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此方用玉竹、沙参、麦冬、贝母、蒌皮、杏仁,同于清金保肺汤。而梨直用汁,因火之烈尤甚于燥。金本畏火,东垣治肺热如火,烦燥引饮而昼甚者,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金气分之火。先生因之,再加栝蒌、桑皮、苡仁,而肺家之实火可以下行而出矣。祖怡注。

  卷二 火

  心火

  心火炽盛,五中烦燥,面红目赤,口燥唇裂,甚则衄血吐血,加味泻心汤主之。

  加味泻心汤

  (自制)

  黄连(五分) 犀角(五分) 蒲黄(一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

  元参(一钱五分) 连翘(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灯芯(三尺)

  此方以黄连清气分之火,以犀角解血分之热,丹参、元参、天冬、甘草以清养心脏,连翘、蒲黄、竹叶、灯芯以佐连、犀。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所以顾脾胃也。泻心家实火,而不忘脾胃,所谓毋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之真理,吾于先生得之矣。祖怡注。

  心血大亏,心阳鼓动,舌绛无津,烦燥不寐,加味养心汤主之。

  加味养心汤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丹参(二钱)

  龟版(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甘草(四分) 淡竹叶(二十张)

  同一心火,同一烦燥,前证为实火,此由阴血虚。用天王补心丹方,去桔梗、元参、茯苓、五味,而加龟版、茯神、甘草、竹叶,不独心肝脾可资挹注,主血三脏俱已顾到,即与血同类之肺肾阴分,亦未放过。此方与心受燥热养心润燥汤,大半相同,所不同者彼用犀角,此用龟版;彼只用天冬,此兼用麦冬;彼兼用松仁,此只用柏仁;彼用藕汁,此用竹叶;更加枣仁、远志,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初学制方选药,必须于异同中求之。治心方如此,其他诸方,亦何莫不然。祖怡注。

  卷二 火

  肝胆火

  肝胆火盛,肋痛耳聋,口苦筋痿,阴痛,或淋浊溺血,加味丹栀汤主之。

  加味丹栀汤

  (自制)

  丹皮(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龙胆草(一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 木通(一钱) 车前(二钱) 灯芯(三尺)

  此条见证,与本门后附见龙胆泻肝汤相仿佛,而去黄芩、泽泻、甘草,加丹皮、山栀、赤芍、夏枯草、灯芯,同样能去肝胆实火。方虽小异,效力则大致相同。二方皆用当归、生地、补血凉血,以肝乃藏血之脏,泻其腑必须顾其脏,且以舒其筋也。祖怡注。

  卷二 火

  脾火

  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加味泻黄散主之。

  加味泻黄散

  (自制)

  防风(一钱) 葛根(二钱) 石膏(四钱) 石斛(三钱) 山栀(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甘草(四分) 荷叶(一角) 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本方用泻黄散去藿香而加葛根、石斛、茯苓、荷叶、粳米;从白虎汤法,去知母而添升阳散火意,清中有发,发中有清,阳升火散,而无抑遏之患。此条当与先生《医方论》泻黄散对比观之,更易明白。祖怡注。

  卷二 火

  肾火

  肾火者,龙火也。龙不蛰藏,飞腾于上,口燥咽干,面红目赤,耳流脓血,不闻人声,加味肾热汤主之。

  加味肾热汤

  (自制)

  磁石(四钱) 牡蛎(四钱) 生地(四钱) 白术(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五分) 猪肾(二枚煎汤代水)

  生地、元参、白芍、猪肾,养阴益肾,显而易见。加磁石以镇之,牡蛎以潜之,二味肾家药,亦显而易见。用参、术、草等中州药者,龙火上腾,必是脾胃砥柱失守所致;中州有砥柱,龙火必无由而上腾矣。祖怡注。

  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况龙性难驯,逆而折之,反肆冲激。故丹溪滋肾丸,于滋阴药中,加肉桂一味,导龙归海,从治之法,最为精当。兹更推展其意,制潜龙汤主之。

  潜龙汤

  (自制)

  龙齿(二钱) 龟版(八钱) 生地(五钱) 龙骨(二钱)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蛤粉(四钱) 肉桂(四分) 鲍鱼(一两切片煎汤代水)

