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

  火针

  (《纲目》)【释名】燔针(《素问》)、淬针(《素问》)、烧针(《伤寒论》)、煨针。

  时珍曰: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淬针也,张仲景谓之烧针,川蜀人谓之煨针。其法:麻油满盏,以灯草二七茎点灯,将针频涂麻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则反损人,且不能去病也。其针须用火箸铁造之为佳。点穴墨记要明白,差则无功。

  【主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或瘫痪不仁者,针下疾出,急按孔穴则疼止,不按则疼甚。症块结积冷病者,针下慢出,仍转动,以发出污浊。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者,针令脓溃,勿按孔穴。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针后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凡面上及夏月湿热在两脚时,皆不可用此(时珍)。

  【发明】时珍曰:《素问》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筋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针药熨之。又《灵枢经》叙十二经筋所发诸痹痛,皆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又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纵弛不收,阴痿不用。淬刺者,淬寒急也。纵缓不收者,无用燔针。观此,则燔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而后世以针积块,亦假火气以散寒涸,而发出污浊也。或又以治痈疽者,则是以从治之法,溃泄其毒瓦斯也。而昧者以治伤寒热病,则非矣。张仲景云:太阳伤寒,加温针必发惊。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太阳病,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俱竭,复加烧针,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此皆用针者不知往哲设针之理,而谬用以致害人也。又凡肝虚目昏多泪,或风赤,及生翳膜顽浓,或病后生白膜失明,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并宜熨烙之法。盖气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故也。其法用平头针如翳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点。

  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

  灯火

  (《纲目》)【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淬之,良。外痔肿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风解毒,火能通经也。小儿初生,因冒寒气欲绝者,勿断脐,急烘絮包之,将胎衣烘热,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苏。又烧铜匙柄熨烙眼弦内,去风退赤,甚妙(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灯唯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

  【附方】新七。搅肠沙痛:阴阳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淬于点上。(《济急方》)小儿诸惊:仰向后者,灯火淬其囟门、两眉际之上下。眼翻不下者,淬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淬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淬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淬其口上下、手足心。(《小儿惊风秘诀》)百虫咬伤:以灯火熏之,出水妙。(《济急方》)杨梅毒疮:方广《心法附余》:用铅汞结砂、银朱各二钱,白花蛇一钱。为末,作纸捻七条。初日用三条,自后日用一条,香油点灯于烘炉中,放被内盖卧,勿透风。须食饱口含椒茶,热则吐去,再含。神灯熏法:用银朱二钱,孩儿茶、龙挂香、皂角子各一钱,为末,以纸卷作灯心大,长三寸。每用一条,安灯盏内,香油浸点,置水桶中,以被围坐,用鼻吸烟咽之,口含冷茶,热则吐去。日熏二次。三日后口中破皮,以陈酱水漱之。神灯照法:治杨梅疮,年久破烂坑陷者。用银朱、水粉、线香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五分,片脑二分。为末,以纸卷作捻,浸油点灯照疮,日三次,七日见效。须先服通圣散数帖,临时口含椒茶,以防毒瓦斯入齿也。

  年深疥癣,遍身延蔓者:硫黄、艾叶研匀作捻,浸油点灯,于被中熏之。以油涂口鼻耳目,露之。(《集玄方》)

  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

  灯花

  (《拾遗》)【气味】缺。

  【主治】敷金疮,止血生肉(藏器)。小儿邪热在心,夜啼不止,以二、三颗,灯心汤调,抹乳吮之(时珍)。

  【发明】时珍曰:昔陆贾言灯花爆而百事喜,《汉书 艺文志》有占灯花术,则灯花固灵物也。钱乙用治夜啼,其亦取此义乎?我明宗室富顺王一孙,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时珍诊之,曰:此癖也。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

  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

  烛烬

  (《纲目》)【集解】时珍曰:烛有蜜蜡烛、虫蜡烛、 油烛、牛脂烛,唯蜜蜡、 油者,烬可入药。

  【气味】缺。

  【主治】疔肿,同胡麻、针砂等分,为末,和醋敷之。治九漏,同阴干马齿苋等分,为末,以泔水洗净,和腊猪脂敷之。日三上(时珍)。

  土部第七卷

  李时珍曰:土者,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具五色而以黄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为正味。

