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气满胸中(止)气下乃正 韭、道藏本、元本、赵藏本、张本、作薤。溜、诸本作留。当改。马云。此以下七节。另言杂证。与上热病无涉。而此一节。则言气证者之有刺法也。凡气满于胸中。而其息喘促者。(呼吸为息)则病在上者取之下。当刺足太阴脾经之隐白穴。候其气下不喘。乃止针也。张云。内寒者气至迟。故宜久留其针。内热者气至速。故宜疾去其针。志注本输篇云。上古如韭叶。今时如大米许。

  心疝(止)去其血络 张云。心疝者。如脉要精微论曰。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者。以二经皆聚于少腹。去其络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喉痹舌卷(止)如韭菜 甲乙作臂表痛。注。灵枢及太素作臂内廉痛。马云。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则喉痹明系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也。其病舌卷而短。口中作干。心烦且痛。臂之内廉亦痛。

  不能举之以上及于头。当取手小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也。系手少阳三焦经。其穴在次指之端。名关冲。去爪甲如韭叶者是也。

  目中赤痛(止)取之阴跷 张云。阴跷之脉。属于目内 。足少阴之照海。即阴跷之所生也。故当刺之。

  风痉(止)取三里 张云。痉、强直也。身反折、反张向后也。此风证之在膀胱经者。故当取足太阳经穴。 中、委中穴也。血络、浮浅之络也。皆当刺出其血。若中气有寒、仍当取足阳明之三里。温补胃气。而风寒可除也。

  癃取之阴跷止出血 甲乙。癃、作痉。马云。膀胱不利为癃。谓小便不通也。膀胱与肾为表里。当取肾经之照海穴以刺之。乃阴跷脉气所发也。及肝经之大敦穴。在足大趾外侧之三毛上。及二经之有血络者。

  皆取之出血。李东垣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则取之两经也宜矣。张云。肾与膀胱为表里。肝经行于少腹。

  故当取此二经。

  男子如蛊(止)尽见血也 、甲乙作阻。马云。 、秦吕切。又子衔功。玉篇云。骄也。但义不甚通。疑当作疽。男子有胀病。如犯蛊毒相似。女子有郁病。如成疽疾相似。其身体腰脊俱如解分。不相连属。

  又不欲饮食。此病在上者当取之下。宜先取肾经涌泉穴以见血。又视足而之为跗上者。其血络盛处。尽取之以见血。盖指足阳明胃经也。张云。 当作胎。如蛊(与马同)如胎。无是病而形相似也。志云。 当作阻。女子如阻者。如月经之阻隔也。男子无月事之留阻。故曰如蛊。简案、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盖男子如蛊谓如疝瘕而非疝瘕也。 、作阻为是。阻即妊娠阻病。谓其证如恶阻而非恶 也。此乃肾胃二经之病。故刺涌泉及跗上以见血耳。

  卷四

  厥病篇第二十四

  诸本无篇字。马云。篇内所论。不止厥病。然首节有厥头痛、厥心痛等病。故名篇。然此厥之为义。乃气逆而以此连彼之谓。实与素问之厥论不同。

  厥头痛(止)太阴 张云。厥、逆也。邪逆于经。上干头脑而为痛者。曰厥头痛也。下仿此。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

  头脉痛(止)调足厥阴 张云。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善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

  贞贞头重而痛(止)取足少阴 甲乙。贞贞、作员员。张云。贞贞、坚固貌。其痛不移也。头上五行。

  行五即前篇五十九俞之穴。所以散诸阳之热逆也。先取手少阴心经。泻南方以去火也。后取足少阴肾经。补北方以壮水也。简案、刺热篇。头痛员员。知贞贞字讹。甲乙为是。志注。员员、周转也。

  介按、员员头重而痛。即头痛而眩晕也。盖以脑为髓海。其髓由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兹以肾精不足。未能化髓。上循于脑。而为眩晕。故宜取足少阴即虚则补之之义。

