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


  卷三 草部上

  昭参

  金沙江志:即人参三七,产昭通府,肉浓而明润,颇胜粤产,形如人参中油熟一种。王子元官于滇,曾以此遗外舅稼村先生,予亲见之,状较参红润,大小亦不等,味微苦甜,皮上间有带竹节纹者。刘仲旭少府云:昭通出一种名苏家三七,俨如人参,明润红熟,壮少者服之作胀,惟六十以外人服,则不腹胀。其功大补血,亦不行血,彼土人患虚弱者,以之蒸鸡服,取大母鸡用苏三七煎汤,将鸡煮少时,又将三七渣捣烂入鸡腹,用线缝好,隔汤蒸至鸡烂,去三七食鸡,可以医劳弱诸虚百损之病。据所言:即昭参也。 宦游笔记:三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中,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土人入山采根曝干,色微黄,形似白芨,长而有节者,其味微甘而苦,颇类人参。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此常中丞笔记所言:人参三七以形圆而味甘如人参者为真,其长形者,乃昭参水三七之属,尚欠分晰也。 识药辨微云:人参三七,外皮青黄,内肉青黑色,名铜皮铁骨。此种坚重,味甘中带苦,出右江土司,最为上品。大如拳者治打伤,有起死回生之功。价与黄金等。 沈学士云:竹节三七即昭参,解酲第一,有中酒者,嚼少许,立时即解。又近时人参三七中,有名佛手山漆者,形长,俨如佛手,上有指。出广西,药客贩至,其价在圆山漆之上。(此名荸荠山膝,即所称铜皮铁骨参三七是也。)壬戌,有客自打箭炉来,带有藏三七,名佛手参。俨如干麦冬而坚实,形小不大,作三叉指形,玲珑如手,故名。王圣俞曾尝其味,淡而微辛凉,云能治肺血劳损,此亦白芨三七之属也。浙产台温山中,出一种竹节三七,色白如僵蚕,每条上有凹痕如臼,云此种血症良药。庚申,予于晋齐处见琼州山漆,圆如芋,皮光,色黄白,肉黄如金,云琼人珍之,名野山漆。胜右江所出者。又一种出田州土司,如佛手形,名佛手三七,云此种系野生,入药更胜。 百草镜云:人参三七味微甘,颇似人参,入口生津,切开内沥青色,外皮细而绿,一种广西山峒来者,形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姜,黄有节,味甘如人参,亦名人参三七。又名竹节三七。此外又有旱三七,名萝卜三七,色白味苦。有小三七,色黑,出湖南宝庆府,亦名红三七。有羊肠三七,即水三七之类,形如羊肠细曲。又一种出云南昭通者,能乱人参,色味无异,且油熟明透,但少芦耳,然回味太甜。金御乘云:近时市品三七之外,有水三七、有白芷三七、有竹节三七、其形状功效,皆未见其有考核者。

  味甘苦,同人参,去瘀损,止吐衄,补而不峻。以末掺诸血中,血化为水者佳,大能消瘀,按:人参三七,出右江土司边境,形如荸荠,尖圆不等,色青黄,有皮,味甘苦,绝类人参,故名。彼土人市入中国,辄以颗之大小定价,每颗重一两者最贵,云百年之物,价与辽参等。余则每颗以分计钱计者,价不过一二换而已,昭参无皮,形如手指,绝无圆小者,间有短扁形者,亦颇类白芨样。金沙江志所载:以为即人参三七,恐未确,故附存刘说以备考。

  治吐血:种福堂方:用鸡蛋一个,打开,和人参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七宝散:仇氏传方;刀伤收口,用好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陈氏回生集载军门止血方:人参、三七、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蛎各等分,不

  卷三 草部上

  菊花参

  产云南东川府巧家汛江边,叶似菊花。

  功用同人参,力较逊。

  卷三 草部上

  红毛参

  百草镜:漳泉估舶从红毛带来,绝不类参形,长而粗,长者有三四尺,色紫黑,粗者如拇指,折之中有白点痕,有起花纹,与建参相似。

  止泻痢如神。

  卷三 草部上

  煤参

  出陕西西安等处,形如参,皮心俱青黑,故名。施柳南太守云:此参出陕西华山,食之多吐

  卷三 草部上

  建参

  法落梅附

  药性考:福参出闽浙,颇似人参,而性味辛热,虚寒病宜之。歌云:又有福参,辛苦甘齐,性温益气,虚冷人宜。注:福参多食则喉痛,故知性热。 乙未,予馆剡川,故鄞属也。闻有市建参者,往觅得之。俨如台参中油熟一种大者,惟不能纯透,亦有芦,无竹节纹,味亦苦甘。以竹刀剖之,心空,不似辽参之坚实。刘赞之自闽回,言闽中近日大行,亦清补。兄患风火牙疼,煎汤漱口立愈。则性又带寒散,或言其性热者,犹未确也。 金御乘云:建人参性热,独不宜于产妇,与辽参形色气味真相似,但辽参入口回味生津,此则回味消涩,故功用亦殊。河南出光山参、嵩山参,俨与辽产无别,惟嚼之有渣,不糯,味亦淡。

