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汇精要


海苏【苗】(图经曰)叶圆如钱茎细而劲五月开花蔓延溪涧之侧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之地钱草
(衍

义曰)此草今南方多生阴湿地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洁微尖为异尔今人亦谓之连钱草盖取其象
也【地】(图经曰)生荆州川谷及咸阳临淄济阳郡湿地池泽今处处有之【时】(生)春生苗(采)
八月九月取苗叶【收】阴干【用】苗叶花【质】类水荇光洁而微尖【色】青【味】苦【性】
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热肿丹毒【治】(疗)(唐本注云)除暴热小儿丹毒

热腹内热结捣绞汁服(药性论云)治瘰 鼠漏寒热时节来往(衍义曰)治一切热毒痈疽捣末
水调
敷之【合治】合盐 贴肿毒并风疹疥癣○花捣末方寸匕合醋服疗女子小腹中痛月经初来
腰中切痛连脊间如刀锥所刺忍不堪者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白前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名医所录)【名】石蓝【苗】(图经曰)苗似细辛而大色白易

亦有叶似柳或似芫花苗者并高尺许生洲渚砂碛之上根白长于细辛亦似牛膝白薇辈今用蔓生者
味苦非真也【地】(图经曰)生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道地)越州舒州【时】(生)春生苗
(采)
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粗脆者为好【质】类牛膝而白【色】白【味】甘【性】微
温缓(蜀本云)微寒【气】气薄味浓阳中之阴【主】保肺气止咳嗽【助】得温药相佐使为良
【制】
(雷公云)凡使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后漉出去头须焙干任入药中用【治】(疗)(陶隐居云)

气嗽(唐本注云)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者(日华子云)疗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合治】以二

合紫菀半夏各三两大戟七合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分三服疗久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不得卧
常作水鸡声者服此禁食羊肉饧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植生
荠 主解百药毒(名医所录)【名】 【苗】(图经曰)春生苗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
似桔梗但无心为异润州尤多人家收以为果菜或作脯啖之味甚甘美(陶隐居云)绝能杀毒以其

毒药共处而毒皆自然歇不止入方家用也【地】(图经曰)生川蜀江浙皆有之(道地)润州蜀

【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质】类桔梗而无心【色】黄
白【味】
甘【性】寒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腥【主】热狂温疾【治】(疗)(日华子云)杀
虫毒蛇蛊咬 毒箭(别录云)蒸作羹粥食之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捣烂敷疔肿【解】煮水服解

食钩吻叶毒○汁解五石毒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蔓生
白药主金疮生肌(名医所录)【名】白药子 栝蒌(实名)【苗】(图经曰)三月生苗似
苦苣
叶四月而赤茎长似葫芦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其根皮黄肉白江西出者叶似乌臼子如绿豆至八
月其子变成赤色【地】(图经曰)出原州今夔州江西岭南亦有之(道地)兴元府临江军洪州
施州
【时】(生)春生苗(采)九月取根【收】曝干【用】根【质】类栝蒌根【色】皮黄肉白【味】
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朽【主】消肿毒【制】洗净细锉用【治】(疗)(图
经曰)主诸疮痈肿不散(唐本注云)治刀斧折伤能止血痛(药性论云)治喉中热塞噎痹不通
胸中
隘塞咽中常痛肿胀(日华子云)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闭○苗茎消恶疮疥癣风瘙【合治】合

猪尾洗去粗皮为末酒服疗心气痛解热毒○末合鸡子清调摊贴脐下护妊娠伤寒恐动胎【解】野
葛生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木
无毒 植生
荭(音红)草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名医所录)【名】鸿KT (音缬) 游龙【苗】(图
经曰)
此即水红花也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其枝杆 屈着土处有根如龙诗所谓隰有游龙是也陆机
云一名马蓼本经云似马蓼而大若然马蓼自是一种也【地】(图经曰)旧不载所出州土今生水

