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狗脊

  (《本经》中品)【释名】强膂(《别录》)、扶筋(《别录》)、百枝(《本经》)、狗青(《吴普》)。

  恭曰: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绿色,故以名之。

  时珍曰:强膂、扶筋,以功名也。《别录》又名扶盖,乃扶筋之误。《本经》狗脊一名百枝,《别录》萆 一名赤节,而《吴普本草》谓百枝为萆 ,赤节为狗脊,皆似误也。

  【集解】《别录》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普曰:狗脊如萆 ,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毛有刺。《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弘景曰:今山野处处有之,与菝 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小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凸凹 KT 如羊角强细者是。颂曰: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之。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黑色,长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两指许。其肉青绿色。春秋采根,曝干。今方亦有用金毛者。陶氏所说乃有刺萆 ,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犹用之。 曰:凡使狗脊,勿用透山藤根,形状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也。

  时珍曰: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其茎细而叶、花两两对生,正似大叶蕨,比贯众叶有齿,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须簇之。吴普、陶弘景所说根苗,皆是菝 ;苏恭、苏颂所说,即真狗脊也。按张揖《广雅》云:菝 ,狗脊也。张华《博物志》云:菝 ,与萆 相乱,一名狗脊。观此则昔人以菝为狗脊,相承之误久矣。然菝 、萆 、狗脊三者,形状虽殊,而功用亦不甚相远。

  根

  【修治】 曰:凡修事,火燎去须,细锉了,酒浸一夜,蒸之,从巳至申,取出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惟锉炒,去毛须用。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温。普曰:神农:苦;桐君、黄帝、岐伯、雷公、扁鹊:甘,无毒;李当之:小温。权曰:苦、辛、微热。之才曰:萆 为之使,恶败酱、莎草。

  【主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经》)。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别录》)。男子女人毒风软脚,肾气虚弱,续筋骨,补益男子(甄权)。强肝肾,健骨,治风虚(时珍)。

  【附方】新四。

  男子诸风:四宝丹:用金毛狗脊(盐泥固济, 红去毛)、苏木、萆 、川乌头(生用)等分。为末,米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盐汤下。(《普济方》)室女白带,冲任虚寒。鹿茸丸:用金毛狗脊(燎去毛)、白蔹各一两,鹿茸(酒蒸,焙)二两。为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固精强骨:金毛狗脊、远志肉、白茯神、当归身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集简方》)病后足肿,但节食以养胃气。外用狗脊,煎汤渍洗。(吴绶《蕴要》)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贯众

  (《本经》下品)【释名】贯节(《本经》)、贯渠(《本经》)、百头(《本经》、又名虎卷、扁苻)、草鸱头(《别录》)、黑狗脊(《纲目》)、凤尾草(《图经》)。

  时珍曰:此草叶茎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渠者,魁也。《吴普本草》作贯中,俗名贯仲、管仲者,皆谬称也。《尔雅》云:泺(音灼),贯众,即此也。《别录》一名伯萍,一名药藻,皆字讹也。金星草一名凤尾草,与此同名,宜互考之。

  弘景曰:近道皆有之。叶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

  【集解】《别录》曰: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普曰:叶青黄色,两两相对,茎有黑毛,丛生,冬夏不死。四月花白,七月实黑,聚相连卷旁生。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叶。

  保升曰: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头,所在山谷阴处则有之。

  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绿色似鸡翎,又名凤尾草。其根紫黑色,形如犬爪,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郭璞注《尔雅》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广雅》谓之贯节是矣。

  时珍曰:多生山阴近水处。数根丛生,一根数茎,茎大如箸,其涎滑。其叶两两对生,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青黄色,面深背浅。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状如伏鸱。

  根

  【气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 菌、赤小豆为之使,伏石钟乳。

  【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本经》)。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别录》)。为末,水服一钱,止鼻血有效(苏颂)。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猪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贯众大治妇人血气,根汁能制三黄,化五金,伏钟乳,结砂制汞,且能解毒软坚。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贯众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经也。又黄山谷《煮豆帖》,言荒年以黑豆一升 净,入贯众一斤,锉如骰子大,同以水煮,文火斟酌至豆熟,取出日干,覆令展尽余汁,簸去贯众。每日空心 豆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叶有味可饱。又王 《百一选方》,言滁州蒋教授,因食鲤鱼玉蝉羹,为肋肉所哽,凡药皆不效。或令以贯众浓煎汁一盏半,分三服,连进至夜,一咯而出。亦可为末,水服一钱。观此可知其软坚之功,不但治血、治疮而已也。

