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述钩元
本草述钩元
根味辛苦。性温。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药。入手足厥阴气分。生温熟寒。(李当之)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主中风入脑。头痛血虚。头痛面上游风。胁风痛。
疗诸寒冷气。心腹坚痛。寒痹筋挛缓急。破症结宿血。养新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
补风虚。开郁气。行滞气。燥湿止泻痢。蜜丸治风痰。并一切痈疽诸疮肿痛。长肉排脓。更治妇人血气诸病。(诸本草)方书治目疾及耳鼻唇齿喉舌髭发。中风眩晕。中寒。伤湿伤劳倦郁。往来寒热疟。破伤风螈 。振颤痫痉。颈项强痛。虚劳自汗。盗汗虚烦。循衣撮空。
谵妄惊悸。健忘不得卧。不能食。喘厥咳嗽呕吐。喑。鼻衄耳衄。吐血蓄血。溲血下血诸见血证。心痛胃脘痛腰痛。香港脚鹤膝风。着痹痛痹行痹。消瘅黄胆。痰饮水肿。胀满泄泻。滞下脱肛。大便不通。淋疝。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故治诸经头痛。
(洁古)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
厥阴吴萸。少阴细辛。(东垣)又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用川芎。头顶痛加 本。
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清空之剂。(此二条专治风寒头痛)芎 血中气药。扁鹊言。酸以其入肝也。(仲淳)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以辛散之。故气郁者宜之。(濒湖)味辛气温。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血贵宁静。不贵燥动。四物用川芎以畅血中之气。使血自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及诸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火邪耳。(丹溪)
又郁在中焦。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治湿泻药中。每加麦曲芎 。其应如响。(即左传治河鱼腹疾意)血痢已通。
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合四物。加荆芥白芷白术甘草。
治破伤风。冬月加桂枝。同当归地黄芍药干漆延胡五灵脂京三棱牡蛎粉。治血瘕。同白芷茜根黄 银花生地。能排脓消瘀血。同甘菊当归地黄天冬白芍炙草。专主血虚头痛。火盛者加童便服。同归尾桂心牛膝。治子死腹中。同续断熟地白胶杜仲山萸五味人参黄 枣仁。治血崩久不止。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风热上冲。头目眩晕。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
首风旋晕。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崩中下血。昼夜不止。千金用川芎一两。清酒一大盏。煎取五分。
徐徐进之。圣惠加生地汁二合。
〔论〕芎 三月生苗。禀春气已深。故温。至八月始于根下结芎 。而以九十月采之。
后时则虚恶。是又得金气之全者。故其味由甘而辛。辛胜甘劣也。夫气禀于温以生。而味结于根下者。又辛甘之阳。所以气浓升浮。合于人身天地之肺而至于极上。故兹物能畅真气。
亦即过用能散真气也。遍阅方书主治。大抵能达阳于阴中。即能贯阴于阳中。始终在血分畅其气者。故海藏专以益肝为言。而曰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却又言补风虚者。以血脏原属风脏。惟能达阴中之阳。则风化斯行而诸寒冷气自散也。明于阴中之阳不化。可以悟诸血证之治悉本风虚。明于风虚之义。又可以悟肝风并肝血虚肝气燥之故矣。抑何以并入手厥阴气分。盖肝之上行而媾于肺。肺即媾于肝而下行。其下行者乃合于足厥阴同气之心包络以生血焉。总以全肝之用而已。人身清阳能升。浊阴能降。此气化血生之原也。芎 上至巅顶。
下至血海。不惟握升降清浊之枢以为化原。实能由风脏血脏之化机以为生育。故治血虚头痛为圣药。至于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以及吐衄溺血。皆可推风虚之义以治之。惟风淫者不任受耳。总之。阳陷阴中及阳不能畅阴之证。此味乃所宜投。如下之阴虚不守而阳僭于上。及上之阳盛而阴不能为之主者。妄投适以滋害。宁止于久服乃散真气哉。(用川芎止欲其畅阴。不可用之虚阴。畅阴虚阴之异。粗工多不致察。)芎 之治。在目为最。即头痛犹次之。以肝开窍于目。而人身六气之首。惟风司之。肝固风脏。又即血脏也。本此风升之元气。以达阴中之阳而上行。(此经所谓通天者生之本也)即俾阳中之阴皆畅。而血和于气以化。是所谓目得血而能视者也。(玩此则于补风虚之义更畅)更取消瘅之肾沥散以为肾气虚损者。用磁石为君。却以芎 及麦冬为臣。其他益阴气滋阴血之味止为佐。可知元气为阴中之阳。而芎 之与麦冬为臣者。固就阴中透阳之义也。是则在下行者。必裕阴而乃透其阳以上。在上凡病上盛下虚。火炎咳呕。咽干口燥。发热渴烦。及自汗易汗盗汗者。法咸忌之。(仲淳)骨