  是以禹贡辨九州之土色,周官辨十有二壤之土性。盖其为德,至柔而刚,至静有常,兼五行生万物而不与其能,坤之德其至矣哉。在人则脾胃应之,故诸土入药,皆取其裨助戊己之功。今集土属六十一种为土部(旧本三十九种,散见玉石部)。

  《神农本经》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三种(梁陶弘景) 《唐本草》三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二十八种(唐陈藏器) 《四声本草》一种(唐萧炳) 《开宝本草》一种(宋马志) 《证类本草》一种(宋唐慎微) 《衍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本草纲目》二十一种(明李时珍)【附注】魏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 宋雷 《炮灸》 齐徐之才《药封》 唐甄权《药性》 孙思邈《千金》 唐杨损之《删繁》 李 《海药》 蜀韩保升《重注》宋掌禹锡《补注》 苏颂《图经》 大明《日华》 宋寇宗 《衍义》 金张元素《珍珠囊》元王好古《汤液》 明汪机《会编》 元李杲《法象》 陈嘉谟《蒙筌》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凡六十一种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白垩

  (音恶。《本经》下品)【释名】白善土(《别录》)、白土粉(《衍义》)、画粉。

  时珍曰:土以黄为正色,则白者为恶色,故名垩。后人讳之,呼为白善。

  【集解】《别录》曰:白垩,生邯郸山谷。采无时。

  弘景曰:即今画家用者,甚多而贱,俗方稀用。

  颂曰:胡居士云:始兴小桂县晋阳乡有白善,而今处处皆有之,人家往往用以浣衣。《西山经》云:大次之山,其阳多垩。《中山经》云:葱聋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黄、垩。垩有五色,入药唯白者耳。

  宗 曰:白善土,京师谓之白土子,切成方块,卖于人浣衣。

  时珍曰:白土处处有之,用烧白瓷器坯者。

  【修治】 曰:凡使,勿用色青并底白者,捣筛末,以盐汤飞过,曝干用,则免结涩人肠也。每垩二两,用盐一分。

  大明曰:入药烧用,不入汤饮。

  【气味】苦,温,无毒。

  《别录》曰:辛,无毒。不可久服。伤五脏,令人羸瘦。

  权曰:甘,平,温暖。

  【主治】女子寒热症瘕,月闭积聚(《本经》)。阴肿痛,漏下,无子,泄痢(《别录》)。疗女子血结,涩肠止痢(甄权)。治鼻洪吐血,痔 泄精,男子水脏冷,女子子宫冷(大明)。合王瓜等分,为末,汤点二钱服,治头痛(宗 )。

  【发明】时珍曰:诸土皆能胜湿补脾,而白垩土,则兼入气分也。

  【附方】新九。

  衄血不止:白土末五钱,井华水调服,二服除根。(《瑞竹堂方》)水泄不化,日夜不止:白垩( )、干姜(炮)各一两,楮叶(生研二两)。为末,糊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普济方》)翻胃吐食,男妇皆治。白善土( 赤,以米醋一升淬之,再 再淬,醋干为度),取一两(研),干姜二钱半(炮)。为末。每服一钱,调下。服至一斤以上为妙。(《千金翼》)卒暴咳嗽:白善土粉、白矾各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临卧姜汤服二十丸。(《普济方》)风赤烂眼,倒睫拳毛。华佗方:用白土一两,铜青一钱。为末。每以半钱泡汤洗。《干坤生意》:加焰硝半两。为末,汤泡杏仁杵,和丸皂子大。每用凉水浸一丸,洗眼。(《乾坤秘韫》)小儿热丹:白土一分,寒水石半两。为末。新水调涂。(钱乙《小儿方》)痱子瘙痒:旧屋梁上刮赤白垩末,敷之。(《普济方》)代指肿痛:猪膏和白善土,敷之。(《肘后方》)疮不干:白善土 研末,生油调搽。(《集玄方》)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甘土

