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本草


  青蒿(一钱 用根) 地骨皮(一钱) 柴胡根(一钱炒) 鳖甲(一钱炙) 石斛(一钱) 引用清明柳(一钱) 煨,点童便服。

  不济之由。经曰:“阴虚则发热。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淫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气无附,遂至浮散于肌表之间,故有恶热也。治者当以滋阴降火治之。阴阳合而血气固守,水火济而骨蒸自退。

  青蒿(二钱) 秦归(二钱) 杭芍(一钱) 熟地(二钱) 淮生地(二钱) 地骨皮(二钱) 知母(二钱) 浙冬(二钱) 淮山药(二钱) 白茯苓(二钱) 黑元参(二钱) 银柴胡(二钱) 粉丹皮(二钱) 引用莲子(十个)去心煨,点童便服。

  ──务本卷三青蒿,形似蒿。开黄花,生子如粟米大。气味苦,性寒。无毒。主治疥癞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妇人血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毛发令黑不老。亦治疟疾,止金疮痛。

  第二卷

  芸香草

  芸香草 ,一名挖耳草、一名毛叶芸香草,又名毛叶草。味苦、微辛,性寒。阴中阳也,可升可降。泻诸经实热客热,解肌表风寒,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 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

  (附方) 治男妇一切劳热,午后怕冷,夜间发热烦渴,五更汗出始凉,肢体酸软,精神短少,饮食无味。

  钱) 生地(一钱) 丹皮(一钱) 元参(一钱) 薄荷(五分) 水煎,点童便服。痨嗽,加百部 百合 麦冬 饮食无味,加淮山药 莲子 白茯苓 水泻,加白术 山药 室女经闭、妇人经闭,加苏木 红花。

  (又方) 治伤风头疼发热。

  芸香草(一钱) 苏叶(一分) 白芷(三分) 川芎(一钱) 姜皮为引,煎汤服。

  (又方) 治小儿外乳蛾、 腮红肿疼痛热核。

  芸香草(二钱) 白头翁(一钱) 赤芍(一钱) 水煎,点酒服。

  (又方) 治阳明实火,牙根肿痛,风火虫牙。

  芸香草(三钱) 花椒(十五粒) 煎汤频频漱口或点酒服,或用根,噙牙上。

  (又方) 治痈疽红肿,有脓者溃,无脓者散。

  芸香草(不拘多少) 煎水,点水酒服。

  (又方) 治小儿急惊,角弓反张发搐,手足蹬摇。

  芸香草 水煎,点水酒服,或加朱砂(一分) 蚯蚓(二条) 点水酒服。

  (补注) 慢惊不宜服此药。慢惊乃脾气不足,无风可去,无痰可清,忌服。

  ──务本卷二

  第二卷

  红蓝花

  红蓝花 ,禀火与土之气,故味苦、辛,性温。无毒。阴中之阳,入心肝二经,血分之药。本草亦谓之红蓝花、蓝叶红花,滇中处处有之。

  噤、化痘斑、凉血热、稀痘疹。多用则入心养血,行血,活血而润燥也。

  第二卷

  茼蒿菜

  茼蒿菜 ,味辛、微苦,性微寒。行肝气,止疝气疼,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务本卷三

  第二卷

  苦蒿尖

  苦蒿尖 ,用细叶者。味苦、辛,性温。凡尿遗不止良效。

  (附方) 治尿遗症。

  细叶苦蒿尖,捣烂挤汁点酒服。但愈后不可多服,恐收敛太甚转生他病,宜另服补气血之药。

  第二卷

  旱莲草

  旱莲草 ,一名莲草。味咸,性寒。固齿,乌须,肾虚齿疼,焙为末,搽牙龈上,痛立止。洗九种痔疮,良效。

  第二卷

  苦龙胆草

  苦龙胆草 ,一名地胆草。味苦,性大寒。治咽喉疼痛,洗疥疮肿毒。

  (附方) 治肾囊有风瘙痒,或破流黄水,又名绣球风。

  苦龙胆草 经霜桃叶 蜂房 藜芦 千张纸共为细末,芝麻油调搽。

  ──务本卷二

  第二卷

  灯盏花

  灯盏花 ,一名灯盏菊,细辛草。味苦、辛,性温。小儿脓耳,捣汁滴入耳内。左瘫右痪,风湿疼痛,水煎,点水酒服。

  灯盏花,治手生疔、手足生管,扯灯盏花一百朵。摘背角地不容,用瓦钟,用石杵捣烂,加沙糖少许,入花捣烂。敷口,二、三次即愈。

  第二卷

  泽兰

  泽兰 ,一名红梗草。味苦、辛,性微温。入肝、肾二经。行血,破瘀,治腹痛。并攻痈疽疮毒、排脓,跌打损伤,一切瘀血;且用以通经。

  泽兰,一名红秆草。生有水处,绿叶红秆,高二、三尺许,软枝。感土泽之气,故味苦、甘而入血分,兼得春气,故微温。无毒。主治身面、四肢湿气肿,破瘀血,去症瘕,散头风,行血。

