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


  【脉 法】 《内经》曰:脾脉缓甚为痿厥。又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又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注云:连脏死者,神去故也。丹溪曰:痰病得涩脉,必费调理,说痰胶固,脉道阻塞,必至卒厥也。仲景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人腑即愈,此为卒厥不知人,何谓也?师曰: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脉经》曰:尸厥呼之不应,脉伏者死;脉大反小者死。又曰:卒厥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熬按:渚厥之脉,大约沉微不数是寒,沉伏而数是热,细是气虚,芤大是血虚,浮是风浮,数而滑是痰,脉至如喘是气,沉滑紧疾是食,浮涩而紧是痹,洪大而渭是蛔,察其脉,合其症,厥病虽繁,宁有遁形乎。

  【诸厥原由症治】 《内经》曰:肾虚则清厥,意不乐。又曰:下虚则厥。又曰:邪客於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於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名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即苏。《纲目》曰:厥论寒热,皆由肾之精气内竭而然也。又曰:王太仆云:厥者,气上逆也,世谬传为脚气。《内经》谓寒厥者,手足寒也,热厥者,手足热也。说阳衰於下则为寒厥,阴衰於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为厥。仲景曰:尸厥者,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如死也,还魂汤主之。又曰: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次,乍大乍小,或微细不见而心胸暖者是也。《入门》曰:厥症多以不胜乘其所胜,如肾移寒於脾则为寒厥,心移热於肾则为热厥,寒厥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或当归四逆汤,热厥宜升阳散火汤、火郁汤。又曰:尸厥之症,卒死,脉犹动,四肢逆冷,腹中气走如雷鸣,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者是也,急用硫黄散、朱犀散,如无,用姜汁半盏,酒一盏,煎百沸灌下。又曰:凡尸厥、郁冒、卒死、卒中之类,皆当发表。仲景所谓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是也。又曰:凡卒厥者,口张目开手撒遗尿为虚,宜补气;目闭口噤手拳为实,宜发表。《遗录》曰:风暴厥,不出一时可救之,虽气闭绝,四肢冷,若心腹温,鼻微温,目中神彩不转,口中无涎沫,卵不缩者,皆可活也,备急丸治之。《灵枢》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蚀相干,乱於臂胫,则为四厥;乱於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丹溪日:气上厥逆,属阳,无寒之理,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急与退热清气汤。《医旨》曰: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宜服加味二陈汤、鹤顶丹。又曰:蛔厥者,胃寒所生,胃中冷则吐蛔,不可用冷药,宜理中汤加炒川椒、槟榔煎水,吞下乌梅丸。《得效》曰: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心腹大痛不可忍,或吐青汁黄水,出涎沫,或吐虫,发有休止,宜芜荑散。《类聚》曰:风厥者,四肢 艉],四肢 四肢动而不止也,似瘛 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回春》曰:凡人卒然晕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等症,多因饮食过度,变为异常之疾,必须审问,若果饮食之後,或着气恼,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後服加味六君子汤即愈。