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
则寒热也。盖阳络随时而行者。变从乎外。天道之常也。因病而见者。变从乎内。人道之变也。合时与病而察之。可知其变中之常。常中之变矣。至于两跗上脉竖坚陷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手鱼络青者。胃中有寒。鱼际络赤者。胃中有热。鱼际脉黑者。或者痫候。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青短者。少气也。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耳间青脉起者。为掣痛。耳后完骨上青络盛。卧不静者。是痫候。臂多惕脉者。谓之脱血。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惊跳不定者。即为脉虚。青紫之脉。散见于面者。多病风热。红赤之脉。散见于腮者。多病痘疹。此皆阴阳之络。因病而变者。亦宜合时与病而察之也。然愚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络脉之见。皆当有血色以间乎其中焉。变见于左者。应在左。变见于右者。应在右。左右皆见。左右皆病。察其何部何色。
而断其何脏何腑也。至于络之形容。亦有粗细浮沉长短缓急之殊焉。推而论之。则络之粗者。病气有余。
络之细者。形气不足。犹脉之大则病进。细则气衰也。络之浮者病在外。络之沉者病在内。犹脉之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也。络之长者气治。络之短者气病。犹脉之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络之紧急者为寒。络之纵缓者为热。犹脉之急为寒。缓为热也。于是乎因人大小。而定络之粗细。因人肥瘦。而定络之浮沉。相时寒暑。以验缓急。相时冷暖。以验短长。八法互观。合之络色。参之脉证。庶乎可通其变矣。经曰。凡此十五络者。
实则必见。虚则必下。其见浮而坚。其见大而明者多血。细而沉者少气。亦此意欤。若夫幼科食指之纹。即手太阴之络也。痘科耳后之筋。即手少阳之络也。皆可以是参观者也。
卷下
络脉主病提纲
络脉已言其诊法矣。然必先知其部。与其病焉。灵枢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 。
小便遗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实则心痛。虚则头强。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实则肘挛。虚则不收。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实则癫狂。虚则足不收。胫枯。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厥气上逆则气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气逆则 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夫经言虚实者。络脉之病。
经言名目者。络脉之部。知其病而察其部。则察其部而知其病矣。经又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是则不但知其虚实。且知其寒热矣。合前篇观之。其体用不已备乎。(别也之别当作故)
卷下
诊筋望法提纲
窃闻筋者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其候在目。其主在肝。膝为之府。爪为之余者也。以部位分之。则手之筋行乎手。足之筋行乎足。阳明行于前。太阳行于后。少阳行于侧。阴筋行乎身之阴。阳筋行乎身之阳。皆根据经脉而行。可根据经脉而分也。详观经筋篇。手阴阳之筋。皆起于手指。阳筋自手而上行于头面。阴筋自手而上行于胸腹。足阴阳之筋。皆起于足趾。阳筋自足而上行于头面。阴筋自足而上行于胸腹。其为病也。皆当其所过者。转筋支痛。治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盖燔针所以治寒。不燔针所以治热。诊候之法。寒则见其筋挛反折。热则见其弛纵不收。在阳筋则见其不能俯。在阴筋则见其不能仰。见于膝则行走难以屈伸。见于身。则左右难以动摇。损在筋者。筋缓不能自收持。痹在筋者。筋挛不可以行走。筋极肝伤。则腰背相引。难以俯仰。筋死肝绝。则舌卵卷缩。不能展舒。及夫痉痫螈 。颓疝阴病。纽痛肿痛。口目僻急。皆可按部位而知经筋也。若望其筋。知其病。惟肿胀有筋起之证。伤寒有筋惕之文。肿胀以青涨高起者。为不可治。则知未青涨高起者。犹可治也。伤寒以筋惕为发汗亡阳所致。则知用温经益阳之法。当可治也。至于筋溜者。有所疾前。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也。疹筋者。尺脉数甚。
筋急而见。其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也。斯二者。亦可望筋而知病也。其他筋 、筋急、筋挛。筋弛。亦有可见。有不可见。然察其病情。按其部位。皆可知其病在何经之筋也。由是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
而经筋之病。庶可知其要矣。
卷下
诊骨望法提纲
闻之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者。清而散。属地者。浊而聚。是故阳化气。阴成形。精神为阳。骨骸为阴。且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其候在耳。其主在肾。诊之之法。盛则见其筋骨劲强。衰则见其形容伛偻。骨损则见其骨痿。不能起床。骨极则见其齿动。不能久立。见于痹。则骨重而难举。见于病。则肢伸而不屈。其行而振掉。立不能久者。则知骨之将惫。发无润泽。肉不相亲者。则知骨之先亡。及夫头背腰膝之骨。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此皆骨之形容于外者也。若见其骨。知其病。如灵枢云。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其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然则形充而颧起者骨大。骨大当寿矣。千金云。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头四破不成人。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此亦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谓也。若夫经言五色之见。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则知部骨不陷者。可免于病。
部骨陷而色乘袭者。若病甚则危也。是又合气色骨部而观之也。他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皆为死证者。
以其脾肾绝于内。骨肉消于外。枯槁则皮着。骨陷下则肉消尽也。至于赋禀不齐。骨骸有异。又如本藏篇所谓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胸胁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此又骨骸之常也。至若骨之小大多寡。合骨度篇、洗冤录观之。可知其要。
然非诊家之急。故不备录。
卷下
爪甲望法提纲
