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之色。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侧子。卑卑不数也。漏蓝即雷 所谓木鳖子。日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耳。(核)

  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浓味薄。可升可降。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虚。

  脏冷脾泄。暴泻脱阳。久冷反胃。久痢休息。寒湿痿痹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更治偏风半身不遂。头风。肾厥头痛。(皆因阳虚)又疗下血虚寒。痈疽久漏。 全禀地中一点质。

  不足抟)

  子脉用。

  正宜速入。(述) 治湿药中。宜少加之引经。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则拒妙也栀子用圣药以行参得桂则补藉其同气以冷病。(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 佐人参肉桂五味。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 得人参肉桂。治虚人暴寒入腹。痛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 得参 芍味陈皮甘草。主痈疽溃去脓血过多。致饮食不进。恶心欲呕。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疮。

  人参芍药炙草陈皮砂仁。主小儿慢惊。加莲肉扁豆。治吐泻不止。 得术桂牛膝木瓜橘皮立止寒疝痛极。 得白术木瓜石斛萆 薏苡橘皮茯苓。治风湿麻痹肿痛。及香港脚之无热证者。得人参橘皮。主久病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阳虚痹气。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气血不行。一身如从水中出。此阳虚阴盛。名曰痹气。附子丸主之。黑附子川乌(通锉碎炒黄) 官桂。温酒下。 髓少骨痹身寒。重衣不能热。腰脊疼不得俯仰。脚冷受热不遂。此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故挛急。附子汤主之。黑附子独活防风各七分。川芎丹参萆 天麻白术菖蒲山萸牛膝甘菊各五分。官桂炙草细辛各三分。当归一钱。黄 七分。枳壳四分。生姜五片再熟子丸捣积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斤。沉香一钱。

  用毒攻一盏气上满椒也。

  以余每乃效。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

  漉出作两服。米饮下。 小便虚闭。两尺脉沉微。用利水药不效者。虚寒也。附子一个。炮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愈。 按附子本治阳虚阴盛之证。乃有请更悉之。脱为最急。救冷汗自出。亦系八片。白术干姜各一帖。合渣并煎。再葱白三七根研细。酒熨脐及气海。勿令气冷还自苏。若便放开。必死〔论〕 附子为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所禀辛热。有合于壬水配丁。由命门而生心。故其效主血阴翳火不足。

  阳微。而之阴气。

  于阳虚。

  是即消之类。

  即于建殊强阳。

  自散。

  浮中沉无不至。其有开关夺将之猛者。原于龙火燔腾无前也。但者。投之祸烈。即水不足而火阳。是混于阳中之阴以论也。

  乌头 其形象乌之头。此附子之母也。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以此别之。(天雄乌喙侧出彰之草主除寒湿。行经散风邪。治诸风痹血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又)

  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守口眼 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而痊。 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遂。生川乌头末。

  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仁末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乌山栀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此湿热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 寒疝用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七合。弱者五合。不瘥。明日更服。

  天雄 有二种。一是蜀人种附子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三寸以上者。入药须用蜀产。更经酿制。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东垣) 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取其尖角多热性皆下焦命若是上是误认〔总论〕 乌头即附子之母。何以乌治风。附治寒。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是乌头生子已成风木之缓于附痹矣。

  其力当火热。若靡不立毙。

  然必面赤干舌干。

  饮食无味日光。兼梦寐纷纭并盛。中风发热。血行病属阴虚。

  〔修治〕凡乌附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

  干用以东水姜

  卷十\毒草部

  草乌头

  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惟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然毒则甚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乌喙即偶生两歧者。今俗呼为两头尖。因形而名。其实也。又附子天雄之偶生两歧者。亦称乌喙。功亦同于天雄。非此乌头也。(濒湖)

  气味苦辛而 。大热大毒。 主破积聚寒热。除寒湿痹。咳逆上气。消胸上痰冷。食不下。

  痰。

  其通经及损伤涂。未(清〔论〕 草乌头为至毒之药。如用以去病。必须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虚则病用此以草乌射罔。非若川乌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有因风癣。误服草乌而麻痹遂至不救者。可不慎乎。(濒湖)

  〔修治〕 或生用。或炮用。或以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卷十\毒草部

  半夏

  二月生苗。夏至后即枯。五月采根。圆白。秋后则皮。多黑。味辛微苦。气温性燥。有毒。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中阴。阴中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亦入手少阴经。射干为之。

  和胃气。燥脾湿下气止时气呕逆。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消痰满。开痰结。(治寒痰更宜)并形寒饮冷伤肺而咳。疗痰厥头痛。痰饮胁痛。眉棱骨痛。并白浊梦遗带下。胃冷呕哕为最要。(颂)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无己得土金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辛温故善散。苦则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盖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时呷之。便已也。(宗 )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贝母代之。不知贝母肺药。半夏乃脾胃药。何得而相代耶。若虚劳吐咯痰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痈。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湿热生涎。化为粘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言蹇。偏废僵仆。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石山) 内伤饮食以动脾湿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类明) 凡湿痰郁于中焦。清阳不升。以致浊阴不降。痞塞填满。