治诸厥方四十一 理中汤 寒厥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黄 肉桂 姜三 枣二 当归四逆汤 又 叁 益气汤 气虚 人叁 黄 白术 五味 麦冬 附子 陈皮 甘草 四逆汤 寒厥 附子 乾姜 甘草 升阳散火汤 热厥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葛根 白芍 防风 生草 炙草 火郁汤 又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 人叁 柴胡 甘草各一钱 防风五分 葱白三寸 大柴胡汤 便秘 柴胡 黄岑 半夏 白芍 大黄 枳实 姜 枣 白虎汤 谵语 石亭 知母 甘草 粳米 苏合丸 尸厥 犀角 白术 香附 朱砂 诃子 荜拨 木香 檀香 沉香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熏陆香 龙脑 苏合 香油丸。 藿香正气散 又 藿香 白芷 茯苓 紫苏 厚朴 白术 陈皮 甘草 半夏 桔梗 大腹皮 返魂丹 又 朱砂 雄黄 玳瑁 麝香 白芥子 安息香熔为丸,黍米大,每服五分。 硫黄散 又 硫黄一两 焰硝半两 研极细,分三服,好酒一盏同煎,觉焰起,倾於盏内,说着,候温灌服之,如人行五里,又进一服,不过三服即苏。 朱犀散 又 犀角五钱 朱砂麝香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新汲水调灌。 导痰汤 又 南星 半夏 枳 实 赤苓 陈皮 甘草 姜 加味二陈汤 又 半夏 陈皮 当归 茯苓 枳实 桔梗 杏仁各一钱 良姜 砂仁各五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三分 姜五片 鹤顶丹 又 明矾一两 猩红五钱或黄丹亦可 每取末一匙,入磁器内熔化,乘热作丸,樱桃大,每一丸,薄荷汤下。 清气化痰丸 又 半夏、南星、白矾、皂角、乾姜各四两,先将白矾三味,水五碗,煎三碗,却入星夏浸两日,再煮至星夏无白点,晒乾,同橘红、青皮、苏子、菔子、山查、神僸、杏仁、葛根、麦芽、香附各二两,蒸饼丸。 此丸专治膏梁厚味人脑满痰盛之症。若脾胃虚者,必受害,切不可轻用。 苏子降气汤 气厥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陈皮 沉香 虚加黄 ,冷加肉桂。 八味顺气汤 又 茯苓 白术 白芷 香附 青皮 陈皮 乌药 甘草 退热清气汤 又 柴胡 陈皮 赤苓各一钱 半夏 枳壳各八分 便香附七分 川芎五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砂仁七粒 姜三片 蒲黄酒 暴厥 蒲黄一两,炒褐色,清酒十杯沃之,温服。 备急丸 又 大黄 乾姜 巴霜各二两 蜜和,捣千杵,丸小豆大。卒厥者,取三丸热酒吞下,口不开,酒化灌之,下咽即活。此方专治诸卒死、暴疾百病及中恶客 、鬼击鬼打、面青口噤、奄忽气绝。张易老名独行丸,乃急剂也。 还魂汤 尸厥 麻黄三钱 杏仁二十五粒 肉桂 甘草各一钱 水煎,灌服。噤口者斡开口灌之,药下立苏。 保和丸 食厥 山查 神僸 半夏 橘红 麦芽 茯苓 菔子 连翘 黄连 加味六君子汤 又 香附钱半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人叁七分 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苏叶十片 二陈汤 总治 茯苓 半夏 甘草 陈皮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陈皮 芎归养荣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麦冬 杞子 黄柏 知母 甘草。 小续命汤 风厥 麻黄 人叁 黄岑 白芍 甘草 川芎 杏仁 官桂 附子 防风 防己 姜 四七汤 骨厥 半夏曲 茯苓 苏叶 厚朴 姜 枣 羌活导滞汤 痹厥 羌活 独活 当归 防已 大黄 枳实 当归拈痛汤 又 当归 独活 炙草 黄岑 人叁 茵陈 升麻 葛根 苦叁 苍术 知母 泽泻 猪苓 防风 白术 安蛔散 蛔厥 乌梅丸 又 乌梅十五个 黄连七钱半 当归 川椒 细辛 附子 肉桂 人叁 黄柏各三钱 醋浸乌梅取肉,捣极烂,和匀作丸,每米饮下一二十丸,或二三十丸。 