窃闻爪之生。发之长。营卫之行。无顷刻止。且爪者。筋之余。胆之外候也。灵枢曰。胆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
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盖胆者肝之腑。爪者肝之华。故以爪候胆也。然候胆者言其常。而诊病者论其变也。其变维何。爪甲青者多凶。爪甲赤者多热。爪甲黄者疸病。爪甲白者寒证。爪甲黑者。或因血瘀而痛。或因血凝而死。要之润则吉。
枯则凶。爪色虽殊。其变皆决于此矣。诸书谓痹病骨痛爪枯者。足少阳血气皆少。色苍爪枯者肝热。爪甲黑。干呕面青。肢厥冷者病凶。病患爪甲白者不治。爪甲青者死。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筋绝。九日死。小儿爪甲青黑。忽作鸦声者肝绝。小儿咬爪甲者。乳少成疳。心病为疟。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热不甚。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今忽弊急。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心死。名曰行尸。是皆诊爪之目也。能参合而行之。庶无虚虚实实之弊矣。
卷下
诊乳望法提纲
诊乳之法。内经未言。李梃医学入门云。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下降。故阴茎垂而乳头缩也。杨士瀛曰。男子以肾为重。妇人以乳为重。上下不同。而性命之根则一。诊乳之法。观此亦可心解矣。何也。相书谓妇人乳头朝上。生子易养。乳头朝下。生子难养。
以脾胃冲任之有强弱也。乳大者子多。乳小者子少。以脾胃冲任之有盛衰也。白小低偏者。子息难。以形色亏也。黑大坚硬者。子息好。以形色全也。男胎则左乳先胀硬。女胎则右乳先胀硬。阳从左。阴从右也。妇人受孕。其乳当转黑。小儿脐风。其乳当结核。有诸中。形诸外也。至于妇人乳中坚硬。不红不痛者。乳岩也。
乳中肿胀。色红且痛者。乳痈也。痈者壅也。疽者阻也。六腑有所壅。则为痈。五脏有所阻。则为岩也。合色脉而察之。亦诊妇人赤子之一助云尔。
卷下
脐府望法提纲
脐之为言。齐也。以其当两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而上下齐也。脐也者。人之命蒂也。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殊不知鸡乳而卵中不闭。水胀而脐内不通。况观于剪脐而带中血出。怀孕而腹中子鸣。益可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然此特论脐之理。非望脐之法也。望之之法。诸书谓脐大者多寿。脐小者多夭。以脐中为神阙。相体之本也。妇人脐深者子多。脐浅者子少。以脐内为子宫。冲任之属也。人病脐肿反出者。死。以仓廪之本既竭。饮食之精不输也。水病脐肿突出者死。以决渎之令不行。州都之气不化也。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则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之外也。怀孕三四月。脐便平满者。女胎也。怀孕八九月。脐方平满者。男胎也。女胎背母而怀。男胎面母而怀也。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也。小儿撮口而脐黑者。气绝于中也。怀孕之外证。脐色当红黑。脐风之死候。脐府当青硬。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知微之显也。脓从脐出。疮绕脐生。肠痈之候也。任脉循脐而上。
冲脉侠脐而行。又察脐之所宜知者。若合病症而观之。亦诊家之一助云尔。
卷下
肾囊望法提纲
尝谓肝脉络阴器。囊形属肾脏。故以肾为名也。然任脉起于会阴之分。督脉络于合篡之间。是二经亦各有所主焉。察之之法。其惟形色乎。以形言之。囊宜小。纹宜细。小儿囊紧实者。多寿。气胜形也。囊坠下者。多病。形胜气也。伤寒六七日。囊缩者。厥阴病甚。邪气传入其经也。伤寒十二日。囊纵者。厥阴病衰。邪气传出其经也。囊胀者谓之疝。任脉为病也。囊肿者谓之水。关门不利也。阴囊更加肿胀。渐渐溃腐者。病水死征。
睾丸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阴狐疝气。此观形之法也。以色言之。小儿肾囊紧细色紫者多寿。气血足也。
宽大色白者多疾。气血亏也。阴囊绉黑有弦者易养。形色皆顺也。阴囊色赤无纹者难养。形色皆逆也。此察色之法也。合而诊之。可通变矣。
卷下
阴茎望法提纲
夫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其精窍通于肾。溺窍通于脬。阴器属于肝。督脉络之。带脉束之。冲任渗灌之。阳明主润而为之长。动乎情。宰乎心。而其病则生于房室。诊之之法。如经言宗筋纵者。阳明虚。宗筋痿者。肝气弱。纵挺不收者。足厥阴之经伤于热。缩入不用者。足厥阴之经伤于寒。阳强则有肾热强中之证。阴痿则有魂伤骨极之因。阴气不起者。伤于内。囊茎肿胀者。属于疝。阴囊及茎俱肿者。水病之死证。阴囊及卵俱缩者。肝经之绝候。疳疮者。淫秽之毒。肿痛者。湿热之征。凡此诸候。当参四诊。辨其寒热虚实。察其轻重浅深。庶可识常通变矣。至于儿生阴物不起。亦为死证者。岂以赋禀不足。形体未备欤。
特察小儿。宜从望诊。故并述之。
卷下
诊汗望法提纲
尝思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而腠理之开阖。则因卫气之虚实。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俱有余。则无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者也。若因而诊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阳经之部者属乎阳。在阴经之部者属乎阴。头额汗出者。病在诸阳。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心窝汗出者。心脏亏虚。阴下汗出者。下焦湿热。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汗不至足者。热病咳衄之危证。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阳实。三阴虚者。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者。汗不止。有汗身热者。阳邪在营。无汗身热者。阴邪在卫。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风湿发汗。
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 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黄汗者。湿热之证。白汗者。厥气之征。红汗者。气虚之候。小儿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寿。小儿初生。汗出不流者。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风之候。汗出如油者。命绝之容。汗出如流珠。脉浮者。卫气衰。汗大如贯珠不流者。元气绝。 然汗出者。表将解。 然汗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阳亡于外。夺血无汗者。阴虚于内。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时有寒暑。衣有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