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合玉石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疗消渴,轻身辟谷。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时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须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 (《本经》下品)【校正】并入《拾遗》石阑干。

  【释名】石阑干(《拾遗》)、石珠(《本经》)、青珠(《别录》)。

  时珍曰:琅 ,象其声也。

  可碾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别录》曰:青琅 ,生蜀郡平泽,采无时。

  弘景曰:此《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 亦是昆仑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

  恭曰:琅 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今出 州以西乌臼蛮中,及于阗。

  藏器曰:石阑干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根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颂曰: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 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与《别录》生蜀郡平泽,及苏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雍州缺贡球、琳、琅 。《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 、琳、琅 。孔安国、郭璞注,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 。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状森植尔。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珠是也。以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贵之物,山、海或俱产焉,今医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宗 曰:《书》云:雍州厥贡球、琳、琅 。《西域记》云:天竺国正出此物。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之物,琅 非火成者,安得同类?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琅 ,石之似玉者。

  孔安国云:石之似珠者。《总龟》云:生南海石崖间,状如笋,质似玉。《玉册》云:生南海崖石内,自然感阴阳之气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莱之山,珠 之树丛生。据诸说,则琅 生于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间。其云生于海底网取者,是珊瑚,非琅 也。

  在山为琅 ,在水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种青珠,与碧靛相似,恐是琅 所作者也。《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珠树即琅 也。余见珊瑚下。

  【气味】辛,平,无毒。

  之才曰:杀锡毒,得水银良,畏鸡骨。

  【主治】身痒,火疮痈疡,疥瘙死肌(《本经》)。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别录》)。疗手足逆胪(弘景)。

  石阑干: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藏器)。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珊瑚

  (《唐本草》)【释名】钵摆娑福罗(《梵书》)。

  【集解】恭曰: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

  颂曰: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状,明润如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采无时。谨按《海中经》云:取珊瑚,先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难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尔否?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景。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此高硕者。

  宗 曰:珊瑚有红油色者,细纵纹可爱。有如铅丹色者,无纵纹,为下品。入药用红油色者。波斯国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取之。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人没水以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则腐蠹。

  时珍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俱可作珠。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

  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 ,尤可征矣。互见琅 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唐本》)。

  明目镇心,止惊痫(大明)。点眼,去飞丝(时珍)。

  【发明】 曰:珊瑚主治与金相似。

  宗 曰:今人用为点眼箸,治目翳。

  藏器曰:珊瑚刺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为丸名金浆,以玉投之为玉髓,久服长生。

  【附方】旧一。小儿麸翳未坚,不可乱药。宜以珊瑚研如粉,日少少点之,三日愈。(钱相公《箧中方》)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马脑

  (宋《嘉 》)【释名】玛瑙、文石、摩罗迦隶(佛书)。

  藏器曰: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胡人云是马口吐出者,谬言也。

  时珍曰:按《增韵》云:玉属也。纹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拾遗记》云是鬼血所化,更谬。

  【集解】藏器曰:马脑生西国玉石间,亦美石之类,重宝也。来中国者,皆以为器。又出日本国。用砑木不热者为上,热者非真也。

  宗 曰:马脑非玉非石,自是一类。有红、白、黑三种,亦有纹如缠丝者。西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大者研为器。

  时珍曰:马脑出西南诸国,云得自然灰即软,可刻也。曹昭《格古论》云:多出北地、南番、西番,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贵。顾荐《负暄录》云:马脑品类甚多,出产有南北,大者如斗,其质坚硬,碾造费工。南马脑产大食等国,色正红无瑕,可作杯 。西北者色青黑,宁夏、瓜、沙、羌地砂碛中得者尤奇。有柏枝马脑,花如柏枝。有夹胎马脑,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马脑,黑白相间。合子马脑,漆黑中有一白线间之。锦江马脑,其色如锦;缠丝马脑,红白如丝,此皆贵品。浆水马脑,有淡水花;酱斑马脑,有紫红花;蛐 马脑,粉红花,皆价低。又紫云马脑出和州,土马脑出山东沂州,亦有红色云头,缠丝、胡桃花者。又竹叶马脑,出淮右,花如竹叶,并可作桌面、屏风。金陵雨花台小马脑,只可充玩耳。试马脑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辟恶,熨目赤烂(藏器)。主目生障翳,为末日点(时珍)。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宝石