  黄柏、知母、肉桂,取一阳居二阴之中,成为坎象。不用肉桂,则龙不肯归海。既用肉桂,尚恐知、柏之力不足以驾驭,故加人参、元参、生地以佐之。再用龙骨涩而兼镇,龙齿但镇不涩;龟版、蛤粉、鲍鱼,则潜阳即所以潜龙。而一味肉桂,处于群阴之中,当亦驯服,而潜藏不显矣。祖怡注。

  卷二 火

  胃火

  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

  玉液煎

  (自制)

  石膏(五钱) 生地(五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

  葛根(二钱) 桔梗(一钱) 薄荷(一钱) 白茅根(八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此方与胃燥玉石清胃汤,同样用石膏、玉竹、生地、麦冬、石斛、蔗汁,而去人参、山药、茯苓者,火之烈更甚于燥也。花粉、蛤粉,未尝不能清化热痰,去之而加葛根、桔梗、薄荷、茅根者,胃火已及血分,宜升阳散火,兼清血分也。以此方与玉石清胃汤比,彼为清润,此为清散。观于玉、石二味之互为重轻,亦可识其用意之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小肠火

  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导赤汤主之。

  琥珀导赤汤

  (自制)

  琥珀(一钱) 天冬(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生地(五钱) 麦冬(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甘草梢(五分) 淡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

  此方用导赤散之生地、木通、草梢、竹叶全部,而加琥珀、天冬、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灯芯,兼清心小肠之火,而照顾金水,使火气去而津液长。以琥珀为主者,不但能清心小肠之火与湿热,而并善解毒,为淋浊症圣药也。祖怡注。

  卷二 火

  大肠火

  肺经之火,移于大肠,大便硬秘,或肛门肿痛,槐子汤主之。

  槐子汤

  (自制)

  槐米(三钱) 蒌仁(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蜜水炒) 天冬(一钱五分)

  苏子(三钱) 玉竹(三钱) 麻仁(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四分) 金橘饼(一枚) 白芝麻(三钱)

  槐米为大肠火重,大便见血之主药。再加火麻仁、白芝麻、蒌仁、杏仁、苏子,凡仁皆润,即通用之五仁丸。

  加金橘饼以顾胃,枳壳以宽肠,玉竹、甘草以顾脾胃,天、麦冬以保金水,与小肠火之琥珀导赤散,有异曲同工之妙。祖怡注。

  卷二 火

  风火

  风助火势,其性上升。面红目赤,口燥咽疼,法当清润上焦,使阳邪不能侵犯,兼用轻扬解散之品,俾上升者一举而熄,消风散火汤主之。

  消风散火汤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元参(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蝉衣(一钱) 桑叶(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牛蒡子(三钱) 蒌皮(二钱) 竹叶(十张) 黑芝麻(三钱)

  桑、麻、柴、薄、牛、蝉、元、翘、桔、蒌、茯、竹,轻扬解散,清而不遏。加天、麦二冬,壮水即所以制火;三方皆用之,可以见二冬之功力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湿火

  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胜湿清火汤主之。

  胜湿清火汤

  (自制)

  茅术(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八钱) 石斛(三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荷叶(一角)

  方以二术、苓、苡、泽泻、猪苓胜湿,即以石斛、石膏、知母清火。苍术白虎汤去甘草、粳米之甘润,加荷叶者,降药已多,以升清者为反佐耳。祖怡注。

  卷二 火

  痰火

  痰为顽浊之物,一得火势,其性愈劣,甚则阳狂烦躁,语言错乱,清火涤痰汤主之。

  清火涤痰汤

  (自制)

  丹参(二钱) 麦冬(二钱)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贝母(二钱) 化橘红(一钱) 胆星(五分) 姜蚕(一钱五分炒) 菊花(二钱) 杏仁(三钱) 淡竹沥(半杯) 姜汁(一滴冲服)

