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易读
本草易读
蟾酥丸(蟾酥三百六十三,诸方一。)
梅花点舌丹(没药二百八十五,诸方一。)
一切疼痛不止(山甲三百六十八,验方八。)
本草易读卷二
疹痘部一百零二
痘不出色赤便闭(紫草二十二,验方二。)
痘疮便秘(猪脂三百九十二,验方四。)
痘子稠密(犀角四百,验方一。)
痘疔(紫草二十二,验方四。)
痘疔(雄黄四百三十三,验方十二。)
疹痘胀痛(白芍五十一,验方十一。)
痘毒锁眼(胭脂八十八,诸方一。)
咽中痘疹(牛蒡九十六,验方六。)
狂秘咽塞(牛蒡九十六,验方八。)
痘疹干黑(山楂二百四十八,验方四。)
痘疮黑陷(荷叶二百七十,验方六。)
痘子变黑(山甲三百六十八,验方四。)
痘疹作痒(蜜三百四十五,验方五。)
痘疮作痒(蝉蜕三百五十八,验方二。)
痘后目翳(谷精一百二十六,验方二。)
痘后目障(花粉一百六十九,验方十三。)
痘后目翳(蝉蜕三百五十八,验方七。)
防痘入目(白芥二百二十四,验方五。)
斑疹不快(钩藤一百五十五,验方三。)
痘疮不发(韭菜二百二十,验方五。)
疹痘不出(莱菔二百二十七,验方二十八。)
疹痘不快(芫荽二百三十,验方一。)
诊痘不快(丝瓜二百三十九,验方一。)
痘疹不快(山楂二百四十八,验方三。)
疹痘不发(鸡冠三百八十七,验方三。)
痘出不快(贯众十二,验方七。)
痘疮溃烂(荞麦一百九十九,验方十一。)
痘疮湿烂(黑豆二百零七,验方二十九。)
痘疮烂溃(牛屎三百九十五,验方三。)
痘烂生蛆(柳枝三百零七,验方十五。)
痘后生疮(黄豆二百零八,验方一。)
痘后痈肿(小豆二百零九,验方二十。)
痘后痈肿(绿豆二百一十,验方六。)
痘瘢凸凹(官粉四百二十四,验方二。)
令痘无瘢(牛胶三百九十五,验方十三。)
预解痘毒(绿豆二百一十,诸方一。)
痘不落痂(红糖二百六十六,验方三。)
痘疮疳蚀(蚕茧三百五十一,验方一。)
本草易读卷二
金疮部一百零三
金疮出血(小蓟八十九,验方三。)
金疮出血(紫苏七十六,验方七。)
金疮出血(麦面一百九十七,验方十二。)
金疮出血(蒲黄一百七十七,验方八。)
金疮出血(车前一百十九,验方三。)
金疮出血(白芍五十一,验方十。)
金疮出血(韭菜二百二十,验方十。)
金疮出血(葱二百二十一,验方二十九。)
金疮出血(酸榴二百五十,验方十。)
金疮出血(柳枝三百零七,验方十七。)
金疮出血(石膏四百三十四,验方八。)
金疮出血(牡蛎三百八十二,验方十一。)
刀斧金疮(生姜二百二十八,验方十八。)
金疮(黄蜡三百四十六,验方八。)
金疮(僵蚕三百五十一,验方五。)
刀斧伤(白芨二十四,验方六。)
刀斧伤疮(白芷五十,验方九。)
金疮刀斧(留行一百十七,诸方一。)
一切金疮折伤(南星一百四十,验方一。)
一切金疮折伤(陀僧四百二十五,诸方一。)
金疮肿痛(蔷薇一百六十六,验方六。)
金疮不敛(牡蛎三百八十二,验方三。)
金疮伤湿烂(石膏四百三十四,验方十。)
破伤肠出(大麦一百九十八,验方五。)
金疮作痛(牛膝一百零六,验方九。)
刀疮神药(丝瓜二百三十九,验方十七。)
玉真散,敷一切破伤(白附子一百三十九,诸方一。)
损伤出血(紫苏七十六,验方六。)
破伤出血(灯草一百零四,验方一。)
破伤出血(首乌一百七十四,验方三。)
扇风散(象皮三百九十九,诸方一。)
损伤肿痛烂(黄豆二百零八,验方二。)
本草易读卷二
打跌部一百零四
打跌骨折(白及二十四,验方五。)
折伤血瘀(丹皮五十二,验方二。)
折伤血瘀在腹(寄奴八十三,验方二。)
伤损血瘀胀痛(大黄一百二十八,验方六。)
瘀血内积(大黄一百二十八,验方六。)
打扑肿痛(凤仙一百四十五,验方六。)
折伤肿痛(花粉一百六十九,验方十。)