  (《纲目》)【集解】时珍曰: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刺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 蝎。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 、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

  【主治】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时珍)。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玻璃

  (《拾遗》)【释名】颇黎(《纲目》)、水玉(《拾遗》)。

  时珍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集解】藏器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云千岁冰所化,亦未必然。

  时珍曰:出南番。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碾开有雨点花者为真。外丹家亦用之。药烧者有气眼而轻。《玄中记》云:大秦国有五色颇黎,以红色为贵,《梁四公子记》云:扶南人来卖碧颇黎镜,广一尺半,重四十斤,内外皎洁,向明视之,不见其质。蔡绦云:御库有玻璃母,乃大食所产,状如铁滓, 之但作珂子状,青、红、黄、白数色。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藏器)。

  摩翳障(大明)。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水精

  (《拾遗》)【释名】水晶(《纲目》)、水玉(《纲目》)、石英。

  时珍曰:莹澈晶光,如水之精英,会意也。《山海经》谓之水玉,《广雅》谓之石英。

  【集解】时珍曰:水精,亦颇黎之属,有黑、白二色。倭国多水精,第一。南水精白,北水精黑,信州、武昌水精浊。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澈如泉,清明而莹,置水中无瑕、不见珠者佳。古语云水化,谬言也。药烧成者,有气眼,谓之硝子,一名海水精。《抱朴子》言:交广人作假水精碗,是此。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熨目,除热泪(藏器)。亦入点目药。穿串吞咽中,推引诸哽物(时珍)。

  【附录】火珠 时珍曰:《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音枚回)。《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刹国,出火齐珠,大者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炷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又《续汉书》云:哀牢夷出火精、琉璃,则火齐乃火精之讹,正与水精对。

  石(音软)时珍曰:出雁门。石次于玉,白色如冰,亦有赤者。《山海经》云:北山多石。《礼》云:士佩 玫,是也。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琉璃

  (《拾遗》)【释名】火齐。

  时珍曰:《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也。火齐,与火珠同名。

  【集解】藏器曰:《集韵》云:琉璃,火齐珠也。《南州异物志》云:琉璃,本质是石,以自然灰治之可为器,石不得此则不可释。佛经所谓七宝者,琉璃、车渠、马脑、玻璃、真珠是也。时珍曰:按:《魏略》云:大秦国出金银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此乃自然之物,泽润光采,逾于众玉。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格古论》云:石琉璃出高丽,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云:南天竺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 ,亦琉璃、云母之类也。按:此石今人以作灯球,明莹而坚耐久。

  苏颂言亦可入药,未见用者。

  【主治】身热目赤,以水浸冷熨之(藏器)。

  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云母

  (《本经》上品)【释名】云华、云珠、云英、云液、云砂、磷石(《本经》)。

  时珍曰:云母以五色立名,详见下文。按《荆南志》云:华容方台山出云母,土人候云所出之处,于下掘取,无不大获,有长五、六尺可为屏风者,但掘时忌作声也。据此,则此石乃云之根,故得云母之名,而云母之根,则阳起石也。《抱朴子》有云:服云母十年,云气常覆其上。服其母以致其子,理自然也。

  【集解】《别录》曰: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山、庐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之。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

  弘景曰:按:《仙经》云母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黄白多青者,名云英;色青黄多赤者,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者,名云砂;黄白 者,名云液;皎然纯白明澈者,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纹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炼之有法,宜精细;不尔,入腹大害人。今江东惟用庐山者为胜,青州者亦好,以沙土养之,岁月生长。

  颂曰: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淳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其片有绝大而莹洁者,今人以饰灯笼,亦古扇屏之遗意也。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药。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用云母五色具者。葛洪《抱朴子》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当举以向日看之,阴地不见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季夏服之; 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古方服五云甚多,然修炼节度,恐非文本可详,不可轻饵也。损之曰:青、赤、黄、紫、白者,并堪服;白色轻薄通透者,为上;黑者,不任用,令人淋沥发疮。

  【修治】 曰:凡使,黄黑者,浓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干者细锉,湿者取汁了,于瓷锅中安置,下天池水三镒,着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锅底,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三升以来,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晒任用。

  《抱朴子》曰: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为水,或以露于铁器中,以玄水熬之为水,或以硝石合于筒中埋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 以为粉,或以无颠草樗血合饵之。服至一年,百病除;三年,反老成童;五年,役使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