  意善忘(止)取足太阴 甲乙。意、作噫。注。九墟作意。太阴作太阳。张云。脾藏意。意伤则善忘。

  阳邪在头而无定所。则按之不得。故当先取头面左右动脉。以泄其邪。后取足太阴经。以补脾气也。莫 从云。

  头面左右之动脉。足阳明之脉也。

  脉涌有热(止)后取足少阳 甲乙。脉涌有热、作脉骨先热。张云。耳之前后。足少阳经也。其脉涌而热者。当泻出热血。仍取本经之穴。

  真头痛(止)死不治 张云。头痛有二。上文言厥头痛者可治。此言真头痛者不可治。盖头为诸阳之会。

  四肢为诸阳之本。若头痛甚而遍尽于脑。手足寒至节者。以元阳败竭。阴邪直中髓海。故最为凶兆。六十难云。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若肉伤痛未已 可则刺 甲乙。肉、作内。则、作即。刺下有之字。马云。可取针以侧刺其头痛之处。

  志云。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则可在此痛处而刺之。不可远取之俞也。简案、则、马读为侧。

  然甲乙作即。则志注为是。

  人痹为恶 日作者 甲乙。日上有风字。张云。痹之甚者谓之大痹。其证则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恶患。令人头痛不可刺也。若日作者。则犹有间止。故刺之可令少愈。终亦不能全已也。简案、此谓大痹为患。

  每逢风日必作者。今世多头风。如是者可令少愈。而不可令全愈。经文必脱风字。

  头半寒痛(止)阳明 甲乙。无半字。张云。头半寒痛者。偏头冷痛也。手足少阳阳明之脉。皆循耳上。

  行头角。故当先取手经以取其标。后取足经以去其本也。

  厥心痛(止)取然谷 甲乙。发针下有立已二字。六十难云。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张云。控、引也。善 、拘急如风也。伛偻、背曲不伸也。足少阴之经。由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从脊后。触其心而伛偻者。以肾邪干心。是为肾心痛也。

  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当先取足太阳之京骨、昆仑。如痛不已。仍当取肾经之然谷。

  介按、从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之中。即然谷穴也。凡取此穴。主治实热之症。然则厥心痛者。系是热厥。而非寒厥可知矣。宜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而不宜见血。

  腹胀胸满(止)太白 甲乙。腹上有暴泄二字。张云。足阳明之经。由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支者下循腹里。凡腹胀胸满而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为胃心痛也。胃与脾为表里。故当取足太阴之大都、太白二穴。简案、外台引短剧云。厥心痛。腹胀满。不欲食。食则不消。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出甲乙经第一卷中)与本节及甲乙文。少异。

  脾心痛也(止)大溪 甲乙。然谷作后谷。张云。脾之支脉。注于心中。若脾不能运。而逆气攻心。

  其痛必甚。有如锥刺者。是为脾心痛也。但然谷、大溪。皆足少阴之穴。取此治脾。其义何居。盖湿因寒滞。

  则相挟乘心。须泄肾邪。当刺此也。志云。然谷当作漏谷。大溪当作天溪。盖上古之文。不无鲁鱼之误。楼氏云。脾心痛而取然谷、大溪者。故孙真人、张洁古、谓之忘经也。简案、志考作漏谷、天溪。似是。

  如死状(止)太冲 千金、外台、作如死灰状。张云。苍苍、肝色也。如死状、肝气逆也。终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气道约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谓肝心痛也。

  行间、太冲。皆足厥阴经穴。故当取以治之。

  卧若徒居(止)大渊 甲乙。闲上有乃字。楼氏云。徒居谓间居。间谓痛缓。心痛卧与间居则痛缓。

  动作则益甚者。取肺。其兼短气者。亦取肺。经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者是也。

  真心痛 手足青 脉经、千金、外台。青、作清。熊本同。赵府本、张本、作清。张云。真心痛者。

  邪气直犯心主也。毒深阴甚。故手足之清至节。其死之速如此。清、音倩。寒冷也。

  中有盛聚 不可取于 千金。盛、作成。张云。中有盛聚。谓有形之症。或积或血。停聚于中。

  病在脏而不在经。故不可取于 穴。当从内以调治之也。志云。盛聚者。五脏之逆气太盛。聚于中而为心痛。

  非循脉之上乘也。

  虫瘕及蛟 (止)乃出针也 甲乙。作肠中有虫瘕。有 蛟。心肠作心腹。 作痛。作发作二字。

  涎、作羡。蛟、 也。作 蛟也。脉经、千金、作心腹痛懊 。发作肿聚。是蛟 也。作蛔蛟也。外台引甲乙左无懊 字。张云。此言虫瘕在肠胃中。亦为心腹痛也。瘕、结聚也。蛟即 。属蛔 也。不可取以小针。谓其力小不能制也。虫瘕之证。其痛则懊 难忍。或肚腹肿起而结聚于内。或往来上下而行无定处。或虫动则痛。

