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校注医醇剩义
校注医醇剩义
本方以生地、女贞、料豆、沙参、麦冬滋阴。以茯苓、山药合生地、丹皮,得六味三分之二,滋肾即所以降火。
以石决、丹皮、谷精、蝉衣清肝明目,作眼痛之引经。杏、贝所以宣肺。眼与五脏皆有关系,而肝肾是其重心。祖怡注。
卷四 诸痛
齿痛
齿痛实症,阳明风火上升也,葛根白虎汤主之。
葛根白虎汤
(自制)
葛根(二钱) 石膏(五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 防风(一钱) 桔梗(一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本方兼采白虎、竹叶石膏意,而加葛根、防风,使在腑之火由经而外达。石斛、花粉所以生津清热,薄荷、连翘、桔梗所以散郁火,茅根、竹叶清心即所以清胃也。祖怡注。
齿痛虚症,肾亏而夹有胃火也。齿为后天所生之骨,亦属于肾。况肾为胃关,水不制火,故浮阳作痛也。清热胃关煎主之。
清热胃关煎
(自制)
生地(六钱) 龟版(八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薄荷(一钱)
葛根(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蔗(三两同煎)
本方以生地、龟版为主药,所以滋肾。以甘蔗、石斛、花粉为辅佐,所以清胃。薄荷、连翘散郁火。葛根、桔梗使已发之火,从肺胃表份而解。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舌痛
舌卷而肿,塞口作痛,难于语言,此心阳炽盛也。先用生蒲黄三钱,泡汤频漱,再服黄连清心饮。
黄连清心饮
(自制)
黄连(五分) 蒲黄(一钱五分) 犀角(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丹参(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蒌皮(三钱) 茯苓(二钱) 薄荷(一钱) 竹叶(二十张)
灯芯(三尺)
本方以黄连、犀角为主药。以蒲黄、竹叶、连翘、灯芯佐黄连,以丹参、元参佐犀角。以薄荷合连翘散郁火。
以茯苓合灯芯,导之从小肠膀胱而去。蒌皮利大肠,又所以佐茯苓、灯芯也。祖怡注。
舌色绛红,边尖破碎,舌有血痕而痛者,乃阴液大亏,心火上炽也,大泽汤主之。
大泽汤
(自制)
天冬(二钱) 生地(六钱) 人参(一钱五分) 龟版(八钱) 麦冬(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蛤粉(四钱) 丹参(二钱) 石斛(二钱) 灯芯(三尺) 藕(五大片)
本方以三才养阴,以龟蛤潜阳,以丹参、柏仁、茯神、藕、灯芯养血凉心,以麦冬、石斛佐地、冬生津养胃,阴血充而虚火自熄矣。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肺气胀痛
营卫不调,肺气满则肺叶皆举,微喘胁痛,泻肺汤主之。
泻肺汤
(自制)
全栝蒌(一个) 桑皮(三钱) 苏子(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茯苓(二钱)
郁金(二钱) 杏仁(三钱) 枳壳(一钱) 苡仁(四钱) 橘红(一钱)
姜(二片)
本方与胀门温肺桂枝汤同用栝蒌、沉香、桑皮、苏子、橘红、茯苓、姜,而去桂枝、当归、半夏,加郁金、枳壳、杏仁、苡仁。彼是寒重,但胀而不痛;此是气满,胀痛而且喘。所以去寒药轻,而侧重泻肺降气。祖怡注。
卷四 诸痛
心气厥痛
心本纯阳,寒邪上犯,阴阳相争,厥逆作痛,双解泻心汤主之。
双解泻心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附子(八分)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丹参(二钱) 茯神(二钱)
郁金(二钱) 广皮(一钱) 沉香(五分) 合欢花(二钱) 灯芯(三尺)
姜(三片)
本方用附子泻心汤意,去大黄、黄芩,加沉香、姜以佐附子,丹参、茯神以安本脏,远志、郁金、合欢以通心气,广皮以佐沉香,而以灯芯为之引。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肝气作痛
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汤主之。
加味左金汤
(自制)
黄连(五分) 吴萸(二分) 瓦楞子(三钱 研) 毕澄茄(一钱) 蒺藜(三分)
郁金(二钱) 青皮(一钱) 柴胡(一钱醋炒) 延胡索(一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砂仁(一钱) 佛手(五分)
本方治肝实法也。不但连、萸之苦降辛开,为肝家正药;如柴胡之疏肝,瓦楞之柔肝,乃至郁金、蒺藜、青陈皮、香砂、佛手,何一不是肝家利气之药,肝气和而脾胃无贼克之虞矣。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肝虚作痛
肝主藏血,故为血海。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调营敛肝饮主之。
调营敛肝饮
(自制)
归身(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川芎(八分) 枸杞(三钱) 五味(五分)
广皮(一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茯苓(二钱) 木香(五分) 阿胶(一钱五分蛤粉炒) 大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治肝虚法也。四物用归、芎、酒芍,加蛤粉炒阿胶;不用熟地,嫌其滞也。枸杞、枣仁、五味,虚肝在所必用。而以茯苓、广皮、木香、姜、枣,调营卫而和气血,补而不滞,润而不腻,通而不破,温和而不燥、不苦寒。虚肝为病,脾胃必更弱于实肝。近代趋势,虚肝患者之多,几欲超实肝而过之。祖怡治一妇人,心痛彻背,痛至那里,肌肉胀至那里,肤外亦痛,夜不成寐。曾用麻醉剂止痛安神,不见寸效。用先生此方,一服而病减大半,夜即能寐。方信先生所云,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完全从临床经验得来,的是虚肝为病最合理之治法。嗣后凡遇类似此症者,悉以此方变通用之,莫不应手而愈。先生对于各种虚症,制方独出心裁,真醇乎其醇矣。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脾湿胀痛
