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虫触烟即死。)然亦能治寒嗽及泄肺热。以其气味甘温故也。李时珍云。二冬亦属治嗽。

  但二冬性寒治热。此则气温治寒耳。百部虽云微温。而苦过于甘。于气总属有碍。似于虚人不宜。(苦伤气。)不可不知。根多成百。故以百名。取肥实者。竹刀劈去心皮。酒浸焙用。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柔滑)清心肺余热百合(专入心肺)。甘淡微寒。功有利于肺心。而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朱二允曰。

  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然究止属清邪除热利湿之品。因其气味稍缓。且于甘中有收。

  故于心肺最宜。而不致与血有碍耳。是以余热未靖。坐卧不安。咳嗽不已。(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涕泪不收。(涕泪系肝肺之邪。有寒有热。当察其因。不可概作热治。但此专就余热言。经曰。肺为涕。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胸浮气胀。状有鬼神。用此治其余孽。收其残虏。安养抚恤。恩威不骤。故能安享无事。岂非宁神益气之谓乎?仲景用此以治百合病症。义亦由此。但初嗽不宜遽用。花白者入药。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石草)入脾除虚热入肾涩元气石斛(专入脾肾)。生于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旁枝如钗。甘淡微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及能坚筋骨。强腰膝。凡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最宜。

  以其本生于石。体坚质硬。故能补虚弱。强筋助骨也。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

  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或熬膏用之为良。)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取光润如金钗股。短中实者良。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入药。去头根。酒浸用。恶巴豆。畏僵蚕。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蔓草)治心热祛肝风钩藤(专入心肝)。味甘微苦。气平微寒。为手少阴心厥阴肝经要药。缘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煽。则风因火而愈炽。火亦因风而益盛。其在小儿。则病必在惊痫螈 。眼翻抽掣。(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弛为 。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大人则病必见头旋目眩。妇人则病必见赤白带下。故必用此轻平宣泄认为下降。则风静火熄。而惊风热自尔其克除矣。(藤类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为之用。)此惟小儿风热。初热病未见甚者。用之得宜。若使风火至极。势难骤遏。则此轻平疏泄。效难克奏。又当细审所因。用以重剂以为投服。则药始与病当。而无病重药轻之弊矣。取藤细多钩者良。(钩尤有力。)但久煎则无力。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山草)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茅根(专入胃肝)。味甘性寒。清热泻火。消瘀利水。凡苦寒之药。未有不伤气败胃。

  此药味甘性纯。专理血病。凡一切吐血衄血。血瘀血淋。血崩血闭。并哕逆喘急烦渴。黄胆水肿等症。因热因火而成者。服之热除而血即理。火退而气与水即消矣。(吐血由于心肝火旺逼而上行。与衄血由于肺火所致。皆当用此水煎温服。或为末。米泔水调服。)且能解酒毒。(恐烂五脏。用茅根汁饮一升。)溃痈疽。及疖毒诸疮。或用根捣敷。或用此煮汁调敷毒等药。

  或以酒煮亦无不可。此药甘不泥膈。寒不伤中。为治虚羸客犯中州之剂。(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中和之气。乌足知此哉!)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说。似未可信。茅以白者为良。初生茅针。可以生啖。甚益小儿。功用亦同。屋上败茅。止衄敷疮最妙。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隰草)清肝肾三焦阴火伏留骨节青蒿(专入肝肾三焦)。性禀芬芳。味甘微辛。气寒无毒。阴中有阳。降中有升。能入肝肾三焦血分。以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凡骨蒸劳热。及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痒恶疮。鬼气尸疰等症。当须服此。(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日。各服三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阴有退热除蒸之用。辛有升发舒脾之功。而又于胃中气不犯。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其形有类山茵陈。又能清上虚热。以治目疾。且烧灰淋汁。点治恶疮息肉餍瘢。生捣可敷金疮。止血止痛。但性偏寒不温。虽曰于胃不犯。亦止就其血虚有热。服之得宜而言。若使脾胃素虚。及见泄泻。则于此终属有忌矣。童便浸叶用。熬膏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隰草)清心利水除烦萱草(专入心脾)。何以萱名。以其草属蔚茂。值可以解忧。(诗曰。焉得萱草。言树之背。)

