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述钩元
本草述钩元
耳鼻舌痔。牛蒡味辛。金化。行肺为多。辛所以散。亦所以润也。与他寒剂之治热者不同。
盖风肿之毒。治须润之散之。未可直任寒剂。(类明)消散肿毒。须半生半熟用。以解表里。
(东垣)利血中之风热殊捷。第腹作微痛。须少服温剂同火酒散之。牛蒡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其治散风除热而解毒。(仲淳)同赤柽木为疹家要药。同浮萍等分为末。治风热瘾疹。薄荷汤下。每服二钱。日二服。同紫草犀角生地。治天行痘疮。血热干枯不得出。有神。
风热身肿欲裂。牛蒡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为末。热酒服一方寸匕。痰厥头痛。牛蒡子炒旋复花等分为末。腊茶清服一钱。日二服。咽膈不利。疏风壅涎唾。牛蒡子微炒。荆芥穗一两。炙甘草半两。为末。
食后汤服二钱。当缓缓取效。悬痈喉痛。风热上搏也。牛蒡炒甘草等分。水煎含咽。名启关散。喉痹肿痛。牛蒡子六分。马兰子六分。为散。每空心温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两。盐二两。研匀炒热。包熨喉外。便痈肿痛。牛蒡子二钱炒研。入蜜一匙。朴硝一匙。
空心温酒服。风热攻手指历节。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皆痛。遇暑热则大便秘。用牛蒡子三两。炒新豆豉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论〕 牛蒡春季生苗。初夏开花。七月采子。酝酿木火之气。以告成功于金。故其味辛浓却先是谓阳不壅为益阳剂欤淫者化治已。抑身。乃之阴以者。以至所皆缪氏。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血热便闭者宜之。若气虚色白。自利泄泻者。勿服。痧疹不忌〔修治〕 用酒淘去沙土。又掠去浮面者。取沉重者。晒干。瓦器微炒。研细入药。须酒浸
卷九\隰草部
耳
一名苍耳。即卷耳也。所在有之。茎高四五尺。有黑斑点。叶如葵。四畔宽纽。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如珥 。外壳坚韧。刺毛密布。中列两仁。宛如人肾。
苍耳子
味甘苦。气温。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膝。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久气。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濒湖)鼻渊流涕。苍耳子炒研末。每白汤点服一二钱。
苍耳茎叶
气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善通顶门连脑。主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
风毒。夏月采曝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满百病出如 疥成汁。或斑驳甲错皮起落。则肌如凝脂。( )和腊猪脂。封疔肿。出根。(补暖去风驻颜。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静。用苍耳根由叶实。洗濯阴干。烧灰汤淋。
连两灶炼之。汁耗旋挹益之。周时不绝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早晚酒服二头晕。苍耳叶晒干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倒地不省。用苍耳草嫩心。阴干为末。酒服一钱。甚效治痈疽发背肿毒疔疖。无头恶疮。一切风痒 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滤去粗渣。布绢再滤。复入净锅。
火熬稠。搅成膏。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翻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上。一切疔肿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和小儿尿绞日三服。拔根甚验。苍耳丸。端午日中。采苍耳叶洗净。晒干为末。炼蜜丸五十丸。日三服。若身体有风处。逐出如麻豆粒。或如粟。乃风毒出也。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亦可采用。
〔论〕 苍耳善通顶门连脑。故能除骨髓之毒。而日华又云填髓。盖能达至阴中之阳以静风所化极巅湿痹生之本自下达郁而苦微实是是服苍耳者。忌猪肉及米泔。
〔修治〕 用子。蒸过或炒熟。捣去刺。用茎叶随方。
卷九
隰草部
又名火 草。即猪膏母也。所在有之。今河南陈州。采充方物。此草素茎有棱而不圆。
