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四

  寒病源流(恶寒发热痼冷 寒厥暴亡) 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俉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於寒。经云然者,以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肾阳既虚,则寒水之气益泛,而一值天地杀厉之气,则两相感召,而诸寒病生焉,是寒之为病,未有不由於阳虚者也。夫寒病莫大於伤寒,亦莫险於伤寒,以其为生死攸关也,馀别着《伤寒论纲目》,故 不赘及。外此则有感寒症,亦头疼,亦发热,亦恶寒,探其舌本,必从喉咙内乾出於外。多兼烦躁,不烦躁即感寒之轻者,又或不头疼而发热,不发热而头疼,虽渴而不欲引饮,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恶,居处虽若 怯,而神气安静,凡若此者,皆属感寒之候,与伤寒不同,宜解表散寒(宜桂枝、乾姜、麻黄、柴胡、前胡、川芎、葱白、升麻、紫苏、葛根、羌活、独活、生姜、细辛、吴萸,随症选用,又宜沈氏葛补汤)。又有中寒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脉必沉而细,或紧涩,或阴阳俱盛,其为症定当无汗,有汗反不治(宜姜附汤、麻黄附子汤)。或有眩晕口噤,昏迷肢冷,身不热,脉迟紧者(宜附子理中汤)。若肢冷,腹绞痛,唇青,宜用灸法(宜以半夏、皂角、麝香各一分半,为末,填脐中,生姜切薄片贴之,放艾火於上灸之)。又有杂中寒,或乘冷、多食生冷,致头疼身热,项背拘急,呕吐腹痛者,却不似真中寒之猛急(宜五积散,若感寒脉浮,亦宜服之)。有因色欲後受寒,手足冷,脐腹痛者(宜健阳丹)。有急阴病,腹痛,肢冷,甲青者(宜太乙还元丹)。要皆寒之为病也。 脉 法 《脉经》曰:紧脉为寒。又曰:弦紧为寒邪。《脉诀》曰: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伤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脉,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或遇於风,变成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阴阳俱盛,重感於寒,变为温疟。同病异名,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回春》曰: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不汗伤命。《医鉴》曰:中寒之脉,虚而微细。 寒病原由症治 东垣曰:仲景论伤寒矣,未及手中寒,前人冶冒大寒而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然曰伤曰中,未有议其异同者。夫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发热,病邪循经而行,以渐而深;中寒则仓卒感受,其病即发而暴,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气太虚也,不急治则死。《得效》曰:寒温不节,将理失宜,乍暖脱衣,甚热饮冷,坐卧当风,居处暴露,冲冒霜雪,凌晨朝起,呼吸冷气,久睛暴暖,忽变阴寒,久雨积寒,致生阴湿,如此之候,皆为邪厉,侵伤肌肤,入於腠理,使人身体沉重, X气壅,胸膈凝滞,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饮食不入。凡此之症,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经络,传变无已。此不过四时感寒,若传变,必至成伤寒矣。又曰:中寒则口噤,四肢强直,卒然晕倒。《局方》曰:寻常感冒,有表症宜羌活冲和汤、防风冲和汤、芎芷香苏散。寒毒入里吐利者,宜藿香正气散。挟食停痰,宜人叁养胃汤。时令感冒,宜升麻葛根汤。又曰:大抵感冒,古人不敢轻发汗者,正由麻黄能开腠理,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真气,因而致虚,变生他症。若人叁养胃汤,乃和平之剂,止能温中解表而已,不致妄扰也。丹溪曰:杂病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凡有感冒轻症,不可便认为伤寒而妄治之,其或可者,说亦因其不敢放肆,多用和解平和之药散之尔。《医鉴》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卒然昏不省人,口噤,四肢强直,拘急疼痛,不急治,死在旦夕,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服,次用回阳救急汤、附子理中汤、术附汤、回阳汤。又曰:中寒虽燥热烦渴,可煎附子理中汤浸水中冷服之,不可热服。又曰: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宜冲和散、正气散、沃雪汤、十味芎苏散。《入门》曰:冷极唇青,厥逆无脉,阴囊缩者,急用葱熨法、吴茱萸熨法,并艾灸脐中气海、关元各三五十壮,而手足不温者死。

