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然后知中风之导阳郁。(追风如圣散)头痛眉骨眼痛之散血滞。(上清散)头风屑之清气散壅。

  (人参消风散)风痫之化阴滞。达阳壅。亦非助诸味以祛散风阳。乃本诸由阳彻阴之义也。

  然后知中风之补精血。达元阳。化阳滞。(补骨脂丸)头痛之益肝气。化阴畅阳以消风毒。(大追风散)螈 之养阴和阳以消风滞。类用荆芥于中者。非取以散风。乃原本于由阳彻阴。由阴化阳之全用也。若徒袭一散风之浮说。则试思产后血虚风证。何以投此一味。便奏神功。

  (风药多燥以竭阴。此独于产后。及失血。并大汗后风证。用奏殊功者。缘其湿升之中。便有凉降。所谓由阴达阳。即由阳归阴。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也。)又何以于大肠血病。最为亲切乎。况乎风与燥热同气。阳也。今惟此味由阳彻阴。即由阴化阳。是以宜于热。

  并宜于寒。(如金沸草散。佐麻黄以治寒咳。旋复花汤。佐麻黄五味以治产后寒嗽。)第阴阳既如是其咸宜。何以上行而极者主治最多。而下行如香港脚等证。究属仅见。不知荆芥乃天气精专之剂。经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降。云雾精者。乃天气之阳。合于地气之阴。酝酿变化。极其精微而后血之生化有地。犹之白露降也。(膻中之气犹云雾。是谓膻中之气欲化耳。夫血生化于阳中之阴。精于云雾之天气。乃由膻中血会。得凉降而归于血海。)然则气化 于上以为云雾之精。可不疑于治上治下之有多少矣。总之。兹味专精于肝。而妙阴阳之化以化结。正惟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所以清龙散治风气传化。腹内瘀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用荆芥为君。)不可止谓其散风而与风剂例视也。

  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修治〕陈者良。去梗取穗。有微炒用以杀辛气者。若用以止血。须炒黑。

  卷八\芳草部

  紫苏

  紫苏白苏。处处有之。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自生。茎方。叶团带尖。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皆紫者佳)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白苏。乃荏也。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茎久叶不落。八月开花成穗。如荆芥。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而色黄赤。

  茎叶

  味辛兼甘。气温而香。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主治温中达表。行气和血。通心经。益脾胃。利肺下气。消痰定喘。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通大小肠。疗香港脚安胎。方书治咳嗽水肿。中风疟。胁痛消瘅。大便不通。痔。伤暑伤饮食发热。郁积聚。痰饮鼻衄。痛痹。

  眩晕狂惊虚烦。小便不通。疝。耳蛊毒。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颂)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但性稍缓。(之颐)能除一切冷气。若下气则须用梗。其子尤良。若叶未免有升发之义。(类明)详其色香气味。体性生成。推陈致新之宣剂轻剂也。故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之颐)辛味入气分。紫色入血分。同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消痰定喘。(濒湖)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霍乱胀满。

  未得吐下。

  〔论〕紫苏茎叶。始尝味辛。后有甘。辛胜而甘劣。以春种后。采叶于夏。而吐华乃在孟秋。采子更于秋季。故茎叶之用。与子有异。夫当大火之时。而其叶味辛。是火中之金也。

  即于火令采之。是全乎火之用金。而不致金用火也。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固为水母。阳不得阴不化也。火为金用则血化。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阴不得阳不化也。紫苏之辛。乃火能用乎金者。是以所主在气耳。观于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肺金固气之主。金火合德。其气故和以温。(所谓心肺合而营诸阳也)辛后有甘。自归于胃。

  以脾胃固气升降之枢也。然则通心经。利肺气。益脾胃。义皆不妄。而之颐所云下者宣发。

  上者宣摄。其说亦微中矣。第用紫苏多取其宣发。而兹更云其宣摄。于义若何。盖手太阴为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惟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此易知也。至于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上。而气亦不得宣。惟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摄者亦所以成宣。

  之颐故统谓之宣剂也。抑其阳中有阴。于何见之。曰。是物宣气。而即能和血。所谓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者。固即金为火用之明证矣。夫气之为用。上际下蟠。无处不宣。而后天之气。

