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


  玉石下品卷第三

  石灰

  锻石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

  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者,取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团末,治金创殊胜。今医家或以腊月黄牛胆,取汁搜和,却内胆中,挂之当风百日,研之更胜草叶者。又败般茹灰,刮取用亦同。又冬灰,生方谷川泽。浣衣黄灰,烧诸蒿藜积聚炼作之。今用灰,多杂薪蒸乃不善。惟桑薪灰,纯者入药绝奇。古方以诸灰杂锻石熬煎,以点疣、痣、黑子等,丹灶亦用之。又锻铁灶中灰,主坚积,古方二车丸用之。

  灶中对釜月下黄土,名伏龙肝。灶额上墨,名百草霜,并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铛下墨、梁上尘,并主金创。屋尘煤,治齿断肿出血。东壁土,主下部疮、脱肛,皆医家常用,故并见此。伤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三物,同合诸药,盖其功用亦相近矣。

  玉石下品卷第三

  伏龙肝

  伏龙肝,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铛墨

  铛墨,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东壁土

  东壁土,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梁上尘

  梁上尘,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冬灰

  冬灰,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灶灰

  灶灰,文具锻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砂

  砂出西戎,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夹砂石,用之须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气砂。此药近出唐世,而方书着古人单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黄、马牙硝辈合饵者,不知方出何时,殊非古法。此本攻积聚之物,热而有毒,多食腐坏人肠胃,生用又能化人心为血,固非平居可饵者,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当盐食之无害,盖积习之久。若魏武啖野葛不毒之义也。又名北庭砂,又名狄盐。《本经》云柔金银,可为焊药。今人作焊药,乃用鹏砂,鹏砂出于南海,性温、平。今医家治咽喉,最为要切,其状甚光莹,亦有极大块者,诸方亦稀用。

  玉石下品卷第三

  蓬砂

  蓬砂文具 砂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姜石

  姜石生土石间,齐州历城来者良,所在亦有,今惟出齐州。其状如姜,有五种,用色白者,以烂而不碜者好。采无时。崔氏疗丁肿,单用白姜石末,和鸡子清敷之,丁自出。乳痈涂之亦善。大凡石类,多主痈疽,北齐马嗣明医杨遵彦背疮,取粗理黄石如鹅卵大,猛烈火烧令赤,内酽醋中,因有屑落醋里,频烧淬石,至尽,取屑曝干,捣筛和醋涂之,立愈。刘禹锡谓之炼石法:用之敷疮肿无不愈者。世人又传麦饭石,亦治发背疮。麦饭石者,粗黄白,类麦饭,曾作磨 者尤佳。中岳山人吕子华方云: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烧赤,投米醋中之,良久,又烧如此十遍,鹿角一具,连脑骨者,二、三寸截之,炭火烧令烟出即止,白蔹末与石末等分,鹿角倍之,三物同捣筛,令精细,取三年米醋,于铛中煎如鱼眼沸即下,前药调和,令如寒食饧,以篦敷于肿上,惟留肿头如指面,勿令有药,使热气得泄,如未有肿脓,即当内消,若已作头,即撮令小。其病久,得此膏,直至肌肉烂落出筋骨者,即于细布上涂之,贴于疮上,干即易之。但中隔不穴者,即无不瘥。其疮肿时,切禁手触,其效极神异。此方孙思邈《千金月令》已有之,与此大同小异,但此本论说稍备耳。又水中圆石,治背上忽肿,渐如 子,不识名者,以水中圆石一、两碗,烧令极热,泻入清水中,沸定后,洗肿处立瘥。

  玉石下品卷第三

  麦饭石

  麦饭石,文具姜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自然铜

  自然铜生邕州山岩中出铜处,今信州、火山军皆有之,于铜坑中及石间采之。方圆不定,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今信州出一种如乱铜丝状,云在铜矿中,山气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银如老翁须之类,入药最好。火山军者,颗块如铜,而坚重如石,医家谓之 石,用之力薄。采无时,今南方医者说:自然铜有两、三体:一体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缀,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烂如黄金、 石,最上;一体成块,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体如姜、铁矢之类。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铜坑中,击之易碎,有黄赤,有青黑者,炼之乃成铜也。据如此说,虽分析颇精,而未见似乱丝者耳。又云:今市人多以 石为自然铜,烧之皆成青焰,如硫黄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种:一种有壳如禹余粮,击破其中光明如鉴,色黄类 石也;一种青黄而有墙壁,或纹如束针;一种碎理如团砂者,皆光明如铜,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烧之皆成烟焰,顷刻都尽。今药家多误以此为自然铜,市中所货往往是此。自然铜用多须 ,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

  玉石下品卷第三

  石燕

  石燕山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雨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采无时。

  玉石下品卷第三

  砒霜

  砒霜旧不着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块甚有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竟珍之,市之不啻金价。古服食方中亦或用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肆所蓄片如细屑,亦夹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

