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苗根
【气味】甘,平,无毒。思邈曰:辛、平。
时珍曰:发疮疥。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本经》)。生 ,醋淹为菹食,甚益人;捣汁服,去热黄及心痛;曝为末,米饮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烧灰淋汁煎,治淋沥疾(孟诜)。利膈开胃,杀河豚鱼毒【发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与庵 同法耳。
时珍曰:《本经》列白蒿于上品,有功无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岂不得服之之诀欤?【附方】旧一。
恶疮癞疾,但是恶疾遍体,面目有疮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师方》)
子
【气味】缺【主治】鬼气。为末,酒服之,良(孟诜)。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角蒿
(《唐本草》)【集解】恭曰:角蒿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
保升曰:叶似蛇床、青蒿,子角似蔓荆,实黑而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宗 曰:茎叶如青蒿,开淡红紫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长二寸许,微弯。
曰:凡使,勿用红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此香而角短尔。采得,于槐砧上细锉用之。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干湿 ,诸恶疮有虫者(《唐本》)。治口齿疮,绝胜(宗 )。
【附方】旧二,新一。
齿龈宣露,多是疳也。角蒿烧灰,夜涂上。切忌油腻、沙糖、干枣。(《外台秘要》)口疮不瘥,入胸中并生者。不拘大人、小儿,以角蒿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效。(《千金方》)月蚀耳疮用蒿灰掺之,良。(《集简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KT蒿
(《拾遗》)【释名】莪蒿(《尔雅》)、萝蒿(同上)、抱娘蒿。
时珍曰:陆农师云:KT 之为言高也。莪,亦峨也,莪科高也。可以覆蚕,故谓之萝。
抱根丛生,故曰抱娘。
【集解】时珍曰:KT 蒿生高岗,似小蓟,宿根先于百草。《尔雅》云:莪,萝是也。
《诗 小雅》云:菁菁者,莪。陆玑注云:即莪蒿也。生泽国渐洳处。叶似斜蒿而细科,三月生。茎、叶可生食,又可蒸食,香美颇似蒌蒿。但味带麻,不似蒌蒿甘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气,煮食之(藏器)。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马先蒿
(《本经》中品)【释名】马新蒿(《唐本》)、马矢蒿(《本经》)、练石草(《别录》)、烂石草(同上)、虎麻。
时珍曰:蒿气如马矢,故名。马先,乃马矢字讹也。马新,又马先之讹也。
弘景曰:练石草,一名烂石草,即马矢蒿。今方药不复用之。
【集解】《别录》曰:马先蒿、练石草,并生南阳川泽。
恭曰:叶大如茺蔚,花红白色。二月、八月采茎叶,阴干用。八月、九月实熟,俗谓之虎麻是也。一名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其子夏中熟。二物初生,极相似也。
禹锡曰:按《尔雅》云:蔚,牡 。注云,即蒿之无子者。《诗》云:匪莪伊芳蔚。陆玑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开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新蒿,是也。
颂曰:郭璞以牡 为无子,而陆玑云有子,二说小异。今当用有子者为正。
时珍曰:《别录》牡蒿、马先蒿,原是二条。陆玑所谓有子者,乃马先蒿,而复引无子之牡蒿释之,误矣。牡蒿详见本条。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练石草:寒。
【主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本经》)。练石草: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别录》)。恶疮(弘景)。
【附方】旧一。
大疯癞疾,骨肉疽败,眉须堕落,身体痒痛:以马先蒿(一名马矢蒿,一名烂石草),炒捣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温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后方》)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阴地厥
(宋《图经》)【集解】颂曰:生邓州顺阳县内乡山谷。叶似青蒿,茎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黄,根似细辛。七月采根苗用。
时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采制丹砂、硫黄。
根苗
【气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治】肿毒风热(苏颂)。
【附方】新一。
男妇吐血后,胸膈虚热:阴地厥、紫河车、贯众、甘草各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牡蒿
(《别录》下品)【释名】齐头蒿。
时珍曰:《尔雅》:蔚,牡 ,蒿之无子者。则牡之名以此也。诸蒿叶皆尖,此蒿叶独而秃,故有齐头之名。
【集解】《别录》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
恭曰:齐头蒿也,所在有之。叶似防风,细薄而无光泽。
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 有秃歧。嫩时可茹。鹿食九草,其一也。秋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实,而内子微细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也。
苗
【气味】苦、微甘,温,无毒。
【主治】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脉满盛(《别录》)。擂汁服,治阴肿(时珍)。
【附方】新一。
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九牛草
(宋《图经》)【集解】颂曰:生筠州山冈上。二月生苗,独茎,高一尺。叶似艾叶,圆而长,背有白毛,面青。五月采苗用。
时珍曰:陈嘉谟《本草蒙筌》以此为蕲艾,谬矣。
苗
【气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风劳,治身体痛。与甘草同煎服,不入众药用(苏颂)。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茺蔚
(《本经》上品)【释名】益母(《本经》)、益明(《本经》)、贞蔚(《别录》)、 (《尔雅》。音推)、野天麻(《会编》)、猪麻(《纲目》)、火 (《本经》)、郁臭草(《图经》)、苦低草(《图经》)、夏枯草(《外台》)、土质汗(《外台》)。
时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诸药煎成,治金疮折伤。益母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
禹锡曰:《尔雅》:萑, 。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刘歆云: ,臭秽也。臭秽,即茺蔚也。陆玑云: ,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思。
【集解】《别录》曰:茺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有三棱。方用亦稀。
颂曰:今园圃及田野极多。郭璞注《尔雅》云: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稀有用实者。
宗 曰:茺蔚初春生时,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时珍曰: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药肆往往以作巨胜子货之。其草生时有臭气,夏至后即枯,其根白色。苏颂《图经》谓其叶似荏,其子黑色,似鸡冠子,九月采实,寇宗 《衍义》谓其凌冬不凋者,皆误传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种,茎、叶、子、穗皆一样。但白者能入气分,红者能入血分,别而用之可也。