  卷三 草部上

  法落梅

  金沙江志:产云南东川府法戛地。 己酉,友人王鼎条患心腹痛,有客从滇带此物来,呼为法落梅。用根,其形俨如上党参,色亦黄白,味甘苦,服之疾愈。据云:彼中人皆名法落梅,而不知诸书何以作梅字耶?蔡云白言:建参闽人呼法落梅。

  治心痛如神。

  卷三 草部上

  土人参

  各地皆产,钱塘西湖南山尤多,春二三月发苗如蒿艾,而叶细小,本长二三寸,作石绿色,映日有光,土人俟夏月采其根以入药,俗名粉沙参,红党即将此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

  味淡无用。准绳:劫瘴消毒散用之,呼为百丈光。

  甘微寒,须蒸之极透,则寒去,气香味淡,性善下降,能伸肺经治节,使清肃下行,补气生津,治咳嗽喘逆,痰涌火升,久虐淋沥,难产经闭,泻痢由于肺热,反胃噎膈由于燥涩,凡有升无降之症,每见奇效。以其根一直下行,入土最深故也。

  脾虚下陷,滑精梦遗,俱禁用。以其下行滑窍,孕妇亦忌。

  白带初起:百草镜:土人参切片三两,用陈绍酒饭上蒸熟,分作三服,吃完即愈。

  王安采药方云:土人参补阴虚,对配茯苓熬膏,治杨梅结毒,酒煎服。

  卷三 草部上

  上党参

  防党附

  本经逢原云: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

  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百草镜云:党参,一名黄参,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老而大者,名防党参。

  味甘性平,治肺虚,能益肺气。

  卷三 草部上

  防风党参

  从新云: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市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惟防党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白党即将此参煮晒已成,原汁已出,不堪用。 翁有良辨误云:党参功用,可代人参,皮色黄而横纹,有类乎防风,故名防党。江南徽州等处呼为狮头参,因芦头大而圆凸也,古名上党人参。产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陕西者次之。味甚甜美,胜如枣肉。

  近今有川党,盖陕西毗连,移种栽植,皮白味淡,类乎桔梗,无狮头,较山西者迥别,入药亦殊劣不可用。

  味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恼,解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

  卷三 草部上

  南沙参

  药性考:南沙参形粗似党参而硬,味苦性凉,清胃泻火解毒,止嗽宁肺。 从新云: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张璐本经逢原云: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

  按:参类不一,有窃参名者,如苦参沙参是也。有窃参形者,如荠 三七是也。凡参皆随地运为升降,故各地皆产参,而性亦各异,功用总不及辽参。今择可入药为纲目未及载者,悉附识于此。以广知焉。 张观斋云:珠儿参者,其形独蒜似之,去皮煮熟,色如红熟人参,因圆大而如珠,故名。其味苦而微带辛,不知何根子所造。价每斤五钱,治牙痛有验。大略苦者性寒,而辛者必散,是火郁发散之意,未必全在补功也。至于红党参,即红萝卜草所造。白党参未考。此皆苏地好奇者所制,好奇之医,因而用之。走方者所以惑乡人。称太子参者,乃参中之全枝而小者,是参客巧取之名也。洋参清气同参,味苦必寒,疑产阴山,补功虽不及人参,较之珠儿红白党等远矣。土人参俗名观音山货,形与人参无二,亦有糙熟之分,出处不一,中有白丝心而味淡,亲见台温处州及新昌嵊县人有货此参者,价每两两许,未考其性,亦未用过,如南沙参误用者甚多。南沙参产于浙地者,鲜时如萝卜,土人去皮煮熟,如熟山药。晒干如天花粉,而无粉性,本名粉沙参。功专散毒消肿排脓,非南沙参也。其南沙参形如桔梗,而中空松,味淡微甘。桔梗带辛,而南沙参不辛,产于毫门者最佳,俗名雄桔梗。药肆中即于桔梗包中捡出,水润打扁切片,确类银柴胡片。此则入肺而理嗽,功如北沙参而兼理气,盖中空之义也。台州亦出桔梗,而条干带硬,亦有雄桔梗,如南沙参。但色不如毫产者白,盖参类本不一,近日价日昂贵,而各种伪品杂出,人亦日搜奇。于穷岩荒壑中觅相似草根以代混,倘误用之,为祸非浅。王绎堂云:时下盛行一种福建长乐参,广西南陔参,二物颇似,俨与台参油熟无别,味亦苦中带甜,蒸汤亦极浓浓,然皆性热,不似人参之平和滋益也。即台参中,近日人颇有入白糖及卤水制透,取其重也。凡参八分,可制重二分作一钱以图利,店中有此参者,每日必蒸焙,否则潮润难售,故市参者须加意焉。