  二便阻塞。用升柴二术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丹溪) 盖燥湿化痰。上引清气。

  清气升则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张三锡) 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洁古) 玉液丸治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 四两。老人风痰入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 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 肺热痰嗽。

  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蒌瓤煮熟丸。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 黄胆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

  入口遂活。 白浊梦遗。有由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同木猪苓二两。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 过牡蛎一两。山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此与下元虚惫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盘肠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以半夏末频 鼻中则上。

  〔论〕 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阴之气而枯。生于阳。成于阴。故能引阳气入于阴。即此可思而归以茯苓降天之阴气。半夏发地之阳气也。)故其燥烈之气。由火而趋水。以行分水散结醒脾结。

  痰。

  不足多用则泻脾胃。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洁古) 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就由于胃不由于虚肺参术。

  有似中〔修治〕 圆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腊月热水泡洗。置露天。露过又泡。共七次。留久极造曲法 先将半夏汤泡七次。晒干为末。随病用诸药。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痰。

  加白治甘一取

  卷十\毒草部

  天南星

  一名虎掌。叶形似之。其根圆白。如老人星。遂称天南星。然则入药用根。非叶也出汉中山谷及冤句。安东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余。九月叶残。取如豆大。渐长如半夏而匾。年久始圆。及寸大如鸡卵。周匝生芽。圆如指顶。(又)

  气味苦温辛烈。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肺经本药。并入足太阴经。 本经主心痛。

  膈金疮胃温致星又得风生口噤。

  桂附。

  切风痰壅西北边用天南其口自半。入雄为末。姜胆被惊。

  火三十斤末。琥珀菖蒲汤日并汤泡七香附末一蚕七枚肌头面上生天南星乃贴之〔论〕 南星性味极其辛燥。而主治风。岂取其同气相求。以从治风燥欤。不尽然也。

  夫辛观金有阴虚阳虚之异。南星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海藏故以补肝风亦瘕。

  风静夫风一则之为病阴虚之阴虚燥痰切禁。(士材) 气味辛苦大温。而燥烈与半夏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善堕胎。二〔修治〕 重一两以上者。气专力倍。 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治风痰有生用者。须温汤洗净。仍以白矾汤。或皂角煎汁。浸三日夜。日日换水。晒干用。

  若桑至牛而此

  卷十\毒草部

  射干

  本经名乌扇。即今扁竹。其叶横铺一面。故有乌 凤翼仙人掌等名。易通卦验云。冬至射干生。三四月开花。或紫或黄或碧。六出大如萱。(丹溪独取紫花者)结房四隔。生子极硬

  根

  取开紫花者。味辛苦。气平凉。微温有毒。阳中阴也。入手少阳少阴厥阴经。合入足少阴少阳。枢机之气分药也。 主治咳逆上气。(玉函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利大肠。消结核。治胃痈便毒。并疗疟母。(有鳖甲煎丸) 射干属金而有木与火。行厥阴太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丹溪)禀金气而兼火。其所主治。悉取泄热散结之功。(仲淳) 药对云。立春射干木兰先生。为柴枢象。射干为始生之首。易于兴起而为介便毒。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阳气不下行留结而成。经云。五脏菀热。痈射干味苦。能通利下行。又消瘀血也。(煎令焦。去渣。每噙枣许取瘥。 喉痹不取汁噙之。引涎出亦妙。又方。用紫蝴立愈。 乳痈初肿。用扁竹根如僵蚕者〔论〕 射干以冬至生。三四月开花结实。七月乃枯。其气大畅于木火。而告成于金。

  丹溪与火火金职在曰气以者夫其肠泻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病。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凡脏寒〔修治〕 米泔浸一宿。晒干。

  卷十\毒草部

  白附子

  与附子相似。故名。实非附子类也。 其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味苦而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纯阳。引药势上行。 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足弱无力。

  痛。行着所治诸证者。同胆星全蝎僵蚕钩藤天竺黄白檀香牛黄。治小儿急惊。 风痰眩晕。头痛气郁。胸膈不利。

  豆大炮去一同〔论〕 东垣谓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与海藏补肝风虚之说相合。盖风之为病。有风淫阳也阳之阳之动。其能予之之所由久而不有必然以达阳耳。又举于风虚诸乎。

  〔修治〕 冷热灰炮裂用。

  卷十\毒草部

  泽漆

  即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又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柔茎如马齿苋叶如苜蓿。圆而黄绿。颇似猫睛。茎头五叶。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掐其茎。有白汁黏人。根色白。有硬骨。或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濒湖) 大戟

  茎叶

  气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疗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