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湿温症源流 湿温,暑湿病也。《活人书》所谓先伤於湿,又中於暑是也。说中暑则速,湿温则缓,固知先受湿而後中暑也。湿因暑邪遏抑阳气,故必胫冷腹满。暑挟湿邪,郁蒸为热,故必头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浮为阳,沉为阴也。湿伤血,故沉,按之则阴脉小而急。暑伤气,故浮,候之则阳脉濡而弱也。凡湿温症,切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必死(宜苍术白虎汤)。如有寒热外邪,必加辛凉解表之药一二味。如湿气胜,一身尽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急宜祛湿(宜苍术白虎汤加香茹、茵陈)。如有寒物停滞,及中寒,则宜温之,必小便清白然後可;如赤涩而少,断不可温(宜十味香茹饮、清暑益气汤、天水散)。王宇泰曰:昔人治湿温,通身皆润,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间所服,皆阴病药,此非病本重,乃药令病重耳,以五苓合白虎十馀剂,少苏,更与清燥汤调理而安。凡阴病厥冷,两臂皆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故知非阳微寒厥,而合用祛热药也。 脉 法 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 。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陶节庵曰:湿温之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 湿温症治 《活人书》曰: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耳。《本事方》曰:一人季夏得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後数,是湿温。说先伤暑,後受湿也。先用人叁白虎汤,次服苍术白虎汤,足渐温,汗渐止,三日而愈。方广曰: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入浴晕倒,口眼歪斜,手足不仁,皆湿温类也,宜苓术汤、茯苓白术汤。陶节庵曰:素伤於湿,因时中暑,湿与热搏,即为湿温,其人胸腹满,身痛壮热,妄言自汗,两胫疼,倦怠恶寒,若发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其身青,面色变,是医之杀人也。《叶氏医案》曰: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所云,因於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宜连翘、银花、牛蒡子、马勃、射干、金汁。又曰: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於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言,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包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宜犀角、连翘心、元叁、石菖、银花、野赤豆皮煎送至宝丹。治湿温方二十二 苍术白虎汤 总治 苍术 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 十味香茹饮 又 香茹 扁豆厚朴 茯苓 甘草 木瓜 人叁 黄儀 陈皮 白术 清暑益气汤 又 人叁 甘草黄儀 酒当归 麦冬 五味子 青皮 陈皮神曲 酒黄柏 葛根 苍术 白术 升麻泽泻 姜 枣 天水散 又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此即六一散。加薄荷少部名鸡苏散,能散肺。加青黛少部名碧玉散,能凉肝。加朱砂少部名益元散,能清心。 五苓散 又 肉桂 白术 茯苓猪苓 泽泻 白虎汤 又 石膏 知母 甘草粳米 清燥汤 又 苍术 白术 黄儀人叁 黄芩 黄连 黄柏 甘草 陈皮 猪苓 升麻 五味 神曲 生地 玉女煎 又 石膏 熟地 麦冬知母 牛膝 苓术汤 又 赤苓 白术 乾姜泽泻 内桂各一钱 茯苓白术汤 又 赤苓 白术苍术 乾姜 肉桂 甘草各一钱 至宝丹 又 犀角镑 朱砂飞雄黄飞 琥珀研 玳瑁镑各一两 西牛黄五钱麝香 冰片各一钱 水安息香一两无灰酒熬成膏如无以旱安息香代之 金箔 银箔各十五片研极细 将安息膏重汤煮,和入诸药,分作百丸,蜡护 ,人叁汤下。 牛黄膏 逐秽 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 丹皮各三钱 冰片 甘草各一钱蜜丸,如柏子大,每一丸,新水下。 紫 雪 又 黄金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磁石 升麻 元叁 甘草 犀角羚羊角 沉香 木香 丁香 朴硝 硝石辰砂 麝香 两仪膏 扶虚 人叁 熟地 熬膏,白蜜收。 犀角地黄汤 清营 犀角 生地白芍 丹皮 三才汤 补营 天冬 熟地 人叁 复脉汤 又 苍术石膏汤 遏热 苍术 石膏知母 甘草 半夏泻心汤 治中 半夏 黄连乾姜 黄芩 人叁 炙草 大枣 桂苓甘露汤 开下 生地 熟地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甘草 肉桂 茯苓 枇杷叶 河间桂苓甘露饮,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每服五钱。 张子和就河间方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叁、葛根、藿香、木香,亦名桂苓甘露饮。 二陈汤 温气 茯苓 半夏 甘草 陈皮 藿香正气散 又 藿香 紫苏白芷 茯苓 大腹皮 白术 陈皮 半夏曲厚朴 桔梗 甘草 姜 枣
