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


  诸郁源流 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由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也。诸郁之脉皆沉。六郁所挟,则兼芤涩数紧滑缓,或沉结促代,最宜细诊。说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於郁,人若气血冲和,病安从作。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於气,或郁於血,病斯作矣。治郁之法,不外《内经》所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数语。後之解者,以吐训达,而以烧盐三两,温汤二升毕达之义。以汗训发,而以升麻、柴胡、羌活、防风毕发之义。以下训夺,而以槟榔、枳实、大黄、厚朴毕夺之义。以解表利小便训泄,而以橘红、苏子、桑皮、木通、猪苓、泽泻毕泄之义。以遏制冲逆训折,而以黄柏一味毕折之义。用之有应有不应,以五者仅为一偏之治,不知立言者原无过,解之者自误也。王安道、张介宾皆能扩充《内经》之旨,馀因撮其要而为之论。夫达者,通畅之义。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脾胃,症多呕酸。木喜条鬯,宜用轻扬之药,在表疏其经,在里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均谓之达。若专用吐,谓肺金盛,抑制肝木,则与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何必吐。谓脾浊下流,少阳清气不升,则与抑胃升阳可矣,又何必吐。木郁固有吐之之理,而以吐总该达字,则未也(直达郁汤)。发者,越之也。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凡火之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当因其热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腠理外蔽,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如龙火郁甚,非苦寒沉降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汗未足以概之也(宜发郁汤)。夺者,直取之谓也。湿滞则土郁,脏应脾,腑应胃,主在肌肉、四肢,伤在血分,当理其滞。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皆夺也,夺岂止於下哉(宜夺郁汤)。泄者,疏利之也。金郁之病,为敛闭,为燥塞,脏应肺,腑应大肠,主在皮毛、声息,伤在气分,或解表,或利气,皆可谓泄。利小便是水郁治法,与金郁无关(宜泄郁汤)。折者,调制之也。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凡此皆谓之折,非独抑之而巳(宜折郁汤)。《内经》言五郁之旨,其有可阐明而得之者也。而丹溪又谓病之属郁者八九,须视所挟以开导之,因分气血湿火食痰为六郁。又谓六者有相因之势,气郁则留湿,湿滞则成火,火郁则生痰,痰滞则血凝,血凝则食结,而遂成痞块,故着越鞠丸通治诸郁。以香附理气,川芎调血,苍术开湿,山栀治火,神曲疗食,痰郁加贝母,此以理气为主,不易之品也。若湿盛加白术、茯苓,血甚加桃仁,红花,火盛加黄芩,青黛,食甚加山楂、厚朴,痰盛加胆星、浮石,此又因病而变通之法。又春加防风,夏加苦叁,秋冬加吴萸,乃经所云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也,此法最为稳当。虽然,丹溪以越鞠通治诸郁,固属不易,而既分为六郁,则其症其治,又有不可不详者。如求谋横逆,贫窘暴怒,悲哀思虑,皆致胸满胁痛,脉必沉涩,是气郁(宜气郁汤,内香附、川芎、木香是要药,又木香调气散)。胸胁痛者,兼血郁,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是血郁(宜血郁汤,内桃仁、红花、香附,并加青黛、川芎要药)。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宜湿郁汤,内苍术、川芎、赤苓,并加白芷为要药,又渗湿汤)。