  恶寒发热 阴阳二气相乘胜病也。成无己《明理论》云:寒邪为阴,热邪为阳,里分为阴,表分为阳,邪之客於表也为寒,邪与阳争则为寒矣,邪之入於里也为热,邪与阴争则为热矣。若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表里之不拘,内外之无定,由是寒热且往且来,日有至而三五发,甚者十数发也。若以阴阳二气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後热,阴不足则先热後寒,此则杂病阴阳自相胜然也。无己之论良为精切,馀窃思焉,恶寒发热二症,当分言之,而後合叁之,何则?恶寒者,寒邪客於荣卫,故洒淅而然也。说寒之所客,虽不见风,而亦恶寒,虽居暖室,无寒气相袭,亦不欲去衣被,故无他症,但觉恶寒,阴胜也(宜理中汤)。或呕或心下痞,而恶寒,中寒也(宜五苓散)。汗後恶寒,阳微也(宜芍药附子甘草汤)。下症悉具,而微恶寒,表未解也(宜先用羌活冲和汤解表,後用承气汤攻里)。下後渴而恶寒,阳邪内搏也(宜白虎汤加荆、防)。一身不恶寒,但背恶寒,表未解也(宜葛根汤)。腹满背恶寒,邪入里也(宜小承气汤)。汗後不解,反背恶寒,虚也(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口中和,背恶寒,阴气盛也(宜附子汤)。口乾燥,心烦,背微恶寒,阳气内陷也(宜人叁白虎汤)。身无他症,但面恶寒,胃虚寒也(宜升麻附子汤)。身无他症,但足膝恶寒,下元衰也(宜菟丝子丸)。发热者,邪气之入,不能宣泄,故郁而为热也。其热有表有里,有阴有阳。如翕翕而热,表热也,是风寒客於皮肤,怫郁於中。表热而里不热也无汗脉浮紧,宜发表(宜叁苏饮去人叁)。有汗脉浮缓,宜解肌(宜柴葛解肌汤)。蒸蒸而热,里热也,是阳邪入陷於阴中,里热而表不热也。脉沉实而渴者,宜下之(宜大柴胡汤)。若表里未罢,邪气传里,表里俱热,脉必弦数,宜和解(宜小柴胡汤)。如脉沉反发热,是未离於表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热烦渴,小便赤,脉浮大,是为表里发见也(宜五苓散)。若阴阳俱虚,热不止,若汗下後复大热,脉躁乱,若下利热不止,皆死症。以上皆分言之者。又有发热恶寒,一齐俱作,属乎阳也(宜羌活冲和汤)。下後不渴,发热而渴,又恶寒,阴阳郁而未和也(宜白虎汤)。背恶寒而复潮热,阳邪实於胃中,且有燥屎也(宜柴胡加桂汤)。背恶寒,又潮热,腹满,胃中实热也(宜小承气汤)。发热恶寒,兼之头痛脊强,脉浮紧,邢入太阳,表症也(宜麻黄杏仁饮)。汗後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恶寒,大渴,舌乾燥而烦,阴虚阳郁未散也(宜人叁白虎汤)。以上皆可合叁之者,然则恶寒发热见於杂病者,奚可混於伤寒也哉。 恶寒发热原由症治 经曰:人伤於寒,而传为热。何也?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致,六府闭封,致则气不宣通,封则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於寒转而为热也,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斯乃杂病数日者也。《活人书》曰: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必当风而後憎寒。《本事方》曰: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者,伤寒也;脉浮而数,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作痈疽也;脉浮而涩,发热恶寒,或胸膈呕吐,此伤食也;脉浮而滑,发热恶寒,或头眩呕吐,是风痰也;脉浮而弦,发热恶寒,或欲思饮食,此欲作疟疾也。缪仲淳曰:凡肌热躁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力,此血虚发热也,得於饥困劳役,像白虎症,但脉不长实为异耳。若误服白虎汤,即死,宜用归身酒洗二钱,黄儀蜜炙一两,日二服。又曰:脾劳发热者,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也。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椿子八升,橘皮二两,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渣,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又曰: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黄芩一两,水煎顿服,以泻肺经气分之火,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又曰:心经实热,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名泻心汤。又曰:三焦积热,用元叁、大黄、黄连各一两,蜜丸,每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又曰:膈上烦热,多渴,滑石末二两,煎水去渣,入粳米煮粥食。

