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经逢原
本经逢原
卷三菜部
冬瓜子
冬瓜仁瓜甘寒,子甘平无毒。
《本经》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轻身耐老。
发明
冬瓜利大小肠,压丹石毒。其子治肠痈,去面 黑,润肌肤。及作面脂,即《本经》悦泽好颜色之用也。瓜练绞汁服,治五淋,压丹石毒。
卷三菜部
越瓜
即菜瓜,俗名生瓜,长可尺余,有青白二色,青者尤胜甘平小毒。
发明
越瓜生于越中,今湖州等处最多,仅供菜蔬,故名菜瓜。生食动气,令人心痛,脐下症结,脚弱不能行。天行病后不可食。惟解酒毒,利小便宜之。烧灰敷口疮及阴茎热疮,以其能解热毒,收湿气也。
卷三菜部
胡瓜
今名黄瓜,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隋时避石勒,名改呼黄瓜,至今因之甘寒小毒。
发明
黄瓜甘寒,故能清热利水,善解火毒。北人坐卧炕床,以此为珍品。南人以之供蔬,甚不益人,多食动气,发寒热,发疮疥,发香港脚,令人虚热上逆。天行后不可食,小儿切忌,作泻生疳。其治咽喉肿痛,用老黄瓜去子,以芒硝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
杖疮 肿,取黄瓜入磁瓶中,河水浸之,每以水扫疮上立效。火眼赤痛,老黄瓜挖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出刮下,磁罐收贮,留点眼甚效。汤火伤灼,五月五日以黄瓜捣碎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皆取其甘寒以解毒也。
卷三菜部
南瓜
种出南蕃故名甘温有毒。
发明
至贱之品,食类之所不屑,时珍既云,多食发香港脚黄瘅。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其性滞气助湿可知。何又言补中益气耶,前后不相应如此。
卷三菜部
丝瓜
甘寒无毒。
发明
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菜蔬中最不足取。其老者,经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经脉支络,而解热消肿祛毒杀虫,及治诸血病。故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水服甚效,以其甘寒解毒而无滑泻之虞也。其立冬后,小丝瓜 ,入朱砂服之能稀痘。其丝瓜藤取近根三五寸,烧灰存性为末,治鼻中时流臭浊水,酒调日服方寸匙效。其叶捣汁生服,解一切蛇伤之毒。即以滓罨伤处,干即易之。
卷三菜部
苦瓜
一名锦荔枝苦寒无毒。
发明
锦荔枝有长短二种。生青,熟赤。生则性寒,熟则性温。闽粤人以长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为除热解烦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温,其子苦甘,内藏真火,故能壮阳益气。然须熟赤,方有殊功。
卷三菜部
紫菜
甘咸寒,无毒。
发明
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之,咸能软坚之义。多食令人腹痛,发冷气,吐白沫,饮热醋少许即消。
卷三菜部
石花菜
甘咸寒滑,无毒。
发明
石花煮肉夏月必冻。下部虚寒及脾气不充者勿食。
卷三菜部
木耳
甘平小毒。
发明
木耳禀湿土之气而生于朽株,故有衰精冷肾之患。然治痔疮 肿,崩中漏下大验。俱炒见烟为末,酒服方寸匙效。
卷三菜部
桑耳
桑上寄生甘平有毒。有桑蛾、桑鸡、桑黄、桑臣等名。
《本经》黑者主女子漏下。赤者治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疡,寒热无子。
发明
桑耳凉润,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证咸宜用之。槐耳治五痔脱肛。柳耳治反胃吐痰。柘耳治肺痈咳吐脓血,不问已成未成,皆可用之。
卷三菜部
香蕈
甘平无毒。
发明
诸蕈禀土之热毒浮长,所以有毒伤人。惟香蕈楠木上糯米种出,大益胃气,与磨菰鸡 性味不殊,蘑菰亦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而生,其长大色白,柔软中空如鸡腿者,名鸡腿蘑菰。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其出云南生沙地间,高脚伞头者曰鸡 菜,皆能益胃清神。蘑菰兼能化痰,鸡 兼能治痔。一得桑楮余泽,一钟山川灵气,故其性各有不同耳。
卷三菜部
土蕈
蕈,通作菌,甘寒有毒。
发明