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闷之烙物,皆是热郁(宜火郁汤,又青黛、香附、苍术、川芎、山栀为要药)。酸嗳腹满,不能食,黄疽鼓胀痞块,脉紧实,是食郁(宜食郁汤,内神曲、苍术、香附,并加山楂、醋炒针砂为要药)。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宜痰郁汤,内香附、瓜蒌、南星、海浮石为要药,又升发二陈汤)。且不特是也。经云:五郁之发,乃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遂有胜复之变。由是推之,六气着人,皆能郁而致病。如风邪袭人而郁,头痛目胀,鼻塞声重者是(宜神术散)。寒之所郁,呕吐清水,腰腹痛,俉疝症瘕,下利清白者是(宜五积散散)。且如伤寒之邪,郁於卫,郁於营,或郁在经在腑在脏皆是,其方治详伤寒书,可叁看。暑热或郁,必为阴寒所遏,阳气不得发越,头痛肢节痛,大热无汗者是(宜六和汤、苍术白虎汤)。湿气之郁,结在三焦(宜正气散加防己、大豆黄

  卷)。瘟疫之邪所郁,客於募原,其方治详温疫篇,可叁看。风寒湿三气杂感而郁,致成 症,其方治详诸 篇,可叁看。总之,结不解散,即谓之郁,此又外感六气而成者。要之《内经》之论五郁,是言脏气。论六气之郁,是言客气。丹溪论郁,是言病气。皆当稔悉。此外又有忧愁思虑之郁,先富後贫曰失精,先贵後贱曰脱荣,此郁开之极难,然究不外木达火发之义。赵献可则又谓东方生生之气,在木治木,诸郁自散,加味逍遥散最妙,柴胡、薄荷能升能清,逆无不达,兼以陈皮、川芎、白芍损肝之过,丹皮、山栀泻肝之实。木盛土衰,甘、术扶之。木伤血病者,当归养之。木实火燥,茯神宁之。少加吴萸为反佐,取其气燥入肝,辛热疏利。散剂之後,继以六味丸加柴胡、白芍。前之用逍遥散者,风以散之也。继之用六味丸者,雨以润之也。献可之法,虽进一步,然消息得宜,亦有至理。治郁者惟以五郁为本,详察六气之害,叁用丹溪、献可之论,庶乎得之矣。总之,凡治诸郁,均忌酸敛滞腻 ,宜开发志意,调气散结,和中健脾,如是止耳,否则非其治也。 脉法 《正传》曰:郁脉多沉伏,或促或结或代。丹溪曰:积脉弦坚,郁脉沉涩。 诸郁原由症治 《明理》曰:气血恬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疾生焉。郁者,病结不散也。丹溪曰:治郁之法,顺气为先,降火化痰消积,分多少而治,苍术、川芎,总解诸郁。《正传》曰: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症,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医鉴》曰:六郁为积聚症瘕倂癖之本。又曰:六郁治法,通用六郁汤、越鞠丸、加味越鞠丸、越鞠保和丸。缪仲淳日:心气郁结,用羊心一具,同番红花水浸一盏,入盐少部,徐徐涂心上,灸热食之,令人心安多喜。若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者,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服七十丸,白蒺藜汤下。《叶氏医案》曰:郁损心阳,阳坠入阴为淋浊,由情志内伤,即为阴虚致病。说心藏神,神耗如溃,诸窍失司,非偏寒偏热药可治,必得开爽,冀有向安,宜妙香散。又曰:悲泣乃情怀内起之病,病生於郁,形象渐入,按之坚硬,正在心下,用苦辛降,当先从气结治,宜黄连、乾姜、半夏、姜汁、茯苓、连皮瓜蒌。又曰: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血沸气滞瘀浊,宜宣通以就下,误投止塞,旧瘀不清,新血又瘀络中,匝月屡屡反复,究竟肝胆气血皆郁,仍宜条达宣扬。漏疡在肛,得体中稍健,设法用旋覆花、新绛、青葱管、炒桃仁、柏子仁。治诸郁方二十六 达郁汤 治木 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桑皮 橘叶 白蒺藜 发郁汤 治火 丹皮 柴胡 羌活 葛根 远志 菖蒲 葱白 细辛 夺郁汤 治土 苍术 藿香 香附 陈皮 砂仁 苏梗 生姜 草蔻仁省头草 泄郁汤 冶金 柴菀 贝母 桔梗 沙叁 香附 砂仁 白蒺藜 折郁汤 治水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 越鞠丸 总治 香附 苍术 川芎 山栀 神曲 水丸,或加陈皮、半夏、茯苓、砂仁、甘草、苏子、卜子。 