损伤血瘀(麦麸一百九十七,主治。)
折伤血瘀(麦面一百九十七,验方十四。)
打头青肿(黑豆二百零七,验方二十七。)
坠跌内瘀(黑豆二百零七,验方二十八。)
打扑未破(莱菔二百二十七,验方十七。)
闪拗手足(生姜二百二十八,验方十七。)
磕扑青肿(茄根二百三十六,验方三。)
折伤肿痛(山栀三百十八,验方八。)
打伤青肿(猪肉三百九十二,验方六。)
打伤血瘀(童尿四百零十,验方六。)
打伤肿痛(土豆四百三十八,验方二。)
坠车落马筋骨痛(元胡三十八,验方十四。)
打头肿如卵(当归四十六,验方二十七。)
打扑瘢痕(半夏一百四十二,验方十五。)
筋骨损伤(碎补一百八十二,验方一。)
折损臂足(豆粉二百一十,验方七。)
骨折头破(葱二百二十一,验方二十三。)
内肭脱臼(黍米二百零二,验方四。)
内肭脱臼(南星一百四十,验方十五。)
刺伤中水(韭菜二百二十,验方十一。)
扭闪骨出(蚕砂三百五十二,验方六。)
折伤接骨(土元三百六十一,验方一。)
接骨断(鞋底三百四十二,验方七。)
接骨外敷方(麦面一百九十七,验方二十五。)
打扑损伤(生地一百零五,验方七。)
金疮中风(大蒜二百二十三,验方十。)
破伤中风(槐蛾三百零二,验方八。)
破伤风(牛胶三百九十五,验方七。)
破伤中风(防风三十二,验方五。)
破伤中风(南星一百四十,验方二。)
破伤中风(灵仙一百五十二,验方三。)
金疮中风颈项强(葛根一百七十一,验方一。)
破伤中风(麦面一百九十七,验方十一。)
破伤中风(防风三十二,验方五。)
金疮打跌损伤(防风三十二,验方十一。)
破伤中风(黑豆二百零七,诸方一。)
杖疮青肿(豆腐二百一十三,验方二。)
杖打青肿(酒糟二百十九,验方四。)
杖疮肿痛(锻石四百四十,验方十九。)
临杖预服(土豆四百三十八,验方一。)
杖疮肿痛(大黄一百二十八,验方六。)
杖疮疼(豆粉二百一十,验方八。)
本草易读卷二
内痈部一百零五
肺痈吐脓血(桔梗第五,验方一。)
肺痈吐脓血(元参十八,验方十一。)
肺痈(元参十八,验方十一。)
肺痈不卧(葶苈一百一十八,诸方一。)
肠痈少腹痛肿(大黄一百二十八,诸方十三。)
肠痈内痛(鳖甲三百八十,验方八。)
内痈未成(鸡屎三百八十七,验方三。)
肺痿骨蒸(芦根一百,诸方一。)
本草易读卷二
乳部一百零六
妇人乳痈(丹参二十,验方四。)
乳痈初起(贝母三十九,验方七。)
乳痈初起(白芷五十,验方六。)
乳痈肿毒(紫苏七十六,验方二。)
乳痈初起(玉簪一百四十四,验方一。)
乳痈初起(瓜蒌一百六十八,验方十九。)
乳痈不消(麦面一百九十七,验方十。)
乳痈坚硬(米醋二百十七,验方十九。)
乳痈红肿(公英二百三十三,验方一。)
乳痈初起(柳枝三百零七,验方七。)
乳痈(山甲三百六十八,验方三。)
乳痈(马溺三百九十六,验方一。)
乳疖初起(牛胶三百九十五,验方十一。)
金黄散,敷乳痈(大黄一百二十八,诸方十四。)
吹乳作痈(贝母三十九,验方六。)
吹乳肿痛(半夏一百四十二,验方十四。)
乳胀不消(大麦芽一百九十八,验方一。)
乳胀不通(丝瓜二百三十九,验方十。)
乳岩隐痛(鲫鱼三百七十六,验方六。)
妇人积乳(苍耳九十七,验方二。)
乳中结核(木香五十三,诸方一。)
乳劳坚大(木香五十三,诸方一。)
乳岩痛牵(木香五十三,诸方一。)
乳疽乳发(黄柏二百九十四,验方十六。)
乳汁不下(贝母三十九,验方二。)
因气无乳(留行一百十七,诸方二。)
妇人乳少(胡麻一百九十五,验方六。)
乳汁不通(小豆二百零九,验方十七。)
乳汁不行(故梳三百四十三,验方六。)
乳汁不通(山甲三百六十八,验方二。)
乳汁不下(石膏四百三十四,验方六。)
无乳(猪蹄三百九十二,验方二。)
产后回乳,儿死之故(麦芽一百九十八,验方一。)
两乳忽胀(川芎四十七,验方十。)
