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灵枢识
灵枢识
又趋、走也。释名曰。疾趋曰走。又疾行曰趋。此乃走疾而趋徐。马注误。
好步 张云。盛满则不轻捷。故好步矣。
四十岁(止)好坐 甲乙。颓、作刷。马云。坐者较步似倦矣。张云。天地消长之道。物极必变。
盛极必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人当四十。阴气已半。故发颇斑白。而平盛不摇。好坐者。衰之渐也。
五十岁(止)目始不明 志云。人之衰老。从上而下。自阳而阴。故肝始衰而心。心而脾。脾而肺。肺而肾。好坐好卧者。秋冬收藏之气也。
六十岁(止)独居而终矣 甲乙。苦、作善。(马志亦作善)皮肤枯、作皮肤始枯。故四肢不举。
魄离、作魂魄离散。四藏、作脏乃萎枯。终矣、作终尽矣。马云。至五十岁以后。则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
肺生肾者。每十岁而日衰。故五十岁肝胆衰。六十岁心气衰。七十岁脾气衰。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衰。
百岁五脏俱衰。善忧悲者。以心主于忧也。好卧者。卫气不精也。魄离散。以肺藏魄者。失其故处也。言善误。
肺主言也。肾气焦者。水竭则焦也。张云。魄离者。形体衰败也。肾气焦者。真阴亏竭也。此与上古天真论。
女尽七七。男尽八八。互相发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阴阳之限数。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然则人之气数。
固有定期。
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善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使道不长 空外以张 喘息暴疾 马云。水沟不长。较之使道队以长者异也。其鼻孔向外而张。鼻为肺窍。肺气泄矣。(师傅篇云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肺主气。今肺气不足。故喘息而为暴疾也。张云。喘息者气促。暴疾者易伤。皆非延寿之征也。简案、喘息暴疾。谓喘息之气。卒暴疾速也。
其肉不石 张云。石、坚也。
数中风寒(止)相引 张云。数中风寒。表易犯也。血气虚。中不足也。脉不通。经络多滞也。故致真邪易于相攻。然正本拒邪。正气不足。邪反随之而入。故曰相引。
故中寿而尽也 张云。凡此形体血气。既已异于上寿。则其中寿而尽。固有所由。此先天之禀受然也。
夫人生器局。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其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故知之者。下可以希中。中可以希上。不知者。上仅得其次。次仅得其下矣。
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
卷五
逆顺篇第五十五
诸本无篇字。马云。内论气有逆顺。用针者当顺治。不可逆治。故名篇。
气之逆顺者(止)五行也 张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其阴阳升降盛衰之气。当其位而和者为顺。不当其位而乖者为逆。
脉之盛衰者 张云。以有力无力言。故可以候血气之虚实。
刺之大约者 张云。三刺义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实邪在经也。如脉度篇所谓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是也。与其未可刺者。谓有所避忌也。如终始篇所谓新内新劳。已饱已饥。大惊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论所谓天忌。五禁篇所谓五禁之类。皆是也。与其已不可刺者。言败坏无及也。如本神篇所谓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凡此三者。皆本节切近之义。
兵法曰 马云。逢逢之气。势来迫而甚盛者也。堂堂之阵。阵方整而甚众者也。故无迎者。当避其来锐耳。无击者。当击其惰归耳。志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俟其气衰辙乱。然后击之。无有不克者矣。简案、孙子云。无邀整整之兵。无击堂堂之隈。注。
堂堂、广大也。逢逢、鼓声。诗、大雅。鼍鼓逢逢是也。
刺法曰 马云。三句及下方其盛也四句。又见素问疟论。 、音靠。诗板篇。多将 。朱注云。
炽、盛也。张云。 、热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浑浑、虚实未辨也。病与脉相逆。形证阴阳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
上工(止)与脉相逆者也 甲乙。未盛、作未成。袭者也。盛者也。并无也字。张云。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刺其方袭者。不避来锐也。与其形之盛者。见其外不知其内也。病之与脉相逆者。逆有微甚。微逆者。防有所伤。未可刺也。甚逆者。阴阳相离。
形气相失。已不可刺也。医不达此而强刺之。未有不偾事者矣。故曰下工。
故曰方其盛也(止)大昌 张云。盛邪当泻。何惧毁伤。正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攻邪未去。正气先夺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病既已衰。可无刺矣。不知邪气似平。病本方固。乘势拔之。易为力也。
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马云。按此节与疟论。皆言邪气甚盛。发为甚寒甚热之际。不可轻刺。正以病势与脉气相逆。然则用药者。亦当先用药于寒热未至之先。不分外感内伤之寒热。皆当如此。若邪气方盛而用药。
则寒药反助其寒。热药反助其热。不能解病而适以增病矣。医者不可不知也。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马云。二句又见素问四气调神论。
卷五
五味篇第五十六
诸本无篇字。
胃者(止)以次传下 马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即营卫生会篇所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也。其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即营卫生会篇所谓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于膀胱也。张云。玉版篇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气味之正者。莫如水谷。水谷入胃。以养五脏。故脏腑者。皆禀气于胃。而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
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脏皆有相涉矣。至真要大论。言五味各有先入。义与此同。人受气于谷。故谷气入于营卫。其糟粕之质。降为便溺。以次下传。而出于大肠膀胱之窍。
谷始入于胃(止)吸则入 甲乙。喉咽、作喉咙。是。马云。抟、音团。周礼。矢人凡相 。欲生而抟。张云。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入营。营行脉中。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大气、宗气也。抟、聚也。循、由也。气海即上气海。一名膻中。居于膈上。盖人有三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宗积于上焦。出于肺。由喉咙而为呼吸出入。故曰气海。