气郁汤 治气 香附 苍术 橘红 半夏 贝母 山栀 茯苓 川芎 甘草柴苏 木香 槟榔 血郁汤 治血 丹皮 红曲 通草 香附 降香 苏木 山楂 麦芽 桃仁韭汁 穿山甲 湿郁汤 治湿 苍术 白术 厚朴 赤苓 半夏 川芎 羌活 独活 香附甘草 生姜火郁汤 治火 连翘 薄荷 黄芩 槐仁 麦冬 甘草 郁金 竹叶 全瓜蒌食郁汤 治食 苍术 厚朴 川芎 陈皮 神曲 山栀 枳壳 炙草 香附砂仁痰郁汤 治痰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陈皮 沉香 以上名苏子降气汤。今加瓜蒌净仁、胆星、枳实、香附、浮石。如虚加黄儀。寒冷加肉桂。 神术散 治风 苍术 说@白芷 细辛 羌活 川芎 甘草 五积散 治寒 当归 白芷 茯苓 半夏 川芎 白芍 甘草 枳壳 麻黄桂皮 陈皮 桔梗 厚朴 苍术 乾姜 姜枣 正气散 治湿 藿香 柴苏 白芷 茯苓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甘草半夏曲 大腹皮 姜 枣 六和汤 治暑 人叁 白术 半夏 砂仁 茯苓 扁豆 藿香 厚朴 杏仁木瓜 炙草 香茹 姜 枣 苍术白虎汤 又 制苍术 知母石膏 甘草 粳米 加味逍遥散 总治 茯苓 白术白芍 当归 柴胡 甘草 以上名逍遥散。加山栀、丹皮。 六味丸 又 熟地黄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木香调气散 治气 木香 乌药香附 枳壳 青皮 陈皮 厚朴 川芎 苍术各一钱 砂仁五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姜三片 升发二陈汤 治痰 半夏二钱赤苓 陈皮 川芎各一钱半 柴胡 升麻防风 甘草各一钱 姜三片 六郁汤 开泄 香附 苍术 神曲 山栀 连翘 陈皮 川芍 赤苓 贝母苏叶 枳壳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六郁汤 通治 香附二钱 川芎苍术各一钱半 陈皮 半夏各五分 姜三片 附加减法:气郁,加木香、槟榔、乌药、苏叶。湿郁,加白术、羌活、防己。热郁,加黄连、连翘。痰郁,加南星、瓜蒌、海粉。血郁,加桃仁、丹皮、韭汁。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越鞠保和丸 又 白术三两 山查二两 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 陈皮半夏 枳实 茯苓 酒黄连 酒当归各一两山栀 莱服子 连翘 木香各五钱 姜汁化蒸饼丸。 此方能开郁行气,消积散热。 加味越鞠丸 又 姜苍术 川芎香附 神曲 山栀各四两 陈皮 白术 黄芩各两半 查肉二两 糊丸。 妙香散 心阳

  色欲伤源流 色欲伤,精气神病也。说以三者相因,不能离贰,尝考养生家言,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於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而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矣。此养生者以精气神为主,而尤以精为宝也。又按医家言,气者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又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曰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医者亦以精气神为主,而尤以精为宝也。然则欲神之旺,必先使气之充,欲气之充,必先使精之固。男女居室,虽生人之大欲所存,为圣王所不能禁,然使行之有节,保之有方,阴阳交接之间,亦何至受伤,何至受伤而成病。其所以受伤者,乃淫欲无充之故也。《灵枢经》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内渗入於骨空,补益髓脑,而下流於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於阴下,过度则虚,虚则腰背痛而胫酸。《真诠》云:五脏各有藏精,并无停泊於其所。说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未有形状。交感之後,欲火动极,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而变为精以泄焉。