  【附方】新一十五。

  鼻衄不止:贯众根末,水服一钱。(《普济方》)诸般下血:肠风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黄者不用,须内肉赤色者,即本草贯众也。去皮毛,锉焙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四十丸。

  或烧存性,出火毒为末,入麝香少许,米饮服二钱。(《普济方》)女人血崩:贯众半两,煎酒服之,立止。(《集简方》)产后亡血:过多,心腹彻痛者。用贯众状如刺 者一个,全用不锉,只揉去毛及花萼,以赤白带下:年深,诸药不能疗者,用上方治之亦验,名独圣汤。方同上。年深咳嗽出脓血。贯众、苏方木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日二服。久咳,渐成劳瘵。

  凤尾草为末,用鱼 蘸食之。(《圣惠方》)痘疮不快:快斑散:用贯众、赤芍药各一钱,升麻、甘草各五分。入淡竹叶三片,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王海藏方)头疮白秃:贯众、白芷为末,油调涂之。又方:贯众烧末,油调涂。(《圣惠方》)漆疮作痒:油调贯众末,涂之。(《千金方》)鸡鱼骨哽:贯众、缩砂、甘草等分。为粗末,绵包少许,含之咽汁,久则随痰自出。(《普济方》)解轻粉毒:齿缝出血,臭肿。贯众、黄连各半两。煎水,入冰片少许,时时漱之。(陆氏《积德堂方》)血痢不止:凤尾草根(即贯众)五钱,煎酒服。陈解元吉言所传。(《集简方》)便毒肿痛:贯众,酒服二钱,良。(《多能鄙事》)

  花

  【主治】恶疮,令人泄(《别录》)。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巴戟天

  (《本经》上品)【释名】不凋草(《日华》)、三蔓草。

  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集解】《别录》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根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恭曰: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浓者为胜。

  大明曰:紫色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宗 曰:巴戟天本有心,干缩时偶自落,或抽去,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颂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但不及蜀川者佳。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似麦门冬而浓大,至秋结实。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采时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辨之。又有一种山 根,正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以杂巴戟,莫能辨也。但击破视之,中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有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真巴戟嫩时亦白,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耳。

  根

  【修治】 曰: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再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熬焦黄,去菊花,以布拭干用。

  时珍曰:今法:惟以酒浸一宿,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大明曰:苦。

  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经》)。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强阴下气,治风癞(甄权)。治一切风,疗水胀(《日华》)。治香港脚,去风疾,补血海(时珍,出《仙经》)。

  【发明】好古曰:巴戟天,肾经血分药也。

  权曰:病患虚损,加而用之。

  宗 曰: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附录】巴棘 《别录》曰:味苦,有毒。主恶疥疮出虫。生高地,叶白有刺,根连数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远志

  (《本经》上品)【释名】苗名小草(《本经》)、细草(《本经》)、棘菀(《本经》)、 绕(《本经》)。

  时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

  【集解】《别录》曰: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干。

  弘景曰:冤句,属兖州济阴郡。今此药犹从彭城北兰陵来。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两尔。亦入仙方用。小草,状似麻黄而青。

  志曰:茎叶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黄,陶不识也。

  禹锡曰:按:《尔雅》云: 绕,棘菀。郭璞注云: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

  颂曰:今河、陕、洛西州郡亦有之。根形如蒿根,黄色。苗似麻黄而青,又如毕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白花。根长及一尺。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出者,根乃黑色。俗传夷门出者最佳。四月采根,晒干。古方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

  时珍曰: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

  根

  【修治】 曰: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仍用甘草汤浸一宿,曝干或焙干用。

  【气味】苦,温,无毒。之才曰:远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弘景曰:药无齐蛤,恐是百合也。权曰:是蛴螬也。恭曰:《药录》下卷有齐蛤,陶说:非也。

  【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久服轻身不老(《本经》)。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别录》)。杀天雄、附子、乌头毒,煎汁饮之(之才)。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甄权)。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日华》)。肾积奔豚(好古)。

  治一切痈疽(时珍)。

  叶

  【主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别录》)。

  【发明】好古曰:远志,肾经气分药也。

  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葛洪《抱朴【附方】旧三,新四。

  心孔昏塞:多忘善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丸:用小草、桂心、干姜、细辛、蜀椒(出汗)各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下筛,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范汪东阳方》)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

  涎出为度。(《直指方》)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末 鼻。(《宣明方》)吹乳肿痛:远志焙研,酒服二钱,以滓敷之。(《袖珍方》)一切痈疽: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侵大。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怒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凉。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敷之即敛。此本韩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极验。若七情内郁,不问虚实寒热,治之皆愈。用远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捶去心,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一盏调,澄少顷饮其清,以滓敷患处。(《三因方》)小便赤浊 远志(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