  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浆饮之,乃无也。

  玉石下品卷第三

  不灰木

  不灰木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青白如烂木,烧之不燃,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亦名无灰木。采无时。今处州山中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家多取以饰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然与不灰木相类,故附之。

  玉石下品卷第三

  金星石

  金星石生并州、濠州,寒,无毒。主脾、肺壅毒及肺损出血,嗽血,下热涎,解众毒。又有一种银星石,体性亦相似。采无时。

  玉石下品卷第三

  银星石

  银星石,文具金星石条下。

  玉石下品卷第三

  井泉石

  井泉石生深州城西二十里剧家村地泉内,深一丈许。其石如土色,圆方长短大小不等,内实外圆,作层重叠相交。其性大寒,无毒,解心脏热结,消去肿毒,及疗小儿热疳。不拘时月采之。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赤箭

  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

  其苗独茎如箭杆,叶生其端,四月开花,秆、叶俱赤,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曝则枯萎。

  其根大类天门冬,惟无心脉耳。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为卫,似芋。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干。今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谨按此草,有风不动,无风则自摇。《抱朴子》云:按仙方中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如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

  然则赤箭之异,陶隐居已云,此亦非俗所见。菟丝之下有伏菟,亦不复闻有见者,殆其种类中时有神异者,乃如此耳。又陶、苏皆云:赤箭是芝类,而上有六芝条,五芝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者,紫芝生高夏山谷。苏云: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邪?今山中虽时复有之,而人莫能识其真,医家绝无用者,故州郡亦无图上,盖祥异之物,非世常有,但附其说于此耳。凡采药时月,皆先据《本经》,而后着。今土俗所宜。且赤箭《本经》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时月,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着,故但从今法。其他药有相类者,亦同此比。又按序例云:凡采药,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据此文意,采根者,须晚秋以后,初春以前,欲其苗梗枯落,至未萌芽时,气味正完,乃可采耳。然其他药类,生长及枯死有早晚,采之自随其时,不必拘以春、秋也。下又云: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所熟,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是其义也,他亦同此比。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六芝

  六芝,文具赤箭条下。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天门冬

  天门冬生奉高山谷,今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白花,亦有黄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长二、三寸,大者为胜,颇与百部根相类,然圆实而长,一、二十枚同撮。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间,曝干。停留久仍湿润,入药时,重炕焙令燥。洛中出者,叶大秆粗,殊不相类。岭南者无花,余无它异。谨按天门冬别名,《尔雅》谓之蘼(亡彼切),一名 (极闸同)冬。《山海经》云:条谷之山,其草多芍药、 冬是也。《抱朴子》及《神仙服食方》云:天门冬,一名颠棘。在东岳名淫羊藿,在中岳名天门冬,在西岳名管松,在北岳名无不愈,在南岳名百部,在京陆山阜名颠棘,虽处处皆有,其名各异,其实一也。在北岳地阴者尤佳,欲服之,细切,阴干,捣下筛,酒调三钱匕,日五、六进之,二百日知,可以强筋髓,驻颜色,与炼成松脂同蜜丸益善。服者不可食鲤鱼,此方以颠棘为别名。

  而张茂先以为异类。《博物志》云:天门冬茎间有刺,而叶滑者曰 休,一名颠棘,根以浣缣素令白。越人名为浣草,似天门冬而非也。凡服此,先试浣衣如法者,便非天门冬。若如所说,则有刺而叶滑,便不中服。然今所有,往往是此类,用者须详之。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麦门冬

  麦门冬生亟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间久废处,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 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粗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或云吴地者尤胜。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亦堪单作煎饵之。取新根去心,捣熟,绞取汁,和白蜜,银器中重汤煮,搅不停手,候如饴乃成,酒化温服之。治中益心,悦颜色,安神,益气,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又主金石药发。麦门冬去心六两,人参四两,甘草二两炙,三物下筛,蜜丸如梧子,日再饮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于野人处得,神验不可言,用上元板桥麦门冬鲜肥者二大两,宣州黄连九节者二大两,去两头尖三、五节,小刀子条理,去皮毛了净,吹去尘,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捣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麦门冬,经宿,然后去心,即于臼中捣烂,即内黄连末臼中,和捣,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食后饮下五十丸,日再,但服两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药,每一服一百五十丸,每二日服一百二十丸,第三日一百丸,每四日八十丸,第五日依本服丸。若欲合药,先看天气晴明,其夜方浸药,切须净处,禁妇人、鸡犬见知,如似可,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讫觉虚,即取白羊头一枚,净去毛,洗了,以水三大斗,煮令烂,去头,取汁可一斗以来,细细服之,亦不着盐,不过三剂平复。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术

  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秆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干。干湿并通用,今八月采之,服食家多单饵之。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旦日水调服,晚再进,久久弥佳。又 取生术,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饴糖,酒调饮之更善。今茅山所制术,煎是此法也。陶隐居云:昔者刘涓子 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今传其法,乃是膏煎,恐非真耳。谨按术有二种:《尔雅》云:术,山蓟,杨抱(音孚)释曰:蓟。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名术。陶注本草云: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抱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抱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