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说疫


  卷之四·辨疑

  辨五疫治法

  庞氏云:春三月行青筋牵病,夏三月行赤脉KT 病,秋三月行白气狸病,冬三月行黑骨瘟病。

  四季月各余十八日,土王用事,行黄肉随病。后人又以木火金水土五疫配之,治各有定法。其中止有所谓五疫乃天地之疠气,人中之则各随其脏气以为病之说,尚属近理。如所谓青筋牵等名色矜奇立异无益症治。其用方,如春三月用羌活汤,夏三月用双解散等法,亦见沾滞,至秋三月天渐凉冷,反用三黄石膏,殊不近理。至其所用药俱系发散等剂,亦非治瘟疫的方也。

  卷之四·辨疑

  辨吴又可疫有九传治法中先里后表

  吴又可九传治法,有先里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症,下之里症除,二三日内又发热,反加头痛,身痛,脉浮者,宜白虎汤。按其瘟疫初起治法云: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白虎汤症。又云:白虎治瘟疫脉长洪而数。又云:脉长洪而数,白虎清凉解散,服之或战汗自汗而解。

  是凡三言白虎症,而绝无脉浮之说也。至于发热头痛,虽列于白虎汤之下,而又无身痛,前后多所渗漏不符,看来头身痛脉浮三症,似宜小柴胡加羌、防始与症对,而乃用白虎何也?

  卷之四·辨疑

  辨瘟邪止在三阳经

  吴又可之《瘟疫论》世所盛行,其中达原饮固为治瘟疫之良方。第言瘟邪浮越于某经者,即加某经之药,止有三阳在表治法,至于邪之传里者,仅有入阳明胃腑一条,传三阴则略而不及。夫云:邪伏膜原,自内达外,不似伤寒之按次传经则可。若云邪总不入三阴,是将脏腑、经络划然中断,而人身之营卫,总 格而不通矣,此岂理也哉?即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识者犹或非之。至于瘟疫之传变,且并将三阴而遗之何也?每见患瘟疫者,腹胀满,大便实,或自利发黄,以及四肢诸症,非传入足太阴经乎?舌干口燥咽痛,但欲寐,非传入足少阴经乎?烦满囊缩,以及善怒号呼,冲逆动摇并胁肋诸症,非传入足厥阴经乎?且不特此也,患在皮毛气分而哮喘、咳嗽者,知邪之入肺;患在神志昏冒而面赤、喜笑者,知邪之入心。是则五脏六腑瘟邪之传变无所不到,谓脏腑诸症,不能一时皆现,则可谓瘟邪止在三阳经,必无是理也。

  卷之四·辨疑

  辨内伤寒认作瘟疫

  内伤寒之症,初起无热,不渴,止有胸膈 胀、满闷,面唇皆无光泽,或呕而胸腹急痛,手足冷,自觉不舒快,少情绪,其脉沉细。此症总由过食生冷,伤于脾胃所致,故方书名之为内伤寒,而以治中汤温散之。此症多感于夏月,而瘟疫盛行之时与瘟疫甫愈之后,或感此症,昧者误认为瘟疫。而以疫法治之,鲜有不败事者,其弊必至于卒不能食,泄泻不止,而酿成大患。唯用治中汤加减出入,寒甚则加熟附,食积则加麦芽、神曲,肉积则加山楂。呕恶则加藿香、制半夏、鲜姜、砂仁,兼湿则加茯苓、苍术,胸胁痛闷则加枳壳、白芍、柴胡。若内既伤生冷,而外复感风寒,则用藿香正气散或五积散、平胃散等加减治之。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

  藿香正气散 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胸膈满闷,咳嗽气喘,及伤冷伤湿疟,暑,霍乱吐泻。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并增减用之。

  锦按:疫初起用达原饮等不效者,用此方加减治之。

  藿香 苏叶 白芷 陈皮 半夏(制) 茯苓 甘草 浓朴(姜汁炒) 桔梗 白术(泔浸,土炒) 大腹皮(洗极净。鸩鸟好集其树,毛落皮上,洗不净杀人) 苍术(泔浸炒。原方无,今加入,无汗者更宜)

  又一方加木瓜,伤食加消导药,姜、枣煎。

  五积散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其曰五积者,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凡身热无汗,头身项背疼痛,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并治。

  苍术(泔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甘草 半夏(制) 当归(酒洗)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茯苓 枳壳(麸炒) 桔梗 白芷 苏叶(改,代麻黄) 干姜(表重用鲜)

  肉桂(表重者用枝)

  生葱、姜煎。

  平胃散 治脾湿痰痞,宿食满闷,呕泻及岚瘴不服水土。

  苍术(泔浸,炒) 浓朴(姜炒) 陈皮 炙草姜、枣煎。如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湿胜加五苓散,痰多加制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参、术,痞闷加枳壳、木香、香附,大便结闭加熟军,小便赤涩加芩、泽,风寒加葱、豉、苏、芷、防风。