天地之精气(止)气少 马云。谷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
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一分。惟其出多入少。半日不再用谷。则谷化之精气衰。至一日则气少。
故晁错曰。民生一日不再食则饥者。正此意也。任允谦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谓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者。
三分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简案、张义与马同。今考经文。任氏所解。似得其旨。
子华子曰。天之精气大数。常出三而入一。其在人呼出也吸入也。一之谓尊。二之谓耦。三之谓化。精气以三成。与本节文稍同而义异。
米 脏气法时论。作粳米。张云。 、俗作粳。
黄黍 张云。黍、糯小米也。可以酿酒。北人呼为黄米。又曰黍子。此五谷之味合五行者。
各有所宜 所言五色者 诸本宜下更有五宜二字。唯马志本。并无之。言、作谓。所谓五色者一句。
接下节。
脾病者 张云。此下言脏病所宜之味也。脾属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
心病者 张云。心属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
肾病者 甲乙无黄卷二字。张云。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肾属水。咸入肾。故宜用此咸物。
肝病者 张云。肝属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
肺病者 张云。肺属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节。与五脏生成论之五合。宣明五气篇之五入者。意同。皆用本脏之味。以治本脏之病也。
五禁 张云。辛味属金。能克肝木。此下五节。当与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等义参看。
咸味属水。能克心火。酸味属木。能克脾土。甘味属土。能克肾水。苦味属火。能克肺金。
肝色青 张云。此下言脏气所宜之味也。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意也。此下五节。仍与脏气法时论后文相同。
心色赤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色黄 张云。启玄子云。究斯宜食。乃调利机关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桑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脾之宜味。与他脏不同。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色白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色黑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卷五
水胀篇第五十七
诸本无篇字。
水始起也(止)此其候也 马云。病方起时。目之下为窠。(俗云卧蚕)其微有所肿。如新卧起之状。大抵人之卧起者。其目窠上必肿也。颈脉即人迎穴也。此脉动于颈。而咳动于内。在阴股则冷。在足胫则肿。在上腹则大。以手按其腹。则随手而起。如裹水状。此水病已成。而可验者也。(按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启玄子云三阴者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又按本经五癃津液篇有云五谷之精气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又按论疾诊尺篇言风水肤胀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 而不起则当知随手而起为有水无风 而不起为有风有水也)张云。阳明之脉。自人迎下循腹里。而水邪乘之。故为颈脉动。水之标在肺。故为时咳。阴股间寒。足胫 。腹乃太阴。邪始于阴分也。HT 、 同。凡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
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肿之候。简案、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亦与本节及论疾诊尺篇文同。不谓之人迎而谓颈脉者。非诊之而始知其动之疾。以其望而知颈脉之疾也。
肤胀者(止)此其候也 甲乙。 、作壳壳。张云。 、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者。阳气不行。
病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若因于水。则有水处肿。无水处不肿。此为可辨。然有水则皮泽而薄。无水则皮浓。寒气在肤腠之间。按散之。则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腹色不变。即皮浓故也。愚按、此上两条云。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者属水。 而不起者属气。此固然也。然按气囊者。亦随手而起。又水在肌肉之中。按而散之。猝不能聚。如按糟囊者。亦 而不起。
故未可以起与不起。为水气的辨。但当察其皮浓色苍。或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若皮薄色泽。或肿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属水也。简案、论疾诊尺篇云。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亦与本节同。又金匮要略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又云。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巢源云。燥水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则隐隐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画肉上。随画随散。
不成文本者。名曰湿水。由此推之。肤胀、即金匮所谓皮水、风水。巢源所谓燥水也。然胀不可拘起与不起之说。当为实验之言也。壳、玉篇。物皮空也。 字亦从鼓从空。盖中空之义。诸注为鼓声。岂有不坚而有声之理乎。
腹胀(止)此其候也 马云。鼓胀与肤胀等。不言按之起与不起。当亦是不起者。惟其腹筋起者为辨。
又按素问腹中论。黄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此方果有奇验云。李云。鼓胀肤胀。大同小异。只以色苍黄。腹筋起为别耳。
肠覃(止)此其候也 甲乙。癖、作瘕。 、作息。离脏、作离岁月三字。诸本唯作离岁。独志改作离脏。张云。覃、延布而深也。寒气与卫气相搏。则 积不行。留于肠外。有所系着。故癖积起 肉生。病日以成矣。 肉、恶肉也。离岁、越岁也。寒邪客于肠外。不在胞中。故无妨于月事。其非血病可知。盖由汁沫所聚。而生此肠覃之候也。简案、覃义未详。盖此与蕈同。慈在切。唐韵。菌生木上。又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