芫荑散 又 芜荑 雷丸各五钱 乾漆炒烟尽一钱 每末二钱,温水调服,小儿半钱。 五兽三匮丸 变痿 鹿茸 血竭 虎胫骨 酒牛膝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即五兽也,如法为末。另用附子一个去皮,剜去中心,入朱砂细末一两填满,又用木瓜一枚去皮,剜去中心,入附子於内,以附子末说口,即三匮也。却以三匮坐於瓷器内,重汤蒸至极烂,取出,和五兽末打丸芡子大,木瓜酒下 养血壮筋健步丸 又 熟地四两 酒牛膝 姜杜仲 酒当归 盐黄柏 苍术各二两 酒白芍一两半 盐黄 盐补骨脂 山药 五味 杞子 人叁 菟丝子 白术 虎胫骨 龟板各一两 防风六钱 酒防已五钱 酒羌活三钱 猪脊髓七条,入炼蜜丸,盐汤下。 神龟滋阴丸 又 酥炙龟板四两 盐黄柏 盐知母各二两 杞子 五味子 锁阳各一两 乾姜五钱 酒糊丸,盐汤下。 滋肾丸 又 酒黄柏 酒知母各一两 肉桂半钱 水丸,空心白汤下。

  诸 源流 诸 ,肾经病也。《内经》专主肾经失职,而河间则以为热甚,风燥乃其兼化,丹溪又主痰与热,士材又兼主肝肾,而或兼风火,要当据《内经》为的,诸家之说当叁考,以为酌治之法,庶诸 无遁情。经曰:二阴急为 厥。二阴者,足少阴肾也。说其症在肾气之厥,而邪伤在阴与筋,以肾气主少阴与枢,少阴逆而枢失,则气塞於经而上行。少阴脉系舌本,故塞喉,音隘不容发,若兽吗然也。经时必止者,气复反则已,是以不与癫同也。又曰:心脉满大, 筋挛;肝脉小急, 筋挛;足少阴筋病,主 及痉。说心脉满而 者,肾逆而心火郁也;逆於肝者,肝阴先不足;而肾气逆之,故肝脉小急,亦 筋挛也;凡 必兼 ,少阴厥而後 也。又曰:阳维从少阴至太阳,动苦肌肉痹,及下部不仁,又苦颠仆羊鸣,甚者失音不能言。说阳维维於诸阳,而从少阴至诸阳,是阴为阳根也,故能维诸阳,而少阴阴邪从而至诸阳,故能塞诸阳之会,而患肌痹等症;羊鸣失音者,少阴气不至,则为喑也。又曰: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动苦颠 僵仆,羊鸣失音。说阴维从少阳至厥阴,是阳为阴鼓也,动在少阳,故能鼓诸阳而为维;而少阳既衰,阴邪遂壅,亦能全塞诸阴之会,而筋络相副,故亦患颠 等症。此虽不拈少阴,而厥阴之方阖,亦少阴之失枢也。观《内经》之言,则诸 为患,可识其皆由於肾矣。若河间主熟,故专以清凉为主;丹溪主痰与热,故以星、半、岑、连为主,而热多者清心,痰多者行吐,然後用安神平肝,如归、地、牛黄、朱砂、青黛、柴胡、川芎、金银箔之类;士材兼主肾肝,故以为 症之发厥,由肾中龙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从而助,惟有肝风,故搐搦,搐搦则通身脂液逼迫而上,随逆气以吐出於口也。诸家之可叁考如此。总而论文,诸 之原,虽根於肾,而诸 之发,实应五脏 如马 之张口摇头作马嘶者,则应乎心;牛 之目正直视腹胀作牛吼者,则应乎脾;猪 之喜吐沫作猪叫者,则应乎肾;鸡 之摇头反折喜惊作鸡呜者,则应乎肝;羊 之扬目吐舌作羊声者,则应乎肺。须各对其经而治之。而所发之候,亦可据以辨验经络。如晨朝发者,病在足厥阴肝;黄昏发者,病在足太阴牌;平旦发者,病在足少阳胆;日中发者,病在足太阳膀胱;亥时发者,病在足阳明胃;中夜发者,病在足少阴肾。须务加引经药(肝,柴胡、吴萸;脾,升麻、葛根、白芍;胆,柴胡、青皮;膀胱,羌活;胃,白芷、石膏;肾,肉桂、知母、独活。)《千金方》又云:先身体热, 惊啼而後发,脉浮洪者,为阳 ,病在六腑肌肤之间,易治(宜妙香丸;)先身冷,不惊掣啼叫,病发脉沉者,为阴 ,病在五脏骨髓之内,难治(宜五生丸、引神归舍丹。)此又以阴阳辨验,其法较为便捷。总之,五 之应五脏,所以识其由;发时之分六经,所以审其病;症状之别阴阳,所以异其治。固非有矛盾也。故阳 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阴 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此施治之不可混也。然而为标为本,亦更有辨。说 症之成,有从标而得者,止在经脉不通;有从本而得者,必深人两肾动气。夫两肾动气,是脏腑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本也。生气者,阳从阴极而生,即苍天之气所自起之分也。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意志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不能害,或经脉引入外咸,内伤深入於根本,伤其生化之原,则命门相火,自下逆上,塞其音声,迫出鸟兽之音,遍身之液,与脾之涎沫,迫而上涌,流出於口,涎潮於心,故卒倒不知人也。