故以人所泄之精,贮於器,拌少盐酒,露一宿,则复为血矣。据此,则知血者,五谷之津液所充。而精者,又人身之血所由以化。精顾不甚重欤,而犹谓可或伤欤。且夫欲之不可纵也,良非无故。《养生书》曰:凡觉阳事辄盛,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欲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不可不谨自防也。观於添油灭火之论,人 精伤无度,而其为病,且有不可胜言者。讵第如《灵枢经》云胫酸腰痛而已乎。若梦遗,若滑泄,若尿精,若白淫,若漏精,种种名状,不可指屈,而其後必至 然羸瘦,渐成痨瘵。若水流下,不可收挽。若火燎原,不可救灭。此无他。精伤则气馁,气馁则神散,合精气神而皆为病,故即精气神而不能葆也。即精气神而不能葆,故极精气神所生之病,益复戕其精气神而无不委顿,以至於死也。嗟乎,色欲之为害,一至於此。而其详有可得而言者,其或心火旺,肾水衰,心有所欲,速於感动,疾於施泄欤(宜大凤髓丹、金锁思仙丹)。其或君火偶动,相火随之,而妄思淫泄欤(宜黄连清)。其或阴虚火动,夜必成梦,梦则多泄,泄则愈虚,虚则愈梦欤(宜保精汤、鹿角散)。其或少壮气盛,情欲动中,所愿不遂,意淫於外,致成梦泄欤(宜猪苓丸)。其或经络热而焚燎,心经热而恍惚,闭目即若有见,无夜不梦,无梦不泄欤(宜清心丸)。其或始由房劳太甚,精伤窍滑,无论梦与不梦,合目即遗欤(宜樗根皮丸)。其或肝肾两伤,精气衰弱,脉象空虚,悲愁欲哭,面色夭白,为脱精脱神欤(宜巴戟丸、固精丸)。其或阳虚精脱,未交先泄,或乍交即泄,滑浏不禁欤(宜芡实丸、锁阳丹)。其或无故精流不止,日夜皆然,其属危急欤(宜秘元丹、约精丸)。其或房劳邪术,损伤肾气,茎中时痛时痒,白物随溲而下,或阴茎挺纵不收,名为白淫欤(宜先服泻心汤以降心火,次服白龙丸以补肾元)。其或湿热伤脾,脾多痰积,下渗而遗泄欤(宜樗根白皮丸)。其或肾阳虚微,精关滑泄,自汗盗汗,夜多梦与鬼交欤(宜猪肾丸)。其或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欤(宜阳起石丸)。其或茎强不痿,精流不住,常如针刺,捏之则痛,病名强中,为肾滞隔疾欤(宜韭子煎)。其或大吐大泄後,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交接後,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均为脱阳危症,须臾则不救欤(宜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後服葱白酒)。其或肾脏精气亏,相火易动难制,致梦遗精浊,烦劳即发,频年不愈欤(宜凎沧 Y)。其或肾中有火,精得热而妄行,频频精泄,不寐心嘈,久必成肾消之症欤(宜清肾汤)。其或阴气走泄,湿热乘虚下陷,坠自腰中,至囊环跳膝说诸处,可见久遗八脉皆伤欤(宜先服猪苓汤以清湿热,後服湖莲丸以固真元)。其或神伤於上,精败於下,心肾不交,久伤精气不复欤(宜先服叁术膏,接服寇氏桑螵 散以宁神固精,收摄散亡,乃涩以治脱之法)。其或暑湿热郁,脾胃受伤,色黄,神倦气馁,致成遗泄症欤(宜归脾汤去黄儀、桂圆,加龙骨、益智仁)。其或阴精走泄,阳不内依,欲寐即醒,心动震悸,气因精夺欤(宜青花龙骨汤)。其或读书夜坐,阳气上升,充塞上窍,痰多鼻塞,能食,上盛下衰,寐则阳直降而精下注,有梦而泄欤(宜补心丹)。其或真阴损伤,而五志中阳火,上燔为喉咙痛,下坠为遗,精髓日耗,骨痿无力,日延活槁欤(宜早服补心丹,晚服桑螵 散)。其或知识太早,精血未满而泄,必关键不摄,始而精腐变浊,久则元精滑溢,口咸气胀欤(宜六子丸)。其或屡因嗔愁,肝阳升则上涌,气冲心热,呛咳失血,坠则遗精,暮热晨汗,脉象虚数,为阴阳枢纽失固欤(宜摄真汤)。其或肾气失纳,阳浮不肯兲 致诸气皆升,络血随气上溢,肉俽心悸,头面热,四末汗,两足跗肿冷,走动吸短欲喘,多梦而遗,由精伤以及神离气怯欤(宜葆真止泄丸)。凡若此者,固皆色欲过度,少阴受伤,甚而连及各脏腑所生病也。虽然,色欲之伤虽先及肾,而其原实由於心与肝,何言之?丹溪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於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矣。丹溪此言,直窥乎好淫者之隐而言之也。说人当交接之先,未尝不由心动者,心一动,相火遂翕然而起,相火起,精气之涵畜於中者,亦一时暗动,迨至交接,则倾倒而出之。