乳头破裂(胭脂八十八,验方一。)
内吹。怀孕六七月,乳忽肿痛为内吹(白芷五十,诸方一。又皂角三百零四,验方十八。)
外吹睡中乳子,儿鼻冷气袭乳肿痛为外吹。(白芷五十,诸方一。)
土吹。小儿死后,乳忽肿痛为土吹(白芷五十,诸方一。)
本草易读卷二
丹毒部一百零七
老少火丹(黄芩二十八,验方二。)
五色丹毒(苎根九十二,验方七。)
火丹赤肿(大黄一百二十八,验方三。)
赤游风丹(五味一百五十八,验方一。)
赤游丹毒(麻仁一百九十六,验方十七。)
丹毒如火(小豆二百零九,验方二十二。)
丹毒如火(马苋二百三十二,主治。)
赤从背起(柳枝三百零七,验方九。)
五色游丹(败蒲三百四十四,验方一。)
丹毒(猪肉三百九十二,验方七。)
一切丹毒(蚯蚓三百六十五,验方一。)
丹毒火热(锻石四百四十,验方十八。)
丹毒火热(芒硝四百五十四,验方三。)
本草易读卷二
附:手指疔毒
诸疔初起俱用雄黄散(雄黄四百三十三。)
内服俱用蟾酥丸(蟾酥三百六十三,诸方一。)
蛇头疔起 紫硬痛(蟾酥三百六十三,诸方一。)
天蛇无 肿红痛(雄黄四百三十三,验方十八。)
蛇眼疔生指甲旁蛇背疔生甲根后蛇节中节绕指肿痛蛇腹中节前面肿泥鳅一指通肿痛诸毒溃后俱用琥珀膏(银朱四百三十二,诸方一。)
蜣螂蛀漫肿不红痛生指节(胆矾四百五十九,诸方一。)
本草易读卷三
甘草第一
去赤皮切用。蜜炙补中,生用泻火。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大而紧结者良。
味甘,气平,性缓,无毒。入脾胃二经。和诸药,解百毒;养育二土,培植中州。上行宜头,下行宜梢。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咽喉肿痛,一切疮疡,并宜生用。
生河西山谷积沙山及上郡。枝叶如槐状,结角如相思子。二八月采根。
满家忌之,呕家无用。(按仲景治满家诸症,俱用之,是满家不忌甘草也。)
甘草梢治胸中积热,止茎中疼痛。
阴头生疮,蜜炙频敷。(验方第一。)
代指肿痛,煎汤渍之。(第二。)
阴下湿痒,煎汤常洗。(第三。)
痘疮烦渴,蜜炙,同花粉煎服。(第四。)
一切痈疽,热酒冲,不常服。(第五。)
舌肿塞口,煎汤热漱,频吐。(第六。)
痈疽发背,熬膏服之。(第七。)
口疮发白,同白矾嚼咽。(第八)。
乳痈初起,蜜炙煎服。(第九。)
大人羸瘦,小便煎服。(第十。)
小儿尿血,水煎服。(十一。)
小儿羸瘦,蜜丸黍米大,每汤下二十丸。(十二。)
一切咽痛,水煎服。(十四。)
肺痿多涎,同干姜煎服。(十五。)
小儿热嗽,胆汁浸,蜜丸,薄荷汤下。(十六。)
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炙末、小便调服。(十七。)
下疳溃烂,同黑豆、槐枝、葱根水煎洗之。(十八。)
代指溃烂,同琥珀、血余、轻粉、银朱、花椒、黄蜡、麻油熬膏敷之。(二十。)
复脉汤
炙草 桂枝 人参 生地 阿胶 麻仁 生姜 大枣 麦冬酒水煎服。治脉结代,心动悸者。(诸方第一。)
泻心汤
炙草 大枣 半夏 黄连 黄芩 生姜治心下痞硬,呕烦,雷鸣下利。(第二。)
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治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外热内寒,内拘急,四肢痛,厥利者。
(第三。)
通脉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治下利清谷、厥逆脉欲绝者。下利清谷,外热内寒,汗出而厥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