阳毒阴毒源流 阳毒发斑,阳邪亢极病也。亦或有误服辛热而成者。《金匮》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此阳毒之病,所以昭揭於千古也,说以人伤寒,皆为热病,然邪在阳经,久而炽盛则为毒,故有阳毒之病。其始阳热之气,淫於荣卫之间,因而结聚於胃,上冲咽喉,上焦之热极矣。而肝脾之阴,於是不交,其发现也。面为阳明之气所注,火热盛,故面斑如锦。咽与喉虽有阴阳之分,为火热所冲,故痛则俱痛。心本主血,阳经热盛,心火并之,故化为脓唾者,因其病在上焦也。夫阳邪成毒,其为病本非伤寒传经之比,然经脉递运,五日经气未偏,犹为可治。至於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矣,安可治乎。仲景用升麻合生甘草以升阳散热为君,雄黄解毒为臣,鳖甲、当归以理肝阴为佐,蜀椒以宣导热邪为使,其制方之法,实因热邪与气血相搏,不容直折,故病虽见於阳,反以阴法救之,并非阳毒起於阴经,而用鳖甲之阴药也。况古人云:病在阳者,必兼和其阴。此仲景於阳毒而用鳖甲之旨乎。然而病之由来,其端不一。又有虚热炽甚而毒不化者(宜阳毒升麻汤,便结去射干加酒大黄,热甚去人叁加青黛)。又有吐下未当,邪陷於内,而壮热,头项强痛,燥闷不安。或狂言詈骂,妄见妄闻,或亦面生斑纹,口唾脓血。或并舌
卷焦黑,鼻如烟煤。或更下利黄赤,六脉洪大而数者(宜犀角黑叁汤、黄连解毒汤)。切不可用下药。势甚者,以青布浸冷水搭病人胸膛,必喜,热即易之,须臾得睡。 阳毒症治 《医鉴》曰:三阳病深,必变为阳毒,或有失於汗下,或本阳症误用热药,使热毒陷深,发为狂乱,面赤眼红,身发斑黄,宜黑奴丸、三黄石膏汤、消斑青黛饮。陶节庵曰: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三黄巨胜汤,重则大承气汤下之。 鳌按:前源流论,是专言阳邪成病者,此引《医鉴》、节庵二则,皆是伤寒中之病,本各不同,然方药亦有可通用者,故亦附载於此。 阴毒发斑,阴邪深极病也。《金匮》曰: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此又阴毒之病所以昭揭於千古也。说阴毒云者,乃寒邪直中阴经,久而不解,斯成毒也。虽然,直中阴经,究何经欤,实中於肾也,中於肾,遂浸淫及於肝脾也,故面目为肝脾之精所布,土受寒侵,木乃乘之,是以色青,寒侵肌肉,寒至必疼痛。又与卫气相争,故痛如被杖。少阴脉上至咽,凡有伏寒者,咽必痛。喉虽属阳,似不宜痛,然咽与喉切近,咽之阴既为寒逼而痛,喉之阳亦因咽痛甚而气相应也。亦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阴阳经气,总以周而再行,相传至深,则难治也。药即用阳毒方,而反去雄黄、蜀椒之温热者,以邪虽属阴,而既结成毒,则一种阴燥之气,自行於至阴之中。而阴既云燥,温之反有不可,即攻之亦罕有济,故与其直折而过刚之患,不若辛平而得解散之央,此仲景所以单取鳖甲、当归走肝和阴以止痛,升麻、甘草从脾升散以化寒,而 庸蜀椒之辛温,雄黄之辛锐,直而折之也。然而病之由来,其端不一。又有阴寒极盛而成阴毒者,与仲景言阴毒,自是两种,不可混也。说惟阴寒至极,反大热燥渴,四肢厥逆,脉沉细而疾,或尺部短而寸口大,额上手背冷汗不止,其原由房後着寒,或内伤生冷寒物而犯房事,内既伏阴,又加外寒相搏,积寒优於下,卫阳消於上,遂成阴盛格阳,阳气上脱之候也。後五六日,胸前发出红斑,其色淡,其点小,是为阴斑,虽盛暑,亦必须热药(宜附子理中汤)。甚至身重睛疼,额出冷汗,呕哕呃忒,或爪甲青,或腹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燥渴,不欲饮,或身发青黑色斑,口鼻灰色,舌黑而
卷,茎与囊俱缩,脉沉细而迟,或伏而不出,或疾至八九至而不可数,急用葱饼子脐上熨之,内速服药(宜附子散或人叁三白合四逆汤)。药之熨之,手足不和暖者死不治。总之,前一症纯阴之极,畜热自深於内,法当如仲景之治。後一症则止阴寒凝结,非用回阳退阴之剂,内温正气,逼出外邪,断不能起死而回生也(宜正阳散、复阳丹、还阳散、破阴丹、退阴散、回阳救急汤)。赵以德又曰:古方书谓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衰,内外皆阳,故成阳毒。阴毒者,阴气独盛,阳气大衰,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二者或伤寒初得,便有是症,或服药後变而成。阳毒治以寒凉,阴毒治以温热,药剂如冰炭之异,仲景以一方治之,何也?且治阴毒去蜀椒、雄黄,反去其温热者矣,岂非一皆热毒伤於阴阳二经乎?在阳经络,则面赤如锦纹,唾脓血,在阴经络,则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阴阳水火动静之本象也。其曰七日不可治者,阴阳之津气血液,皆消灭也。伤寒七日经气已尽,而此加之以毒,至七日不惟消灭其阴,且火亦自灭矣。赵氏此说,是单就仲景所言之阳毒阴毒论之,但其曰一皆热毒伤於阴阳二经,虽於理不至大悖,究不免有语病。