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修治〕去皮为末。忌铁器。

  卷十一\蔓草部

  山豆根

  一名解毒。

  味苦甘。气寒。主散热聚。解毒结。并解诸药毒。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解咽喉诸虫冬寒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喉。引涎出。便能言。

  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

  〔论〕山豆根经冬不凋。似大得土之冲气而然。其味初尝苦。后有甘意。但苦味多。夫苦以气而络移时脱者。不

  卷十一\蔓草部

  威灵仙

  其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许。补时黄黑色。干则深黑。俗称铁脚威灵仙。别有数种。

  根须其走

  根

  味甘而苦。微辛微咸。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缪氏云。升也。阳也。入足太阳经。忌茶及面汤。病愈止药后。方可犯之。治诸风走而不守。宣通五脏十二经脉。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症瘕。 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疗折伤。去大肠之风。腰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者。服之立效。(恭)性秉风火。风得之而作。夏脉得之而风在上气壮者元阳委顿。

  (之颐)肾脏风青脓胶。即是风麻痹。时发疼痛为末。醋糊丸梧焙半夏姜汁浸焙为验。忌茶面。

  〔论〕威灵仙生先于众草。秉风升之化而气温。丹溪谓其属木是矣。但萌芽于春木。蕴酿于始尝水火勃然若草木之怒生。为急方中宣剂通剂也。人身气凝液泣为病强半。此味顿通气血之凝滞。

  卢氏谓主久邪气之留连此风行之性此也。丹溪热皆有。一言腰肾脚膝金水之用。

  水腑之结邪须于滋阴益缪氏。凡病非风湿。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虚有汗。 疟口渴身热者。并忌用之。

  〔修治〕去芦酒洗。

  卷十一\蔓草部

  茜草根

  味甘。微酸微咸。气温。阴中之阴。入手足厥阴血分。及手足少阴经。主寒湿风痹疸。通经脉。补中。疗热中伤。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止鼻洪尿血。并扑损瘀血。

  痢心神烦热。及虫注下血如鸡肝。女子虚热崩漏。经滞不行。痔 疮疖排脓。酒煎服。

  治舌衄。痹属血脉之病。而伤中则由血之病于经脉者。更入于脏腑以伤其中之守也。虽浅深。然经脉者内外之合。故此味俱得治之。专于入营行滞。俗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酒服之。一日即效。(濒湖)禀土与水之气。而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故能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同地黄麦冬归身阿胶茅根童便。主血热吐衄。同地黄牛膝黄 地榆芍药荆芥治肠风下血。佐地榆。治横 鱼口神效。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炙甘草等为末。井水丸弹子大。每温水化服一丸。五十后经水不止者。作败血论。用茜根(一名龙姜)一两。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五钱。生地一两。胎发一枚烧灰。分六帖。每帖水一煎七分。入发灰服之。

  〔论〕茜根味甘而微酸咸。色赤气温。专于行血活血。本经治寒湿风痹。固以其温而行之矣通或则不徒金匮可从则难惟闭得以畅而而伤必以茜根汤治吐咯呕血。(四物加童便浸香附钱半。茜草根二钱半。水煎服。)乃阳虚而阴不能化气上化醇。第有足三阴(肝脾肾)手三阴(心肺心包)之殊。即有阴血阳血之宜审先导。第有足三阳(胆胃膀胱)手三阳(大肠小肠三焦)之别。即有阴气阳气之宜天地。分于身半之上下。可遂滚同而无精微之分辨乎哉。故审必于血之化原。或属(肝脾肾)或属在天之阴。(心肺心胞)然后明于气之驭血。或属在地之阳。(胆胃或属在天之阳。(大肠小肠三焦)。盖血于在地之阴资始。而于在天之阴资生。气于在地之阳资生。而于在天之阳资化也。夫阳本先阴而动。血乃于在地之阴。资始者。因血之质属阴也。

  阴未舒时。不能驭阳以为气。惟值阳正位。而阴乃合于阳以有生阳本先阴而升。气乃于在地惟及阳司令。而液乃合于气阴资生者。则宜究在天之气者以为治。此分天地而审阴阳之大义。虽然病有标本。若血上逆。则又急宜治标。故资始者。亦必从在天之资化者以疗之。而后治其资始之本。缘在天之资化者。不能化其急在标。不能舍在天之资化而迂图其资始也。(在天之资化者不能化阴数句。是治血要领。乃阳中阴虚也。至于阳虚不能化阴以致血瘀上逆者。是症不多见。正宜于茜根之盖前治责其本在阴。后治责其本在阳也。)若病由在天之资生。更不必言矣。

