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校注医醇剩义
校注医醇剩义
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
清肝透顶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 夏枯草(二钱) 石决(八钱) 丹皮(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
桔梗(一钱) 蝉衣(一钱五分) 桑叶(二钱) 薄荷(一钱) 陈橄榄(二枚) 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
通阳圣化汤
(自制)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香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
白芷(五分酒蒸) 辛夷(一钱切) 天麻(六分) 红枣(五枚) 姜(三片)
卷二
鼻衄
鼻衄一证,与吐血不同。吐血者,阴分久亏,龙雷之火犯肺,日受熏灼,金气大伤,其来也由渐,其病也最深,故血从口出,而不从鼻出。鼻衄之证,其平日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从鼻出,而不从口出。每见近来医家,因方书犀角地黄汤条下,有统治吐血、衄血之语,一遇鼻衄,即以犀角地黄汤治之,究竟百无一效,此其弊在拘执古方,不明经络。盖犀角地黄,多心肾之药,用以治肝肺,宜其格不相入矣。予自制豢龙汤一方,专治鼻衄,无不应手而效,数十年历历有验,可知医道当自出手眼,辨证察经,不可徒执古方也。
豢龙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 牡蛎(四钱) 石斛(三钱) 南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青黛少许拌) 川贝母(二钱去心研) 夏枯草(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黑荆芥(一钱)
薄荷炭(一钱) 茜草根(二钱) 牛膝(二钱) 茅根(五钱) 藕(五大片)
卷二
齿牙出血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此知血生于中焦,而主于心,故五脏各有守经之血,而六腑则无之。其散于脉内者,随冲任督三经,遍行经络。其散在脉外者,周流于肌腠毛皮之间。凡吐血、衄血,牙龈齿缝出血,皆散在经络之血,涌而上决者也。近人谓巨口吐红,及牙龈齿缝出血者,谓之胃血,此说大谬。盖胃为外腑,职司出纳,为水谷蓄泄之要区,其中并无一丝一点之血。即牙宣出血一症,不过胃火炽盛,肉不附骨,故血热而上涌。其牙不宣而出血者,乃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所致。湖州钱左,患齿缝出血,牙并不宣,多则血流盈盏,昼夜十余次,面红目赤,烦扰不安,为制苍玉潜龙汤,连服十余剂而愈。
苍玉潜龙汤
(自制)
生地(四钱) 龟版(六钱) 石膏(三钱) 龙齿(二钱) 石斛(三钱) 花粉(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沙参(四钱) 白芍(一钱五分) 藕(三两) 茅根(五钱与藕同煎汤代水)
卷二
关格
关格一证,所系最大,《灵、素》诸书及秦越人、张长沙,俱皆论列,而未有成方;后起诸贤,又绝无论及此证者。迨云歧子谓阴阳易位,病名关格。所传九方,动辄脑、麝、硝、黄、皂角,非开透,即劫夺,奄奄将毙之人,其能堪此乎!是有方不如无方,医学中反添一重魔劫矣。《素问》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在太阳;三盛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在少阴;三盛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经络分明,言言典要,而惜乎治法不传也。秦越人发为阴乘阳乘之论,乃合寸尺之脉并言之。寸上过位,入鱼际为溢;尺下过位,入尺泽为复;此阴阳之偏,各造其极,最为精当,而惜乎治法不传也。
张长沙谓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又曰:心脉洪大而长,则关格不通。又谓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凡三言之。其曰在寸为格,在尺为关者,乃言阴阳不相荣也。其曰心脉洪大而长,则关格不通者,言五志不安,营卫亏损,孤阳独发,故上下不通也。曰趺阳脉伏而涩者,乃胃气败坏之明征也。察脉论证,更为详尽,而惜乎治法不传也。至西江喻氏,力讲调和营卫,不偏阴,不偏阳,听胃气之自为敷布,不问其关于何而开,格于何而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营气通则加意于营,卫气通则加意于卫,因立进退黄连汤二方,又立资液救焚汤一方,以为标准,此与云歧子之九方,霄壤悬殊矣。而愚则以为所重者尤在于上。苟在上之格者能通,则在下之关者亦无不通。尝见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薮,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格与关皆为逆象,惟治之以至和,导之以大顺,使在上者能顺流而下,则在下者亦迎刃而解矣。故于调养营卫之中,平肝理气,此一法也。于调养营卫之中,和胃化痰,亦一法也。于调养营卫之中,兼清君相之火,又一法也。关格既成,本难施治,但仁人孝子必不忍坐视危亡,欲于死中求活,非精心研究不可。续制四方,以备参酌。