处处山中有之,以其得岚嶂郁蒸之气而生,助长湿热最甚。过食令人腹痛、颅胀,或发痰气呕逆,其在初春蛰虫未起之时为毒尚浅,夏秋湿热盛行之时,毒邪尤甚。以其多有蛇虺之毒也。即生朽株上者,除槐榆松柳杉桑,及 芦根者食之无虞。然日久虫生味苦,亦不宜食。他如皂荚、苦竹、茅根,生者不无小毒,食之多发疮疥。而生于枫树上者,食之毒攻心包,令人笑不止,急以苦茗地浆或生白矾研,新汲水解之。诸菌之可食者,首推雷惊菌,次则糖菌、松花菌,味极鲜美。若味苦或辣皆为有毒,切不可食。至如光白如银,中夜有光,上有毛,下无纹,底无赠裥,仰卷色赤,欲烂无虫,洗之水黑,煮之不熟者,并有大毒伤人。中其毒者,非地浆清粪不能救之。昔闻有人得一大菌,光润可爱,置之瓶中,蝇蚋扑上即死,究其所得之处乃在古冢穴中洵为桫枋之毒无疑。今人煮菌,每以银饰并灯心草置锅中,但验其银色黑者即为有毒,近见食蕈而死者与河豚无异,特表而出之。
卷三果部
李根白皮
苦微咸寒,无毒。炙黄用。
发明
《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气,奔豚丸用甘李根白皮。时珍疑为二种,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药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则入厥阴血分。若黄李根则入阳明气分矣。《别录》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烧存性敷小儿丹毒,甄权治消渴香港脚,孟诜治妇人赤白带下,皆取苦咸降逆气也。李核仁苦平入肝,疗僵仆瘀血骨痛,又能清血海中风气,令人有子,故承泽丸用之。其性散结,故能解硫黄、白石英、附子毒。为末和鸡子白敷面 ,一宿即落,《千金方》也。《黄帝》云,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蚀人五内。
卷三果部
杏仁
苦辛甘温,小毒。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两仁者有毒伤人。凡果花六出者必双仁,得纯阴之气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发明
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血降气,定喘泄泻,散结温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圆,皆熬黑,研腻如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拨散风热之邪也。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温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邪毒。《别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人肉,及箭镝在咽隔诸隐处,敷之即出。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甚。
卷三果部
梅
榔梅酸平无毒。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青黑痣、蚀恶肉。
发明
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则津生,类相感应也。所主之病,皆取酸收之义。梅之种类最多,惟榔梅最胜。相传是真武折梅枝插榔树株而誓曰,吾道若成,花开果实。其种从均州太和山来,榔即榆树中之一种,其梅如杏而松脆异常,故近世谓之消梅。食之开胃生津,清神安睡,乃榔之本性也。《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皆指陈藏者而言。若青梅则凝涩滞气,决非偏枯不仁者所宜。凡谷食菜果皆尔,不独青梅为然。乌梅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 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又《丹方》治女人脚上鸡眼,乌梅肉饭上蒸烂,和米醋研如糊,涂上一宿即去。白梅咸酸,主中风牙关紧闭,擦牙根涎出即开。去 肉方多用之,竹木针刺在肉中者,嚼敷即出。梅核仁明日益气,除烦热,能治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千金》承泽丸用之。梅叶煮汁治休息痢及干霍乱效。以之渍水洗葛则不脆。洗夏衣生霉点即去有验。
卷三果部
桃仁
苦甘平,无毒。去皮尖。生用则和血,连皮尖炒用即破血。同干漆拌炒大破宿血。双仁者有毒勿用。
