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从新
本草从新
卷五草部
防己
通、行水、泻下焦血分湿热。
大辛苦寒。太阳经药。(膀胱。)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十剂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为通、与燥剂无以别矣、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主治膀胱火邪。热气诸痫。(降气下痰。)湿疟香港脚。(足伤寒湿为香港脚、寒湿郁而为热、湿则肿、热则痛、防己为主药、湿加苡仁苍术木瓜木通、热加知己、风加羌活萆 、痰加竹沥南星、四物、大便闭加桃仁红花、小便闭加牛膝泽泻、痛连臂加桂枝威灵仙、痛连胁加龙胆草、又有足跟痛者、属肾虚、不与香港脚同论。)水肿风肿。痈肿恶疮。性险而健。阴虚及湿热在上焦气分者禁用。(东垣云:防己大苦大寒、泻血中湿热、亦瞑眩之药也、服之使人身心烦乱、饮食减少、唯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凡下焦湿热、致二阴不通者、非此不效、若虚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己亏、复泄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气分、而防己泻下焦血分、二也;伤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禁用血药、三也。)出汉中。根大而虚。通心有花纹。色黄。名汉防己。黑点黄腥木强者。名木防己。不佳。(藏器曰: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酒洗。恶细辛。畏萆 、女菀、咸卤。(防己煎汁服、能解雄黄毒。)
卷五草部
木通
古名通草。轻、通、行水、泻心小肠火。
辛甘淡平。轻虚。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心火降则肺热清。)化津液。(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由小便出。(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肠、兼通大便。东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此治之、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此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便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胸中烦热。遍身拘痛。(杨仁斋云:遍身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由伏热伤血、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自流行也。)大渴引饮。(中焦火。)淋沥不通。(下焦火、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耳聋泄肾火、通窍、目眩。口燥舌干。(舌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 (热壅清道、则气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热好眠。(脾主四肢、倦则好眠、心为脾母、心热清则脾热亦除。)除烦退热。止痛排(火不亢于内、气顺血行、则经调有准、乳汁循常。)精滑气弱。
内无湿热及妊娠者。均忌。色白而梗细者佳。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金疮 折、酿酒日饮、亦治鼠漏。)
卷五草部
通草
古名通脱木。轻、通、利水退热。
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
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中寒者勿服。(百一选方、治洗头风痛、新通草瓦上烧存性、研末二钱、热酒下、牙关紧者、挖口灌之。)
卷五草部
天仙藤
通、活血消肿。
苦温。疏气活血。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叶似葛。圆而小。有白毛。根有须。四时不凋。
(一云即青木香藤。集效方、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盏、煎半盏服之、治疝气作痛、神效。)
卷五草部
葛根
轻、宣、解肌、升阳散火。
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止渴。(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升胃气入肺而生津尔。)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脾主肌肉。)为治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葛根能升阳明清气。)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元素曰:头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汤发之、反引邪气入阳明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太阳药也。)血痢温疟。(丹溪曰:凡治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若阳疟有汗、加参 白术以敛之、无汗、加柴葛苍术以发之。)肠风痘疹。(能发痘疹、丹溪曰: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更服升葛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又能起阴气。散郁火。解酒毒。(葛花尤良。)利二便。杀百药毒。上盛下虚之人。虽有脾胃病。亦不宜服。即当用者。亦宜少用。多则反伤胃气。以其升散太过也。(夏月表虚汗多、尤忌。)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卷五草部
茜草
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治风痹黄胆。(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以地黄、萸肉、山药壮其水、人参培其气、兼阳虚者、姜附肉桂、亦所必用、再随证而加利湿药。)崩晕扑损。痔 疮疖。无瘀滞者忌投。一名茹芦。一名血见愁。根可染绛。忌铁。
卷五草部
紫葳花
一名凌霄花。泻血热、破血瘀。
甘酸而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去血中伏火。破血去瘀。主产乳余疾。崩带症瘕。
肠结血闭淋闭。风痒。血热生风之证。女科多用之。(肺痈有用之为君药者。末和密陀僧、唾调、敷酒 鼻、验。)破血之药。走而不守。虚人避之。孕妇尤忌。花开五瓣。黄赤有点。不可近鼻闻。伤脑。畏咸卤。(通身风痒、紫葳末酒服二钱、效。)
卷五草部
威灵仙
宣、行气祛风。
辛泄气。咸泄水。气温属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此风药之善走者也、威者言其猛烈、灵者言其效验。)治中风痛风。头风顽痹。(湿热流于肢节、肿属湿、痛属热、属血虚、亦有因湿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有湿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痛风当分新久、新痛属寒、宜用辛温、久痛属热、宜用清凉、河间所谓暴病非热、久病非寒是也、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高阳子威灵仙传曰:一人手足不遂数十年、遇新罗僧曰:得一药可治、入山求之、乃威灵仙也、服之而愈。)症瘕积聚。痰水宿脓。黄胆浮肿。大小肠秘。风湿痰气。一切冷痛。性极快利。积 不痊者。服之有捷效。治诸骨哽颇验。(歌云:铁脚威灵仙、砂糖和酒煎、一口吞下去、铁剑软如绵。)大走真气。耗人血。不得已而后用之可也。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余。色深黑。俗名铁脚威灵仙。忌茶茗、面。