按《闺阁事宜》云:白花者为益母;紫花者为野天麻。《返魂丹注》云:紫花者为益母,花者不是。陈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间,人呼为郁臭草。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孙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茎如火麻,冬生苗,夏着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为二物,盖不知其是一物二种。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是矣。又按:郭璞《尔雅注》云: ,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叶似荏,白华,华生节间。又云:KT ,音推,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花紫缥色,可以为饮,江东呼为牛 。据此则是 、KT 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别之,其为一物无疑矣。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误注天麻,尤为谬失。陈藏器《本草》又有錾菜,云生江南阴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主产后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子
【修治】时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壳,取仁用。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别录》曰:甘,微寒。
时珍曰:甘、辛,温。灰制硫黄。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本经》)。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别录》)。产后血胀(大明)。舂仁生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止渴润肺(吴瑞)。治风解热,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调女人经脉,崩中带下,产后胎前诸病。久服令人有子(时珍)。
【发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时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时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诸药治人,获效甚多。盖包络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补阴,故能明目、益精、调经,治女人诸病也。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当归虽辛温,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谓目得血而能视,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滞病目则宜之,故曰明目。
茎
大明曰:苗、叶、根同功。
【气味】藏器曰:寒。时珍曰:茎、叶: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并无毒。
镜源曰:制硫黄、雌黄、砒石。
【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本经》)。捣汁服,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并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胀闷。滴汁入耳中,主 耳。捣敷蛇虺毒(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时珍)。
【发明】时珍曰: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
济阴返魂丹:昝殷《产宝》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师禹,备礼求于名医所得者,其效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危证。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 ,又名负担,即茺蔚子也。叶似艾叶,茎类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节节开花,红紫色如蓼花,南北随处皆有,白花者不是。于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用叶及花子。忌铁器,以石器碾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随证嚼服用汤使。其根烧存性为末,酒服,功与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药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又可捣汁滤净,熬膏服之。胎前脐腹痛,或作声者,米饮下;胎前产后,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当归汤下;产后,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气自然调顺,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养脉息,调经络,并温酒下。胎衣不下,及横生不顺,死胎不下,经日胀满,心闷心痛,并用炒盐汤下。产后血晕,眼黑血热,口渴烦闷,如见鬼神,狂言不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产后结成血块,脐腹奔痛,时发寒热,有冷汗,或面垢颜赤,五心烦热,并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产后恶露不尽,结滞刺痛,上冲心胸满闷,童子小便、酒下。产后泻血水,以枣汤下。产后痢疾,米汤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汤下。产后赤白带下,煎胶艾汤下;月水不调,温酒下。产后中风,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下;产后气喘咳嗽,胸膈不利,恶心吐酸水,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动失力,温酒下。产后月内咳嗽,自汗发热,久则变为骨蒸,童便、酒下;产后鼻衄,舌黑口干,童便酒下。产后两太阳穴痛,呵欠心忪,气短羸瘦,不思饮食,血风身热,手足顽麻,百节疼痛,并米饮化下。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者,薄荷汤下。妇人久无子息,温酒下。
益母膏:《近效方》: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三月采益母草一名负担,一名夏枯草,连根叶茎花洗择令净,于箔上摊曝水干,以竹刀切长五寸,勿用铁刀,置于大锅中,以水浸过二、三寸,煎煮,候草烂水减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约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绵滤去浊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状,瓷瓶封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或和羹粥亦可。如远行,即更炼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则疼渐平复也。产妇恶露不尽及血晕,一二服便瘥。其药无忌。又能治风,益心力。(《外台秘要》)女人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立止。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韦宙《独行方》)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韦宙《独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