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附方】旧十二,新十七。

  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煎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

  (《集简方》)五日午时附地刈取 耳叶,洗暴燥,捣下筛,每服方寸匕,酒或浆水下,日二、夜三。若觉吐逆,则以蜜丸服,准计方寸匕数也。风轻者,日二服。若身体作粟或麻豆出,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针刺溃去黄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千金方》)一切风气:苍耳嫩叶一石(切),和麦 五升作块,于蒿艾中 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饭,看冷暖,入曲三升酿之,封二七日得令密,密则溢出。忌马肉、猪肉。(孟诜《食疗本草》)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杨氏经验方》)血风脑晕:方见发明下。

  毒攻手足,肿痛欲断:苍耳捣汁渍之,并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卒中水毒,初觉头目微痛,恶寒,骨节强急,日醒暮剧,手足逆冷,三日则虫蚀下部;六、七日脓溃,食至五脏,杀人也。捣常思草,绞汁服一、二升,并以绵染,导其下部。

  (《肘后方》)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伤,口噤眼黑,手足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苍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温灌之,以滓浓敷伤处。(《胜金方》)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干收之。临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家皆服,能辟邪恶。(《千金方》)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圣惠方》)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大风疠疾:《袖珍方》: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干坤生意》: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汤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带露采苍耳草,捣取汁,熬作锭子。取半斤鳢鱼一尾,剖开不去肚肠,入药一锭,线缝,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过三五个鱼即愈也。忌盐一百日。

  卒得恶疮:苍耳、桃皮作屑,纳疮中。(《百一方》)反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用苍耳叶捣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上。(《圣济总录》)日三服,拔根甚验。《养生方》:用苍耳根、苗烧灰,和醋淀涂之,干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

  齿风动痛:苍耳一握,以浆水煮,入盐含漱。(《外台秘要》)缠喉风病: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研汁,入酒服。(《圣济总录》)赤目生疮作痛:道人头末二两,乳香一钱,每用一钱,烧烟搐鼻。(《圣济总录》)鼻衄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圣惠方》)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茎、叶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赤白下痢: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产后诸痢: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圣惠方》)误吞铜钱:苍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饮水愈。(《肘后方》)花蜘蛛毒咬人,与毒蛇无异:用野缣丝(即道人头)。捣汁一盏服,仍以渣敷之。(《摘玄方

  花

  【主治】白癞顽痒(时珍)。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天名精

  (《本经》上品)【校正】时珍曰:据苏、沈二说,并入《唐本》鹤虱,《开宝》地菘,《别录》有名未用松。

  【释名】天蔓荆(《别录》)、天门精(《别录》)、与地同、玉门精(《别录》)、麦句姜(《本经》)、蟾蜍兰(《别录》)、蛤蟆蓝(《本经》)、蚵草(《纲目》)、豕首(《本经》)、彘颅(《别录》)、活鹿草(《异苑》)、刘 草( 音,胡革反)、皱面草(《纲目》)、母猪芥(《纲目》),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别录》一名天蔓荆,南人名为地菘,叶与蔓荆、菘菜相类,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蓝。香气似兰,故又名蟾蜍兰。

  时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荆之讹也。其气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颅之名。昔人谓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气臊,讹为狐狸臊者,是也。《尔雅》云: ,豕首也。郭璞注云:江东呼为首,可以炒蚕蛹食。藏器曰:郭璞注《尔雅》蘧麦,云即麦句姜者,非也。陶公注钓樟条云:有一草似野狼牙,气辛臭,名为地菘,人呼为刘 草,主金疮。按《异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刘 射一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因密录此草种之,定非二物。

  【正误】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 ,亦名 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热病。味至苦而云甘,或非是也。

  恭曰: 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类也。

  禹锡曰:苏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陈藏器《本草解纷》,亦言天名精为地菘。《开宝本草》不当重出地菘条,例宜刊削。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 ,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叶似菘,又似蔓荆,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又《别录》有名未用 松,即此地菘,亦系误出,今并正之,合而为一。

  【集解】《别录》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泽,五月采。

  荆,又名天芜菁。叶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条,颇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阴处,高二、三寸,叶似菘叶而小。又曰:鹤虱,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

  恭曰: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茎叶用之。

  颂曰:天名精,江湖间皆有之,状如韩保升所说。又曰:鹤虱,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南人呼其叶为火 。按火 即 ,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

  时珍曰:天名精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淘净炸之,亦可食。长则起茎,开小黄花,如小野菊花。结实如茼蒿,子亦相似,最黏人衣,狐气尤甚。炒熟则香,故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负 ,南人食山柰之意尔。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贱,而《唐本草》言鹤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哉?盖当时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药,且土产所宜故尔。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饲马者即是也。详见 下。

