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救急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大蓟、小蓟

  (《别录》中品)【释名】虎蓟(弘景)、马蓟(《范华》)、鸡项草(《图经》)、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

  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鸡项,因其茎似鸡之项也。千针、红花,皆其花状也。郑樵《通志》谓《尔雅》之KT ,曰狗毒者即此,未知是否?【集解】《别录》曰:大小蓟,五月采。

  恭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消肿,而俱能破血。

  颂曰:小蓟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二月生苗,二、三寸时,并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阴干用。大蓟苗根与此相似,但肥大尔。

  宗 曰: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作菜虽有微芒,不害人。

  大蓟根叶

  (同)【气味】甘,温,无毒。弘景曰:有毒。权曰:苦,平。

  大明曰:叶凉。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别录》)。

  捣根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权)。叶:治肠痈,腹脏瘀血,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 之(大明)。

  小蓟根(苗同)【气味】甘,温,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养精保血(《别录》)。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作菜食,除风热。夏月热烦瘥(孟诜)。

  【发明】大明曰: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健养下气也。

  恭曰: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附方】旧六,新九。

  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九窍出血:方同上。(《简要济众》)卒泻鲜血:小蓟叶捣汁,温服一升。(《梅师方》)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妇人阴痒: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诸 不合:虎蓟根、猫蓟根、酸枣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为末,蜜丸枣大。

  疔疮恶肿:千针草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为末。酒服二钱,出汗为度。(《普济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续断

  (《本经》上品)【释名】属折(《本经》)、接骨(《别录》)、龙豆(《本经》)、南草(《别录》)。

  时珍曰:续断、属折、接骨,皆以功命名也。

  【集解】《别录》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干。

  日采。

  弘景曰: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时人又有接骨树,高丈余许,叶似蒴 ,皮主金疮。广州又有续断藤,一名诺藤,断其茎,以器承取汁饮,疗虚损绝伤,用沐头,长发,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当之云是虎蓟,与此大乖,但虎蓟亦疗血。

  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说非也。

  颂曰:今陕西、河中、兴元、舒、越、晋、绛诸州亦有之。三月以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谨按:《范汪方》云:续断即是马蓟,与小蓟叶相似,但大于小蓟尔。叶似旁翁菜而小浓,两边有刺,刺人,其花紫色,与今越州所图者相类。而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相似,若误服令人筋软。

  时珍曰:续断之说不一。桐君言是蔓生,叶似荏。李当之、范汪并言是虎蓟。《日华子》言是大蓟,一名山牛蓟条,颇难依据。但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究其实,则二苏所云,似与桐君相符,当以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焉。郑樵《通志》谓范汪所说者乃南续断,不知何据?盖以别川续断耳。

  根

  【修治】 曰:凡采得根,横切锉之,又去向里硬筋,以酒浸一伏时,焙干,入药用。

  【气味】苦,微温,无毒。《别录》曰:辛。普曰:神农、雷公、李当之:苦,无毒;扁鹊:辛,无毒。

  之才曰: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 伤恶血腰痛毒,通宣血脉(甄权)。助气,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妇人产前后一切病,胎漏,子宫冷,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发明】时珍曰:宋张叔潜秘书,知剑州时,其阁下病血痢。一医用平胃散一两,入川续断末二钱半。每服二钱,水煎服即愈。绍兴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以方传人,往往有验。小儿痢服之效。

  【附方】旧二,新二。

  小便淋沥:生续断捣绞汁服。即马蓟根也。(《古今录验》)妊娠胎动,两、三月堕,预宜服此: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厌厌气欲绝,心头硬,乍寒乍热:续断皮一握。

  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子母秘录》)打扑伤损,闪肭骨节:用接骨草叶捣烂罨之,立效。(《卫生易简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苦

  (音袄。《别录》下品)【释名】钩、 (《尔雅》)、苦板。

  时珍曰:凡物稚曰 ,此物嫩时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苦处处有之,伧人取茎生食之。

  保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茎圆无刺,可生啖,子若猫蓟。五月五日采苗,曝干。

  恭曰: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时珍曰:《尔雅》钩、 。即此苦 也。 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苔似蓟,初生可食。许慎《说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气。今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疖。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清,久留不败。《造化指南》云:苦板大者名苦藉,叶如地其无花实者,名地胆草,汁苦如胆也。处处湿地有之。入炉火家用。

  苗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面目通身漆疮。烧灰敷之,亦可生食(《别录》)。烧灰疗金治丹毒(大明)。煎汤洗痔,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漏芦

  (《本经》上品)【释名】野兰(《本经》)、荚蒿(苏恭)、时珍曰: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之称。《唐韵》作KT ,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

  【集解】《别录》曰: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恭曰: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亦非也。

  志曰:别本注言漏芦茎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根。江宁及上党者佳。陶云鹿骊,苏云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有毒杀蛊,山人以洗疮疥。

  保升曰: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处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黑于众草。

  大明曰:花苗并可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花黄有荚,茎若箸大,房类油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荆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叶更作锯齿状。一物而殊类如此,医家何所适从?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又本草飞廉一名漏芦,云与苦 相类,其根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用。

  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芦,不曰飞廉也。

  曰:一种真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根苗

  【修治】 曰:凡采得漏芦,细锉,以生甘草相对拌蒸之,从巳至申,拣出晒干用。

  【气味】苦、咸,寒,无毒。《别录》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无毒。足阳明本经药也。

  大明曰:连翘为之使。

  【主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别风赤眼,小儿壮热,扑损,续筋骨,乳痈、瘰 、金疮,止血排脓,补血长肉,通经脉(大明【发明】弘景曰:此药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见用之。近道出者,惟疗 疥耳,市人皆取苗用。

  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附方】旧二,新六。

  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入药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后末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三十丸。(《圣济总录》)产后带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气脉壅塞也,又治经络凝滞,乳内胀痛,邪畜成痈,服之自然内消:漏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栝蒌十个(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良久以热羹汤投之,以通为度。(《和剂方》)历节风痛,筋脉拘挛:古圣散:用漏芦(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为末。生姜二两取汁,入蜜三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以三杯,调末一钱,温服。(《圣济总录》)一切痈疽发背,初发二日,但有热证,便宜服漏芦汤,退毒下脓,乃是宣热拔毒之剂,热退半两,大黄(微炒)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李迅《痈疽集验方》)白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飞廉

  (《本经》上品)【释名】漏芦(《别录》)、木禾(《别录》)、(《别录》)、伏猪(同)、天荠(同)。

  尾,有角,能致风气。此草附茎有皮如箭羽,复疗风邪,故有飞廉、飞雉、飞轻诸名。

  【集解】《别录》曰:飞廉生河内川泽,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极似苦 ,惟叶多刻缺,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

  俗方殆无用,而道家服其枝茎,可得长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别有漏芦,则此漏芦乃别名尔。

  恭曰:此有两种:一种生平泽中,是陶氏所说者。一种生山冈上者,叶颇相似,而无刻缺,且多毛,其茎亦无羽,其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并非是也。

  保升曰:叶似苦 ,茎似软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泽皆有,曰:凡使,勿用赤脂蔓,与飞廉形状相似,只赤脂蔓见酒则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识之颂曰:今秦州所图漏芦,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图漏芦,花紫碧色,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荆而细,又类葱本,与陶苏所说飞廉相近,然彼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不能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