兼有斑点。高三尺许。叶对节生。似苍耳而微长。又似地菘而稍薄。茎叶皆有细毛。八九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同蒿。外萼有细刺黏人。采于五月五日者佳。采之以夏。取畅气活血。随加蒸曝。俾之合宜。
味辛苦。气平寒。有小毒。气臊凑肝。功专血分。生则性寒。捣汁服。令人吐。故有小毒。
捣汁并偏也。
六月六九过。
膝无力三味收黄。又能为末。每服末。每服半大能导热活凡患四肢阴血不足取净细面蒸一炷茅术威皮薏仁黄当归斛各六心好淡酒。或盐开水。下五六十丸。久自愈。
〔论〕 生平泽下湿地。其气宜寒。其味先苦后辛。辛甚微。夫苦本于寒。则所谓诸苦涌其能湿热则云。
分有专至蒸则热生于益肾身不阳。
〔修治〕 所用止叶及头上枝。此下皆不用。而实又可知。以实结于秋末。则气收也。
每去层。
卷九\隰草部
芦根
芦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芦也。苇也。其短小于苇。而中色青苍者。 也。 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实者。蒹也。帘也。其身皆皆长如箬。其根入药。性味皆同。未解叶者。谓之紫箨。(濒湖)
气味甘寒。通胃降逆之要药。主消渴客热。疗胃中热。呕逆。不下食。寒热时疾烦闷。
泻痢除热分煎烦闷呕水二斗。煮八升。去渣。分五服。取汗乃瘥。按此必胃热伤血而壅于关节。为汗。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煎浓汁。频饮二升必效。入童便煮。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
〔论〕 芦根味甘气寒。益胃养阴。故治胃热呕逆为圣药。其能止小便利者。以胃热则脾气能散精胃之阴热。胥缪氏。呕吐作胀因寒者。弗服。
〔修治〕取水底并黄泡肥浓味甘者良。去须节并赤黄皮用。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勿服。
卷九\隰草部
麻黄
出荥阳中牟汴京者为胜。所在冬不积雪。二月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虚作五月梢头开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紧小。味甜。外皮红。里仁子黑。根色紫赤。(核)
味苦而甘辛。性温。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身痛赤黑水肿晕。狂通。疝有之。
之阳。阳属是也。如阴中之阳实之药。桂药也。肺主卫剂也。(海藏)
标见头痛之标为汗。而张大气成形。不能黄药。须避风一服分利消导升提诸抑遏阳气在下。
风诸病。麻黄掠去沫。旋添水至升半为度。密焦了。仍忌鸡犬云。风痹冷痛。麻下。汗出为度。避风。按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煮取三升。每服一升。
病。从腰以上肿者。即非水也。麻黄附子汤汗升半。每服八分。日三后天之气。乃水之主五经并行。即是血〔论〕 本经谓麻黄苦温。苦为在地之阴。是从阴而达阳者也。本于在地至阴。即水畅火。
营气血脉夏。
故凡乃通者驱营中之俾营邪仍甚。由营阳而营乃痛发热。身是。未可妄寒气逆而患症。虽表。亦不寒痰。寒水而加减。)
知。麻黄正风寒之邪。
即此可绎)故之阳。郁冒而窍不通。有升散上壅寒邪。
则寒邪自散耳先矣。即治痫之助也。又中风及头斯平矣。夫巨阳为而为痛。非能透真肿痹证。以及心胁以真阳之透。原不则在地之阴乃和。
谓必至卫通。而阴矣。真阳透而真阴之用善矣。
按此味能透泄至阴之真阳。惟营气郁塞。血脉结聚者宜之。如或不当。能泻人真气。脱人元痪。
及杂〔修治〕 折去节根。水煮十余沸。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后入他药。
根节
气味甘平。用专止汗。夏月杂粉扑之。(贞白)内服尤良。方书治自汗盗汗。其性周行肌效如饮中暑后虚汗一钱。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许。为末。 鼻频用。
〔论〕 麻黄根节与茎。同是透阳而出之一物。却即有不凌节而出之妙存焉。易遇涣而受之阳之
卷九\隰草部
木贼
出秦陇华成诸郡。所在近水地亦有之。苗长尺许。丛生直上。一根一干。无花叶。寸节中空。茎干糙涩。似麻黄而稍粗。凌冬不凋。四月采之。(核)
茎
味甘微苦。气温。中空而轻。升也。浮也。入足厥阴少阳血分。亦入足太阴经。主治疾。退翳膜。止泪。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血痢。及女子月水不断。崩中赤白。去风湿痛。大肠脱肛。去节烘过。发汗至易。(丹溪)与麻黄同形同性。故能发汗解肌。升散风湿。治眼目诸血疾。得牛角 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余粮当归川芎。治崩中赤蛾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治痔疾出血。得谷精草决明子白蒺藜蝉花。治目疾久病消翳障。得槐角子苍耳子( 存性)地榆茜根。治肠痔下血年不止。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并炒黑存性为末。