  痼冷 寒邪久伏病也。凡人或冒雨雪,或涉冰渊,或晨行旷野,或夜深露坐,或衣被一时不及,或饮食耐冷强吞,而一股寒冷之邪,自外入里,又一时不即透发,以致辗转深陷,或伏於经络,或伏於脏腑。及其发也,或腹痛,或遍身肢节拘急痛(宜附子理中汤)。或身痛腹痛,兼下利清谷,恶寒不汗,四肢厥冷(宜四逆汤)。或寒入脏腑,四逆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宜四逆汤)。或脐腹冷疼,口吐清水,大便自利,足胫寒而逆(宜加减白通汤)。或因久寒痼冷,吐利日久,身冷脉微(宜金液丹)。或心腹冷痛,脏腑虚滑,既吐又泻,脉微欲绝(宜至圣来复丹)。或寒冷之邪伏於太阳,筋惕肉俽,振振欲擗地,气寒恶寒(宜真武汤)。或寒冷之邪伏於阳明,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高起,痛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少阳,口苦耳聋,胸满胁痛乾呕,不能食(宜小柴胡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太阴,脉沉无力,腹中急痛,吐呕,粪溏,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宜理中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厥阴,脉细欲绝,手足厥冷,乾呕,吐涎,头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肝邪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宜天台乌药散)。或寒冷之邪优於少阴,下利,厥逆无脉,乾呕而烦(宜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腹痛,四肢沉重痛,下利,小便不利(宜真武汤)。或烦躁欲死(宜吴茱萸汤)。或五更泄泻(宜四神丸)。或阴疝疼痛(宜导气汤)。痼冷之为患,其款类纷繁若此, 非详求审察,奚自治之哉。 痼冷症治 《医鉴》曰: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痼者,固也。冷者,寒之甚也。《纲目》曰:脏腑之中,停寒不散,谓之沉寒,积冷不解,谓之痼冷,宜用代灸涂脐膏。

  寒厥暴亡 亦积寒病也。与中寒异,说中寒之寒,非尽积久,随中随发;寒厥之寒,乃由久伏寒邪於内,而复有新寒以触之,遂厥而暴亡。故其症状,虽皆口噤,四肢强直,昏不知人,而其原,实一为即发之病,一为久而触发之病,此其原异。且发之之时,中寒则卒然僵朴,人不及防,寒厥则先四末逆冷,而後昏冒强直,其间少需时候,此其病作亦异。且中寒仓卒间,一身受邪,难分经络,寒厥则邪之所积早入脏腑,内陷已深,此其病所自发又异(宜回阳救急汤、附子理中汤)。然则寒厥暴亡四字,谓其因寒致厥而後暴亡,非如中寒、中暑、中恶、中气等,卒中而亡之暴亡意也,每一病,古人立一名,夫岂徒哉,夫岂徒哉。 寒厥症治 《类聚》曰:一妇人病伤寒暴亡,脉绝,有一道人见之曰,是寒厥耳,不死也,令人速掘地作坑,以薪炭烧之,俟极暖,施荐覆坑,舁病人卧其上,厚被覆之,少顷,大汗沾衣即苏。 鏊按:凡患寒厥者,必先行此法,令其苏,然後以药与服,非若中风等病口噤不语,难进汤药,可用开关法也。治寒病方二十一沈氏葛朴汤 感寒 葛根 厚朴枳壳 甘菊 藿梗 神曲 秦艽各钱半 加桑枝一尺。 此金鏊自制方也,凡遇四时感受寒邪,头疼项强,身热体痛者,以此治之,无不神效。如有风,加荆芥、薄荷;有湿,加茯苓,猪苓;有痰,加半夏、广皮;有热,加黄芩、丹皮;大热,加花粉、石膏;湿火,加黑山栀、泽泻;食重,加菔子、山楂。虽兼病甚多,不能尽为立法,神而明之,在乎临时酌剂耳。 姜附汤 中寒 乾姜 附子等分 麻黄附子汤 又 麻黄 附子人叁 白术 炙甘草 乾姜等分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乾姜人叁 白术 炙甘草 五积散 类中寒 白芷 当归茯苓 半夏 白芍 川芎 桔梗 炙甘草枳壳 麻黄 陈皮 桂枝 乾姜 厚朴 苍术 姜 葱 健阳丹 房寒 胡椒十五粒 母丁香十粒 黄丹一钱 生饥三分 醋调涂脐,被说出汗,自效。 太乙还元丹 急阴病 人叁 白术 炮姜 附子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白蔻仁 沉香 丁香 茯苓各八分 神曲六分姜三 枣二 盐少部 热服,脐上用炒葱热贴,冷则易之。 