  第二卷

  土三七

  土三七 ,味苦。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

  ──务本卷一下土三七,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根大而肥。主治止血、散血,功效最神。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

  ──模板卷十

  第二卷

  莴笋

  莴笋 ,味苦,寒。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服之即效。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第二卷

  紫菀

  紫菀 ,味苦、辛,性温。苦走心,心主血,止血养血;辛走肺,多功于肺。治咳嗽、痰气喘促、补肺、阴虚痨嗽、衄血、咳血、阴虚、痰上带血丝。

  紫菀(二钱) 知母(一钱) 焦黄柏(五分) 陈皮(二钱) 不用引,水煎服。

  ──务本卷二

  第二卷

  苍耳

  苍耳 ,气味甘、苦,性温。主治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发汗,散风湿,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肢痛、痹痛。疮科仙草,慎勿轻视。

  第二卷

  龙胆草

  龙胆草 ,味苦,性寒。泻肝经实火,止喉痛。煎点水酒服。

  ──丛本卷下

  第二卷

  珠子参

  珠子参 ,味甘、微苦,性温、平。止血生肌,服之无甚功效。今人假充鸡肾参,误矣。古土方:用珠子参为末,捻刀伤疮,收口甚速。

  肾参,叶如蛤蟆叶,绿色,初生无梗,叶铺地生,中发一秆,开白花,根下生果一对,一雌一雄,果皮薄。

  ──务本卷二

  第二卷

  野烟

  野烟 ,一名烟草、小烟草。味辛、麻,性温。有大毒。治热毒疔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恶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恶毒,惟用此药可救。

  盖此药性之恶烈也,虚弱之人忌服。

  授以此草,煎服,疮溃,调治痊愈。后人起名气死名医草。以单剂为末,酒和为丸,又名青龙丸。

  ──务本卷二

  第二卷

  黑阳参

  黑阳参 ,又名黑元参。味苦、微甘,性微寒。滋养真阴、调血、除热。

  退诸虚劳热、利小便、治血淋、膏淋。

  第二卷

  紫草

  紫草 ,气味甘、咸,大寒。主治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治心腹邪痛,消水肿,退黄胆及诸疮毒,服之可解。

  第二卷

  曼陀罗、龙蛋草

  曼陀罗 ,形绿茎碧叶,高三尺,开白花六瓣,状如牵牛花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花、子,气味辛,温。有毒。主治诸风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

  又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黄叶。

  龙蛋草,俗名鬼核桃,入口伤人。生山中有水处。尖叶,叶上有刺,一本数枝,子黑色。

  味苦。有毒。此草只可熬膏贴痈疽发背,其效如神。

  第二卷

  茄子东风草

  茄子 ,根名东风草。味甘,性寒。阴也。主发风积,动寒痰。吃之,令人呕吐,面皮作痒,动肝气。有肝积者,吃之,令人左胁作胀损肝,不宜多吃。

  茄子,味甘,寒。治寒热,五脏劳症,瘟疾尸劳。用醋磨敷肿毒,散血,止乳疼,消肿,宽肠。烧灰米汤饮,治肠内风下血不止及血痔。多食损目,肚疼下痢;妇人多食伤子宫;又治偏坠如神。又京墨文蛤入茄内,三旬取墨乌须。根、叶,治冻疮,蒸热治瘫痪。

  ──务本卷一下茄子,味甘淡,性寒。无毒。性主善降而宽中、散血,多食动风气,发痼疾、疮疥,脾弱者勿食,秋后食之损目。

  东风草,味甘,性寒。主行肝气,洗皮肤瘙痒之风,洗游面走诸风,祛妇人下阴湿痒,阴浊疮。

  第二卷

  铺地参

  铺地参 ,又名打破碗、又名盘肠参。味苦、平,性微寒。主治妇人白带,上盛下虚,水火不清,久不胎孕。

  铺地参(三钱) 水煎,点水酒服。

  ──务本卷三

  第二卷

  土瓜(番薯)