  苗如葱叶。烹食可以适口。(即鹿葱。)味甘而气微凉。能以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是以命名。(时珍曰。萱草即今东人采其花晒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又曰。萱属水性。下走阴分。一名宜男。宁无微意存焉?)但气味轻淡。服之功未即臻。不似气味猛烈药。一入口而即见其有效也。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山果)消食磨肉伐胃戕脾山楂(专入脾胃)。甘酸咸平。何书既言健脾。又曰能伐脾胃生化之气。得非自相矛盾乎?使明其理以推。则知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

  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如系冒昧之辈。便以补益为名。以为用药进步。

  讵知实而用此轻平消导。得此则健。虚而用此。保无书云伐生之说乎?按楂味酸与咸。最能消化肉食。(与麦芽消谷食者。绝不相同。)凡煮老鸡硬肉。但投楂肉数枚。则易烂。(其消肉积之功可推。)且人多食。则嘈烦易饥。服参太过。但用山楂即解。岂非戕脾伐生之验欤?(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利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儿枕痛犹于恶露积于太阴。故合沙糖调服。以行其瘀。)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核亦能以化食磨积。)捣作饼子。日干用。(时珍曰。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出北地。大者良。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麻麦稻)固中清热除烦粳米(专入脾胃。兼入心脾)。即人常食之米也。禀天地中和之气。味甘性平。(时珍曰。

  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焉。)人非此物不能养生。故性专主脾胃。而兼及他脏。凡五脏血脉。靡不因此而灌溉。五脏积液。靡不因此而充溢。他如周身筋骨肌肉皮肤。靡不因此而强健。故凡白虎桃花竹叶石膏等汤。靡不用此以为固中清热。然米既有早晚之不同。复有地土出处之各异。

  (颖曰。新米乍食动风。陈者下气。病患尤宜。)早米受气既早。性虽温而质多粘。食之反能恋膈。(脾有湿滞者最忌。)晚米受气既迟。其性稍凉。服之不无稍清。而白晚性滞。尤觉滋害。出于高地。则米硬而质洁。出于洼处。则米润而性阴。然总于中是固。诸方用此佐助。

  盖恐药性苦寒。得此甘缓同入。俾胃气不致顿损。而热与烦亦得与之俱安矣。此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造酿)散瘀解毒下气消食米醋(专入肝)。本湿热之气而成。味则酸苦。气温。酸主敛。故书重载散瘀解毒。

  下气消食。且同木香磨服。则治心腹血气诸痛。以火淬醋入鼻。则治产后血晕。且合外科药敷。则治症结痰癖。疸黄痈肿。暨口嗽以治舌疮。面涂以散损伤积血。及杀鱼肉菜蕈诸毒。(时珍曰。无非取其酸收之义。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至醋既酸。又云能散痈肿。以消则内散。溃则外散。收处即是散处故耳。(的解)且多食伤筋软齿。(收缩太过。则筋受伤。时珍曰。酸属木。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肉 而唇揭。)以酸入筋。过敛则于筋有伤。过酸则木强水弱。而于齿多软。(宗 曰。食酸齿软。犹造靴皮者。须得醋而纹皱。故知其性收敛。不负酸收之意。)米造。陈久者良。(镜源曰。米醋煮制四黄丹砂胆矾常山诸药。)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地水)调剂阴阳不和阴阳水(专入肠胃)。即汤沸半杯。合井冷水半杯。而并用之也。缘人阴阳不和。则吐泻并作。而霍乱不宁。斯时病属仓卒。寒热难分。阴阳莫测。若使投以偏剂。(如单服姜汤之类以毙。)则不免有误治之失矣。惟急用此投治。则阴阳克协。故借有形调和之质。以平无形不和之气也。若使心腹绞痛。止有吐泻之势。而无吐泻之实者。是为干霍乱。即为绞肠痧。(心腹绞痛。不得吐泻者。名干霍乱。吐泻有物。名湿霍乱。盖病在上则吐。在下则泻。邪在中。则吐泻并作。)则又另有法在。(如古方用盐熬热。童便调饮。极为得治。但不可用谷食米汤下咽。以致立毙。)而非此水所能治矣。

  上编\卷四泻剂

  平泻

  (龟鳖)泻肝分积热除劳嗽骨蒸鳖甲(专入肝)。味咸气平。色青。书虽载属补肝。(青入肝。)与龟载属补肾(黑入肾。)

