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
根叶除伤寒时气瘟病头痛壮热脉盛生捣绞汁服三四升瘥及治卒吐血痔血妇人患腰痛取向东根
一把捣汁服之又治喉中似物吞吐不出腹胀羸瘦亦取根汁服蛊立出○治卒中蛊毒下血如鸡肝昼
夜不绝脏腑败坏待死以叶蜜安病患席下勿令知觉使病者自呼蛊主姓名瘥【合治】 荷根二两
研绞取汁合酒一大盏和匀不计时温服半钱治风冷失声咽喉不利○根合酒渍半日含漱其汁治喉
中及口舌生疮烂○根细切煎取二升空心人酒调服治妇人月信滞涩【禁】多食损药势又不利脚
【解】杀蛊毒(赝)革牛草为伪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木
无毒附子 植生
紫苏主下气除寒中○子尤良(名医所录)【名】桂荏【苗】(图经曰)苏乃紫苏也苗高二
三
尺茎方叶圆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俱堪入药用之尔雅谓苏为桂荏盖以其味辛而形
类荏乃名之然苏有数种有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白苏亦是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
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故名鱼 生山石间者又名山鱼苏也(陶隐居云)叶下紫色而
气
甚香者入药最佳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地】(图经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
有
之(道地)吴中者佳【时】(生)春生苗(采)夏取茎叶秋取实【收】晒干【用】茎叶子【色】
紫
【味】辛【性】温散【气】气浓味薄阳也【臭】香【主】解肌发表开胃下食【制】去根锉碎
用【治】(疗)(图经曰)茎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饭尤胜单用茎去节能宣通风毒鸡瘕(药性论云)
子
除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研汁煮粥良(日华子云)除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一切冷气
脚
气通大小肠○子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嗽润心肺消痰气
(孟诜云)除寒热(衍义曰)子定肺气喘急(补)(图经曰)子常食之令人肥健肥白身香(日
华子云)
子补虚劳【合治】子合橘皮服能下气○子合高良姜橘皮等分蜜丸空心下十丸治一切宿冷气及
脚湿风○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纳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祛风顺气利肠○子一升熬杵
为末合酒服方寸匕日再服治梦遗失精○紫苏不限多少于大锅内水煎令干后去滓熬膏以赤小豆
炒熟杵末调煎为丸如梧子大合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治失血常服瘥○紫苏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
汁以苏子汁煮粳米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治香港脚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践地者【禁】
紫苏汤多饮无益人脾胃寒者饮之多滑泄【解】蟹毒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木
无毒 植生
水苏(出神农本经)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以上朱
字
神农本经)主吐血衄血血崩(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鸡苏 劳祖 芥 (音祖) 芥苴
(七余
切)【苗】(图经曰)水苏乃鸡苏也此种多生水岸傍苗似旋复两叶相当大香馥花生节间紫白色
青济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荠 吴会谓之鸡苏南人多以作菜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谓鸡苏
水苏是两种陈藏器谓荠苎自是一物非水苏水苏叶有雁齿及有香薷气辛荠苎叶上有毛稍长气臭
为异(蜀本云)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紫白色味辛而香者即水苏也(衍义曰)水苏气味
与紫
苏不同辛而不和然亦如苏但面不紫及周遭槎牙和雁齿而香少也【地】(图经曰)生九真池泽
及
江北甚多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六月七月【收】晒干【用】茎叶【色】青白
【味】
辛
经曰)水苏作菜除诸气疾及脚肿石荠苎去风血冷气并疮疥痔漏并煮汁服(日华子云)鸡苏治
肺
痿崩中带下血痢产后中风及血不止并头风目眩并服之瘥(孟诜云)水苏熟捣生叶绵裹塞耳聋
及
烧作灰淋汁或煮汁洗头令发香白屑不生(别录云)茎叶煎取汁饮疗妇人漏下【合治】生鸡苏
五
合合香豉二协议杵研搓如枣核大纳鼻中治衄不止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 植生
香薷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名医所录)【名】香茸 香 香戎 石香柔【苗】(图经