  缪氏。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修治〕铜刀锉。勿犯铁铅器。入药焙用。

  卷十一\蔓草部

  防己

  黔产不及汉中者良。故称汉防己。其茎如葛蔓延。茎根甚嫩。折一头吹之。气从中贯采其根用。剖开须作车辐解。而木强者不取也。汉防己。是根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馨木防己。是苗上有丁足子。青白虚软。(嘉谟)

  气味大苦辛寒。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阴也。泄也。入足太阳经。防己阳中之阴药也。

  (脚拘己凶突热壅塞气已亏分湿热致二阴不通者。

  如肺痿咯血之类防己于下部湿热药乃无瞑眩之患。

  主之。防己黄风水恶风汗出。

  甘草半两。锉散痛加芍药。风湿卫。防术胜食。

  一钱。极验。

  〔论〕防己为除下焦湿热要剂。何以能通十二经。以其为足太阳本经药。经固曰巨阳者。

  诸盖病亦可治之为病其义之。

  气郁足肿一证。概以为湿热下溜耳。即是湿热概以为血分病耳。又不过曰气郁化湿。湿郁化热耳下输后天也。血海之上。乃有丹田。气充于血也。血生于气。则胃气之虚与胃阳之亢者。便气海。使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矣。不能生血。则以冲任之气。不得胃气以行血海之化而达于足也血困于湿。其热者阴气微也。湿热虽属血分之病。

  乃先哲又谓胃气下陷者。盖天气下为雨。则地气上升焉。(其举阴以上升者。乃阴中之阳。正谓元气上升。(不能举阴以升。由冲任不得阳以化也。)

  化以荣于周身。乃举身半以下为肿或痛矣。是其必裕肾肝之阴以举阳。或益阳。或清其并阳之热或升而举之。岂漫从事于祛除湿热。更加防己辈阳以升。然后阳中含阴以降。此篇论病。乃先从是病机之本也。其有肝肾阳微。阴不得化。而湿热只因于下者。又当从肝肾为本。第不能舍后天生化之胃耳。

  缪氏。防己性悍气猛。走窜决防。大苦大寒。能伤胃。凡胃虚阴虚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辨治〕凡使。勿用木条色黄而腥皮皱上有丁足子。惟要心有花纹黄色者。去皮锉。酒洗。

  卷十一\蔓草部

  通草

  即木通(古方通草。即今之木通。俗所谓通草。乃通脱木。)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绕树蔓藤。大者径三五寸。每节三二枝。枝即通草。通理细孔。含取一头吹之。气出彼头。色黄白者良。黑褐色者。用之无力。(此商人因其质轻易得。多致船篷上。为雨 所浸。以致腐黑。)或谓木通即葡萄苗者。误。

  苦辛甘淡而微寒。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手厥阴手太阳。并及足太阳。主除脾胃寒浮大可去助西方湿热癃胫酸脚通大肠。治宜木通以周身表里之白虎历节风。遍木通服。不效。

  随手没去。出畅而痛除矣。

  面赤唇干。咬甘草。治尿血〔论〕木通主治。类知为利水。而本经所云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殊未深究。夫水与血。

  是二于肺知木贯。

  通原非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之气和而能化。则下而亦应之而化。故非利小肠而无与于膀胱。但病于因膀胱者。不得专以湿多属血分。不利之病也。至风热之病于血者亦用之。以风脏即脉关节之义。至女子妊娠养胎。自肝始。脏腑相滋。各三十日。惟养经之数。无胎则下为月水。有胎则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仲淳)

  〔修治〕去皮节。生用。

  卷十一\蔓草部

  通脱木

  其茎空心。中有白瓤。轻白可爱。白瓤中藏脱木。故名。

  味甘淡。气寒。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阴明经。主治泻肺利阴窍。治五淋癃闭。

  除水味淡气寒香红虚脱人禁之。孕妇弗服。(仲淳)

  〔修治〕揉碎用。

  卷十一\蔓草部

  钩藤

  状似葡萄藤。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

  钩。色并紫赤。

  味微甘微苦而平。气微寒。入手足厥阴经。平肝风。除心热。主螈 颤振。头旋目眩。

  舒筋痛。

  火相煽中和之品痫螈 。

  每服半钱温水服。日三。

  〔修治〕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就。投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