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主之。
归桂化逆汤
(自制)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青皮(一钱) 茯苓(二钱) 肉桂(五分)
郁金(二钱) 合欢花(二钱) 蒺藜(四钱) 牛膝(二钱) 玫瑰花(五分) 木香(五分) 红枣(五枚) 降香(五分)
方以归桂化逆名,归、桂为主药无疑矣。以归、芍、红枣养其血,即以合欢、郁金、玫瑰解其郁,以青皮、蒺藜、木香、降香利其气,又以茯苓、牛膝引之下达,治格而亦顾及关矣。祖怡注。
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主之。
人参半夏汤
(自制)
人参(二钱) 半夏(三钱) 广皮(一钱) 茯苓(二钱) 当归(二钱)沉香(五分) 郁金(二钱) 砂仁(一钱) 佩兰(一钱) 苡仁(四钱) 牛膝(二钱) 佛手(五分) 白檀香(五分)
此方亦所以治格。以人参、当归顾气血,以茯苓、苡仁、牛膝,引之下行;以半夏、陈皮利痰,以佩兰、郁金、砂仁、佛手、沉香、檀香通气。前法轻而此方较重,彼重用肉桂,此重用人参,意同而法自异也。祖怡注。
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呃,和中大顺汤主之。
和中大顺汤
(自制)
人参(二钱) 白芍(一钱) 丹皮(二钱) 柏仁(二钱) 潼蒺藜(三钱)
麦冬(二钱) 赤芍(一钱) 白蒺藜(三钱) 丹参(三钱) 生地(四钱) 赭石(三钱 研) 合欢花(二钱) 竹沥(两大匙冲服) 姜汁(二滴冲服)
此方有人参、麦冬养胃家之气阴,益以生地、白芍配独发之孤阳。丹参、柏仁养心血,丹皮、赤芍清心肝。合欢开心,赭石镇逆,竹沥、姜汁豁痰,潼白蒺藜补肾疏肝。仍着重治格,而大利于开关。前方重用香药,此方则重用润药。祖怡注。
二气双调饮,通治关格。
二气双调饮
(自制)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归身(二钱) 枸杞(三钱) 干苁蓉(三钱) 牛膝(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 青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沉香(五分人乳磨冲)
所谓二气者,阴阳也。所谓双调者,不偏阳不偏阴也。人参、茯苓、山药偏于阳,人乳、归身、枸杞、苁蓉偏于阴,有沉香、砂仁、陈皮、青皮以和之,通治关格,此其所以为双调也。祖怡注。
卷二 关格
附:关格门诸方
喻氏进退黄连汤
平调营卫,不偏阴,不偏阳,所谓运中枢以听其进退也。
黄连(八分姜汁炒) 炮姜(八分)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拌蒸) 桂枝(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大枣(二枚) 进法本方诸药俱不制,水三钟,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每早加服附桂八味丸三钱。
资液救焚汤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二钱取汁) 麦冬(二钱取汁)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拌蒸) 炙甘草(一钱) 阿胶(一钱) 胡麻仁(一钱炒研) 柏子仁(七分) 五味子(四分) 紫石英(一钱) 寒水石(一钱) 生犀汁(二分磨) 滑石(一钱二分敲碎不为末) 生姜汁(二茶匙) 除四汁及阿胶共八味,用名山泉水四钟,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胶,再缓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朝先服附桂八味丸三钱。
卷二 关格
附:云歧子九方
(此等方法断不可用,录之以为鉴戒。)
柏子仁方
人参 半夏 茯苓 陈皮 柏仁 甘草 麝香 郁李仁 姜(三片)
人参散
人参 麝香 冰片 甘草汤调服
既济丸
附子 人参 麝香
槟榔益气汤
槟榔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壳 生姜 煎服。
木通二陈汤
木通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壳 生姜煎服。
导气清利汤