  总不越心肺胃以为生化。兹味通心利肺益胃。故上中下胥赖之。如中焦之病于霍乱。上焦之病于胸膈不宽。下焦大小肠之不通。香港脚之壅阏。苟用之而主辅得宜。又何宣发宣摄之不奏功乎哉。凡病于气之胀壅者。虽所因不一。然皆气不归元也。紫苏首治香港脚。正气得归元之义。盖人身阴本于下。其升而至上也。实由阴中之阳引之。阳畅于上。其降而至下也。实由阳中之阴引之。紫苏虽主于气之阳。而其金为火用者。正阳中之阴能使气化。气得化则自归元矣。

  苏子 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宜用子。(濒湖)主治润心肺。调中下气。

  消痰开结。治肺气喘急。止霍乱呕吐反胃。消五膈。利大小便。下一切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贞白)治风顺气利肠。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内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一切冷气。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良姜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休息利大小溲频。每干研苏子末。米饮调服效。

  〔论〕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为其八月始华。得金气之浓而善降也。然其花色紫。子亦黄赤。犹不离于火之体。以致其火之用。(如经所谓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之义)故虽金胜。

  而还以气化为主也。盖茎叶子俱能和气。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审之。

  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肠润肺虚者禁用子。(士材)火升作呕者。不宜用叶。惟可用子。(仲淳)

  〔辨治〕叶用两面俱紫者。子自收方真。市者多伪。略炒研极细。煎成叶。投入二三沸。

  即

  卷八\芳草部

  水苏

  即鸡苏。俗呼为龙脑薄荷。以生东平龙脑冈者为良。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面皱色青。密齿紫背。气甚辛烈。六七月开水红花。成穗结子如荆芥。沃地者。苗高四五尺。其子不如紫苏。因紫苏以八月开花结子。而水苏子早。非禀金气之浓也。

  茎叶味辛。气微温。主治下气。辟恶气。疗吐血衄血。肺痿崩中。带下血痢。酒煮汁服。

  治头风目眩。及产后中风。恶血不止。作生菜食。除胃间酸水。其功专于理血下气。(大都逆上之血用之的有殊效)清肺辟恶消谷。故局方治吐衄咳唾。下血血淋。口臭苦甜喉腥诸病。

  有龙脑薄荷丸。衄血不止。鸡苏叶生地等分。为末。冷水服。脑热鼻渊。肺壅多涕。鸡苏叶麦冬川芎桑白皮炒黄 炙草生地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下。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论〕紫苏水苏。味皆辛。气皆温。皆为火中之金。第水苏辛味胜于紫苏。而气之温则逊之。且采以七月。取乘金之进气也。夫金以火为主。火以金为用。二者固相合而相须。然五行有递为君之时。因于成功退而将来进也。如紫苏叶面背俱紫。已全禀乎火之气矣。又采于五月。因其时以全其气也。水苏叶面青背紫。已不全禀乎火之气矣。采以七月。则因于火之退气。乘乎金之进气也。全乎火之气者。金为火用。裨火得化水而为血。故心主脉。脉舍血。虽则化血。总以全其大火之气也。若乘乎金之气者。火又藉金以为用。俾火之化水为血者。仍行其清化。使胃生之。脾统之。肝藏之。而火更因此以宿于水焉。(金以火为主。故阴得阳而血化。血化而气益畅。似归功于气者紫苏也。火以金为用。故阳得阴而气清。气清而血得静。似归功于血者水苏也。)夫水火之升降。全藉于木与金。金以火为主。而木又以金为主。如火中之金不得司其凉降。则肝之从阴而达于上者。不得阳中之阴接引。将木火交煽而邪热益炽矣。水苏由火而独专其金气。有不奏功于吐衄咳唾喉腥口臭及苦甜者欤。虽然。

  血固心主之。胃生之。能使归其所藏而纳之血海者。则肝也。肝之所以能纳血者。由肺之气能归于胃。以至肝也。肺气所以能归于胃者。全由凉降之气。使火就金妻而宅水于中。木依水母而随金以下。升已而降。不致木火之相煽也。(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绎此则由火中之金。而金得司其职者。犹不能令血归其藏而致逆漏欤。)此味于血证有殊效者。缘不以苦寒退血中之火。而以火中之金气和之。握生化之机权以为升降。所谓火得归宿于水者。是本经首言下气。理固可参。而又能疗风。可愈知其专于理血以化气矣。

