卧不能起者,脾主肉,脾伤则身重也。治脾不得邪去,必当泻肝以苏脾困也。

  卷七 热病

  肝邪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 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此热邪伤肝,故面色青;肝脉上巅入脑,故脑痛;邪入厥阴,手足躁扰,甚则四逆,筋伤而 ;肝开窍于目,肝液泄而目中含泪如水浸。从筋治肝不得愈,则治其肺,用金以制木也。

  卷七 热病

  血分邪

  热病数惊,螈 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此热邪伤血,血心所主,而藏于肝,故数惊螈 而狂,皆心肝经现证也。以针取之血脉,急泻其有余之邪。若成癫疾,必毛发尽秃,血热之极也。从血治心不得愈,仍当助肾水,以养肝制心火也。

  卷七 热病

  肾邪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此热邪伤肾,肾主骨,骨病则身重骨痛;耳为肾窍,故耳聋;阳邪深陷入阴,故好瞑目;邪盛于里,故不能食;齿为骨之余,邪在骨,齿中麻痒难忍,故啮之;耳青者,肾热生风也。从骨治肾不得愈,当治脾以胜之也。

  卷七 热病

  髓邪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邪热深入骨髓,而身反不知痛处,但肢节弛纵不能收持,口干,阳热甚,而阴筋颇有寒;正以热深在髓,阳闭不伸也,死不可治矣。

  卷七 热病

  少阳邪

  热病头痛,颞 目掣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颞 者,耳前足少阳经穴动也,一名脑空穴,热邪客少阳,故头痛而经穴与目牵掣而脉痛。血热随气升则衄,故名厥热病,以阳邪上逆,阳上盛则下虚而厥也。视其有余不足,调之使平。邪在少阳,必发寒热,侵入厥阴经脉,循肛而成痔也。

  卷七 热病

  手足阳明邪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 及下诸指间,孛气于胃络,得气也。

  此邪热在手足阳明经也,阳明在肌肉中,故体重,肠中热。既取其 及手足指,又索胃络之气以泄其邪也。

  卷七 热病

  脾肾经邪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之第四针,针嗌里。

  此邪热在脾肾两经,故取脾肾两经之穴以治之。

  卷七 热病

  肺脾经邪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此从肺脾两经而治之也。

  卷七 热病

  辨生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此言热邪盛而阴精涸极也。以人迎为阳脉,寸口为阴脉,寸口躁盛,故谓阴脉之极而死。即上所云邪胜而精却也。脉静则精存,故生。

  热病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此言津液涸而不能作汗,阳邪亢极,故谓阳脉之极而死,以人迎脉更盛躁也。如得汗后,脉静则生,义与上同。

  卷七 热病

  死证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颧为骨本,肾主骨,邪热盛,肾水枯,故颧赤;邪气上冲脾胃则哕,古名呃逆为哕,今时或以空呕为哕,而呃逆更为败证也;泄泻则邪热应去,而腹满反甚者,脾败而邪仍在也;目不明者,热伤五脏精气,而热不已则精竭也;老人气血衰,婴儿气血弱,腹满而热,则邪结土败也;汗不出,表气不通,邪热内伤脾胃,呕且下血,本元脱矣;舌本烂者,邪热遍灼三阴,脏真败矣;咳而衄,邪热伤肺,汗不出及出不至足,营卫经络不通,邪无出路也;髓热者,上条之证也;热而痉,腰折、螈 、齿噤 者,热极生风,筋脉拘急,角弓反张,肝肾阴涸也。凡此九证,皆死不可刺,则药亦不可治也。

  卷七 热病

  阳明腑实证

  《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邪热入阳明中土,土畏木,故闻木音而惊也;热甚故恶火,仲景所云不恶寒反恶热也;邪结而气厥逆,则喘而惋,惋者懊 ,故恶人也。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厥逆者,邪结胃腑,阳不达于四肢而厥冷,所谓阳极似阴之假寒证也。邪内入则连脏而阳陷,故死;邪外出则连经而阳伸,故生。

  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四肢皆禀气于胃,胃为脏腑之海,而阳明行气于三阳,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邪盛于胃,则气实于四肢,故能登高也;身热盛,故弃衣;邪乱神明,怒气冲动,故妄言骂詈;胃中邪实,故不欲食;四肢多力,故妄走也。

  卷七 热病

  乳子病热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热病脉应洪大,其小弱者,正虚邪盛,为逆证,不治。乳子者,谓新产而乳其子者也。新产又乳子,其气血内虚,虽热病而脉甚小弱,故问其吉凶何如。岐伯言手足温者,其脾胃阳和之气,尚能周布,而邪可渐解,则生;手足寒者,正虚邪闭而厥逆,则死矣。中风热而受于上部阳分,肺气逆满,故喘鸣;肩息者,喘急有声而抬肩也。邪盛于上,脉必实大,若和缓有胃气者,泻其邪热,则生;如急强而无和缓之象,是真脏脉,而本元已脱,故死也。

  卷七 热病

  婴儿病附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婴儿病,其头毛逆上者,必死。又曰: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婴儿柔嫩如芽,其病久而头毛竖逆,此血竭而生气已绝,如地无生气而草木皆枯,故必死也。耳间乃少阳经脉所行之处,少阳内通肝经,青脉起者,肝风内动,则必抽掣筋脉而痛,甚则为惊厥之证,当察其因而治之也。

  卷七 诸肿胀病

  水胀

  《灵枢·水胀篇》帝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目窠,眼胞也,凡人睡卧初起,眼胞微肿,水病始起亦如之;颈脉,喉旁人迎胃脉也,水蓄于胃,肺气逆,故颈脉动而时咳也;水溢三焦,阳气不周,故阴股间寒,而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此为水胀之证候也。

  卷七 诸肿胀病

  肤胀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肤胀因阳虚寒气客于皮肤,内无水邪,但是虚肿,故 然不坚,其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以气虚不鼓也,腹色不变,则与水胀之皮薄色亮,按之随手而起者不同矣。 音杳,坎陷之义。

  卷七 诸肿胀病

  鼓胀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此由内伤肝脾,故色青黄并现,腹胀而有筋绽。与水胀、肤胀因各不同,其证亦异。如后条旦食不能暮食,用鸡矢醴者相类。

  卷七 诸肿胀病

  肠覃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