卷八\芳草部
本
五月开白花。七八月结子。其根紫色。
大辛而苦气温。温能通。苦能泄。大辛则善散。气浓则上升。阳也。足太阳本经药。气力雄壮。通行手足太阳经。并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除风头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东垣曰。治风通用。)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能化小便通血。疗痈疽排脓内塞。与白芷功用相符。宣发藏阴。精明形色。洁齐生物者也。如一阳之上。气浊及血浊而致风头痛。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而致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者。咸可齐之以洁也。(之颐)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洁古)泄病风客于胃。作虚治不效。用 本半两。苍术一两。分二服。煎饮即止。以本能去风湿故耳。( 本为太阳经药。何以入胃去风。盖心肺胃统主上焦元气。东垣曰。
心与小肠。乃脾胃之根蒂。故此味入小肠。即用以治胃风耳。非更入阳明经也。)大实心痛。
已用利服。水煎温服。(味此则手太阳达心火之气化。上会于督。下合于胃者。不止谓其祛风。义固可参)调养老人方。生熟地黄各五两。雌雄何首乌各十两。川椒十两。牛膝五两。干山药五两。肉苁蓉五两。枸杞子五两。大黑豆一升。 本十两。法制丸服。(此方多滋阴药。而必用 本。其义可参。)一妇冬受寒。至春而巅顶并左后脑痛。此原病于足太阳寒水。寒久化热。郁而上行。以病于手太阳。因风升之化不达。而病亦在足厥阴也。经所谓过在巨阳厥阴者。诚然。诊其脉手太阳热甚于风。足厥阴热胜于湿。心有微热。脾肺亦有郁热。用酒片芩二分半。酒枯芩分半。蔓荆子二分半。防风分半。萸连二分半。柴胡三分。 本三分。升麻二分。川芎二分。酒黄柏三分。归身三分。木通四分。牛膝三分。水煎一服愈。(此止治手太阳而微兼肺。以肺固主气。而上焦合而营诸阳。则归于手太阳之气化也。并治足厥阴者。
以风升之去。不必多治他经也。详此以明巅顶之病。不尽从乎寒者温治耳。)凡阳虚而易受风邪以致头痛者。一受风邪则阳气益郁而化热。因阳气之郁而营气遂不得流畅。甚者血分亦以伏热。
论有郁邪。则补阳不可矣。然欲清热。则固病于阳之虚也。其热愈清而愈郁。即阴血愈不畅。
不得已以本。则一举而三善备。一阳虚者。似补而非补也。一阳之郁者。即阴之滞者。清之皆可达也。
一热可葛三分半。姜连分半。酒炒黑栀子二分半。酒丹皮三分。防风三分。橘红三分半。半夏三分。
赤苓四枝。
〔论〕羌活 本。通行手足太阳经。而各有专用。夫手足少阴之脏。各有太阳为之府。
所以达水火之气也。虽曰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然水火之主。固有攸分。(羌活是于水中达阳。 本乃于火中化阴。所谓阳者。水中之火也。所谓阴者。火中之水也。) 本入手太阳。
能经秉风穴为手三阳足少阳之会。是诸阳之在天者在手太阳。本君火之主。亦司气化之权也。)
治在火中之元气。与羌活治在水中元气者不同。虽皆治寒湿为病。但羌活本于水气以达之。
本则本于火气以化之。(本经故首主疝瘕及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而甄权又谓其能化小便通血也。)缪氏所以致慎于温热诸证也。其除风头痛。乃阳虚而风邪乘之。或阳虚而化风。以此味能于阳中宣其气化。(观好古所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可见。)非阴虚而风实者。所可投也。其治风湿。亦本阳虚。盖阳虚化风者。气之浮而不守也。阴不得阳则不能化。因亦化湿。所谓卫气虚致营气不化者是。若夫由热化湿者。未可投也。(此味治阳虚之风。非能补阳也。但使阳之虚者。不致郁而不达以为风耳。大抵阳虚则阴实。非阴之正气实。乃阳中不化之浊气归于阴也。故未着于有形则化风。着于有形。则如女子疝瘕等证。斯义最宜熟审。
)至于寒郁本经而头痛。 本固不可少。但亦有别处。如寒自上受而郁于此经。则宜散以此味之辛温。若寒自下受郁久而化热。郁热上行以致巅顶痛者。则宜辛凉以清气分之火。更佐风药而入兹味为引经。若由上焦心肺胃诸热归于手太阳气化之腑以为头痛者。其可混投乎哉。就 羌气味以为区别。羌活先苦后辛。苦多辛少。是苦先至地而辛少者。次合气之温以升。其用本在足也。 本先辛后苦。辛多而苦不敌。是辛先至天。苦更合于气之温而不即降。
其用本在手也。惟上焦之阳气得化。则自导阴而下。故能主疝瘕阴肿诸证。况 本先极其辛。辛极而徐散。乃见苦味。苦味亦重。是即自上达下之验也。
凡温病头疼。(发热口渴或骨疼)及春夏阳证头疼。并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仲淳)
〔修治〕去芦。水洗切。
卷八\芳草部
白芷
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宜以处暑日采之。