  其功

  卷十一\蔓草部

  石南藤

  一名丁公藤。江南湖南诸大山有之。细藤圆腻。紫绿色。一节一叶。叶深绿似浓。贴树处有小紫瘤。中有小孔。四时不凋。茎叶皆臭而极辣。白花蛇食之。

  味辛甘。气温。主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治上气咳伐木治痛。

  四两梧子

  卷十一\蔓草部

  忍冬藤

  在处有之。藤蔓左缠。茎色微紫。对节生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花初开瓣俱白。经三日渐变金黄。幽香袭人。燥湿不变。名金银花。藤名左缠藤。俗曰甜藤。

  忍冬。夏采花。秋采叶。冬采藤用。

  味甘。气微寒。主寒热身肿。解散热毒。治风除胀止渴。及一切风湿气诸肿毒。痈疽疥癣。

  其治风气。所云虺雷。治忍冬酒。

  叶入砂盆铁。生甘渣。分三分及疔疮便毒。

  以渣敷上。败痛实热。状一两。甘草八〔论〕忍冬凌冬不凋。取其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灵之号。其质凝于严冬。而花吐于春深。

  性以以为诸有门方书治消渴已愈。防发痈疽。预取忍冬酒煮窨服。至大小肠通利。方为药到。此证乃脏腑热除。而经络之热未净也。必用此酒透去之。且不特治痈。亦能止渴。是则从脏腑而经脉。从经脉而肉里。斯味实有全功矣。别录谓其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岂尽妄哉。忍冬。其藤左转。已属肝剂。而茎色微紫。又肝之血剂也。春深吐花。始白而后黄。是又由肝达肺。由肺达脾之味也。故不只于行经络。且能周肉理。散血分热毒。缪氏治偏头痛属肝经血虚有热者。

  用之。又忍冬花浸酒。能令血热而大肠结燥者通利。亦是乙庚相合之义。

  忍冬藤补血。惟气虚及寒多人。不宜。

  〔修治〕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用。

  卷十一\蔓草部

  黄药子

  在处栽之。茎高三二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根长尺许。围三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黄药红药。一物二名。

  子。方书亦用之。未审何物。

  根

  味苦气平。平即兼凉。气薄味浓。降多升少。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凉血降火。治肺热咳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疗诸恶肿疮 。消瘿。(不越凉血和营散结之义)

  解肝地两量治一切发背痈疽俱效。阴毒尤要。如无赤药子。以黄药子代之。吐血咯血。能解诸热烦躁。

  及两服臼捣〔论〕黄药根味苦气平。苦者火味。平者金气。火合金以为用。则气归凉降。气凉降以化血金火而降于水缪氏。痈疽已溃。不宜服。阴证当以内补为急。药子之类宜少服。只可外敷。

  卷十一\蔓草部

  王瓜

  三月生苗。其蔓多须。其叶圆。如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涩而不光。六七月开五出小黄花。成簇。结子累累。熟时有红黄二色。皮亦粗涩。根如栝蒌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腻。

  须下尖长

  根

  气味苦寒。有小毒。能吐下人。主治消渴内痹。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疗诸邪气下乳能除湿黄胆变黑。用土瓜根汁。平旦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当从小便出。不出。再服。小便如泔。

  末。

  王瓜〔论〕经云。寒泣血。王瓜乃以苦寒而效活血之用。知其所治之瘀血。皆因于热者。第细绎又或用于再以实于六

  子

  即赤雹子味酸苦。气平。生用。润心肺。治黄病。炒用。治肺痿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疗反胃吐食赤雹儿半两。

  卷十一\蔓草部

  络石藤

  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贴石。折之有白汁。其叶小于指头。浓强。面青背淡。涩而不光。有尖圆二种。功用相同。六七月采茎叶用。其绕树生者。叶薄也。气味苦温。微寒。入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治喉舌肿闭。背痈 肿。口干舌焦。养地之阴气毒也。喉即通。神叶相对栝蒌一小便白浊。

  史载之言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 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论〕凡味苦寒则就水。苦热则就火。络石味苦。凌冬不凋。得于阴气最浓。六七月采之。

  达清浊。

  〔修治〕粗布揩去茎叶上毛。熟甘草水浸。晒干用。

  卷十一\蔓草部

  木莲

  即木馒头。一名薜荔。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浓茎坚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微似莲蓬而稍大。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如稗。一子一须。其味微涩。其轻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