  静则不痛。而有时休止。或腹热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 之为患也。简案、 、 蛔同。音回。说文。腹中长虫也。口问篇云。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巢源云。蛔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蛟、张注未见所据。当是蛟误。说文。蛟龙之属。则非 属。

  HT 腹 痛 形中上者 甲乙无此八字。张云。HT 、满也。此重言证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渐升者。

  即当以虫治之也。HT 、 同。音烹。简案、HT 、字典 重文。HT 、玉篇普行切。满也。龙龛手鉴。心闷也。形中上者一句。疑有脱误。义不明晰。

  耳中 马云。听宫穴。系手太阳小肠经。

  耳前动脉 马云。耳门穴系手少阳三焦经。

  于耵聍 甲乙 作干 抵。史云上都领切。耳中垢也。下乃顶切。巢源云。耳 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 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张云。或痛或无闻者。

  皆不可刺之。脓垢去而耳自愈矣。

  耳聋(止)后取足 马云。当取手小指之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即手少阳三焦经关冲穴也。先取之后。

  又取足少阳胆经之窍阴。

  耳鸣(止)后取足 马云。当取手之中指爪甲上。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中冲穴后。取足厥阴肝经大敦穴。

  足髀(止)不可刺 甲乙。合、作阖。张云。髀、足股也。侧、侧卧也。枢合、中髀枢中也。即足少阳经之环跳穴。宜治以员利针。第六针也。忌用大针。

  病注下血 马云。此言下血者。有当刺之穴也。凡病注下血者。以肝不能纳血也。当取肝经之曲泉以刺之。

  风痹淫HT (止)死也 甲乙。淫泺、作注一字。恐、作怒。履水、诸本作履冰。当改。马云。已、以同。风痹者其邪气淫溢消泺。病难得愈。张云。病在阳命曰风。病作阴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淫泺者浸淫日深之谓。足如履冰之寒。

  又如入汤之热。下而股胫。中而腹心。上而头目。无所不病。在表则汗出。在里则短气不乐。或为悲哀。或为喜恐。此阴阳俱病之候。虽尚可支持。然不能出三年也。简案、素骨空论。淫泺胫 。不能久立。王注。淫泺谓似酸疼而无力也。考之原文。张注似是。(详见于素问识)

  卷四

  病本篇第二十五

  马云。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相同。然凡病必先治其本。若中满与大小不利。则不分标本。而必先治之。

  本经以本篇论标本。后论病传分为二篇。素问合标本病传论。共为一篇。(详义见于素问识当参考)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马云。先病曰本。后病曰标。故凡先生初病。而后病势逆者。必先治其初病之为本。若先病势逆而后生他病者。则必以病势逆之为本。而先治之也。

  必且调之 素问必上有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一句。

  先病而后中满者 素问。病、作热。志云。中满者。腹中胀满。脾胃之所生也。先病而后中满者。因病而致中满也。则当先治中满之标病。而后治其本病。

  有客气 有同气 马云。正以人之病气有二。病本不相同。而乃彼此相传者。谓之客气也。有二病之气本相同类。而乃彼此相传者。谓之同气也。简案、素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同、作司。近是。

  间者(止)为独行 志云。间者邪正实虚之相间。故当并行其治。甚者又当独行其治。

  先小便大便不利 诸本小下无便字。素问作先小大不利。

  卷四

  杂病篇第二十六

  沉沉然 马云。头则昏沉而不能举。

  KT KT 然 马云。KT 、音荒。目不明。

  唇漯漯然 甲乙。作者肩中热。马云。其唇则漯漯然。而有涎出唾下之意。张云。肿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脉行于 颊。挟口环唇。循喉咙。下胸膈也。

  厥气走喉(止)大便不利 志云。此邪病足少阴之气。而为厥逆也。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厥气上逆于喉。故不能言。肾为生气之原。气逆故手足清。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不利。

  向向然(止)H HT 甲乙、向向作膨膨。HT HT 作 。(注云音最九墟作荣)马云。腹中向向然。

  而气喜走布且多有寒气。又HT HT 然而有声。张云。腹向向然。寒气滞于脾也。又HT HT 然。水谷不分之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