脾本湿土,寒邪乘之,寒与湿凝,是为重阴。脘下至当脐胀满作痛,悦脾汤主之。
悦脾汤
(自制)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茯苓(二钱) 附子(八分) 砂仁(一钱)
木香(五分) 乌药(一钱) 青皮(一钱) 神曲(三钱炒) 苡仁(四钱)
姜(三片)
本方与胀门姜术二仁汤,同用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姜为主药,不用炮而用生。去当归、半夏、浓朴、广皮、生熟谷芽,加附子、茅术、神曲、青皮、乌药,其温燥之力,当在姜术二仁汤之上。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肾气厥痛
肾为水脏,寒邪相犯,水寒成冰,少腹厥痛,开阳汤主之。
开阳汤
(自制)
附子(八分) 故纸(一钱五分) 益智(一钱) 当归(二钱) 杜仲(二钱)
乌药(二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茯苓(二钱) 姜(三片)
本方与胀门温泉汤,同用姜、附、故纸、当归、杜仲、乌药、木香、青皮、陈皮,而去小茴、核桃肉、牛膝,加益智、茯苓。彼治腰髀痛,此则以益智助附子、故纸补命火,以茯苓助姜、附去水气也。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胃虚作痛
胃为谷海,其实而痛者,当消当攻,于结胸症内已详言之。其胃气虚弱,脘中作痛者,养胃汤主之。
养胃汤
(自制)
白芍(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 山药(三钱)
黄(二钱) 党参(四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广皮(一钱) 大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以香砂六君去半夏,加黄 、山药、白芍。黄 益脾肺之气,山药补脾阴,白芍补脾血,只得一味酸寒,全方化为中和。脾胃为夫妻,养胃必当顾脾,是历代治胃虚之典型。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胃寒作痛
胃气虚寒,不能纳谷,呕吐作痛,桂朴汤主之。
桂朴汤
(自制)
肉桂(四分) 浓朴(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丁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酒炒) 广皮(一钱) 郁金(二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取胀门温中平胃散以白术易茅术,以肉桂易炮姜,以丁香易生姜,同样用浓朴、广皮、砂仁,而去神曲、枳壳、青皮、香橼、谷芽,加当归、红枣、白芍、茯苓。彼是消药多,此则温药多,而兼顾血分。祖怡注。
桂丁定痛散
肉桂(五分) 丁香(一钱) 澄茄(一钱五分) 磁石(三钱)
研令极细,分作十二服。又食人乳加烧红枣乘热 之。乡村农民,夏秋两季,劳动口渴,多饮冷水,心腹作痛,诸药不效。此方温之以桂、丁、澄茄,恋之以磁石,使药力不至一过就了,不论男妇老幼可服。(曾孙子婿)徐相任添加并帮助。
卷四 诸痛
胃中虫痛
胃气反逆,长虫不安,其作痛也,陡然而来,截然而止,返蛰汤主之。
返蛰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广皮(一钱)
鹤虱(一钱五分) 雷丸(一钱) 乌药(一钱) 砂仁(一钱) 浓朴(一钱) 开口花椒(二十四粒)
本方以归、术补脾,苓、苡去湿以顾正,以花椒、雷丸、鹤虱杀虫,以浓朴、乌药、砂仁运中枢,乃攻补兼施之正法也。祖怡注。
卷四
三冲
新产之后,以去瘀为第一,无病则服生化汤,有病则于治病药中加生化汤。恶露上冲,见证有三:一曰冲胃,胸脘痞悬,时时作哕,去恶平胃散主之。一曰冲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去恶清肺汤主之。一曰冲心,头眩神昏,不能语言而毙矣;姑于万分危险之中,勉立一法,以尽人事,去恶清心汤主之。
去恶平胃散
(自制)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炮姜(五分) 楂炭(三钱)
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炒)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苏木(三分) 降香(五分)
去恶清肺汤
(自制)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炮姜(五分) 楂炭(三钱)
延胡索(一钱) 苏子(二钱) 桑皮(三钱) 橘红(一钱) 贝母(二钱)
苏木(三分) 降香(五分) 童便(一杯冲服)
去恶清心汤
(自制)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 炮姜(六分) 楂炭(三钱)
延胡索(一钱) 琥珀(一钱) 生熟蒲黄(各六分) 丹参(三钱) 牛膝(二钱)
灯芯(三尺) 苏木(三分) 降香(五分)
朱跋
上《医醇□义》四卷,从《重药轻投辩》起至《产后三冲》止,计二十四门,共出自制方,每门少则三四道,多者至二十道,共得一百九十六方(添加有方无论者八道,未算在内)。先生日鲜暇晷,晚年抽闲成此KT 义,并无名利之心,不过自抒心得,为后学举隅示范而已。祖怡所注,学识有限,自愧不克尽量发挥,深愿后之读者,从条文中求得辨证的原理;从方法中求得用药的原则;从相对的比较、相反的比较中,求得中医药学理的正确观点;好学虚心,不断努力,庶不负先生郑重叮咛之一片苦心尔。
通家后学朱祖怡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