血崩血气痛甚。年远不瘥者。木贼散主之。木贼香附各一两。朴硝半两色黑者酒一盏煎。红赤者水一盏煎。和渣。日二服。脐下痛者。加乳香忌生冷硬物猪鱼油腻酒面。
〔论〕 木贼中空直上。是阴中透阳。而风升毕达也。凌冬多节。是阳能化阴。而气不逾节于水以血为也。木风邪散矣不能化湿。
还以病于肝然。此所能于阳不得阴以化者。又当别从其本而治之。至如止目泪。乃因血之不化以病于风。要不离于血病耳。
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仲淳)
〔修治〕 去节。童便浸一宿。焙干用。
卷九\隰草部
地黄
一名 。(沉下者贵也)一名芑。(阴土己也)又名地髓。产怀庆者。皮有磊江浙壤地者。质虽光润。力微不及。古人种子。今惟种根。入土即生。大宜肥壤。
坛。如浮屠数级。寸段莳。灌根。长滋盛也。但种植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
不如正九月气全。盖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也。(核)按本经有干有生。以采得即用者为生。晒干收者为干。后人复蒸晒为熟地黄。其生熟不同。而凉血补血悬异。故分注之。
生地黄
味甘苦。气寒。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入手足少阴厥阴。及手太阳经。本经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疗折跌绝筋。凉血生血。疗虚清热。
阴不足。治少阴心热在内。通血脉。强筋骨。利二便。理胎产。通经闭。凡劳瘦骨寒热。五心潮烦惊悸。掌中热痛。足下热而痛。清肺热咳嗽。泻脾胃湿热。痿蹶嗜吐血。鼻衄耳鸣。牙痛欲脱。便血尿血皆治。脏属阴。此味天一之真阴。能补五手太阳腑者。正见火中有水。乃阳育乎阴。具足生化之妙也。凡阴微阳盛。相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证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原礼)本经首即继以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等语。夫痹者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痛。如在目则赤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崩漏。各可类推。千金方黑膏。治热积成斑。肘后方拌鸡蒸汁。治寒积成疝盖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由填满生血液之流通。是以逐者。即俾其流通之义也。(不远)性惟润下。功力到为外征。(又)同大小蓟各半。捣取自然汁。和童便饮。治血热妄行。一取汁和面作 冷淘。治虫心痛。得青蒿鳖甲银柴胡沙参天麦冬黄膝。治骨蒸劳热。同人参远志麦冬枣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虚惊得麦冬五味枸杞牛膝车前阿胶天冬。治溺血。(熟亦用)同青蒿地治月事先期。同苎根捣汁豌许。加炒砂仁末三钱。治胎动下血通。治目暴赤痛。同当归赤芍乳香没药肉桂黄荆子。治一劳瘦骨蒸。日晡寒热。生地汁三合。煮白粥。临熟入升二合。白胶香二两。瓷器盛。入甑蒸令胶消。服两取汁。童便五合。同煎热。入鹿角胶炒研一两末。冷水调下。吐血便血。生地汁六合。铜器煎三服。便止。或微转一行不妨。血淋。生地汁车入鸡子白一枚搅服。产后中风。胁不得转。交浸一夕。次日各炒黄。浸汁干。乃焙为末。每豆豉一两六钱半。以猪膏十两合之。露一夜搅匀。分三服。毒从虚中出则愈。忌芜荑。
疳宣露。脓血口气。生地一斤。盐二合。捣夜贴之。地髓煎。生地十斤洗净。捣压取汁四升。文武火煮地黄汁数沸。即以酒研。苏汁。及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每空心酒〔论〕 地黄禀天一之真阴。更资中五之冲气。故气寒味甘。甘而有微苦者。归于主血之心十年血归以泣以中阳不而病于阴气者。又非独一热足以伤之。故虽同病于阴气。其因于热而气不化血者。生地固为宣剂。若不因于热而气不固血者。(此宜补阳气)生地却非补剂。又不得宣阴而损真元也。(寇氏谓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用地黄须炼热。若概与生者。当虑大寒是也。
)至洁古去诸湿热之义谓何。盖阳盛阴虚。则阳不得阴以化。气之不化者。反病于湿而滋热。生地益真阴之不足。凉血生血。而俾气得以化。自不病于湿矣。抑甄氏谓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丹溪何又谓虚而有热者慎弗用之。要知因虚而得实。(如黄芩汤治心劳实热。小甘露饮治脾劳实热。地黄汤治肾劳实热。麦门冬汤治脉实极为病。元参汤治骨实极为病。石斛汤治精实极为病。夫病于虚劳而云实者。精气夺邪气盛也。)甄权之说是也。原其病本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