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述钩元
本草述钩元
就升降又或因寒凉而其气益虚。和以兹味。俾寒凉无伐气之患。如治痢之香连丸。又如治气虚而病肝火者。投此味于苦寒中。其效乃捷。陶氏所由目为引药之精。而缪氏又云清明开发。行药之神也。缪氏云。详其治疗。与今白木香当是两种。今市肆所有。正白木香也。其味辛。其气温。专主诸气不顺而已。肺虚有热者。慎无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痛属火者。禁用。
〔修治〕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凡入理气药。忌见火。入煎药。磨汁内熟汤中服。
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卷八\芳草部
高良姜
高良当作高凉。即今高州。汉为高凉县。生内郡者不堪入药。(濒湖)
根味辛兼苦。气温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温中下气。疗心脾久冷作痛。治内冷腹痛苓佐之。为其解散胃中风邪也。(士瀛)秽迹佛方。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霍乱吐利。高良姜炙令香。
每用钱。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论〕凡辛温辛热之味。温多就土。以土喜暖也。热多就火。同气相求也。辛味胜于温热者。则就金。辛温独胜。即能开滞散结。辛温兼苦。则又散而下行。如良姜之辛温。治冷气吐泻翻食等证。以其辛而兼苦。有下气之功也。人身中土。实司升降之枢。而升降者只是一气。若阳并于阴。则升降之道穷。故即病于中土。或为霍乱。甚则为反胃。其谓良姜能去风冷者。以阳气大虚。则亦病于风。故不止曰风。而曰风冷。惟此能奏功于阳也。
此味用根。其仁即红豆蔻。红蔻辛热。最能动火伤目致衄。
缪氏云。良姜辛温大热。惟客寒犯胃而呕逆。及伤生冷致成霍乱者。宜之。如胃火作呕。
伤〔修治〕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萸东壁土炒用者。
卷八\芳草部
缩砂密
三四月花开根下。五六月成实。实在根下。仁藏壳内。取密藏之意。故名。八月采者。
气味完固。
味辛微苦而涩。气温芳窜。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主脾胃气结滞不散。醒脾开胃。益肾和中。行气。散寒饮。消宿食。治胀痞。噎膈呕吐。止冷气痛。疗虚劳冷泻及休息痢。调女子崩中。安胎止痛。(行气故也)除咽喉口齿浮热。(所治皆通行结滞之功)缩砂属土。芳香入脾。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也。(韩 )香达脾。辛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
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毒之药多矣。日华用主一动气。
转筋霍乱。缘是病必由脾胃为邪所干。其气壅滞闭塞而成也。花实在根下。固甲函孚。界列八膈。砂粒攒簇。敛缩密藏。犹夫其息以踵。而孕毓元阳。保任冲举。是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观其补虚安胎。填崩镇惊。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
冬不能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力也。
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之原。(之颐)得人参橘皮。宜藿香茯苓白芍炙草。治泄泻呕吐。
及不思食。得藿香陈皮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吐泻。独用两许。炒为末。入食盐三钱。滚汤一碗泡浸冷服。治干霍乱累效。
〔论〕缩砂密初尝之酸辣而有咸。后转微苦。仍兼酸辣咸之味。苦味尽处带澹甜酸意。
而唾渣有余香。(大抵辛苦居多。而辛尤胜。咸酸为少。而酸尤劣。)夫咸水气。土之元。酸木气。土之用。辛金气。土之化。辛具于咸酸中。是咸酸之味。得辛气以畅也。因而转苦者。
达咸味。)苦尽而微有澹甜者。五味皆归中土以达其化也。唾渣有余香者。金气同于火气。以终始之也。夫中土为四气所生。而四气即由中土所成。是以脾为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有辛甘酸苦。脾之属土而本味亦咸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所谓咸者水气为土之原)此物带有咸味。故能理肾气归元。而引诸药入丹田也。岂徒花实结于根下。可想见归元之义乎。顾或以所治皆虚冷结滞之病。其用当偏于辛温。而所谓兼四味备四气者。谅犹不切。不知缩砂乃气分药也。人身水中有火而气生。(气之体也)水上合于火而气化。(气之用也)此品华于春夏。实于盛夏。洵为合于火以全气之用者。其假之祛冷行滞。虽与辛温之他味无殊。而究其有异于他味者。全在乎具体耳。观夫华实俱藏根下。而实中即具四味。则其由水木以至火者。全以归土。而终始又皆金气以宣之。非令中土为水火之极。体全而后用畅。是以能理气归肾而还元乎。然则但以辛温毕治疗之能。固非其用之全矣。至濒湖所谓理元气。通滞气。