及所在下湿地多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取实【收】阴干【用】茎实根【质】类
马蓼
而大【色】红【味】咸【性】微寒软【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臭】香【主】明眼目消疮毒
【治】(疗)(陶隐居云)作汤洗除香港脚(陈藏器云)消水气恶疮肿作汤洗之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香附子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名医所录)【名】莎草根 (音号) 侯
莎雀头香 缇(实名)【苗】(图经曰)苗茎叶都似三棱根如枣许周匝多毛交州者最大为胜

近道生者苗叶似薤而瘦其子若麦门冬附根而生如山茱萸大至秋坚实因附根生而有香气故谓之
香附子凡血气药中必用之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乃妇人之仙药也【地】(图
经曰)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澧州交州者最胜【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
下子【收】

】散郁快气【制】(图经曰)凡采得后阴干于石臼中捣碎去毛醋煮或童便浸炒黑能止血【治】
(疗)(唐本注云)大下气除胸中热(汤液本草云)治崩漏又能逐去凝血【合治】合苍术抚
芎解诸
郁○香附子一斤醋浸一日用瓦铫慢火煮令醋尽漉出切片焙干为末合艾叶末四两当归末三两以
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治妇人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晕恶心崩漏带下便
血症瘕并宜服之【忌】铁器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水香棱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
常有忧愁心忪少气(名医所录)【名】水莎 草附子 地赖根 续根草 莎结 水巴戟 三

草【苗】(图经曰)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名水莎陇西谓之地赖根蜀郡名

根草又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者是也功状与香附子颇相类但味差耳○谨按
此种苗叶似莎草长而有棱故名三棱草根若附子谓之草附子图经以此与香附子功状相类考之出
产不同实非一种析之庶不互用【地】(图经曰)生博平郡池泽中及河南淮南陇西蜀郡涪都今

在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春取苗及花入冬取根【收】阴干【用】苗及根【色】苗
青根
紫【味】辛【性】微寒涩【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治】(疗)(图经曰)苗二十斤

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浴之令汗出五六度治肺中风及肤瘙痒即止每载四时常用则瘾疹风
永瘥【合治】根二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盛贮于三斗无灰清酒中近暖处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冬十
月浸七日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治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
乐兼心忪者若不饮酒以根十两合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末蜜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心
用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木
无毒 植生
荜澄茄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名医所录)【名】

陵茄子【苗】(图经曰)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地】(图经曰)

佛誓国(道地)广州【时】(生)春夏生叶(采)八月九月取实【用】实【质】类蔓荆子有
柄而蒂
圆【色】黑【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胃寒霍乱肾气膀胱冷【制】


痛(海
药云)主心腹卒痛痰癖冷气【合治】合高良姜各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余沸入醋少许
搅匀和滓服之治伤寒咳逆日夜不定者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胡黄连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名医
所录)【名】割孤 露泽【苗】(图经曰)苗若夏枯草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根头似乌觜心黑
外黄折之肉似 鹆眼者小儿药中多用之【地】(图经曰)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唐

云)出波斯国海畔陆地(道地)广州【时】(生)春生苗(采)八月上旬取根又不拘时月取
之【用】
根折之尘出如烟者为真【质】类宣黄连而粗大【色】黑黄【味】苦【性】平寒泄【气】气薄
味浓阴中之阳【臭】香【主】骨蒸疳热【反】恶菊花玄参白藓皮【制】锉碎用【治】(疗)(唐
本注云)治骨蒸劳热三消五痔并冷热泄痢及妇人胎蒸虚惊大人五心烦热(补)(唐本注云)
补肝
胆明目益颜色浓肠胃【合治】合人乳汁浸点目甚良○合柴胡等分为末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二
丸以酒少许水五分化开重汤煮二十沸食后服之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忌】与猪肉同食令人漏
精【解】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附水中苔 丽生
船底苔治鼻洪吐血淋疾以炙甘草并豉汁浓煎汤旋呷又主五淋取一团鸭子大煮服之○水中
细苔主天行病心闷捣绞汁服(名医所录)【苗】谨按旧船之底浸渍日久得水土之气积袭而生

【时】(生)无时(采)无时【收】阴干【用】苔【色】青绿【味】淡【性】冷泄【气】气
之薄
者阳中之阴【主】诸淋【治】(疗)(别录云)治乳石发动小便淋涩不通心神闷乱者以船度苔