而精藏少减,於此知节,或隔部久再行,精藏之少减者,亦已充满,虽交无伤。若不知节,日日行,甚或日几度行之,则精之涵畜於内者,有去无来,而精藏空虚矣。如是而肾有不伤者乎。肾既伤,则水之涸者火益盛,肾家龙火会合,肝家雷火燔灼,真阴煎熬血液,由是而潮热而骨蒸,而活槁,而羸瘦,而尴怯,变生种种,年寿日促矣。且不特此也。初因君火不宁,久则相火擅权,精元一於走而不固,精藏中容或有留剩,及日夜所息,谷食所滋者,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或因梦寐而遗,或因小便而出,或因闻见而流,即精之受伤,益致精病,所谓伤者是也。说至此,精遂涸而不能复,气遂馁而不能充,神遂涣而不能聚矣。吁,其可慨哉。是故知命惜身着,必当知精为一身之宝,而节欲以储之。经颂曰:道以精为宝,宝时宜秘密,施人即生人,留己则生己,结婴尚未可,何况空废弃,弃损不觉多,衰老而命坠。此言精之不可妄去也。欲不妄去其精,舍节欲何由哉。且夫欲之当节,自少至老,莫水皆然,而尤要者,则惟幼少与衰晚二候。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以人当十五六时,情窦乍开,欲火萌动,若有所遇,而此心之勃不能已者,乘其血气之初旺,往往有溺而不返之忧,由是而纵情逞意,日丧其宝,将初旺之血气,不但无极旺之时,且於是而日耗,而百疾生矣。故《养生书》曰:男子二八未泄之时,其一身之精,通有一升六合,此其时成数也,称得一升,积而满者至三升,损而丧之者不及一升。精与气相养,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盈气盛则神足。人年十六後精泄,凡交一次,则丧半合,有丧而无益,则精竭身虑。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神悴而病至,病至则身危。噫,精之为物,其人身之至宝乎。观於此言,益可知二八精通之後,即宜谨守其身矣。况於未至二八,精气尚涩,而可逞心淫荡乎。夫壮盛之年,其当谨慎色欲,不必言矣。《内经》曰:人生八八数,精髓竭,当节其欲。说以人至五十始衰,六十则更衰,定当闭精勿泄,以养天和,由是生气强固而能长久,此至人之道也。倘宜节而不知节,当绝而不能绝,肾精不固,以至神气减少者,五脏皆有精,势必连及他脏。而肝精不守,目眩无光矣。肺精不足,肌肉瘦削矣。心精不充,昏冒恍惚矣。脾精不坚,齿发脱落矣。岂非以肾脏主水,受诸脏之精而藏之,为都会关司之所。故肾精耗,则诸脏之精亦耗。肾精竭,则诸脏之精亦竭欤。故《养生书》曰: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若年过六十,有数旬不得交合,而意中平平者,自可闭固也。观於此言,益可知年近衰晚,即当秘密其精而勿失矣,况推之七十八十,而可弗慎惜其身命乎。虽然,精之具足於身着,固贵节欲以保之矣。而所以保之之要,又当审乎炼精之诀,补精之味。《真诠》曰:炼精者,全在肾家下手,内肾一窍名玄关,外肾一窍名牡户,真精未泄,乾体未破,则外肾阳气至子时而兴。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两相吻合,精泄体破,则吾身阳生之候渐晚。有丑而生者,次则寅而生者,又次则卯而生者,有终不生者,始与天地不相应矣。炼之之诀,须半夜子时,即披衣起坐,两手搓极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於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又曰:《内经》言精生於谷,又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 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补精。洪范论味,而曰稼穑作甘,世间之味,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养精。凡煮粥饭,而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试之有效。《真诠》之言炼精补精,是殆於节欲保精而外,又得所以养精生精之妙矣。人果遵而行之,亦何患精之不充乎。精之既充,更何患气之不壮,神之不固乎。(此篇当与遗泄淋浊虚痨等篇叁看)。 脉 法 《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脉经》曰: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脉涩,号曰伤精。