  卷之四·辨疑 辨内伤寒认作瘟疫

  内伤寒发斑

  患内伤寒后,又兼之寒热间作,鼻中微出血,两手脉沉涩,皮肤按之殊无大热,身上有斑三五点,此内伤寒斑也,调中汤主之。夹暑加香薷、扁豆。

  调中汤陈皮 半夏(制) 甘草 桔梗 苍术(泔浸,炒)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砂仁(炒研) 藿香 羌活 白芷 麻黄(或代苏叶) 桂枝 枳壳生姜煎。

  卷之四·辨疑 辨内伤寒认作瘟疫

  内伤寒发黄

  内伤寒发黄者,其人脾胃素虚,或食寒凉生冷之物,以致寒实结搏,停滞不散,中州变寒而发黄色。或呕吐,或腹满自利,小便短少者,宜调中汤(见前。)加茵陈,或理中汤加茵陈、枳实、草果,手足逆冷,脉沉者加附子。

  按:内伤寒为病,本系杂症,而采入瘟疫门中者,因瘟疫愈后不戒生冷,每患此症。或再微发热恶寒,昧者不察,往往误认为瘟病之复,而以疫法治之,寒凉清解害人不浅,故特为拈出。再者,瘟疫之复,不能吃烟,内伤寒始终能吃烟,以此为辨。锦志。

  卷之四·辨疑

  辨汗无太早下无太晚

  《此事难知》云: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谓当日午以前谓阳之分,当发其汗。

  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下无太晚,非待久之晚,乃当日巳后,为阴之分也,下之谓当巳前,为阳之分也。

  凡人初感寒邪,一觉憎寒,头痛身痛,身热脊强,便宜用温散之剂,速发其汗,断无不愈之理。虽年老及平素虚怯之人,不易作汗者,觉病即服汗剂,其邪亦无不即当时解散者。此余屡用而屡效者也。迟则寒邪稽留,传变百出,而斑黄狂躁等症作矣。所以一觉感寒便宜速治,若必如《难知》所说,或日午以后感寒,必迟至明朝午前服汗剂不亦晚乎!假如午后感寒,此时虽属阴分,亦宜速服散剂,且服之多未有当时即汗者,必俟次早药力既行,又逢阳分出汗更易易耳。所谓汗无太早者,明系预早之早,岂早晚之早乎?伤寒如此,瘟疫亦然。瘟病之所谓不宜发汗者,指麻、桂、紫苏而言,至于元霜、紫雪等丹,岂非凉散之剂乎?瘟疫初起当即服药,亦不必拘以时日也。至所谓太晚之说,分明解作迟下,非早晨夜晚,第此言为庸医不应下而妄下之者说法耳。

  然其言□不能无弊也。若遇宜急下之症,而必执下无太晚之说。则阳明胃腑势必被邪火烧至燥裂而不可救矣!下剂若必拘以时不亦谬哉。早晚二字,当易以迟速云。汗无太速,下无太迟,则不烦言而解矣。

  卷之四·辨疑

  辨郑声

  论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重(平声。)语也。夫声必有语,语必有声。盖言声则郑,而语则重也。人虚而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复絮聒,而声则有类于郑耳。郑声淫,是状其声之哼哼唧唧,颇似淫声。惟冯氏谓声战无力,不能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为得解。成氏亦谓郑卫之声。

  而王氏驳之则非矣。又有解郑声为郑重者,夫曰郑重其事则有矣,曰郑重分明则有矣,以此解病人之声得乎?要之指郑之淫声,取譬无疑也。凡患此症,其声必低,气必短,脉必无力,色必萎悴。其兼证则目无赤色,舌无苔刺,身无大热,口无烦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润或泄泻,凡自言自语,喃喃不全者皆是也。瘟疫始终一于为热,罕见此症。或汗多亡阳,下多亡阴者有之。若果虚最忌攻伐,少有差谬,无不即死。速宜察其精神,辨其阴阳,斟酌温补,以救其根本为要。若昏沉、上气喘促,发呃不止,不省人事者危。

  卷之四·辨疑

  辨褚氏春瘟夏疫

  瘟疫之说,前诸论中已详哉其言之矣。兹读《褚氏遗书·审微篇》有云:春瘟夏疫内症先出,是将瘟疫二字拆开分发春夏。□□□□□总缘平看瘟疫二字,且未悉其理解。□□□□□须知诸凡杂症,苟一时所患皆同者,皆有疫气以行乎其间,如徭役之役,故悉得以役名之,而所该之病甚广。瘟疫不过疫中之一症耳,乃串讲之辞。若曰瘟病之为疠疫,如是也,若必如褚氏春瘟夏疫之说,是将瘟疫二字拆开对待言之矣。由此以推,则世之称伤寒者,独不可云秋为伤而冬为寒乎?知分作伤病寒病之不通,则知言春瘟夏疫者之未妥也明矣。至于褚氏言男女异脉云: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右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左关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尺心等说。□□□□□□□□□□□□戴起宗曾非之,今不必再辨。