  各别。然究皆属除热削肝之品。(介虫皆属阴寒。故能除热。)非真滋肝药也。凡厥阴血分积热。

  而见劳嗽骨蒸。寒热往来。温疟疟母。及腰腹胁坚。血瘕痔核。经阻产难。疡痈疮肿。惊痫斑痘等症。服此咸平。能以消除。(诸症皆就阴虚邪入而论。故用鳖甲入阴除热散结。)若肝虚无热。切忌。鳖以七肋九肋者佳。以其得阳之数耳!其用必取乎肋。以肋属肝故耳。但食品中惟鳖叵测。如三足两头。并项强腹赤。皆有大毒。能以杀人。不可不慎。

  上编\卷五血剂

  温血

  人身气以卫外。血以营内。有气以统血。则血始能灌溉一身。而凡目得藉血以视。耳得藉血以听。手得藉血以摄。掌得藉血以握。足得藉血以步者。靡不本其气之所运。有血以附气。

  则气始能升降出入。而凡伎巧能强。治节能出。水谷能腐。谋虑能断。二便能通。万事能应者。靡不本其血之所至。此有血不可无气以统。而有气不可无血以附也。第血有盛于气。则血泣而不流。故有必用温暖之药以行之。气胜于血。则血燥而不通。故有必赖清凉之药以行之。若使气血并胜。挟有积热。而致瘀块不消。根深蒂固。经年累月不愈者。则又不得不赖破气损血之药以下。俾气血无乖。而病自可以愈。又按血盛于气。则气失其所司。而血愈寒愈滞。故凡用药治血。必得其气稍浓以为之主。而凡味浓气薄之品。自不得以相兼。如血有凝于肝。症见恶寒战栗。其可不用肉桂以治乎?风郁血闭。其可不用川芎以治乎?肌肤灼热。吐衄肠风。其可不用荆芥以治乎?经闭不通。其可不用苍耳子以治乎?阴肿崩瘕。其可不用海螵蛸以治乎。目翳不散。其可不用谷精草兔屎以治乎?风痹乳阻。其可不用王不留行以治乎?恶露不净。其可不用大小蓟以治乎?血晕血滞。其可不用沙糖以治乎?此肝经血滞之当温也。若使肝经血滞。而更见有脾气不运。则伏龙肝似不能离。肌肉不生。则白蜡似不能舍。水肿症瘕。则泽兰似不能却。蛊毒恶气。则百草霜似不能去。子肿不消。则天仙藤似不能别。胃滞不通。则韭菜汁似不可废。血脉不通。周身痛痹。则酒酿似不能除。肌肉不生。目翳不开。则炉甘石似不能少。血脱不固。溃疡肉消。则赤石脂似不能削。是症有兼脾胃如此。且或见有心腹卒痛。则延胡索不得不用。神气不畅。则安息香不得不急。骨碎血瘀。则骨碎补不得不进。是症有兼心肺者又如此矣。若于肝经血滞。而更见有鼻衄血脱之不得不用乌墨以止。筋骨血瘀之不得不用续断以通。肺痿血痢之不得不用鸡苏以散。肾寒血瘀之不得不用阳起石以宣。目赤精遗之不得不用白蒺藜以解。督脉不通之不得不用鹿茸以温。瘀块坚硬。 癖 羸之不得不用海狗肾以软。是症有兼肾经者又如此矣。至于心经血滞。而症见有癖冷痛。在书已有桂心可用。见有痈疡痛迫。在书已有乳香可除。凡此止就温血大概。略为分晰。而究其要。则又在临症审脉。分别无差。庶于用药治血之理。自不致有天渊之隔矣。

  上编\卷五血剂

  温血

  (山草)温利下焦血分瘀滞鸡苏(专入肠胃)。即龙脑薄荷也。又名水苏。(生于水旁。)系野生之物。味辛微温。

  功有类于苏薄。但苏薄其性稍凉。水苏其性稍温。苏薄其性主升。水苏其性主降。苏薄多于气分疏散。水苏多于血分温利。故凡肺气上逆。而见头风目眩。与血瘀血热。而见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热等病者。皆当用此宣泄。(太平和剂局方有龙脑薄荷丸。)俾热除血止。而病自可以愈矣。但表疏汗出。其切忌焉。方茎中虚。似苏叶而微长。齿面皱。气甚辛烈。

  上编\卷五血剂

  温血

  (芳草)兰草入气利水除痰 泽兰入肝脾行水和血泽兰(专入肝脾)。苦甘而辛。即今妇人采置发中除垢者是也。玩书所论泽兰。与本经兰草同为一类。其生泽旁。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对节生有细齿。但兰草则茎圆节长。叶光有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