  土瓜 ,味甘,平。一本数枝,叶似葫芦,根下结瓜。有赤白二种:赤者治妇人赤白带下,通经解热;白者治阴阳不分,妇人子宫久冷,男子精寒。又健脾胃而生津液。生食止呕疗饥。产临安者佳,蓄至二、三年,重至二、三斤一枚者更佳。

  第二卷

  石胆草

  石胆草 ,生石山上,贴石而生。蓝花,形似车前草。味甘,无毒。采取同文蛤为末,乌须黑发,永不返白,其效如神。

  采取叶,捣烂敷疮,神效。

  ──务本卷一上

  第二卷

  马鞭草

  马鞭草 ,今处处有之。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妇人经水不通成劳,速煎此草服之愈。亦治痈疽毒冲心,服此神效。

  第二卷

  土藿香

  土藿香 ,味辛,微温。治胃热。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如刀伤流血,去矾加龙骨少许,搽上即愈。

  第二卷

  野薄荷

  野薄荷 ,味辛、微苦、麻,性微温。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祛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男女虚劳发热。

  野薄荷(二钱) 陈皮(二钱) 杏仁(二钱 去皮尖) 引用竹叶(十五片) 水煎服。

  (又方)

  野薄荷不拘多少,水煎,点水酒服。

  ──务本卷三

  第二卷

  南薄荷

  南薄荷 ,又名升阳菜。味辛,性温。无毒。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癞诸疮等症。其效如神。

  ──务本卷一上

  第二卷

  姜味草

  姜味草 ,味辛,性大温。燥脾暖胃,进饮食,宽中下气,疗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疼,胸膈气胀,肚腹冷疼,呕吐恶心,噎膈翻胃,五积六聚,痞块疼痛,男子寒疝胀疼,妇人症瘕作痛。

  姜味草为末,每服一钱热酒服。

  (奇方) 治五积六聚,痞块疼痛。

  (补注) 五积痞块久积,盖因阴阳不和偏盛,脏腑虚弱,风邪搏之,客邪不受,气郁痰结而成;或瘀血闭滞,留住而成积聚之症矣。

  脐上疼走上至心下,胀疼一阵,冷汗遍体,令人心烦。从心下痛走至脐,令人腹胀,大便急而不下,气疼一阵,冷汗遍身,手足俱冷。

  姜味草(三钱) 石菖蒲(一钱)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 草豆蔻(二钱) 共为末,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为丸亦可。

  寒乍热如疟状疼痛,口吐酸水,腰背把住,酸困难以屈伸自汗,手足冷。

  姜味草(三钱) 青皮(五分) 川芎(二钱) 柴胡(一钱) 小茴香(二钱) 草豆蔻(三钱) 共为末,滚水点酒服一钱,或为丸。

  进,久不愈,令人大便成泻,喜饮热而恶寒冷。

  姜味草(三钱) 吴茱萸(二钱) 草豆蔻(三钱) 吴神曲(二钱) 甘草(五分) 共为末,滚水点酒服,或为丸。

  嗽吼喘,或成肺痈,右边腰间把住酸疼。

  姜味草(二钱) 姜黄(二钱) 白豆蔻(二钱) 木香(五分)共为末或为丸,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

  气。发时令人疼痛,腰难屈伸,骨痿消瘦,面色焦黄。

  姜味草(三钱) 姜智仁(二钱) 沉香(二钱) 荔枝核(七个焙)共为末,或为丸,每服一钱,滚水点酒服。

  姜味草单剂为末,滚水点酒服。

  (奇方) 治小儿虫犯,肚腹疼痛,或呕吐或泻。

  姜味草(五分) 点酒服,疼止后,服下虫散下虫。

  ──务本卷三

  第二卷

  香薷

  香薷 ,味苦、辛,性温。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香薷(二钱) 扁豆(二钱炒) 神曲(二钱) 栀子(二钱炒) 赤茯苓(三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引用灯芯草煎服。

  第二卷

  南苏

  南苏 ,味辛,性温。无毒。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痛,其效如神。

  此草治一切风寒,痰涌结而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止喘。梗,能补中益气。根,能洗疮祛风。子,能开胃健脾。同陈皮用,化痰疏风,作菜久食,令人白胖。

  第二卷

  紫苏叶

  紫苏叶 ,味辛、香,性温。入脾、肺二经。发汗,解伤风头疼,定吼喘,下气,宽膨,消胀、消痰。

  附苏子散 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扯锯,服药不效,用之良效。老人久咳嗽吼喘者并效。

  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

  第二卷

  草

   草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根,治妇人白带。

  全秦归 熟地 甘草 共为末,入 膏内,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水酒温服。

  论: 草有小毒。用甘草和中解毒。用当归、熟地补血养血。未治风寒先治血,血静风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