  绳甫先生云:火本无质,得痰则实;痰本湿生,得火则燥。由此观之,痰与火结,有不扰其神明者乎。南星除痰之力,更大于半夏,以牛胆制之,则燥性杀,而兼清肝胆之火矣。化橘红比普通之橘红力大,以产地适当有礞石也。再以竹沥、姜汁、杏贝佐之,能开而且降,痰火有出路矣。用茯神、丹参、柏仁,顾其灵明之本也。再以麦冬之生胃津,菊花之清肝风。以狂必由火而起,火必因风而动,风火熄而灵明复,则扰动者得返其清静之常,真精心架构之方也。祖怡注。

  卷二 火

  实火

  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加味三黄汤主之。

  加味三黄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薄荷(一钱) 赤芍(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水三钟,煎一钟,热服。

  三黄为泻心、肺、肝、肾实火之方。加山栀名黄连解毒汤,见本门后第一张古方。再加薄荷、连翘散心肝,丹皮、赤芍凉血分,轻扬透发而不抑遏,以发热烦躁,火郁必须发之也。此方见证阳狂烦躁,与痰火同,而有发热、口燥、咽干,明明是气分之火而不是痰火,从异点上着眼,故此方与痰火方无一味药相同。祖怡注。

  卷二 火

  虚火

  虚火者,饥饱劳役,正气受伤,阳陷入阴,发热神疲,饮食减少。东垣于此等证,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柴升举阳气,又为之补脾和胃,此正有得于《内经》虚者温其气之旨,故甘温能除大热,开治阳虚一大法门。无如世之学东垣者,不辨阴阳虚实,虽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者,动辄升、柴,祸不旋踵矣。因自制和中养胃汤,以明宗东垣者当师其意云。

  和中养胃汤

  (自制)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

  当归(二钱) 料豆(四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广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 苡仁(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此方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薄荷以代之,有逍遥散之意。再加茯苓以和脾,料豆以安肾,砂仁、苡仁以和中化湿,升中有降,不犯下焦,用东垣意而不执其法,制方煞费苦心。祖怡注。

  卷二 火

  燥火

  燥火者,血虚之所致也。血能养气则气不妄动,而阴阳得其平。营血一亏,则内失所养,而脏腑皆燥,火亦随生,令人毛发衰脱,肌肤枯槁,身热咽干,雪乳汤主之。

  雪乳汤

  (自制)

  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熟地(三钱)

  五味子(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人乳(一大杯)

  藕汁(一大杯) 水二钟煎服。

  血不养气,气不化津,脏腑皆燥,土焦水涸,二地、二冬、玉竹、山药、当归、白芍,所以养血壮水者至矣。而方名以雪乳,用人乳、藕汁,润至极矣,而更以五味之酸收以敛之,是合固本、生脉于一方,于肺燥肺火外,又别出手眼也,神乎技矣。祖怡注。

  卷二 火

  郁火

  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之。

  解郁合欢汤

  (自制)

  合欢花(二钱) 郁金(二钱) 沉香(五分)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茯神(二钱) 红枣(五枚) 橘饼(四钱)

  此方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逍遥散之半,去茯苓、白术、甘草、煨姜,而用合欢、郁金沉香、山栀、橘饼,舒郁顺气,清火达木,即所以安胃。又用丹参、柏仁、茯神、红枣,则所以养心脾而缓肝急,使君火与相火俱安,而脾胃亦得太和矣。识得郁火与肝胆之火之分别,而后知两方各有其合处。祖怡注。

  卷二 火

  邪火

  酒色太过,下元伤损,腰膝无力,身热心烦,甚则强阳不痿,加味三才汤主之。

  加味三才汤

  (自制)

  天冬(二钱) 地黄(五钱) 人参(二钱) 龟版(八钱) 女贞子(一钱)旱莲(一钱) 茯苓(二钱) 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 杜仲(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红枣(五枚)

  此方以三才合二至,加黄柏、丹皮、茯苓、泽泻,得知柏八味之半而强。红枣与参合用,而解苦顾胃;龟版、杜仲与牛膝合用,而潜虚阳,引虚火下行,以固其肾气,则水火可以既济,而邪火可望不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毒火

  痈疡初起,肿痛大热,烦渴引饮,黄金化毒汤主之。

  黄金化毒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金银花(二钱) 赤芍(一钱) 丹皮(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