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川芎生地 苍术 细辛 甘草 白芷 防风 黄芩 此方专治春夏秋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或无汗,或有汗,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汤,治太阳经表热之神药也。此药独治四时风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并治杂病,亦有神也。 防风冲和汤 又 防风 羌活各钱半 白术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 葱白二 一名加减冲和汤。 芎芷香苏散 又 香附 苏叶各二钱 苍术钱半 陈皮 川芎 白芷各一钱甘草五分 姜 枣 藿香正气散 寒毒 大腹皮 紫苏 甘草 桔梗 陈皮 茯苓 白术 厚朴半夏曲 白芷 姜三 枣二 人叁养胃汤 痰食 苍术钱半陈皮 厚朴 半夏各钱二分半 茯苓 藿香各一钱 人叁 炙甘草 草果各五分 姜三枣二 乌梅一 煎服,微汗出自愈。若有馀热,以叁苏饮调理。 此方兼治伤寒阴症,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痛身疼。 升麻葛根汤 时令 葛根二钱白芍 升麻 甘草各一钱 姜二 葱二 此方兼治春温。 回阳救急汤 中寒 人叁 白术茯苓 半夏 陈皮 乾姜 附子 肉桂 炙草 五味子各一钱 姜七片 此方兼治伤寒阴症,及阴毒,四肢厥冷,脉沉细,唇青面白 术附汤 又 白术三钱 炙甘草钱半 附子一钱 姜十片 水煎,调苏合丸服之亦可。 回阳汤 又 智仁 青皮各二钱生附子 生川乌各一钱 炮姜五分 姜十片 枣二枚 冲和散 感寒 苍术四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沃雪汤 又 苍术三钱 厚朴钱半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芍 陈皮 葛根甘草各七分 此方解利四时伤寒,以此温和表里,通顺阴阳,大效。 十味芎苏散 又 川芎钱半 半夏钱二分 赤苓 紫苏叶 柴胡 葛根各一钱 陈皮 枳壳 甘草各七分 桔梗五分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湿热瘟疫。 葱熨法 中寒 连根葱白切 小麦麸各三升 盐二升 水和匀,分二包,炒令极热,绢包,互换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 吴茱萸熨法 又 吴茱萸二升炒热,分二包互熨。治恶寒发热方十九 理中汤 阴胜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五苓散 中寒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芍药附子甘草汤 阳微 白芍附子 炙甘草 羌活冲和汤 表未解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制苍术 细辛 甘草 生地 黄芩 大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阳邪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葛根汤 表邪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炙草 姜 枣 小承气汤 里邪 大黄 厚朴枳实 附子汤 阴盛 附子 白术 白芍 茯苓 人叁 人叁白虎汤 阳陷 人叁 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 升麻附子汤 胃虚 升麻 附子葛根 白芷 蜜黄儀各七分 人叁 草蔻仁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葱白二 此方乃阳明经主药也,加黄连、犀角、川芎、薄荷、荆芥,治面热,说面热、面寒,皆本於胃也。 菟丝子丸 下元衰 鹿茸 泽泻菟丝子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肉苁蓉 破故纸荜澄茄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子 川芎桑螵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叁苏饮 发表 人叁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甘草 木香 姜 枣 柴葛解肌汤 解肌 柴胡 葛根黄芩 芍药 羌活 石膏 升麻 白芷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葛根解肌汤。 此方治阳明经病,目疼鼻乾,不得卧。 