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松崖医径
松崖医径
若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再入姜汁服。若气虚者。加人参黄 。
若血虚者。加当归。若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黄芩。山栀。若胃口有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
炒干姜。若挟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实。山栀姜汁。若恶心者。加黄连。炒干姜。生姜汁。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勿下。思邈云。呕家多服生姜。
吞酸(十四)
吞酸者。饮食入胃不化。湿热所蒸故也。法宜温药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凉药调治之。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朮 枳实 浓朴 黄连 黄芩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一盏服。
秘传正胃丸吴茱萸 黄连(各一两)
上以黄连细切。同吴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黄连。将吴茱萸焙干。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
米饮汤送下。
嘈杂嗳气(十五)
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湿。是治其本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嘈杂。主补血。)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白茯苓 黄连 山栀仁 半夏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若嘈杂心痛。加茯神。生地黄。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嗳气。主消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芩 山栀 桔梗(各以生姜汁炒)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梅核气(十六)
梅核气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厉痰也。此积热过甚使然。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芩 枳壳 苏子 桔梗 浓朴 肉桂(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临服姜汁磨木香服之。
水肿鼓胀(十七)
水肿者。皆脾土有亏。不能防制肾水。以致泛溢于皮表也。其证先眼胞上下微肿。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举手即起满。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须先顺气行水。然后实其脾土。滋养肺肾。以制木火二邪。更却盐味。断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气。丹溪有论最详。治者推而求之。则达其蹊径矣。
秘传助脾渗湿汤(治水肿鼓胀。)
苍朮 白朮 人参 枳壳 枳实 黄连 山栀 浓朴 大腹皮 萝菔子(炒)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灯芯一握煎。再用生姜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浓气短。饱闷腹肿者。为鼓。若见脐凸。腹露青筋。
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肿胀大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以人参白朮为君。苍朮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以清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证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虚损(十八)
虚损者。内外感损不同。甚者色欲所致。审知诸损。固非专方一剂可以兼治。今略据证设方。
治加谨察用之。更当详于难经机要五脏治法。庶几毋错。
引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以下五方。见卷上汤类。)
四君子汤(治气虚。)
四物汤(治血虚。)
八物汤(治气血两虚。)
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
加味虎潜丸人参 黄 白芍药(酒炒)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炒各一两) 锁阳(酥炙) 枸杞子虎胫骨(酥炙)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焙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
五味子(各七钱半)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浸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用温酒或姜盐汤送下。一法取紫河车(即初胎产孩胞衣) 一具。长流水洗净。去筋膜蒸熟。同前药末捣和成剂为丸。
滋阴大补丸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两半) 杜仲(姜汁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去核)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柏子仁 远智(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酒浸二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送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汤。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
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秘传固本牛胆丸(固本乌须发。功效不能尽述。传者得于京师文选司。购费珍价。宜秘藏勿轻授。)
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 莲花蕊 何首乌(赤白相半) 槐角(三月上已采者佳)
上各等分。勿犯铁器。为细末。用腊月黑犍牛胆一个。将前药末纳入胆内。悬于风凉阴处四十九日取出。每服二钱。空心白酒调下。若畏苦。就以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酒送下。切忌房事萝菔辛辣之物。若欲多制。依前法广取牛胆修合待用。恐春夏制之不及也。
秘传一醉不老丹(养血消痰。乌须黑发。男女皆可服之。)
莲花蕊 怀庆生熟地黄 槐角子 五加皮(各三两) 没石子(六个三阴三阳)
上将前药用木石杵舂捣碎。以生绢袋盛之。同无灰好酒十斤。入不津埕内。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紧封埕口。浸满日。取药滓晒干。捣为细末。又用大麦面三两炒熟。和前药末炼蜜为饼子。每饼重一钱。又取薄荷为末。同前药饼入瓷罐内。一层末。一层饼。每日饭后取十数饼。放在口内。待其自化咽下。药酒恁意饮之。以醉为度。须连日服尽。久则恐味变也。酒药服尽。而须发白者黑矣。若不黑。再合二三料服之。若饼难噙。为丸以酒吞之亦可。(近见祝公叙云。但饮前药酒。亦自见效。渣滓不用可也。)
一云。生天门冬。不拘多寡。用滚水泡过。去皮心。捣烂绞汁。以砂锅盛之。