《医鉴》曰:微涩伤精。 色欲伤原由症治 《灵枢》曰:恐具 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废痿厥,精时自下。又曰:精脱者耳聋。《内经》释曰:肾藏天一,以悭为事。志意内治,则精全而涩。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则固有淫佚不守,辄随溲尿而下。仲景曰: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黄庭经》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集要》曰:西番人多寿考,每夜卧,常以手掩外肾令温暖,此亦一术也。《直指》曰:邪容於阴,神不守舍,故心有所感,梦而後泄也。《本事》曰:梦遗不可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之。尝治一人,至夜脊心热,梦遗,用珍珠粉丸、猪苓丸,遗止,而终服紫雪,脊热始除,清心丸亦佳。又曰:肾藏精,说肾能摄精气以育人伦者也。或育或散,皆主於肾,今肾气衰,则一身之精气,无所管摄,故妄行而出不时,猪苓丸一方,正为此设。《入门》曰:梦遗全属心。说交感之精,虽常有一点白膜裹藏於肾,而元素以为此精之本者,实在乎心,日有所思,夜梦而失之矣,宜黄连清心饮。又曰:梦与鬼交而泄精,亦曰梦遗,专主於热,用知、柏、牡蛎、蛤粉。若损伤气血,不能固守而梦遗者,当补以八物汤吞樗根皮丸。又曰:其不御女漏者,或闻淫事,或见美色,或思想不遂,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而精自出者,谓之白淫,宜乎渗漏而不止也,宜加减珍珠粉丸。又曰:欲心一动,精随念去,茎中痒痛,常如欲小便然,或从小便而出,或不从便出而自流者,谓之遗精,比之梦遗尤甚,八物汤中吞珍珠粉丸。又曰:少时欲过,阳脱而遗泄者,宜金锁正元丹。戴氏曰:梦遗精滑,皆相火所动,久则有虚面无寒也。又曰:不因梦而自泄者,谓之精滑,皆相火之所动也,宜巴戟丸、补真玉露丸、固精丸、锁阳丹。《正理》曰:日啖饮食之精熟者益气,此生於谷,故气从米。人身之中,全具天地阴阳造化之气,人年三十而气壮,节欲少劳,则气长而缓。多欲劳倦,则气少而短。气少则身弱,身弱则病生,病生则命危。《纲目》曰: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庸工不知其郁,但用涩剂固脱,殊不知愈涩愈郁,其病反甚。尝有一男子梦遗,医与涩药反甚,先与神芎丸大下之,却服猪苓丸遂痊,可见梦遗属郁滞者为多也。又曰:一人虚而泄精脉弦大,服诸药不效,後用五倍子一两、白茯苓二两为丸,服之而愈。五倍涩泄之央,敏於龙骨、蛤粉等类也。《医鉴》曰:童男阳盛,情动於中,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夜梦而遗精,慎不可补,清心乃安,朝服清心莲子饮,喜服定志丸,无不愈者。治色欲伤方四十一 大凤髓丹 心火 炒黄柏二两砂仁盐水炒一两 甘草五钱 熟半夏 猪苓茯苓 红莲须 益智仁各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用盐水和丸,梧子大,空心,糯米饮吞下五十丸,或七十丸效。一名封髓丹。 金锁思仙丸 又 莲须 莲子芡仁 等分,金樱子膏丸,空心,盐汤下三十丸,月後见效,即不走泄。如久服,精神固,能成地仙。 黄连清心饮 君相火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酸枣仁 茯神 远志 人叁 莲肉 等分,每粗末五钱,水煎。 保精汤 阴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姜汁炒 麦冬 酒黄柏 蜜知母姜黄连 童便炒山栀 姜炭 熟牡蛎 萸肉各五分鹿角散 又 鹿角屑 鹿茸各一两 茯苓七钱半 人叁 茯苓 川芎 当归桑螵 补骨脂 骨 韭子酒浸一宿焙各五钱 柏子仁 甘草各二钱半 每服五钱,加姜五片,枣二枚,粳米百粒,水煎,空心服。 猪苓丸 少壮 半夏一两,猪苓末二两,先将一半炒半夏令色黄,不令焦,出火毒,只取半夏为末糊丸,候乾,再用前猪苓一半同炒微裂,入砂锅内养之,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丸。说半夏有利性,而猪苓导水,即肾闭导气使通之意。