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义


  卷七

  泽泻

  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搐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

  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卷七

  山药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此物贵生干,方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迳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所以用干之意,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堪啖,亦滞气。余如经。

  卷七

  菊花

  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华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卷七

  甘草

  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卷七

  人参

  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场博易到,尽是高丽所出,率虚软味薄,不若潞州上党者味浓体实,用之有据。土人得一窠,则置于版上,以色丝缠系,根颇纤长,不与榷场者相类。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价与银等,稍为难得。

  卷七

  石斛

  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卷七

  牛膝

  今西京作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嚼烂罨之,即出。

  卷七

  细辛

  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叶如葵叶,赤黑,非此,则杜蘅也。杜蘅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

  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

  卷七

  柴胡

  《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耳。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治。中下之学,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卷七

  薏苡仁

  此李商隐《太仓铭》中所谓“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取仁用。《本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缩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则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凡用之,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盖受寒即能止人筋急。受热,故使人筋挛。若但热而不曾受,又亦能使人筋缓。受湿则又引长无力。

  卷七

  车前

  陶隐居云:其叶捣取汁服,疗泄精。大误矣!此药甘滑,利小便,走泄精气。经云:主小便赤,下气。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几为所误。

  卷七

  茺蔚子

  叶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烧与灰入紧面药。九烧之义,已具冬灰条中。

  卷七

  木香

  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又一种,尝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三四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尤行气。

  卷七

  菟丝子

  附丛木中,即便蔓延花实,无绿叶,此为草中之异。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未必耳,已于茯苓条中具言之。

  卷七

  巴戟天

  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坚难染,故先从中间紫色。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卷八

  肉苁蓉

  《图经》以谓“皮如松,子有鳞”。子字当为壳,于义为允。又曰:“以酒净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气味皆尽。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药,少则不效。

  卷八

  蒺藜

  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荫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卷八

  防风黄

  防风、黄 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卷八

  千岁

  唐开元末,访隐民姜抚,已几百岁,召至集贤院。言服常春藤,使白发还 ,则长生可致。藤生太湖,终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赐老臣。诏天下,使自求之。擢抚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又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之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常春者千岁 也,旱藕者杜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民间以酒渍藤,饮者多暴死。乃止。抚内惭,请求药牢山,遂逃去。今书之以备世疑。

  卷八

  黄连

  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罔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卷八

  蓝实

  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此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蓼蓝,即堪揉汁,染翠碧。花成长穗,细小,浅红色。

  卷八

  景天

  陶隐居既云:今人皆盆盛养之于屋上,即知是草药。又言广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围,呼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亲见也。盖是传闻,亦非误耳,乃陶之轻听也。然极易种,但折生枝置土中,频浇溉,旬日便下根,浓研取汁,涂火心疮,甚验。干为末,水调,扫游风、赤肿、 热者。

  卷八

  蒲黄

  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卷八

  兰草

  诸家之说异同,是曾未的识,故无定论。叶不香,惟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生于幽谷,益可验矣。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上,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唐白乐天有种兰不种艾之诗,正为此兰矣。今未见用者。《本经》苏注:“八月花白。”此即泽兰也。

  卷八

  茵陈蒿

  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

  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卷八

  决明子

  苗高四五尺,春亦为蔬,秋深结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肾。今湖南北人家园圃所种甚多,或在村野成段种。《蜀本图经》言:叶似苜蓿而阔大,甚为允当。

  卷八

  芎

  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只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芎,医郑叔熊见之云:芎 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 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

  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何能至此也。

  卷八

  五味子

  今华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作果,可以寄远。《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则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卷八

  旋花

  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关陕田野中甚多,最难锄艾,治之又生。世又谓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开花,亦有多叶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频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图经》是矣。

  卷九

  当归

  《广雅》云:“山蕲(古芹切)当归也,似芹而粗大”。《说文》云:“蕲,草也,生山中者名薜(音百)”。新书《图经》以谓“当归,芹类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当归”。若然,则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种,尤肥好多脂肉。不以平地、山中为等差,但肥润不枯燥者佳。今医家用此一种为胜。市人又以薄酒洒,使肥润,不可不察也。《药性论》云:“补女子诸不足”。此说尽当归之用矣。

  卷九

  芍药

  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卷九

  生姜

  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冷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卷九

  麻黄

  出郑州者佳,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 倒 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卷九

  葛根

  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少生姜尤佳。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宾,但甘而无益。

  又将生葛根煮熟者,作果卖。虔、吉州、南安军亦如此卖。

  卷九

  栝楼实

  九月十月间取穣,以干葛粉拌,焙干,银石器中熳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一二钱服,治肺燥,热渴,大肠秘。其根与贝母、知母、秦艽、黄芩之类,皆治马热。

  卷九

  苦参

  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曰: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得无用苦参否?曰:始以病齿,用苦参已数年。此病由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卷九

  石龙芮

  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有毛而末锐。入药须生水者,陆生者又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惟陆生者,补阴不足,茎常冷,失精。余如经。

  卷九

  瞿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