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经逢原
本经逢原
《本经》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发明
天麻味辛浓浓,性升,属阳,为肝家气分药。故肝虚不足,风从内生者,天麻、芎以补之。诸风掉眩,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治。小儿惊痰风热,服天麻即消。
天麻乃定风草,久服则遍身发出红斑,是驱风之验也。按:天麻性虽不燥,毕竟风剂,若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投。《本经》言杀鬼精物蛊毒恶气者,以其能定风、镇八方之邪气也。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者,其性属阳,阳生则阴长也。
卷一山草部
白术
一名山姜甘温,无毒。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入诸补气药,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入健脾药,土炒。入泻痢虚脱药,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发明
白术甘温味浓,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生用则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肺肾经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证,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者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湿进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则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矣。又主大风在身,而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肤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暖胃,消谷嗜食,得参、苓大补中气,得枳、橘健运饮食。《本经》言,消食作煎饵,留其滓以健运脾气,食自化矣。仲景五苓散,祖《素问》泽术麋衔汤并用生者,但彼兼麋衔以统血,则汗自止;此兼桂枝以通津,则渴自除。洁古枳术丸,祖《金匮》枳实汤,彼用生者以健胃,则逆满自愈。此用熟者以助脾,则饮食自强,且以荷叶裹饭为丸,取清震之气,以鼓克运之力也。盖白术得中宫冲和之气,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仲淳有云: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
故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闭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卷一山草部
苍术
《本经》名山蓟苦辛温,无毒。产茅山者味甘形瘦多毛,最良。吴郡诸山者次之。楚中大块辛烈气燥者为下。制用糯米泔浸,刮去皮,切片,同芝麻炒或麻油炒通黄,去焦末。或去皮、切片,蜜水拌,饭上蒸用。又白露后以泔水净,置屋上晒露一月,谓之神术。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发明
苍术辛烈,性温而燥。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辟时行恶气。因经泔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与白术止汗则异,腹中窄狭者须之。《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等证,总取性专开腠,故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疸,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佐以香附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则郁散而气平也。遗精不禁,淋浊不止,腰背酸痛,用以敛脾津,津生于谷气也。同黄 为二妙,治下部湿热痛肿。又苍术一味,麻油制过为末,煮大枣肉为丸,治胁下饮 。许叔微患饮 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饮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不数日必呕酸水,暑月左半身绝无汗,服雄、附、矾石、牵牛、遂、戟等皆无效,自揣必有 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科不行,乃悉屏诸药,以前丸服三月而疾除。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然惟素禀肥盛多湿者为宜,若形瘦多火者禁用。
其神术已经露制,转燥为清,用以发散上部头风痰湿诸证,故治时行头痛,有神术汤,此得制度之妙也。
卷一山草部
狗脊
《本经》名百枝苦平微温,无毒。酒浸,炒去毛用。
《本经》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
发明
狗脊为强筋骨要药,故《本经》主腰背强周痹寒湿等疾。颇利老人者,补益肾气而坚强筋骨也。其性味形类与萆 相似,而功用亦不甚相远。四宝丹用金毛狗脊去毛,盐泥固济, 红,苏木,萆 ,川乌头生用,等分为末,醋和丸,温酒盐汤下二十丸,治男妇毒风脚软,肾气虚弱。又病后足肿煎汤洗效。
卷一山草部
贯众
《别录》名草鸱头苦微寒,有毒。
《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发明
贯众苦寒而降,辟时行疫疠不正之气。疫发之时,以此药置水,食之则不传染,且能解毒软坚,治妇人血气。《本经》治腹中邪热气诸毒,以其性专散结积诸毒。而虫积皆由湿热所生,苦寒能除湿热,故亦主之。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贯众有毒而能解腹中邪热,杀三虫,病从内发者多效。王 《百一选方》言,食鲤鱼羹为肋骨所鲠,百药不效,或令以贯众煎浓汁连进,一咯而出。可见软坚之功,不但治疮治血而已。病患虚寒无实热者勿服。
卷一山草部
巴戟天
辛甘微温,无毒。酒浸去心,焙用。川产者良。
《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发明
巴戟天严冬不凋,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故守真地黄饮子用之,即《本经》治大风邪气之谓,以其性补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脾胃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瘥矣。又治香港脚,补血海,病患虚寒加用之。有人嗜酒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去米,大黄一两炒为末,熟蜜丸,温水下七十丸,仍禁酒遂愈。惟阴虚相火炽盛者禁用。
卷一山草部
远志
苗名小草辛苦温,无毒。甘草汤泡,去骨,制过不可陈久,久则油气戟入喉。
