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松崖医径
松崖医径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汤。或温酒任下。
还少丹(百五十八)
川牛膝(去芦酒浸) 山药(炒各一两五钱) 杜仲(姜汁炒断丝)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远志(去心同甘草煮) 柏子仁(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去核各五钱) 熟地黄(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同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日进三服。
黑锡丹(百五十九)
黑锡(熔化去滓) 硫黄(各二两) 金铃子(即川楝子) 沉香 木香 附子(炮) 葫芦巴 茴香破故纸 阳起石(研水飞) 肉豆蔻(炮) 桂(各半两自金铃子以下另为末)
上将黑锡用新铁铫先熔化。以硫黄末一钱和炒黑锡结成砂子。再用慢火熔化。将所余药一两九钱。
硫黄黑锡同熔化搅冷匀。倾在地坑内。出火毒。过一夜。取出研令极细末。又将前项为末。和匀一处。
再研一日。成黑光为度。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光。每服五十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或枣汤下。妇人醋艾汤送下。一方有巴戟。
金锁镇元丹(百六十)
五倍子 白茯苓(各八两)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去甲) 葫芦巴(炒各一斤)
补骨脂(酒炒十两) 朱砂(三两另研) 龙骨(二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淡盐汤任送下。
离珠丹(百六十一)
杜仲(姜汁炒丝断) 破故纸(制各三两) 萆 (二两) 诃子(去核五枚) 龙骨( )
巴戟(去心各一两) 胡桃肉(百二十个) 砂仁(五钱) 朱砂(一钱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送下。
天真丹(百六十二)
沉香 巴戟(酒浸去心) 茴香(盐炒去盐) 萆 (酒浸炒) 葫芦巴(炒) 破故纸杜仲(姜汁炒) 黑丑(盐炒去盐)
琥珀(各一两) 桂(五钱)
上为末。用原浸药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至七八丸。空心温酒送下。
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
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浸) 人参(各五钱) 黄柏(酒浸炒三两) 砂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五分)
上为末。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制肉苁蓉半两。切作片子。以酒一大盏。
浸一宿。次日煎四沸。去滓送下。
四白丹(百六十四) (清肺气养魄。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此药主之。)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 白朮 缩砂仁 人参 防风(去芦)
川芎 香附子(炒) 甘草(炙各五钱) 羌活 独活 藿香(各一钱五分) 知母(去毛)
细辛(去叶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薄荷(三钱五分) 麝香(一分另研) 牛黄(另研) 龙脑(另研各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十次嚼。以愈风汤送下。
煮枣方(百六十五)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清晨热汤送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卷下
中风(一)
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分气血而治之。经云。且如舟行于水。人遇于风。舟漏则水入。体涌则风伤。按治法。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先养血而后去风。必用顺气排风等剂。如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治以血药倍多。右手脉来无力。
属气虚。治以气药倍多。依方随病制宜。无如胶柱鼓瑟而误察病。反嗔制方之不精也。
秘传加减省风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羌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白朮 红花(有死血者加之)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再用木香磨姜汁竹沥入药内搅匀服。
血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去红花。气虚者。加人参。黄 。去白芷。痰盛者。加栝蒌仁。枳实。大便燥闭。脉实者。加大黄。切牙闭目者。用皂荚末。芦筒吹入鼻内。或装于纸。捻冲。
有嚏者可治。否则不治。痰盛者。重用槌法内吐痰甚良。痰大出即苏。量老幼元气虚实治之。凡中风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缀如珠。
皆为中风不治之证也。中风灸法风府(二)人中(一)颊车(二)合谷(二)各灸七壮
中寒(二)
中寒者。属冬时中于寒。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甚则晕倒昏迷不省人事。脉沉迟无力。
治宜辛温之剂。大法风中则身温。寒中则身冷者是也。
秘传加减理中汤(中寒轻者用此方)
人参 白朮 干姜 甘草 干葛 肉桂 陈皮 半夏 茯苓 细辛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中寒重者。六脉全无。或腹痛泻痢不止。加附子。如身甚恶寒者。加麻黄。煨生姜。水煎。临服时。再加姜汁半盏服。其患者皮肤外。仍用生姜捣碎炒热。款款熨之良。
中暑(三)
中暑者。即夏时所受三伏火也。在天为火。在地为暑。在人脏为心。凡暑气先中于心。脉虚身热。自汗背恶寒。毛耸齿燥。避暑深堂大厦。得此证者。名中暑是也。行人冲走长途。或田野力农卒倒者。名中热是也。夫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经云治暑当降火。宜此饮随证加减。
秘传加减香薷饮香薷 白扁豆 黄连 甘草 麦门冬五味子 知母 陈皮 茯苓 浓朴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冷服。身热者加柴胡。呕者加半夏姜汗。渴者加天花粉。元气虚者加人参黄 。小便短赤或涩者。加山栀仁泽泻。自汗或水泻者。
加炒白朮升麻。头痛者加石膏川芎。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一切等证。)
白虎汤(治暑热发渴。并见卷上汤类。)
益元散(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等证。即六一散。)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并见卷上散类。)
若加茵陈。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若暑湿二邪交病。加平胃散。名胃苓汤。
中湿(四)
中湿者。须分内外而治也。内湿者。乃饮食生冷所伤也。外湿者。皆山岚露雨。水土之气所中也。
其人脉俱沉细。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秘传加减渗湿汤苍朮 浓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黄连 灯芯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纳盐二字服。内湿者。食下必呕吐。腹中胀满。小便短赤。加山楂枳实黄连炒萝卜子。
外湿者。身体必肿痛。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加羌活木通黄芩。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