卷五草部
钩藤钩
宣、除风热、定惊。
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舒筋除眩。下气宽中。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啼螈 。
(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舒为 、伸缩不已为螈 、今谓之搐搦。)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平。(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祛肝风而不燥。庶几中和。故小儿科珍之。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有刺类钓钩。故名。藤细多钩者良。(去梗、纯用嫩钩、其功十倍。)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
圣惠方、治卒得痫疾、钩藤、炙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效。)
卷五草部
使君子
杀虫消积。
甘温。杀虫消积。治五疳便浊,泻痢疮癣,为小儿诸病要药。(经疏曰:五疳便浊、泻痢腹虫、皆由脾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脾胃健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前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每月上旬、虫头向上、中旬虫头横、下旬虫头向下、道藏云:初一至初五、虫头向上、凡有虫病者、每月上旬、空心食数枚、虫皆死而出矣。按地黄、胡麻、皆甘而能杀虫。)无虫积者勿食。出闽蜀。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久则油黑。不可用。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卷五草部
旋花
一名旋 。补阴、续筋。
甘辛温。补劳损。益精气。续筋骨。(用根捣汁、沥伤处、渣敷其上、日三易、半月即断筋便续。)即鼓子花。
卷五草部
雀梅叶
泻热、解毒。
酸寒。治乳痈、便毒。有奇功。一名爵梅。叶如蔷薇叶。生细梅。如小豆大。
卷六草部
水草类 石草类 苔类
卷六草部
泽泻
通、利水、泻膀胱火、去湿热。
甘咸微寒。入膀胱。利小便。(热在气分而口渴者。)泻肾经之火邪。功颛利湿行水。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矣。)一切湿热之病。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湿热、则清气上行、头目诸证自除、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宗 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时珍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有宜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王履溯洄集曰:地黄山萸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泽泻善泻。古称补虚者误矣。扁鹊谓其害眼者确也。病患无湿。肾虚精滑。目虚不明。切勿轻与。新鲜不蠹。色白者佳。去皮。盐水拌。或酒浸。畏文蛤。忌铁。
卷六草部
石菖蒲
宣、通窍。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杨士瀛曰: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温、山药失之闭、唯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风痹。(同黍米酿酒、治诸风。)惊痫。崩带胎漏。消肿止痛。解毒杀虫。(士材曰:仙经称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用泔浸、饭上蒸之、借谷气而臻于中和、真有殊常之效、又曰:芳香利窍、心脾良药、能佐地黄天冬之属、资其宣导、若多用独用、亦耗气血而为殃。)香燥而散。阴血不足者禁之。
精滑汗多者尤忌。生水石间。不沾土。根瘦节密。一寸九节者良。去毛。微炒。秦艽为使。
恶器。(犯铁器、令人吐逆。)
卷六草部
蒲黄
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之热。(同五灵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气痛。)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无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舌重生疮、蒲黄末敷舌上、瘥、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效。)
卷六草部
水萍
宣、发汗祛风、通、行水。
辛寒。轻浮入肺经。发汗祛风。(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 、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钋头上也出汗。)利水消肿。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丹溪曰: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七月采紫背浮萍。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则易干。(鼻衄不止、浮萍末吹之、大肠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贴之。)
卷六草部
海藻
泻热、软坚痰、消瘿瘤。
苦能泄结,咸能软坚,寒能涤热。消瘰 结核。症瘕阴 之坚聚。及痰饮香港脚水肿痈肿之湿热。去宿食。消五膈。脾寒有湿者勿服。产胶州。有大叶、马尾二种。亦作海菜食。洗去咸水。(其用在咸、不宜过洗。)反甘草。(东垣治瘰 马刀、海藻、甘草并用、盖激之以溃坚也。)
卷六草部
海带
下水消瘿。功同海藻。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
卷六草部
昆布
功同海藻而少滑。性雄。治瘿瘤水肿。阴 隔噎。(含之咽汁、取其祛老痰也。)顽痰积聚。
性更雄于海藻。多服令人瘦削。出登莱者。搓如绳索。出闽越者。大叶如菜。略洗去咸味。
以上水草类。
卷六草部
石斛
平胃气、除虚热。
甘淡微咸微寒。平胃气。(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石斛镇涎。)除虚热。(别录曰:逐皮肤邪热。)安神定惊。疗风痹脚弱。自汗发热。囊湿余沥。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良。(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长虚、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去头根。酒浸。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宜于汤液、不宜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