其功将合五脏冲和之气。如韩氏说乎。抑辛苦温实居其胜。如诸本草乎。曰。此物明具四味。
谓非蟠之用。缩砂惟具体而微。致用而宏。故其醒脾开胃。理元气。通滞气。功超他味。洵乎不虚。第水至于火。火固达水之用。若火伤乎水。则是体之不存。用归何地。所以凤髓丹用寒化以救水。而存气之体。然后入兹味为中土宣行气化之权舆。非可倒行逆施而漫谓其能补虚也。(水胜于火。则伤气之用。血之体。火胜于水。则伤气之体。血之用。前哲于治气病。
切戒热。脾为己土。其味本咸。其兼味辛甘酸苦。人身以水火为气元。而水火之枢属中土。为气生化入之经。皆本于调脾中之肾。肾中之脾。盖脾肾原相因。而诸脏又因于脾胃者也。
缪氏云。此味固辛温阳药。凡腹痛属火。泻滞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
肿满由于湿热。咳逆由于火冲迫肺。及小儿脱肛由于气虚。皆难概用。本非肺经药亦有用之于咳嗽者。乃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之证。非此弗用。性燥火炎者。忌之。胎妇气虚。多服反致难产。不可不知。(士材)
〔修治〕略炒。吹去衣。研用。入汤丸。法与后白蔻同。
卷八\芳草部
益智子
脾主智。是物益脾。故与龙眼同名益智。本出昆仑国及交 。今岭南州郡亦有之。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方熟。核黑皮白。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味极辛美。即名益智粽。
仁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入足太阴少阴经。主治安神。疗心气不足。益元气。利三焦。
治梦泄赤浊。肾虚滑沥。及夜多小便。益脾胃和中。调诸气。疗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多唾。
(此由阳摄阴以化。不以退阴为功。)方书治健忘悸。遗精泄泻。下血盗汗。喘噎。胀满积聚。脾痹心痛。及胃脘胁痛疝。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
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海藏)其气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河间)益智大辛。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濒湖)主君相二火不足。温脾肾虚寒。又辛入肺而调气。有母子相关之义。其主益气安神利三焦。是补元气虚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嵩)心者脾之母。火能生土。故进食不止于和脾。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士瀛)其禀火土与金。
性燥而敛摄。所治遗精虚漏便数。多肾气不固之证。又肾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
二藏失职。故气逆上浮。涎秽上溢。此味于开结滞之中。即能敛摄脾肾之气。故着功若此。
(濒湖)佐人参茯苓半夏陈皮车前子。摄涎秽立效。同藿香苏子陈皮枇杷叶木瓜。止逆气上壅。同五味山萸人参炒盐。治小便频数淋沥。同人参干姜陈皮藿香。治因寒犯胃呕吐。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益智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盐炒益智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泄。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浓煎饮之立愈。
〔论〕益智之味。苦胜于辛。不似草豆蔻辈辛多苦。就心火而并肾治者。肾为君火对化也。(胞之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又手厥阴包络为小心相火之原。故主君火而即兼相火。)其为脾盖气者水所生。液者气所化。血又为液所化。精复为血所化。然皆不离乎气。所谓本于阴而化于阳也。人之一身唯水火二气为主。而水火之所以体物不遗者土也。(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是中土原于水火也。内经曰。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是水火藉于中土也。知此则阴阳之不合。及阴阳之偏胜者。当精究而无容贸贸以施治矣。)大凡水不能致其用于火。为病固多。而火不能胜水用于水。病亦不少。益智乃治夫火不能致其用于水者。能致其火于水。是即土德行矣。(水能制火之亢。火更能摄水之滥。水滥则土德不行。)观其自二月连花着实。五六月方熟。(是气固禀于火也)而核黑皮白。特显其水之用于仁。气固摄真阴。兹物有合焉者。秉真阳以摄真阴。即能留其阴之清。化其阴之浊。此就是能厘清浊。