  (《拾遗》)【集解】藏器曰:甘土,出安西及东京龙门。土底澄取之,洗腻服如灰,水和涂衣,去油垢。

  【气味】无毒。

  【主治】草药及诸菌毒,热汤调末服之(藏器)。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赤土

  (《纲目》)【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主汤火伤,研末涂之(时珍)。

  【附方】新三。牙宣疳 :赤土、荆芥叶同研,揩之,日三次。(《普济方》)风疹瘙痒甚,不能忍者。赤土研末,空心温酒服一钱。(《御药院方》)身面印文刺破:以醋调赤土敷之,干又易,以黑灭为度。(《千金方》)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黄土

  (《拾遗》)【释名】藏器曰:张司空言:三尺以上,曰粪;三尺以下,曰土。凡用,当去上恶物,勿令入客水。

  【气味】甘,平,无毒。

  藏器曰:土气久触,令人面黄。掘土犯地脉,令人上气身肿。掘土犯神杀,令人生肿毒。

  【主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干土,水煮三、五沸,绞去滓,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刘 《钱乙传》云: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未能治,长公主举乙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见,问黄土愈疾之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退尔。上悦,擢太医丞。又《夷坚志》云:吴少师得疾,数月消瘦,每日饮食入咽,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病,皆以为劳瘵,迎明医张锐诊之。锐令明旦勿食,遣卒诣十里外,取行路黄土至,以温酒二升搅之,投药百粒饮之。觉痛几不堪,及登溷,下马蝗千余,宛转,其半已困死,吴亦惫甚,调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师,燥渴,饮涧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锐曰:虫入人脏,势必孳生,饥则聚咂精血,饱则散处脏腑。苟知杀之而不能扫取,终无益也。是以请公枵腹以诱之,虫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饥毕集,一洗而空之。

  公大喜,浓赂谢之,以礼送归。

  【附方】旧二,新十。

  小儿吃土:用干黄土一块,研末,浓煎黄连汤调下。《救急方》乌纱惊风:小儿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将黄土一碗,捣末,入久醋一钟,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为妙。(《小儿秘诀》)卒患心痛:画地作王字,撮取中央土,水和一升服,良。(陈藏器《本草》)目卒无见:黄土搅水中,澄清洗之。(《肘后方》)牛马肉毒及肝毒。取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即愈。一方:入头发寸截和之,发皆贯肝而出也。(《肘后方》)内痔痛肿:朝阳黄土、黄连末、皮硝各一两。用猪胆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枣大,纳入肛内,过一夜,随大便去之。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药。(孙氏《集效方》)颠扑欲死,一切伤损,从高坠下,及木石所迮,落马扑车,淤血凝滞,气绝欲死者,亦活。用净土五升蒸热,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热,恐破肉,取痛止则已,神效之方。(孙真人《千金方》)杖疮未破:干黄土末,童尿入鸡子清调涂刷上,干即上,随以热水洗去,复刷复洗,数十次,以紫转红为度。仍刷两胯,以防血攻阴也。(《摄生方》)汤火伤灼:醋调黄土,涂之。(《谈野翁方》)蜈蚣螫伤:画地作王字,内取土掺之,即愈。(《集简方》)蜂蚁叮螫:反手取地上土敷之,或入醋调。(《千金方》)蠼 尿疮:画地作蠼 形,以刀细取腹中土,唾和涂之,再涂即愈。孙真人云:予得此疾,经五、六日不愈,或教此法,遂瘳。乃知万物相感,莫晓其由也。(《千金方》)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铸钟黄土

  (《拾遗》)【主治】卒心痛,疰忤恶气,温酒服一钱(藏器)。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铸铧孔中黄土

  (《拾遗》)【主治】丈夫阴囊湿痒,及阴汗,细末扑之(藏器)。

  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东壁土

  (《别录》下品)【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下部疮,脱肛(《别录》)。止泄痢霍乱烦闷(藏器)。温疟,点目去翳。同蚬壳为末,敷豌豆疮(甄权)。疗小儿风脐(弘景)。摩干、湿二癣,极效(苏恭)。

  【发明】弘景曰:此屋之东壁上土也,常先见日故尔。又可除油垢衣,胜锻石、滑石。

  藏器曰:取其向阳久干也。

  宗 曰:久干之说不然。盖东壁先得太阳真火烘炙,故治瘟疫。初出少火之气壮,及当午则壮火之气衰,故不用南壁而用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