曰)香薷似白苏而叶更细一作香 俗呼香戎又一种石上生者茎叶更细而辛香弥甚用之尤佳今
人谓之石香薷也(衍义曰)叶如茵陈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
香
气暑月亦可作菜蔬食之治暑气不可阙者也【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诸
山岩石间皆有之(道地)江西新定新安者佳【时】(生)二月生苗(采)八月十月中采【收】
晒干
【用】茎叶穗【质】类白苏而叶细【色】黄绿【味】辛【性】微温【气】气之浓者阳也【臭】
香【主】消暑气止霍乱【制】去根茎叶锉细用勿令犯火【治】(疗)(陶隐居云)作煎除水肿
(日
华子云)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孟诜云)干末止鼻衄水服之(别录云)水病洪肿气胀不消
食取
干者五十斤湿者亦得锉纳釜中水浸之出香薷上数寸煮使气尽去滓沉清之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
大一服五丸三日稍加之以小便利为度○石香薷苗茎花实俱调中温胃疗霍乱吐泻又口臭取一把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疗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煮汁服一盏日三次愈【合治】合蓼同切煮
饮疗霍乱转筋转加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陈香薷浓煮汁少许合脂和胡粉敷小儿白秃疮发不生
汁出渗痛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 丛生
薄荷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
大解劳乏(名医所录)【名】龙脑薄荷 新罗菝 石薄荷 连连钱草 新罗薄荷 吴菝
胡
菝(莆达切) (火个切)【苗】(图经曰)春生苗叶似荏而尖长至夏茂盛其根经冬不死与
胡薄
荷相类但味少甘为别浙人多以作茶饮之俗呼新罗薄荷天宝方云连连钱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
石上叶微小至冬而紫色不闻有别功用惟二种龙脑薄荷于苏州郡学前产之盖彼达势似龙其地居
龙脑之分得禀地脉灵异故其气味功力倍于他所谓之龙脑薄荷非此则皆劣矣【地】(图经曰)
旧
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浙处处有之(道地)出南京岳州及苏州郡学前者为佳【时】(生)春生苗
(采)
夏秋取【收】曝干【用】茎叶【质】类荏而叶尖长【色】青绿【味】辛苦【性】温【气】气
味俱薄阳中之阴【臭】香【行】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络【治】(疗)(图经曰)伤风头脑风
通
关格及小儿风涎(药性论云)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日华子云)中风失音吐痰及
头风
等(陈士良云)除阴阳毒伤寒头痛及风气壅并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衍义曰)去小儿惊风壮
热及
治骨蒸劳热(食疗云)去心脏风热杵汁服(别录云)蜂螫 茎贴之【禁】新病瘥人勿食食之
令人
虚汗不止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走
无毒 蔓生
葫芦主消水肿益气(今补)【苗】谨按葫芦三月生苗蔓延篱垣及屋上其叶似瓠叶五六月
开
白花结实如瓜而大嫩时甘者作茹苦者不堪啖经霜则枯取以为器又有一种小者名瓢即瓠瓜也亦
有甘苦二种然苗叶相似但实形有异尔【地】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秋取实【用】
实
【色】白【味】甘【性】平【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朽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 丛生
甘露子利五脏下气清神(今补)【名】滴露地蚕【苗】谨按甘露子茎高尺余而方枝叶两
两
相对如薄荷有毛七八月茎端作穗如水苏开紫花其根即甘露子也世人作菜食之稀入药用其形如
蚕故又呼为地蚕也【地】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十月取根【用】根【质】形似
蚕【色】
白【味】甘【性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植生
蘑菇动气发病不可多食(今补)【苗】谨按蘑菇乃蕈之属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轻脆其色
黄
白五六月多生湿处今入诸汤中食之味甚鲜美但不可多食由其动气而发病故也【地】出河南今
北地亦有之【时】(生)无时(采)无时【收】晒干【色】黄白【味】甘【性】寒【气】气
之薄
者阳中之阴【臭】香【反】酒【制】初采得与米饭同炒如饭黑者有毒食之即死【解】中蘑菇
毒以生绿豆和水研浓汁饮之遂解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 植生
香菜与诸菜同食气味香辟腥(今补)【苗】谨按香菜至春宿根分莳而生苗高尺许茎方色
紫
叶似薄荷叶而小今人采叶入诸羹中由其味香以辟腥气但不闻入药用之【地】北地多产之【时】
(
阴
【
臭】香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走
无毒 蔓生
薇菜益气润肌清神强志(今补)【苗】谨按薇乃菜之微者即今之野豌豆也其苗蔓生茎叶
皆