大柴胡汤 里热 柴胡 黄芩半夏 芍药 大黄 枳实 小柴胡汤 和解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叁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枣二 一名三禁汤,以其禁发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故只用此药,乃和解之剂也。 此方专治少阳病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能和其内热,解其外邪,伤寒方之正道也。兼治汗下後不解,过经不解,时气瘟疫,妇人热入血室等症。其间有五症尤为的当: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者,一也;寒热往来者,二也;耳聋胸结者,三也;发潮热者,四也;产後发热者,五也。此五症尤为可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未离表 麻黄附子 细辛 无热恶寒,本阴经病也,阴病当无热,今反发热,但头不疼为异,邪仍在表也,脉虽沉,独宜用温剂以发汗。 柴胡加桂汤 阳头胃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肉桂 麻黄杏仁饮 表症 治痼冷方十五 附子理中汤 总治 白术 人叁乾姜炮 炙甘草 附子 入肝加木瓜,入脾多加术,入肺加桑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多加白术,渴者亦多加白术,倦卧沉重多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去术加桂心,悸加茯苓,寒积结胸加枳实。 四逆汤 又 附子 乾姜炮 炙甘草 加减白通汤 又 附子 炮姜肉桂 草蔻仁 半夏 人叁 白术 炙甘草姜各一钱 或附子多加一钱亦可。 金液丹 又 硫黄十两 研细,飞过,盛磁器内,赤石脂封口,盐泥固之,先掘拙坑埋小灌子,盛满水,安磁器在上,泥固,漫火养七日,夜加顶火一斤 取出放冷,研细末,每末一两,蒸饼一两汤浸去水和丸,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 至圣来复丹 又 硫黄、硝石各一两,共为细末,入铫内微火慢炒,柳木箸不住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曰二气砂,乃入水飞五灵脂,青皮、陈皮各二两,为细末,次入太阴元精石末一两,和匀,醋糊丸,碗豆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或五十丸。 此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 此方兼治荣卫不交养,心神不升降,上实下虚,气寒痰厥,一切急危之症,但有胃气,无不获安。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央效殊胜。一名正乙丹。 真武汤 太阳 附子 白术 茯苓 白芍 生姜 水寒相搏而咳,加五味子、细辛、乾姜,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乾姜,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大建中汤 阳明 川椒 乾姜人叁 煎去渣,入饴糖。 小柴胡汤 少阳 柴胡 黄芩人叁 半夏 甘草 理中汤 太阴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加减法同附子理中汤。 当归四逆汤 厥阴 当归 桂枝白芍 细辛 炙草 木通 大枣 天台乌药散 又 高良姜 乌药木香 茴香 青皮各五钱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将川楝同馀药为末,酒下一钱。 白通加入尿猪胆汁汤 少阴 葱白 乾姜 附子 人尿 猪胆汁 加生姜。 吴茱萸汤 又 吴茱萸 人叁姜 枣 四神丸 又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五味子炒三两 肉豆蔻面里煨二两吴萸盐汤泡淡炒一两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全煮烂取枣肉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也。 导气汤 又 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萸一钱 长流水煎。治寒厥暴亡方二 回阳救急汤 总治 人叁 附子甘草 白术 茯苓 乾姜 陈皮 肉桂 半夏 五味子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叁白术 炙甘草 乾姜 一方加吴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作一帖,水煎服,亦名附子理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