根味纯辛微苦。气温香烈。气味俱轻。升多于降。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辛。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凡所主病不离三经。)治中风寒热。正阳明头痛。(逆厥头痛。加而用之。挟热而项生磊块者尤宜。)肺经风热。解利手阳明头痛。及眉棱骨痛。颈项强痛。两胁痛。头风眩晕。疗风邪。久渴呕吐。及破伤风。大肠风秘。(以上内外风邪之治。以下和气活血不一之治。)水肿积聚。行痹痛痹着痹。腰痛心腹血刺痛。治女子血风眩晕。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沥血腰痛。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治诸疡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治目病最多。鼻(同辛夷细辛用)齿耳病亦不少。(其气芳香能通九窍)总取其纯阳上升。或以治风。或以和气。或以活血。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为多。即白芷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
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长肌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之颐)丹溪治 疝剂中有白芷。同苍术神曲以散水。同甘菊细辛 本决明子蒺藜子荆芥穗辛夷。
治头风侵同芍地归 杜仲续断白胶香附益母草。主漏下赤白。加牛膝。主血闭阴肿寒热。同贝母漏芦连翘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紫地丁橘皮。消乳痈结核。同黄 甘草茜草皂角刺银花赤芍生地夏枯草。排脓止痛消痈肿。同白芍。治痘疮作痒。及皮肤搔痒。都梁丸(王定国病头风痛。至都梁求杨介治之。投三服愈。故名。)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及血风头痛皆效。风寒流涕。
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闽之建宁北苑茶名腊茶。性味与诸产略殊。)点服二钱。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童便同醋调服二钱。(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服。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排脓方。治带下肠有败脓血。淋露不已。
腥秽殊甚。渐致脐腹冷痛。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食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药补之。有人被蝮伤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然。黄可见白芷秉阳明之盛气。凡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自能除之。
〔论〕人身手足太阴。各有阳明为之府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经又言。两阳合明。故曰明。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蕃秀。其子结于伏后。其苗枯于立秋。正合于两阳合明而秉其盛气。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夫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气血之海。此味既合于正阳明而入其经矣。有何风寒之邪不散于气分。并血分之阴结为污浊者。
不能解利乎。或疑气分之药何以并入血分。不知两阳明原从两太阴而透者。是以阳之合明。
即其阴之毕畅无等待也。白芷即禀夏气而芳洁。自应合阳明之体用以为功。故其气之洁以齐者。即阳中之邪(风也)亦尽祛之。况于阴中之浊而不先致其洁齐乎。观于以当归为使可见矣。顾其气味如是。何复治头痛之挟热者。夫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此气化应然。初非偏至之戾气也。况白芷纯辛。而苦味甚少。与他物之纯从火化者原难同论。惟纯阳之气。凡病因于火热。概难独用之。(即石膏散之合芎芷以治头痛。可以类推。)至于女子漏下及胎漏滑落。非借此味为补养。但秉阳明之正气以为解利。与破气通血者。自是不同也。白芷为手阳明本药。又通行两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何也。盖人身阳气。胃有谷气以充之。即有肺以主之。更即有大肠以收之。(白芷立秋则枯。应收气也。)此味纯阳。故其致阳明之气者。有始有卒。安得不通三经以明其用乎。阅方书治痹。概用于下焦腰膝之病。非胃气之能致于三阴三阳。而肺为主以达天气。即归于大肠之收降以达地气乎。(气归原。然后大肠司收气。以气得至于肾肝之分。而肾固开窍于二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