似小豆而味亦相似蜀人谓之巢菜昔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也【地】生山野处处有之【时】(生)
春生苗(采)嫩时取【用】茎叶【色】青绿【味】甘【性】平【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
香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丛生
天花食之有毒与蘑菇稍相似(今补)【名】天花菜【苗】谨按此种如蕈生于山谷其苗高
五
六寸大小不等上有碎瓣如木耳而黄色数十瓣攒生一本采之以形似松花大而气足者佳亦谓之天
花菜世人惟作菜品食之未闻入药用也【地】生五台山谷【时】(生)无时(采)无时【收】
晒干
【用】大而气足者佳【质】类鸡冠花而多瓣【色】黄白【味】甘【性】平【气】气之薄者阳
中之阴【臭】香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 丛生
胡萝卜主下气调利肠胃(今补)【苗】谨按胡萝卜乃世之常食菜品也然与莱菔相类固非
一
种今圃人五月布种生苗高尺许叶似胡荽叶而大其根色黄头大尾锐至霜后采之味甘美值冬覆养
至春末茎端作丛开淡白花结实如小茴香也【地】处处有之【时】(生)夏生苗(采)九月取
根【用】
根【色】黄【味】甘【性】平【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草
无毒附五心菜 丛生
秦荻梨主心腹冷胀下气消食(名医所录)【苗】(孟诜云)秦荻梨于生菜中最香美人所啖
者
甚破气之物也一种五辛菜味辛温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消食下气荆楚岁时记亦作
此说热病后勿食食之损目【地】(图经曰)生下湿地所在有之【味】辛【性】温【气】气之
浓
者
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
菜之走
蔓生
醍醐菜治伤中崩绝及月水不利并捣汁和酒空心服(名医所录)【苗】(雷公曰)形似牛皮
其
蔓掏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顶者是也【臭】香【制】(雷公曰)采得去根以苦竹刀细切入砂盆中
研
如膏用生稀绢裹 取汁出暖饮【合治】醍醐杵汁合酒煎沸空心服一盏治伤中崩绝○叶绞汁合
酒煎服一盏治月水不利
卷之三十九
一种陈藏器余
翘摇味辛平无毒主破血止血生肌亦充生菜食之又主五种黄病绞汁服之生平泽紫花蔓生如
劳豆诗义疏云苕饶幽州人谓之翘饶尔雅云柱天摇车也○食疗(疗五种黄病生捣汁服一升日二
瘥甚益人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煮熟吃佳若生吃令人吐水)
卷之四十菜部下品
菜之走
有毒 蔓生
苦瓠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神农本经)【苗】谨按苦瓠二月布种三月生苗蔓
延
于地茎叶都似葫芦青绿色而有毛四月开白花结实初大如指五月方熟长者尺余头尾相似人采其
苦者入药甜者作菜食之考之唐本注云瓠与冬瓜瓠 此三物苗叶相似而实形有异瓠味皆甜其有
苦者是也【地】(图经曰)生晋地川泽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夏取实【收】曝
干【用】
肉及瓤【色】白【味】苦【性】寒泄【气】味浓于气阴也【臭】腥【主】消水肿【治】(疗)
(唐本注云)苦瓠瓤消水肿石淋吐呀(虚牙切张口貌)嗽囊结疰蛊痰饮又煮汁渍阴疗小便不
通○
甜瓠 通利水道止渴消热(药性论云)苦瓠瓤消水浮肿面目肢节肿胀下利大消气疾(日华子
云)
瓠除烦止渴及心热利小肠润心肺疗吐蛔虫(陈藏器云)苦瓠煎汁取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寒鼻塞
黄
疸及取一枚破开口以水煮搅取汁滴鼻中主急黄又取未破者煮令热解开熨小儿闪癖(孟诜云)
止
消渴及恶疮(别录云)疗鼠 用瓠花曝干为末敷之又除卒患肿满者曾有人忽脚跌肿渐上至膝
足
不可践地渐加大水头面遍身大肿胀满者用苦瓠白瓤实捻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二沸空心服七枚
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忌口味用苦瓠须无靥翳细理妍净不尔有毒又
黄胆以瓠子白瓤子熬令黄捣为末每服半钱匕日一服十日愈用瓠数有吐者当先详之中蛊毒吐血
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合治】七月七日取苦瓠瓤白绞取汁
一合合酢一升古钱七文和渍微火煎之减半以沫纳眼 中治眼暗【解】服之过分令人吐利不止
者宜以黍穣灰汁解之解丹石毒【忌】患香港脚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卷之四十菜部下品
菜之走
有毒 丛生
葫主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瓦斯独子者亦佳归五脏久食伤人损目明(名医所录)【名】大
蒜
【苗】谨按葫乃大蒜也八月布种于熟地数日生叶如蒲而短软经冬不凋至三四月抽苗长尺余人
以淹藏食之花生茎端结实作瓣亦似葫状而极小亦可种之其近根者俗呼为蒜头有六七瓣惟独头
者入药为胜【地】(图经曰)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皆有之【时】(生)春生新叶(采)五月
五日
取【收】晒干【用】独根子者佳【色】白【味】辛【性】温【气】气之浓者阳也【臭】臭【主】
除邪辟秽温中消食【治】(疗)(图经曰)发背及痈疽恶疮肿核等若初觉皮肉间有异知是必作
疮
者切大蒜如铜钱浓片安肿处灸之不计壮数其人被苦初觉痛者以痛定为准初不觉痛者灸至极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