小儿又有胎 ,得之母腹中,其母孕时,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子生即发为 疾(宜烧丹丸。)而从古疗 ,惟子和法最善,其法,汗吐下并施,若虚而不胜吐下者,则以豁痰清火为主(如南星、木香、竹沥、菖蒲、全蝎、人叁、黄岑、麦冬,)所用方药无不取效(宜龙脑安神丸、五 丸、叁朱丸,)师其意而用之可也。至篙崖则专取二 治之,亦属径路可寻,其法,以昼作者为阳 (宜升阳汤,)夜作者为阴 (宜四物汤加柴胡、瓜蒌、半夏、南星、黄柏、知母 远志、枣仁、菖蒲)是也。此皆前人之可取以为则者也。然而 病日久,必成窠囊(宜厚朴丸,)窠囊日久,中必生虫(宜妙央丸,)或与行痰(宜追风祛痰丸,)涤热(宜清心温胆汤,)除惊(宜惊气丸,)宁神(宜归神丹。) 病已愈,须防再发(宜断 丹,或十全大补加枣仁、远志、朱砂、麦冬、金箔、银箔,)必经年峻补,才保无虞,然後再加调养(宜六味丸,)庶乎可耳。

  【脉 法】 《脉诀》曰:癫 之脉,浮洪大长。鳌按:诸 之脉,大约沉实弦急者,皆不可治。 (诸 症治 《纲目》曰: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盛仆倒。熬按:凡痰病皆然,不独 也。而不知人,名之日癫。大人日癫,小儿日 ,其实一也。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於头中也。癫 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头中气乱,则脉道闭塞,孔窍不通,故耳不闻声,不识人,而昏眩仆倒也。又曰:凡癫 仆时,口中作声,将省时吐涎沫,省後又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省时无涎,後不再发。《入门》曰:有五,肝曰鸡 ,心曰马 ,脾曰牛 ,肺曰羊 ,肾曰猪 ,以病状偶类故为名,其实不外乎痰火与惊,三者而已。诸方曰:宜烧丹丸;身热脉浮为阳 ,宜妙香丸;心凉脉沉为阴 ,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加味寿星丸;瘦人火盛,霞清心滚痰丸;痰迷心窍,宜金箔镇心丸;痰火俱盛,宜甘遂散吐下之;因惊者,宜抱胆丸;因怒者,宜宁神导痰汤;心藏虚损,气血不足,宜滋阴宁神汤、清心温胆汤;妇人 ,宜加味逍遥散、朱砂膏;五 ,遘治宜五 丸、六珍丹、钱氏五色丸; 愈再发,宜断 丹。治诸 方二十九 龙脑安神丸 总治 冰片 麝香 牛黄各三钱 犀角 茯苓 人叁 麦冬 朱砂各二两 金箔二十五方 牙硝二钱 地骨皮 桑皮 甘草各一两 蜜丸,芡子大,日三服。 五 丸 总治 白附子五钱 半夏 南星 乌蛇 全蝎各二两 皂角二两打碎用水平碗浸透揉汁去渣同白矾二两煎乾 蜈蚣半条 僵蚕一两半 朱砂 雄黄各一钱半 麝香三分 姜汁糊丸,每服三十丸。此方不问新久癫 皆治 叁朱丸 又 人叁 蛤粉 朱砂等分 猪心血丸,金银汤下三十丸。升阳汤 阳跻 连节麻黄 防风各八钱 苍术一两半 炙甘草五钱 空心服。 四物汤 阴跻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厚朴丸 窠囊 黄连二两半 厚朴 川椒 川乌各两半 柴胡 吴萸 紫菀菖蒲 桔梗 茯苓 官桂 乾姜 皂角 人叁各一两 巴霜五钱 蜜丸,每五六十丸,姜汤下。春夏再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人叁、菖蒲各两半。 妙央丸 生虫 丁香 木香 沉香 胡黄连各五钱 乳香 麝香 熊胆 大黄各两半 白丁香三百粒 轻粉四钱半 雄黄 青皮 黄岑 黄连各五钱半 黑丑 三棱 蓬术 陈皮 甘草 雷丸 鹤虱各一两 赤小豆三百粒 巴豆七粒 荞麦两六钱作糊丸,每丸重一钱,朱砂为衣,阴乾,水化服。 追风祛痰丸 行痰 半夏末二两 分二份一皂角汁浸作曲一姜汁浸作曲 南星三两一半白矾水浸一日夜一半皂角水浸一日夜 防风 天麻 僵蚕 白附子煨皂角同炒各一两 全蝎 活木香 白矾各五钱 姜汁糊丸,朱砂为衣,姜汤下七八十丸。 清心温胆汤 涤热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黄连 竹茹 白术 菖蒲 香附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麦冬八分 川芎 远志 人叁各六分 甘草四分分二帖,加姜三片。 