  叶

  (根同)【气味】甘,寒,无毒。《别录生汁吐人。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轻身耐老(《本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别录》)。破血除诸毒肿,疔疮 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松:主眩痹(《别录》有名未用)。

  【发明】时珍曰: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 松,皆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治猪瘟病也。按:孙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妇乳蛾,喉咙肿痛,及小儿急慢惊风,牙关紧急,不省人事者。以鹤虱草(一名皱面草,一名母猪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净捣烂,入好酒绞汁灌之,良久即苏。仍以渣敷项下,或醋调,搽亦妙。朱端章《集验方》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时,牙疼大作。一刀镊人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菘草也,俗人讹为地葱。沈存中《笔谈》专辩地菘,其子名鹤虱,正此物也。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中。高监方:以鹤虱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风、鹤虱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处,皆有效也。

  【附方】旧二,新九。

  男女吐血:皱面草(即地菘),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以茅花泡汤调服,日二次。(《卫生易简》)根、叶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圣济总录》:用杜牛膝、鼓锤草,同捣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点患处,令吐脓血痰沫,即愈。

  二丸,即愈。干者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经效济世方》)诸骨哽咽:地菘、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个,白矾一钱,捣作弹丸,绵裹含咽,其骨自软而下也。(《普济方》)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之,立效。(孙氏《集效方》)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恶疮肿毒:地菘捣汁,日服三、四次。(《外台秘要》)恶蛇咬伤:地菘捣敷之。(《易简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鹤虱

  (《唐本草》)【气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凉,无毒。

  【主治】蛔、蛲虫。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虫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发明】颂曰:鹤虱,杀虫方中为最要药。《古今录验方》: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

  捣筛,蜜丸梧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之便愈。李汁下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鹤虱末,水调半两服,自愈。(《怪疾奇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音喜 。

  【校正】并入《唐本》猪膏莓。

  【释名】希仙(《纲目》)、火 草(《唐本》)、猪膏莓(《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粘糊菜(《救荒》)。

  呼草之气味辛毒为 。此草气臭如猪而味 螫,故谓之 。猪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气,以及治虎、狗伤也。火 当作虎 ,俗音讹尔,近人复讹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盐调食,故俗谓之粘糊菜。

  【集解】恭曰: ,田野皆识之。一名火 。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三月、四月采苗叶曝干。又曰:猪膏莓,生平泽下湿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叶似苍耳,茎圆有毛。

  颂曰: 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叶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曝干用。

  藏器曰:猪膏草,叶似荏有毛。

  保升曰:猪膏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叶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

  时珍曰:按:苏恭《唐本草》谓 似酸浆,猪膏莓似苍耳,列为二种。而成纳《进丸表》,言此药与本草所述相异,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此草金棱银线,素茎紫 ,对节而生,蜀号火人妄认地菘为火 。有单人不识,重复出条也。按此数说各异,而今人风痹多用 丸,将何适从耶?时珍尝聚诸草订视,则猪膏草素茎有直棱,兼有斑点,叶似苍耳而微长,似地菘而稍薄,对节而生,茎叶皆有细毛。肥壤一株分枝数十。八、九月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细刺黏人。地菘则青茎,圆而无棱,无斑无毛,叶皱似菘芥,亦不对节。观此则似与成张二氏所说相合。今河南陈州采 充方物,其状亦是猪膏草,则沈氏谓 即猪膏矣。苏恭所谓似酸浆者,乃龙葵,非 ,盖误认尔。但沈氏言世间单服火 ,乃是地菘,不当用猪膏莓,似与成张之说相反。今按 、猪膏莓条,并无治风之说。惟《本经》地菘条,有去痹除热,久服轻身耐老之语,则治风似当用地菘。然成、张进御之方,必无虚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风之功乎?而今服猪膏莓之 者,复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见有服之者。

  则 之为猪膏,尤不必疑矣。

  【气味】苦,寒,有小毒。又曰:猪膏莓:辛、苦,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苏恭曰:猪膏无毒,误矣。

  【主治】 :治热 烦满不能食。生捣汁三合服,多则令人吐。又曰:猪膏莓: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苏恭)。

  主久疟痰阴,捣汁服取吐。捣敷虎伤、狗咬、蜘蛛咬、蚕咬、蠼 溺疮(藏器)。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时珍)。

  【发明】颂曰:蜀人单服 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如此九过,则气味极香美。熬捣筛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气,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诸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邮军云:性热无毒。

  服之补益,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用。须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曝。两说不同。岂单用叶,则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土地所产不同而然欤?时珍曰: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