猪苓 泽泻 白术 人参 甘草 木通 栀子 茯苓 槟榔 枳壳 大黄 浓朴 麝香 黑牵牛广皮 半夏 藿香 柏仁 生姜煎服。
加味麻仁丸
大黄 白芍 浓朴 当归 杏仁 麻仁 槟榔 木香 枳壳 蜜为丸。
皂角散
大皂角 烧存性,研细末,以猪脂一两调服。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朴硝、桃仁、灯芯,茶服。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以上九方,只图取快目前,罔顾削伐元气。然此等药入口,轻者增剧,剧者立毙,究竟目前亦不快也。
卷三
咳嗽
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知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耳。
只此二语,度尽金针。后人不明此义,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从肺治,又安怪其效者少,而不效者多耶!兹将肺脏之咳,详列于前;心肝脾肾之咳,条载于后;庶几辨证则了然无疑,施治则知所措手矣。
肺热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者,玉环煎主之。
玉环煎
(自制)
玉竹(四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蒌皮(三钱) 蛤粉(四钱) 梨汁(半杯冲服)
肺寒而咳,乃水邪射肺,水冷金寒,咳吐痰沫,胸脘作懑,肌肤懔冽者,姜桂二陈汤主之。
姜桂二陈汤
(自制)
炮姜(五分) 桂枝(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葶苈子(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肺虚而咳,肌表微热,神倦气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济生丹主之。
保肺济生丹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沙参(四钱) 五味(五分)
玉竹(三钱) 女贞子(二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贝母(二钱) 茜草根(二钱)杏仁(三钱) 藕(三两切片煎汤代水)
虚之甚者,火升体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碎金不鸣,症极危险,金水济生丹主之。
金水济生丹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切) 人参(一钱) 沙参(四钱)
龟版(八钱) 玉竹(三钱) 石斛(三钱) 茜草根(二钱) 蒌皮(三钱) 山药(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淡竹叶(十张) 鸡子清(一个) 藕(三两煎汤代水)
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稠痰,降气和中汤主之。
降气和中汤
(自制)
苏子(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海石(三钱) 蒌仁(四钱) 莱菔子(二钱)
芥子(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桑皮(二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姜汁(两小匙冲服)
实之甚者,痰气闭结,语音不出,此为塞金不鸣,金牛汤主之。
金牛汤
(自制)
郁金(二钱) 牛蒡子(三钱炒研) 芥子(一钱) 陈麻黄(四分蜜水炙) 栝蒌皮(三钱) 苏子(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桑皮(二钱) 枇杷叶(二张刷去毛蜜炙)
嗜酒太过,伤肺而咳者,加减葛花汤主之。
加减葛花汤
(自制)
葛花(二钱) 鸡 子(三钱) 花粉(二钱) 石斛(三钱) 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四钱) 橘红(二钱) 贝母(二钱) 杏仁(二钱)
橄榄(二枚打碎陈者亦可用)
风痰入肺,久经吼咳者,鹅梨汤主之。
鹅梨汤
(自制)
鹅管石(五分 研) 陈麻黄(五分蜜炙) 当归(一钱五分) 苏子(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蒌仁(四钱) 桑叶(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梨汁(两大匙冲服) 姜汁(两小匙冲服)
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石花汤主之。
石花汤
(自制)
白石英(三钱 研) 合欢花(二钱) 鲜百部(四钱) 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