  采取适时 紫苏以五月。水苏则七月。紫苏子九月。半枯时收。如市肆茎叶子多于霜后采取。采时则气味俱失。何可用。

  卷八\芳草部

  蛇床子

  因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故又名蛇粟。下湿地所在皆有。其子轻虚。褐色。两片合成。

  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川芎水芹 胡萝卜。

  气味苦而大辛微甘。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主治强阴。益阳事。缩小便。暖女子子脏。温中下气。利关节。疗虚湿痹毒风 (手足麻痹也)痛。腰胯酸疼。四肢顽痹。更治男子阴痿湿痒。女子阴中肿痛。去阴汗湿癣。煎汤沿大风身痒。多服令人有子。方书治痿健忘消瘅赤白浊诸剂中亦有之。苦就火至地。辛归金达天。甘属土合气交。故能除湿益阳。

  不惟已疾而又有补益也。(仲淳)蛇性窜疾。居处隐僻。禀善行数变之体用。蛇床功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感。宁为蛇虺所嗜耶。故凡厥阴隐僻之地。气闭不通。得蛇床宣大风力。

  鼓舞生阳。则前阴疏泄。窜疾自如。并可伸癫痫之气逆于脏。与关节之壅闭不开。而作把握阴阳之良剂也。(之颐)同远志巴戟牛膝首乌阳起石。治阴痿湿痒。按此证多由肝经湿热。

  不得概以辛温之味治之。同巴戟牛膝杜仲续断地黄白胶黄柏。治妇人阴中肿痛。同黄柏山萸五味茯苓车前子香附续断补骨脂。治一切带下。赤者加白胶阿胶。阳事不起。蛇床菟丝五味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赤白带下。月水不来。蛇床子枯矾等分。为末。醋面糊丸弹子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户。如热极再换。日一次。

  〔论〕蛇床以四月放花白色。结子攒簇。两片轻虚。五月采实。夫实结于夏。而尝之先苦后转大辛。是火气归于金也。然花白色而质轻虚。金质复归于火矣。火不归金。则气之体不全。金不归火。则气之用不昌。气之体全。乃能归命门以孕其元气之用。昌乃能达三焦以致其用。本经治阴痿湿痒。及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指其用而言也。别录令男子阴强。

  女子子脏热。指其体而言也。夫元气之体用。全俱于坎离。然坎中孕离。离中宅坎。皆由其得金气也。金为水母。火为金夫。惟水中有金。故坎中孕离。水为火用。而元气以生。惟火中有金。故离中蓄坎。火为水用。而元气以化。兹物乘夏火以结实。而火气尽归金味。赋轻虚以攒成。而金味仍是火质。火归金。故令火为水用而畅阴。此天气至地。夫从妻也。金化火。乃得水为火用而达阳。此地气至天。子随母也。由化归生。复由生归化。元气之体用似有独全者。又蛇床所治。类由阳气之不得鼓舞以畅其用。风虚为病也。如金火合德而气化。

  则虽微物。而有天气至地。地气至天之化机。试观其质轻虚。岂非阴湿化为阳明。有鼓之舞之以畅天气者乎。盖天气畅则至地。地气达则至天。火为水用而畅阴。阴畅则降。而阳随之。

  水为火用而达阳。阳达则升。而阴随之。是物以达阳而升为终事。却以畅阴而降为始事。乃金火合而归于命门之实际也。归命门则三焦气盛。其原与足厥阴相通者。自能合而行上矣。

  (所以治喉痹耳湿牙风及肾虚耳聋诸方亦用之)别录于此味更云辛甘。辛合于甘以归肾。是由母趋子。故得致津液而化阴中之阳。如菟丝覆盆蛇床。皆补阴气之的剂。非苦辛热偏者胜也。蛇床之用。所谓天气至地。地气至天者。于何征之。如本草强阴。是天气至地。而健忘丸用之。则地气至天也。此犹同宫水火之气耳。若上以治面疮。下以疗痔疾。夫非上下极至之征欤。更如内补鹿茸丸治赤白浊。其益阳若桂附亦用之矣。岂犹藉蛇床以达阳者。盖缘思想伤阴。乃是阳中之阴不化。阴伤而及于阳也。或借此以化阳中之阴。而后真阳乃得复欤。

  又如消瘅之白茯苓丸。(因消中后胃热入肾。消烁肾脂。令肾枯燥。遂致此疾。)既滋肾阴而除胃肾之枯燥矣。乃反用此味以达阳者。毋亦阳陷阴中而不化。须借此由阴之化以散阳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