故其治浊。原非以收敛为功。(缪氏收敛之说但揣其似)且以阳摄阴。阴归阳和。所以胀满积聚诸治。亦非以开发郁结取效。(河间宣通郁结之说。但得其气之调而畅。犹未悉其所以调畅也。)惟明于火为体。水为用。能合以归土。而水火之体物还藉于土。然后知火之无或亢。水之无或滥者。乃得中土气化不匮。土化不匮。乃得水火二气合化不息焉。此生数为成之始。成数为生之终。造化元机。钟于一物而不遗者。是以方书用治悸证健忘。火之体也。
用治浊遗盗汗下血泄泻。水之用也。用治胀满积聚膈噎脾痹胁痛。是土中大畅水火之用。即东垣所云和中益气。藏器所云利三焦调诸气者也。总之。病属阳虚而不能摄阴。选用益智。
乃为的对。若阴虚不能归阳。投此适以滋害矣。
凡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或脾家有湿热痰火并肺热者。均禁。(嵩)性本温热。凡呕吐由于热。气逆由于怒。小便余沥由于水亏精涸。内热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者。切忌。(仲淳)
〔修治〕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
卷八\芳草部
甘松香
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根味甘。气温平。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理元气。去气郁。(海藏)芳香能开脾郁。少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濒湖)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
神效。
〔论〕海藏以甘松理元气而去气郁。似不徒芳香擅醒脾之功。阅准绳治溲血方。以桑寄生为君。熟地茯苓为臣。而兹味逐队为佐。且云此方处剂。乃补夫血之乘虚而妄行者。是兹味之为元气地。初不外于阳生阴中。藉之斡旋。以俾流行也。岂仅香能醒脾而已哉。
卷八\芳草部
白豆蔻
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浓。其仁如缩砂仁。
气味香辣辛凉。性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
主治胸中冷气。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气虚寒故耳。若红膜不宜用。)方书治痞。反胃胀满。积聚呕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瘅大便不通。中气中恶。白蔻仁别有清高之气。可理上焦元气而收脱气。能益上焦清气中之火。开郁结。消食积。除寒退风。佐血药能通润大小肠。使气得周流。血自浸润。
如阳过盛者。用寒凉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则寒凉不滞于中。而邪气自退。正气不损。(陆养愚)得人参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虚反胃。及因寒呕吐。得陈夏苓。加生姜白术。治寒痰停胃。作呕吐似反胃。得陈皮白术蒺藜决明甘菊密蒙花木贼藿香陈皮木香。理上焦滞气。加乌药香附紫苏。治妇人一切气逆不和。佐参术姜橘。治秋深疟发。寒多热少。呕吐胃弱。饮食不进。太仓丸。治脾虚反胃。白蔻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
陈廪米一升。黄土同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总论〕白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草果。按草实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产。其形色功能。各有同异。而时宜状类。未能历稽。聊各就其气味而区别之。夫天地间惟是水火二气。为物生之主。寒热者水火之气。若温凉则水火之由渐而盛者。不可不细察也。气之所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气。即味以细为酌量。则亦可知其气矣。白豆蔻味辛而绝无苦意。
是专乎金气也。细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凉。辛而凉者金之气也。(故宜入手太阴)即香辣转为辛凉。则所谓大温者是。而犹非辛热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温冷散滞之用。亦兼温胃者。胃气上至于肺。肺气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