  卷之五·诸方

  避瘟方

  雄黄丸 治瘟不相染。

  明雄(一两,研) 丹参 赤小豆(炒熟) 鬼箭羽(各二两)

  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温水下五丸。

  避瘟丹 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

  苍术 乳香 甘松 细辛 芸香 降真香(等分) 糊为丸豆大。每用一丸焚之,良久又焚一丸,略有香气即妙。

  福建香茶饼 能避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不时噙化。

  沉香 白檀(各一两) 儿茶(二两) 粉草(五钱) 麝香(五分) 冰片(三分)

  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

  透顶清凉散 凡遇时令不正,瘟疫流行,人各带之,或嗅鼻,可免侵染。

  白芷 细辛 当归 明雄 牙皂(等分)

  共为细末,瓷瓶贮,勿泄气。用时令病者噙水口内,将药 鼻,吐水取嚏,不嚏再吹,嚏方止。已患未患者皆宜用。

  神圣避瘟丹苍术(君,倍) 香附 羌活 独活 甘松 山奈 白芷 赤箭 大黄 雄黄(各等分)

  共为末,糊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岁瘟疫邪气。

  老君神明散 避瘟疫。

  苍术(一钱) 桔梗(二钱五分) 细辛 附子(炮,去黑皮,各一两) 乌头(四两,去皮、尖)

  共为细末,带于身边,可免瘟疫。不可服。

  藜芦散 一名赤散,避瘟疫。

  藜芦 踯躅 干姜(各一两) 丹皮 皂角(各一两六钱) 细辛(十八铢) 桂枝(一作桂心)

  附子 朱砂(一作真珠,另研,各六两)

  共为粗末,绛囊系臂上,男左女右,觉病作,取药末少许,纳鼻中。嫌分量多,和时四分之一亦可,后皆仿此。

  务成子萤火丸 主避瘟疾恶气,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虿诸毒。五兵白刃盗贼凶害,皆避之。

  萤火虫 鬼箭羽(去皮) 蒺藜 矾石(各一两, 枯) 雄黄 雌黄(各二两) 羚羊角锻灶灰 锤柄(入斧头木,烧焦,各两半)

  共为粗末,以鸡子黄、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红绸缝三角囊盛五丸,带左臂上,仍可挂于门户。

  屠苏酒大黄(十五铢) 白术(十铢) 桔梗(十五铢) 川椒(十五铢,炒出汗) 防风(六铢)

  乌头(六铢,炒) 桂枝(十五铢) (六铢,乃今之二钱半,廿四铢为一两)

  入红囊中,于腊月晦日,悬井中。毋着水,元旦出药入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先自小者饮起,饮三朝。若每年饮,可代代无病。内外井中,宜悉着药,忌猪、羊、牛肉,生葱、桃、李、雀肉。

  避瘟丹苍术 红枣和丸烧之。

  又方 时瘟疫流行,水缸内每早投黑豆一握,全家无恙。五更潜投黑豆大握于井中,勿令人见,饮水,家俱无恙。

  入病家不染方 香油和雄黄、苍术末,涂鼻孔,既出,纸条探嚏。如无黄、术,即香油亦可。饮雄黄酒一杯,或止抹雄黄于鼻孔即妙。

  瘟病不染 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干收之。遇疫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家皆饮,能避邪恶。

  避瘟良方 瘟疫盛行,车前子隔纸焙为末,服即不染。

  瘟疫不染方 将初病患贴身衣服,甑上蒸过,合家不染。

  又避瘟方 入瘟家,以麻油涂鼻孔,出再取嚏,则不染。

  避瘟方 以桃叶上虫,捣烂,凉水调服,瘟疫不染。(一方止用桃虫蠹尿。)

  又方 以赤小豆、糯米,浸水缸中,每日取水用。

  又方 以贯众浸水用之,或苍术浸水用。

  断瘟法 密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勿令人知,不染。凡入瘟家,常以鸡鸣时,默念四海神名三七遍。百邪不犯。

  东海神呵明 西海神巨乘 南海神祝融 北海神禺强每入病室,存心念三遍,勿退场门。

  雄狐屎(在山中石上或竹木上,尖头者。)烧之,避恶去瘟疫。

  茵陈乌梅汤 治瘟疫。

  九九尽日,茵陈连根采,阴干。遇瘟疫起,每一人用茵陈五分,乌梅二个,打碎,水二盅,煎八分,热服,汗出即愈。

  赤豆避瘟法(正月七日。)用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三日取出。举家皆服,男十粒,女廿粒,瘟则远避。

  姜酒避瘟法 凡遇瘟疫行时,出门须先饮烧酒一杯,回家时仍再饮一杯,然后食别物,但勿至醉。不能饮者,出入可食姜蒜,或以塞鼻。

  神砂避瘟丸 神砂一两,研细,白蜜和丸麻子大。以太岁日或平旦,一家皆向东方,用井花冷水各吞廿一丸,永无疫患。忌荤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