半鸡子大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水中苔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捣末
敷之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红豆蔻主肠虚水泻心腹搅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名医所录)【苗】(图经曰)其苗如芦

一二尺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其结实如豆而红即高良姜子也【地】(图经曰)出

海诸国【时】(生)春生苗(采)秋取实【收】曝干【用】实【质】类益智而赤小【色】红
【味】
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冷气腹痛【治】(疗)(药性论云)消瘴雾

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禁】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饮食【解】酒毒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莳萝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两肋痞满(名医所录)【名】慈谋勒【苗】(图经曰)
三月四月生苗花实大类蛇床而香辛今人多以和五味不闻入药用善滋食味多食无损若与阿魏同
合夺其味耳【地】(图经曰)出佛誓国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六月七
月取
实【收】曝干【用】实【质】类马芹子而轻【色】青褐【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
阳也【臭】香【主】健脾开胃气【制】水洗微炒用【治】(疗)(日华子云)温肠治肾气(别

云)治膈气消食温胃(补)(日华子云)益水脏壮筋骨【解】杀鱼肉毒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丽生
艾 香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名医所录)【地】(广志云)出西国及剽国似细艾又有松

皮绿衣亦名艾 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也【时】(生)无时(采)
无时
【收】阴干【用】绿衣【质】类青苔【色】青【味】甘【性】温【气】气之浓者阳也【臭】
香【主】辟瘟疫去恶气【治】(疗)(陈藏器云)除癣辟疰(别录云)治伤寒五泄心腹注气下
寸白
虫止肠鸣【合治】合蜂窠浴香港脚甚良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丛生
甘松香主恶气卒心腹痛满兼用合诸香(名医所录)【苗】(图经曰)丛生叶细如茅草根极

密作汤浴令人体香【地】(图经曰)出姑臧山野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别录云)出源州
凉州
(道地)文州【时】(生)春生苗(采)八月取根茎【收】曝干【用】根茎【质】类茅草紫
而繁密
【色】紫黑【味】甘【性】温缓【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消胀下气【助】得白芷
附子良【制】水洗去土【治】(疗)(日华子云)治腹胀下气(广志云)去黑皮 黯风疳齿
野鸡痔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附地衣 丽生
垣衣主黄胆心烦咳逆血气暴热在肠胃金疮内塞久服补中益气长肌好颜色(名医所录)
【名】垣嬴 天韭 鼠韭【苗】(图经曰)垣衣生古垣墙背阴处青苔衣是也其石上生者名昔

屋上生者名屋游形疗略同以具下品又地衣冷微毒即阴地苔藓日晒起者也【时】(生)无时(采)
三月三日【收】阴干【用】苔【质】类土马鬃【色】青绿【味】酸【性】微寒收【气】味浓
于气阴也【臭】腥【主】暴风口噤【制】洗去土【治】合生油调敷马反花疮○地衣合人垢腻
为丸服七粒治卒心痛中恶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丽生
陟厘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名医所录)【名】石发【苗】(图经曰)陟厘即

发也生于水中石上如毛而青黄似苔而粗涩古人取以作纸谓之苔纸作脯谓之苔脯盖可啖也(别
录云)生于水石上者名陟厘浮于水中者乃苔尔二物俱产水中然水苔性冷陟厘甘温为异也【地】
(图经曰)生江南池泽【时】(生)春生(采)无时【收】阴干【用】苔水中石上者为好【质】


水苔
(疗)(图经曰)治虚冷下痢(衍义曰)止渴疾【忌】食盐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草
无毒 水生
干苔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之又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又发诸疮疥下
一切丹石杀木蠹虫内木孔中但是海族之流皆下丹石(名医所录)【地】生海中【时】(生)春

(采)无时【收】晒干【用】苔【色】绿【味】咸【性】寒又云温【气】味浓于气阴也【臭】
腥【禁】多食令人痿黄少血色【解】诸药毒
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草之走
无毒 水生
凫葵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名医所录)【名】接余 (音荇)菜 (叶)苻【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