发黄者。专主湿热所成。如 曲相似。盖湿热则易为黄矣。利小便为上策。加茵陈滑石木通猪苓泽泻山栀黄柏。
感冒(五)
感风者。脉多浮数。其证身热面光。有汗恶风。鼻塞声重。头疼涕唾稠黏。感寒者。脉多浮紧。其证身热面惨。无汗恶寒。腰背拘急。头项强痛。感冒之初。治此病者。须当诊按分别之。
引方参苏饮(治感风无汗。鼻塞声重。头疼。见卷止饮类。)
若冬月外感。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者。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表汗散之。若春夏秋三季咳嗽有痰者。去人参木香。加桑白皮杏仁。若头痛兼咳嗽者。加川芎细辛。若气促喘嗽不止者。
加知母贝母。若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若痰热者加片芩。若胸满痰多者。加栝蒌仁。如痰唾如胶者。加金沸草。若呕逆者。加藿香砂仁。若心下痞闷。或胸中烦热。或嘈杂恶心。或停酒不散者。倍干葛陈皮加黄连枳实。若脾泄者。加莲肉白扁豆。若似疟者。加草果川芎。若鼻衄者加四物汤。
藿香正气散(治时令不正瘟疫大行感冒等证。)
大腹皮(制) 紫苏 藿香 白芷 茯苓(各六分) 浓朴(制) 白朮 陈皮桔梗 半夏(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羌活冲和汤(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此太阳经之神药也。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无汗。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是表证。宜发散。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
此汤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证亦有神也。秘之。勿与庸俗知此奇妙耳。)
羌活 苍朮(各一钱半) 防风 黄芩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槌法加葱白捣汁五匙。入药再煎一二沸。
若发汗宜热服。止汗宜温服。若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若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术汤。若服此汤不作汗。加苏叶。若喘而恶寒身热。加杏仁生地黄。若汗后不解。宜要服汗下兼行。加大黄釜底抽薪之法。若春夏秋感冒非时伤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去苍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黄 。即加减冲和汤。再不止。以小柴胡东加桂枝芍药一钱如神。
以上二证。如法治而未愈。或合吐。或合下。更于伤寒论中求之合证。若虞机之省括于度。
发无不中矣。
凡伤寒传经之证。初得太阳经病。恶寒发热。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急用羌活冲和汤表之而愈。或诸痛悉除。亦不恶寒。但发热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为挟虚证。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药。汗未透。脉尚浮紧。加羌活苍朮防风葛根。倍升麻柴胡。满闷者去黄 。人参。仍头痛未除。加川芎白芷荆芥薄荷细辛葛根若渴加五味子麦门冬天花粉。三四日间。不宜前药。则以小柴胡汤。验证加减。如寒热胁痛。少阳外证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满自利。已见太阴证而少肠证尤未除者。
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汤。热甚者去桂倍黄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五六日不大便。潮热引饮。本方中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壳浓朴大黄。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间三一承气汤。
七八日过经不解。热不退。或黄连解毒汤。凉膈散。选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汤看证调治而愈。或愈后因劳役复热者。仍用补中益气汤。多服数帖自安。虽因食复病。切不可轻用大黄芒硝之类下之。
盖病后气血大虚。若复下之必死。慎之慎之。
上证治法内方。悉见前集。再不重立。此载大略未备。治此证者。须于仲景伤寒论中。熟览详究用药。庶无误矣。
内伤(六)
内伤者。皆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劳役过伤。或触犯贼风。恶寒发热。宜察表里虚实。内伤外感之候。亦有外感挟内伤。有内伤挟外感。此撮要言。更遍览东垣论中。庶得详悉大法。
宜以扶植胃气为本。斟酌用药。毋违东垣之指也。
引方补中益气汤(见卷上汤类。备录加减法。)
若咽干。本方加干葛。若心刺痛。乃血涩不足。倍当归。若精神短少。倍人参加五味子。若头痛。
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脑痛。加 本细辛。若痰多。加半夏贝母生姜。若咳嗽。春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连节麻黄。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若恶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倍陈皮加青皮木香。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加芩连。秋月更加砂仁槟榔。若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若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寒月加生姜肉桂。若腹痛。加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倍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若胁痛或急缩。倍柴胡甘草。若脐下痛。
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若大便闭涩。加当归梢大黄。若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更加防己。
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之。
上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此盖甘酸适口以益其病耳。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朱砂安神丸调中益气汤草豆蔻丸(治宿食不消胃口痛。)
枳术丸(治痞满消食强胃等证。并见卷上汤类丸类。)
若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本方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
若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本方加炒神曲一两。炒麦 曲一两。名曲 枳术丸。若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若治因冷食内伤。本方加制半夏一两。
名半夏枳术丸。
若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
各二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
保和丸(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若脾胃虚者。恐不可服。)
山楂肉(五两) 神曲(炒) 半夏(炮去皮各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 萝菔子(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