说阴毒之由,乃是阴燥。阴燥者,阴极而反化燥,是其燥是由阴出,非热邪伤及阴经之故也。若伤及阴经,则是外乘之热矣,而何能成阴毒之病乎。因益知医关生死,不可以躁心尝,不可轻心掉也,愿为医者勖之。 阴毒症治 《入门》曰:三阴经病深,必变为阴毒,其症四肢厥冷,吐利不渴,静倦而卧,甚则目痛郑声,加以头痛头汗,眼睛内痛,不欲见亮,面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结硬,脐腹筑痛,身如被杖,外肾冰冷,其脉附骨,取之则有,按之则无,宜甘草汤、正阳散。阳气乍复,或生烦躁者,破阴丹、复阳丹,不可用凉药。又云:此症多面青舌黑,肢冷多睡。《医鉴》曰:一人伤寒,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痛如被杖,说阴毒也,急服金液丹、来复丹等药。其脉沉迟而滑,虽阴而有阳,脉可至,仍灸脐下百壮,乃手足温,阳回得汗而解。 鳌按:前阴毒源流,乃阴邪成病者,此引《入门》、《医鉴》二说,亦是伤寒中之病。然症状方药,亦有相通才是,故又附录於此。神而明之,化而裁之,是在医者。治阳毒方九 升麻鳖甲汤 总治 升麻 鳖甲蜀椒 雄黄 当归 甘草 阳毒升麻汤 又 升麻 犀角射干 黄芩 人叁 甘草 手足汗则解,不解重作。 犀角黑叁汤 又 升麻 犀角,射干 黄芩 人叁 甘草 黑叁 此即阳毒升麻汤加黑叁一味也。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芩黄柏 山栀各一钱半 黑奴丸 又 麻黄 大黄各二两黄芩 釜底煤 芒硝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服,须臾,振寒汗出而解,未汗再服。 此方能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脉洪数者。阳毒及坏伤寒,医所不治,精魂已竭,心下尚暖,斡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若不大渴不可与此药。 三黄石膏汤 又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各钱半 麻黄六分香豉半合 姜三片 细茶一撮 消斑青黛饮 又 黄连 甘草石膏 知母 柴胡 元叁 生地 山栀 犀角青黛 人叁 姜一 枣二 水煎,入苦酒一匙服。大便实者,去人叁,加大黄。 此陶节庵方也,治热邪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於皮肤,而为斑也。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症,误投热药,或当下不下,或下後不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然而斑之方萌,与蚊 发斑多见於胸腹,蚊 在於手足。阳脉洪大,病人昏愦,先红後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人自静,先红後黄者,蚊 ]。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气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实 者,卢扁不能施央矣。凡汗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呕,便是发斑之候。 三黄巨胜汤 又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各钱半 芒硝 大黄各一钱 姜一片 枣二枚 入泥浆清水二匙服。 大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治阴毒方十三 升麻鳖甲汤 总治 方详上。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乾姜甘草 人叁 白术 附子散 又 附子 乾姜 肉桂当归 白术 半夏 生姜 人叁三白合四逆汤 又 人叁白芍 白术 白茯苓 生姜 附子 乾姜甘草 大枣 正阳散 又 附子一两 炮姜炙草各二钱半 皂角一挺 麝香一钱 每末二钱,水一盏,煎五分,连渣热服。一方用白汤调下。 此方兼治伤寒门之阴毒。 复阳丹 又 荜澄茄 木香 吴萸 全蝎 附子 硫黄各五钱 乾姜一钱酒糊丸,每二三十丸,姜汤下,复以热酒送之取汗。 此方治阴毒面青,肢冷脉沉。 还阳散 又 硫黄为末,每二钱,新汲水调下,良久,或寒一起,热一起,再服,汗出而差。 此方治阴毒面青,肢冷脉沉,心躁腹痛。 破阴丹 又 硫黄五两 硝石元精石各二两 乾姜 附子 肉桂各五钱 各为末,用铁铫先铺元精,次铺硝石各一半,中铺硫黄末,又铺硝石末,再铺元精末,以小盏说着,用炭三斤,烧令得所,勿令烟出,急取瓦盆合着地上,候冷取出,入馀药同为末,糊丸,每二十丸,艾汤下取汗。 此方治阴毒脉伏,及阳脱无脉,厥冷不省。 退阴散 又 川乌 乾姜 等分,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再研细末,每末一钱,盐一捻,水少部,煎温服。 回阳救急汤 又 人叁 白术茯苓 陈皮 半夏 乾姜 附子 肉桂 炙草五味子各一钱 姜七片 甘草汤又 炙甘草 升麻 当归桂枝各一钱 雄黄 川椒各钱半 鳖甲二钱 水煎服,毒从汗出,未汗再服。 金液丹 又 来复丹 又 元精石 硫黄 硝石 五灵脂 陈皮 青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