一名半苓丸。半夏用生而大者,矾水浸三宿,晒乾,破如豆大。 清心丸 经络热 黄柏一两为末冰片一钱 蜜丸,每十五丸,空心,麦冬汤下。 樗根皮丸 窍滑 樗根白皮炒为末,酒糊丸,然此性凉而燥,不可单服,以八物汤送下为佳。 八物汤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二分一名八珍汤。 巴戟丸 肝肾 巴戟 肉苁蓉五味子 菟丝子 人叁 白术 熟地 补骨脂 茴香 覆盆子 龙骨 牡蛎 益智仁等分,蜜丸,每三十丸,米饮下,日二服。虚甚八物汤下。 固精丸 又 黄柏 知母各一两牡蛎 芡实 连须 茯苓 远志各三钱 龙骨二钱 山萸五钱 山药糊丸,朱砂为衣,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芡实丸 阳虚 芡实五百个 七夕莲花须 萸肉各一两 沙蒺藜五两 覆盆子二两 龙骨五钱 蜜丸,空心,莲肉汤下六七十丸。 锁阳丹 又 桑螵 三两 龙骨茯苓各一两 糊丸,茯苓盐汤下七十丸。 秘元丹 精流 龙骨酒煮焙 灵砂水飞各一两 砂仁 诃子小者煨取肉各五分 糯米糊丸,温水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约精丸 又 韭子霜後采者一斤酒浸一宿焙 龙骨二两 酒调糯米粉丸,空心,盐汤下三十丸。 泻心汤 房劳 黄芩二两 黄连生地 知母各一两 甘草五钱 每粗末五钱,水煎服。一名黄连泻心汤。 白龙丸 又 鹿角 牡蛎各二两生龙骨一两 酒糊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丸,大能固精。 樗根白皮丸 湿热 炒韭子一两炒白芍五钱 盐黄柏 盐知母 蛎各三钱 白术 枳实 茯苓 升麻 柴胡各二钱神曲糊丸,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猪肾丸 阳虚 猪肾一枚,去膜,入附子末一钱,湿纸包煨熟,空心食之,饮酒一杯,不过三五服效。 阳起石丸 虚寒 阳起石 @钟乳粉各等分 酒煮附子末 面糊丸,空心,米饮下五十丸,以愈为度。 韭子煎 茎强 家韭子 破故纸各一两 每末三钱,水煎服,日三即住。 葱白酒 脱阳 葱白三七茎,打烂用酒煮灌之,阳气即回。 凎沧 Y 烦劳 熟地八两川斛膏 线胶各四两 湖莲 芡实各三两麦冬茯神 五味 沙苑子各二两 远志一两 金樱膏丸。 清肾汤 肾火 焦黄柏 生地天门冬 茯苓 蛎 炒山药 湖莲丸 固真 熟地 五味 芡实 茯苓 湖莲 山药 叁术膏 心肾 人叁 白术 熬膏,米饮送下。 桑螵 散 又 人叁 茯神 远志 菖蒲 桑螵 龙骨 龟板 当归 归脾汤 暑湿热 人叁 白术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儀 当归 远志木香 炙草 生姜 大枣 青花龙骨汤 气夺 龟板去墙削光一两 桑螵 壳 青花龙骨飞各三钱 抱木茯神三钱二分 人叁 当归各一钱。 补心丹 读书 人叁 丹叁 元叁 天冬 麦冬 生地 茯神 远志 枣仁当归 朱砂 菖蒲 桔梗 柏子仁 五味子 六子丸 识早 生菟丝子粉 蛇床子 覆盆子 沙苑子 家韭子 五味子鳇鱼胶丸。 摄真汤 嗔怒 鱼鳔 生龙骨桑螵 芡实 茯苓 五味子 秋石冲服。 葆真止泄丸 阳浮 水煮熟地人叁秋石拌 龙骨 杞子 五味子 山药茯神 牛膝炭 桂枝龙骨牡蛎汤 失精 桂枝龙骨 牡蛎 白芍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珍珠粉丸 梦遗 黄柏新瓦上炒赤 真蛤粉各一斤 真珠三两 水丸,空心,温酒下百丸。法曰:阳盛乘阴,故精泄,黄柏降心火,蛤粉涩而补肾阴。易老方无真珠。 紫雪 又 黄金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升麻 元叁 甘草 沉香木香 丁香 朴硝 硝石 朱砂 麝香 犀角 羚羊角 加减珍珠粉丸 又 黄柏半生半炒 蛤粉各三两 滑石二两 樗根皮一两乾姜炒褐色 青黛各五钱 神曲糊丸,空心酒下七十丸。 此方黄柏降心火除湿热。蛤粉咸补肾。滑石利窍。樗皮大燥湿热。青黛解郁降火。乾姜敛肺气,下降生阴血,盐制,炒微黑用之。 金锁正元丹 少时 补真玉露丸 阳虚 茯苓 龙骨韭子酒炒 菟丝子酒浸煮 等分,蜜丸,空心,酒或盐汤下五十丸,後以美膳压之,宜火日修合。 神芎丸 下药 定志丸 虚泄 人叁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蜜丸,米汤下五七十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