  卷三 草部上

  于术

  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价论八换。其形有鹤颈鹤头,羽翼足俱全,皮细带黄,切开有朱砂点,其次出北乡,皮色带黑不黄。茅翼云:产徽州者皆种术,俗称粪术。乃粪力浇灌大者,肥而无鹤颈。野生者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浓也。于术亦野生,出于潜,产县治龙脉土上者,其内点真似朱砂,猩红如洒血。鹤颈肉芦干之清香,产他处,内或无点纯白,或有黄点,总不及龙脉上产者为上品。冬月采取,形味方全。一种江西术,其形甚小,与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不可用。 万历杭州府志:白术以产于潜者佳,称于术。清异录:潜山产善术,以其盘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 西吴里语:孝丰天目山有仙丈峰,产吴术,名鸡腿术。入药最佳。百草镜云:白术一茎直上,高不过尺,其叶长尖,傍有针刺纹,花如小蓟,冬采者名冬术。汁归本根,滋润而不枯燥,却易油,不能止泻。春采夏采者,藏久虽不易油,却枯燥不润,肉亦不饱满。凡收术须阴干勿晒,晒则烂。野术形小,芦梗细硬,皮细。若芦软而粗,即种术矣。又有象术,系台术中捡出如野术者,但切开有晕纹。台术虽种而不用粪,故不肥大,服之不胀。倘野术难得,此为稳。安徽宣城歙县亦有野生术,名狗头术,亦佳。又一种系取野术种,灌以粪,形虽大,皮却细紧,出樟村,较徽省种术稍好。今人论野术云:黑土者真,不知土色各处不同,不可执一而论。又云:小者真,然老山货年久亦有大者。又云:有朱砂斑者真,不知于术亦有无朱砂斑者。据土人言:产县后山脉,及黄塘至辽东桥一带,西流水四十里地之术,方有朱砂点,他处则无。但野术入口,甜味虽重,气极清香,自不同也。总以白为佳,以润为妙。 叶天士本草云:浸刮,饭锅上蒸晒如枣黑,黄土炒,为中宫和气补脾之药。 本经逢原云: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张观斋云:今有一种野术,深山处必有,形如于术,切开有朱砂斑,香而不甜,细考其味,亲见其苗,乃天生之苍术也。

  因久无人采,故大而宛如于术。大凡术以火焙干者,味必苦。生晒者,味必甜。台术以及各处种术,皆于术所种而变者,功虽不如于术,服亦有验。今于术绝少,市中皆以仙居所产野术充于术,功亦相等。 辛亥五月,有客自青田县来,带有天生术,大小如一,约重两许,俱生者,未经日晒干焙,若干之,可三钱许。其术形俨如仙鹤,翅足皆具,亦有长颈,颈皆左顾,一一相似,无作磊块形者。询之云:此术不生于土,所生之地,系青田边境,有一山,山有石壁,壁上每年生此术二三十斤,不能多有。 吾杭西北山近留下小和山一带地方,及南尖峰翁家山等处,皆产野术,气味香甜,生啖一二枚,终日不饥。生津溢齿,解渴醒脾,功力最捷。切开无朱砂点,肤里腻细,而白如雪色,名曰玉术。又呼雪术。亦不易得,入药功效,与于术等。较他产野术尤力倍也。甘补脾,温和中,补气生血,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开胃补脾,则能进饮食。去劳倦,止肌热,化症癖,和中能已呕吐。定痛安胎,燥湿,利小便,生津液,止泄泻,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去周身湿痹。凡下焦阴气不脱,上焦阳气骤脱者,无力用参,重用野术,大能起死回生。用糯米泔浸,陈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用,炒黄不宜焦,焦则无力矣。熬膏更良,禁忌同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