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知母
(《本经》中品)【释名】 母(《本经》音迟。《说文》作 )、连母(《本经》)、 母( 音匙,又音提,或作 )、货母(《本经》)、地参(《本经》)、水参(又名水须、水浚)、 (《尔雅》,音覃)、 藩(音沉烦)、苦心(《别录》)、儿草(《别录》,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东根、野蓼、昌支)时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 虻之状,故谓之 母,讹为知母、 母也。余多未详。
【集解】《别录》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
禹锡曰:按:《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郭璞释《尔雅》云: , 母也。
生山上,叶如韭。
颂曰:今濒河怀、卫、彰、德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根
【修治】 曰:凡使,先于槐砧上锉细,焙干,木臼杵捣,勿犯铁器。
时珍曰:凡用,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苦、甘。权曰:平。
元素曰:气寒,味大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药,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
时珍曰:得黄柏及酒良,能伏盐及硼砂。
【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
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别录》)。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甄权)。热劳传尸疰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大明)。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好古)。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时珍)。
【发明】权曰:知母治诸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入足阳明、手太阴。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 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详载木部黄柏下。
时珍曰: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补阴之说,详黄柏条。
【附方】旧二,新六。
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
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久嗽气急 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钱。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姜汤下,以绝病根。(邓笔峰《杂兴方》)妊娠子烦 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科郑宗文得此方于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用之良验。
(杨归浓《产乳集验方》)妊娠腹痛 月未足,如欲产之状。用知母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溪毒射工 凡中溪毒。知母(连根叶)捣作散服,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
亦可煮汤浴之,甚佳。(《肘后良方》)紫癜风疾 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卫生易简方》)嵌甲肿痛 知母(烧存性)研,掺之。(《多能方》)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肉苁蓉
(《本经》上品)【释名】肉松容(《吴普》)、黑司命(《吴普》)。
时珍曰: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集解】《别录》曰: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干。
普曰:生河西山阴地,丛生,二月至八月采。
弘景曰: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之,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地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嘉也。
恭曰:此乃论草苁蓉也,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代肉苁蓉,功力稍劣。
保升曰:出肃州福禄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长尺余,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有松子鳞甲。其草苁蓉,四月中旬采,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茎圆紫色。
大明曰:生 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尔。又有花苁蓉,即暮春抽苗者,力较微尔。
颂曰:今陕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来者,肉浓而力紧。旧说是野马遗沥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间及土堑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种类尔。或疑其初生于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五月采取,恐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
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后,今方识其真形,何尝有所谓鳞甲者?盖苁蓉罕得,人多以金莲根用盐盆制而为之,又以草苁蓉充之,用者宜审。
嘉谟曰:今人以嫩松梢盐润伪之。
【修治】 曰:凡使先须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有此,能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也。以甑蒸之,从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气味】甘,微温,无毒。《别录》曰:酸、咸。普曰:神农、黄帝:咸;雷公:酸;李当之:小温。
【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腑,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
久服轻身(《本经》)。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别录》)。益髓,悦颜色,延年,大补壮阳,日御过倍,治女人血崩(甄权)。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女子带下阴痛(大明)。
【发明】好古曰:命门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乃肾经血分药也。凡服苁蓉以治肾,必妨心。
震亨曰: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滑也。
藏器曰:强筋健髓,以苁蓉、鳝鱼二味为末,黄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干宁记》。
颂曰:西人多用作食。只刮去鳞甲,以酒浸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极美好,益人,胜服补药。
宗 曰:洗去黑汁,气味皆尽矣。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味苦。入药,少则不效。
【附方】旧一,新四。
补益劳伤,精败面黑: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食。(《药性论》)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汗多便秘,老人虚人皆可用。肉苁蓉(酒浸,焙)二两,研沉香末一两。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济生方》)消中易饥: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二十丸。(《医学指南》)破伤风病,口噤身强:肉苁蓉切片晒干,用一小盏,底上穿定,烧烟于疮上熏之,累效。(《卫生总微》)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列当
(宋《开宝》)【释名】栗当(《开宝》)、草苁蓉(《开宝》)、花苁蓉(《日华》)。
【集解】志曰:列当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阴干。
保升曰:原州、秦州、渭州、灵州皆有之。暮春抽苗,四月中旬采取,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茎圆紫色,采取压扁,日干。
颂曰:草苁蓉根与肉苁蓉极相类,刮去花,压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列当也。
根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补腰肾,令人有子,去风血,煮酒、浸酒服之(《开宝》)。
【附方】旧一。
阳事不兴:栗当(好者)二斤(即列当)。捣筛毕,以好酒一斗浸之经宿,随性日饮之。
(昝殷《食医心镜》)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锁阳
(《补遗》)【集解】时珍曰:锁阳出肃州。按:陶九成《辍耕录》云:锁阳,生鞑靼田地,野马或与蛟龙遗精入地,久之发起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联系,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或谓里之淫妇,就而合之,一得阴气,勃然怒长。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百倍于苁蓉也。时珍疑此自有种类,如肉苁蓉、列当,亦未必尽是遗精所生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震亨)。润燥养筋,治痿弱(时珍)。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天麻
(宋《开宝》)【校正】天麻,系宋本重出,今并为一。
【释名】赤箭芝(《药性》)、独摇芝(《抱朴子》)、定风草(《药性》)、离母(《本经》)、合离草(《抱朴子》)、神草(《吴普》)、鬼督邮(《本经》)。
弘景曰:赤箭,亦是芝类。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又有鬼箭,茎有羽,其主疗并相似,而益大乖异,并非此赤箭也。
颂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相连,但以气相属尔。如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然则赤箭之异,陶隐居已云非俗所见,菟丝之下有伏菟,亦不闻有见者,殆其种类,时有神异者而如此尔。
时珍曰: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开宝本草》重出一条,详后集解下。
【集解】《别录》曰: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陈仓,今属雍州扶风郡。
志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崂山诸处,五月采根曝干。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杆。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至叶枯时,子黄熟。其根连一、二十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形如黄瓜,亦如芦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郓州者佳。
恭曰:赤箭,是芝类。茎似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如箭有羽。四月开花,结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曝则枯萎。其根皮肉汁,大类天门冬,惟无心脉尔。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之,似芋,可生啖之,无干服之法。颂曰: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其苗如苏恭所说,但《本经》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着,故但从今法。又曰:天麻,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杆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
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曝干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宗 曰:赤箭,天麻苗也。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为二条。承曰: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赤箭根。《开宝本草》又于中品出天麻一条,云出郓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齐、郓而来者为上。苏颂《图经》所载天麻之状,即赤箭苗之未长大者也。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外之理;根则抽苗径直而上,苗则结子成熟而落,返从杆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识其外内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为博识,尝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则天麻、赤箭本为一物明矣。
机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经分为二,以根与苗主治不同也。产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时珍曰:《本经》止有赤箭,后人称为天麻。甄权《药性论》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辩如此。沈括《笔谈》云:《神农本草》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谓其根如箭,疑当用茎,盖不然也。譬如鸢尾、牛膝,皆因茎叶相似,则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沈公此说虽是,但根、茎并皆可用。天麻子从茎中落下,俗名还筒子。其根曝干,肉色坚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干瓜者,俗呼酱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种形尖而空,薄如玄参状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独摇芝,生高山深谷之处,所生左右无草。其茎大如手指,赤如丹素。叶似小苋。根有大魁如斗,细者如鸡子十二枚绕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种神异者,如人参中之神参也。 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风草,二物相似,只是叶、茎不同。御风草根茎斑,叶背白有青点。使御风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肠结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