《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
发明
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气分,非心经药也。专于强志益精,主梦泄。盖精与志皆肾所藏,肾气充,九窍利,智慧生,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不能闭蜇封藏,故精气不固也。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枣汤服效,取其为阴火之向导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也。又治妇人血噤失音,及一切痈疽搐鼻,治脑风,杀乌附毒,惟水亏相火旺者禁服,以其善鼓龙雷之性也。《本经》言治咳逆伤中,详远志性温助火,非咳逆所宜,当是呕逆之误,以其性禀纯阳,善通诸窍,窍利则耳目聪明,强志不忘,皆益肾气之验。《别录》云,去心下膈气非呕吐之类乎,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肿痛慎用。苗名小草,亦能利窍兼散少阴风气之结也。
卷一山草部
淫羊霍
一名仙灵脾辛温无毒,羊脂或酒炒用。
《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发明
淫羊霍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辛以润肾,温以助阳,故《本经》治阴痿绝伤等证,真阳不足者宜之。坚筋骨消瘰 ,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气力。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之要药,惟阴虚走精、强阳不痿禁服。
卷一山草部
仙茅
辛温,有毒。忌犯铁器,酒浸,焙干用。
发明
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惟阳衰精冷、下元痿弱,老人失溺,无子,男子禀赋素虚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按《医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芒硝与服,以药掺之,应手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多,不可不辨。
卷一山草部
玄参
一名黑参苦微寒,无毒。反藜芦。
《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发明
黑参入足少阴肾经,主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亢而僭逆,咽喉肿痛之专药。又治伤寒阳毒,汗下不解,发斑咽痛,心下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
玄参专清上焦氤氲之气、无根之火。《本经》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并可清有形热滞,故消瘰 结核。治目赤肿痛,《本经》又云,补肾气,令人明目,不特治暴赤肿痛。
总皆散清火之验也。但其性寒滑,脾虚泄泻者禁用。
卷一山草部
地榆
苦涩微寒,无毒。去梢,酒拌,炒黑用。
《本经》主妇人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发明
地榆入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又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卷一山草部
丹参
苦平微温,无毒。酒炒用,反藜芦。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发明
丹参气平而降,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按: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胎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之神品。然其性长于行血,妊娠无故勿服。大便不实者忌之。
卷一山草部
紫参
即牡蒙,又名童肠,三四月间遍地茸生,高三五寸,逐层起台,开紫花者是也苦辛寒,无毒。反藜芦。
《本经》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发明
紫参入足厥阴兼入足太阳、阳明血分,故治诸血病,及寒热血痢,痈肿积块。即《本经》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之谓。瘀血去,则九窍利,而二便通矣。古方治妇人肠覃,乌喙丸中用牡蒙即紫参也。仲景治下痢、肺痛,用紫参汤,取其散积血也。但市人罕识其真,详痢下肺痛皆胸中气结之故,每以紫菀代之,虽气味之寒温不同,疏利之性则一。
卷一山草部
紫草
甘咸寒,无毒。色深紫而脆者良。淡紫质坚者曰紫梗,不入药。
《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
发明
紫草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专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色干枯,而毒不得越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盖紫草凉血,血凉则毒出。世俗误以为宣发之药,非也。若已出而色红活者不宜,或白陷,及大小便利者忌之。《本经》言,治心腹邪气五瘅者,乃活血利窍之义。发痘即活血利窍之大端也。言补中益气者,营血和,则中气受益矣。
卷一山草部
白头翁
一名野丈人苦微寒,无毒。产齐鲁,苗长叶白者力优,生柴胡中短小者力薄,得酒良。
《本经》主温疟狂猖,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
发明
白头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阳明血分。《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猖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仲景治热痢下重,有白头翁汤。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秃顶,鼻衄,及热毒下痢紫血、鲜血,用此并效。但胃虚,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卷一山草部
白及
苦辛平微寒,无毒。反乌、附。
《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发明
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本经》主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伤,胃中邪气亦邪热也。贼风痱缓,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所致也。其治吐血咯血,为其性敛也。用此为末,米饮服之即止。试血法:吐水盆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疮及痈疽方多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