惊气丸 除惊 苏子一两 附子 木香 白花蛇 僵蚕 橘红 天麻 南星各五钱 全蝎二钱半 冰片 麝香各五分 朱砂二钱半半为衣 蜜丸,龙眼大,每一丸,蒲荷汤或酒下。若去附子加铁粉,尤妙。此方专治因惊失心,遂成癫疾,发则涎潮昏塞,醒则精神若痴之证。 归神丹 宁神 块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扎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枣仁 茯神 人叁 当归各二两 西珀 姜远志 龙齿各一两 金银箔各二十片 酒糊丸,梧子大,初服九丸,渐至二九丸,麦冬汤下。癫 甚者,乳香、人叁汤下。多梦不睡,枣仁汤下。 断 丹 止 黄 傂傑諤细辛 甘草各五钱 蛇壳一条烧存性 蝉壳全者四枚 牛黄一钱 枣肉丸,每二十丸,叁汤下。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肉桂 加糯米。 六味丸 保养 地黄 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烧丹丸 胎 元精石 轻粉各一钱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细,入寒食面一钱,水丸成饼、再用面裹煨黄,去面再研,水丸如米大,一岁儿五丸,二岁十丸,温水下,取下恶物为度。先服此丹,继必以四物汤入黄连再随时令加减,且令淡味,以助药力,须数月方愈。 妙香丸 阳 朱砂九钱 牛黄 冰片 麝香 腻粉各三钱 巴霜三十五粒金箔九方 炼黄蜡六钱,入蜜少部和匀,每两作三十丸,每用一丸,米汤下,取利下一切恶毒痰涎为度。如要药力速行,以针刺一眼,冷水浸少时服,其效更速。此疏抉肠胃,制伏水火之剂也。 五生丸 阴 南星 半夏 川乌 白附子 黑豆各生用一两 姜汁湖丸,每三丸或蓝丸,淡姜汤送下。 引神归舍丹 又 胆星二两 朱砂一两 便附子七钱 猪心血丸,每五十丸,萱草根汤下。 加味寿星元 去痰 姜半夏六两 南星三两 朱砂一两 西珀 活矾各五钱 母真珠一钱 姜汁湖丸,朱砂为衣,姜汤下三五十丸。 清心滚痰丸 火盛 酒蒸大黄 黄岑各四两 礞石同焰硝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钱 沉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水丸,朱砂为衣,温水下七十丸。 金箔镇心丸 痰迷 胆星一两 朱砂 西珀 天竺黄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真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和,每两作三十丸。金箔为衣,每一丸,薄荷汤下。 甘遂散 痰火 甘遂末一钱,猪心血和匀,将猪心批两片,入药於内,合,以线扎,皮纸湿包,煨熟取药出,入朱砂末一钱匀和,分作四丸,每一丸,将所煨猪心煎汤化下,如大便下恶物即止。不效,再服一丸。 抱胆丸 因惊 黑铅三两,先入铫熔化,次下水银二两,候结成砂子,再下朱砂、乳香末各一两,乘热用柳木槌研匀,丸如芡子大,每一丸,空心,井水下,病者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即安,再服一丸,可除根矣。 宁神导痰汤 因怒 姜半夏二钱 制南星 橘红 枳壳 赤苓 甘草各一钱,姜五片 水煎。此即导痰汤也。加远志、菖蒲、黄岑、黄连、朱砂,名曰宁神导痰汤。若加香附、乌药、沉香、木香,名顺气导谈汤。加黄岑、黄连,名清热导痰汤。加羌活、白术,名祛风导痰汤。 滋阴宁神汤 心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人叁 白术 远志 南星各一钱 枣仁 甘草各三分 酒黄连四分 姜三片 加味逍遥散 妇人 白芍 白术 各一钱二分 地骨反 知母 当归各二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朱砂膏 又 枣仁 人叁 赤苓各一两 西珀二钱半 朱砂 乳香各五钱每末一钱,灯心、大枣汤调下,或蜜丸,簿荷汤下亦可。 钱氏五色丸 通治 真珠另研 雄黄熬备一两 铅三两 水银二钱半同铅熬结砂子 朱砂五钱 再共研极细,面糊丸,小麻子大,薄荷汤下三四丸。 六珍丹 又 水银两半用黑铅一两同熬成屑 雄黄 雌黄 真珠各一两 丹砂水飞五钱 为极细末,蜜和,杵二三万下,丸梧子大,姜枣汤下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