用文武炭火煮。勿大沸。以十斤为率。熬至三斤。却入蜜四两。熬成膏。滴水中不散。
取出以瓷罐盛之。埋地中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一匙。白汤调下。若动大便。以酒调服。能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嗽咳失血。润五脏。除三虫伏尸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延年不老。
抱朴子云。杜紫薇服天门冬。御八十外家。有子一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
班龙丸(治真阴虚慎。及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鹿角胶(炒成珠) 鹿角霜 菟丝子(酒浸研细) 柏子仁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补骨脂(各四两)
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入好酒溶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货此药于市。自云寿三百八十岁矣。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谩说。惟有班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当时有学其道者。传得此方。彼老人化为白鹤飞去。不知其终。
秘传玉液还丹枸杞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菟丝子(酒浸) 巨胜子(炒去皮)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钟乳粉 鹿茸(酥炙) 甘菊花(酒洗)
肉苁蓉 山药(炒各等分) 沉香(另研为衣)
上为细末。候采降雪丹(即室女初行天癸)为丸。如梧桐子大。沉香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三意酒下。若无降雪丹。炼蜜为丸亦可。
秘传三意酒枸杞子 生地黄(各半斤) 火麻子(半升蒸)
上细切。用无灰好酒一大坛。以生绢盛药入不津坛内。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半月。
大补阴丸(降阴火补肾水最妙。)
黄柏(盐酒炒褐色) 知母(去毛炒各四两) 熟地黄(酒洗) 龟板(酥炙各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
六味地黄丸(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见丸类。)
人参膏(补虚羸元气最捷。)
人参(不拘多寡)
上一味。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饴。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汤调服。
虚损者。于卷上肾部证治图内方。按证参考。斯不重立。
劳怯(十九)
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主在痰血水火不能既济故也。亦有外感大淫之气。失于祛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治疗之法。当究其源所受。补阴降火为要。
秘传加减八珍汤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酒黄柏酒知母 橘红 桔梗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若咳嗽者。去人参。加沙参。五味子。麦门冬。若久嗽者。去人参。加杏仁。罂粟壳。若喘者。去人参。加桑白皮。栝蒌仁。若胸中满闷者。加制枳实。
若有痰者。加贝母。半夏曲。若痰中带血者。加紫菀。黄芩。山栀。若吐血咳血者。加山栀。阿胶。
胡黄连。若遗精者。加牡蛎粉。若盗汗者。加黄 。半夏曲。浮小麦。若日晡及半夜热者。加地骨皮。若骨蒸劳热者加秦艽。若寒热往来者加柴胡。若心下惊悸。去茯苓。加茯神。远志。
若声嘶及咽痛生疮者。加青黛。犀角。桔梗。若渴甚者。去芍药。加天花粉。若元气不足。大便溏者。加升麻。炒白朮。若作丸剂。加酥炙龟板。若遗精。加樗根白皮。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秘传秋石丹(治劳怯并火证极效。)
用童便一大缸。以新水一半。搅和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又入新水同搅。候澄去清者。
再入捣碎雪梨二十个。又入甘松半斤。熬水一小桶同搅。以白绵布一方。滤去渣滓。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晒干。
为细末。罗净。每服一小匙。烧酒送下。用瓷罐盛贮封固。勿令泄气。劳怯者。内经有曰。阴虚生内热。究斯一言。便知治法之大意也。忱每见得此证者。多因咳嗽唾痰。咯血吐血身热。脉弦虚细数。颊赤唇红。貌黄体瘦。是皆嗜欲过淫。劳怯之所由也。呜呼。人之有生。色欲不免夫何耽乐忘返。昏于怯心。不思真元之亏耗。以至于甚哉。所感病有轻重之殊。死在姑延岁月。真病既出。虽费千金求疗复生者几希矣。仙翁有诗云。可惜可惜真可惜。世间有宝人不识。真精喷与粉骷髅。却去街头买秋石。
斯言至矣。信之念之。易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此之谓欤。或曰。汝何不详具治法。而谆谆切于示戒。予曰。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予承其旨。因附言于方左以自警。并告诸同志云。
头痛(二十)
头痛者。非止一端。大概多由风寒所袭。故经曰风从上受之。然亦有热。有气虚。有血虚。
有胸膈停痰。厥气壅逆而痛者。须先调治痰厥。又有肾虚气厥而巅顶痛者。谓之肾虚头痛。或发时左右颈后筋紧掣痛。应于巅顶。甚不可忍。治法用艾灸百会囟会风池等穴。效应尤速。或用灯芯草寻刺脑后。动跳脉。按法随用。医者更宜究东垣六经头痛论。治理了热。
引方加味调中益气汤(治气血两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酒黄柏 蔓荆子(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朮川芎(各六分) 黄 (一钱) 细辛(二分) 当归(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
秘传加减川芎茶调散(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片黄芩(二两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芽茶(三钱) 荆芥(四钱) 薄荷叶(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或滚白汤调送下。
彻清膏(治头痛风热。耳聋。见卷上饮类。)
心痛(二十一)
(即胃脘痛)
心痛者。虽有九种。溯其由。则皆忧郁内伤。邪气外感。结聚痰饮。停于脾胃。溢于包络所致。其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热伤死血者。有食积者。有痰饮作痛者。须各宜辨之。又有真心痛者。则手足皆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可治也。
秘传加减调中汤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白茯苓 草豆蔻(建宁者佳)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再入木香磨姜汁服。若寒痛者。脉必无力。加干姜。肉桂。若热痛者。脉必有力。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止栀。若食积痛者。加炒砂仁。草果。
山栀。若痰饮作痛者。加半夏曲。栝蒌仁。若日轻夜重者属死血。加当归尾。桃仁。红花。玄胡索。
秘传加味枳术丸(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呕吐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