《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三虫。
发明
桃仁入手足厥阴血分,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症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肠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熬香治 疝痛痒,《千金》法也。桃实甘酸,多食令人腹热作泻。桃奴杀百鬼精物,疗中恶腹痛瘀血症坚,破血,酒磨服;止血,烧灰服。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桃叶治传尸,有水炙法,方用桃叶一斗,艾叶、浓朴各二两,分二囊盛,置以火酒数斤煮沸,更迭煮药,熨患人背脊,酒尽为度,不过三次,瘵虫永绝。又疮中小虫,捣烂涂之。
卷三果部
栗
咸温无毒。
发明
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风干者食之。若脾肾虚寒暴注,须煨熟食之。栗楔一球三颗,中扁者,疗筋骨风痛,又能破冷 癖。生嚼罨恶刺出箭头,栗 肉上薄皮也。烧存性,治骨鲠在喉,吹入即下。栗壳煮汁治反胃消渴。毛球外刺包也,煮汁洗火丹毒肿。栗花治瘰。栗树皮煮汁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根治偏坠肾气,酒煎服之。
卷三果部
大枣
甘平无毒,入药取大红枣擘去核用。多食令齿生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发明
枣属土而有火,为脾经血分药。甘先入脾,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也。仲景治奔豚用湿脾土平肾气也。十枣汤用以益土胜邪水也,而中满者勿食。故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法矣。《金匮》治妇人脏躁、悲愁欲哭,有甘麦大枣汤,亦取其助肝脾肺三经之津液,以滋其燥耳。
《本经》主心腹邪气,亦是和营卫邪之义。平胃气者,以其甘温健运善平胃中敦阜之气也。《素问》以枣为脾家之果。故《本经》又主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用此补益脾津而神气自宁,肢体自捷矣。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其黑枣助湿中火,损齿生虫,入药非宜。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瘦人多火者弥不可食。
卷三果部
梨
甘微酸寒,无毒。
发明
《别录》着梨,止言其害,不录其功。盖古人论病多主伤寒客邪,若消痰降火,除客热,止心烦,梨之有益,盖亦不少。近有一人患消中善饥,诸治罔效,因烦渴不已,恣啖梨不辍,不药而瘳。一妇郁抑成劳,咳嗽吐血,右侧不得贴席者半年,或令以梨汁顿热服盏许,即时吐稠痰结块半盂,是夜便能向右而卧,明日复饮半盏吐痰如前,以后饮食渐增。
虽寻常食品,单刀直入可以立破沉 。而梨之种类最多,惟乳梨、鹅梨、消梨可以疗病。然须审大便实者方可与食。元气虚者不慎而误啖之,往往成寒中之患,岂可概谓食之有益乎。
卷三果部
木瓜
酸温,无毒。
发明
木瓜酸收下降,所主霍乱转筋吐利香港脚,皆取收摄脾胃之湿热,非肝病也。转筋虽属风木行脾,实由湿热或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用此理脾而伐肝也。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患头风人,以鲜者放枕边引散肝风,日久渐安。凡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阴不足者,及脾胃有积滞者,皆不利于酸收也。
卷三果部
山楂
即棠棣子,俗作山查甘苦微酸温,无毒,去核则不发热。童便浸姜汁拌炒黑,去积血甚捷。
发明
山楂入足阳明、太阴、厥阴三经血分,大能克化饮食。《本经》言其酸冷,然其功长于消肉积,行滞血,性温可知。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饮食者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良非所宜。炒黑治产后儿枕作痛,亦以其能消血也。今痢疾初起多积垢者,用姜汁炒;治偏坠疝气为散酒服,不过半月效,用核尤捷。若外感风寒兼伤饮食,举世以发表消导并进,中气实者幸而获痊,虚者表邪乘虚陷入于腑而生内变者多矣。东鲁棠 子酒后嚼数颗良,与糖作膏尤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