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
卷下
眼眉望法提纲
盖闻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眉也者。禀木气而侧生者也。以经络言之。则属乎手足太阳阳明矣。其有多少疏密粗细长短之殊者。亦由气血有多少。赋禀有清浊耳。相家知其常。固可察人之贤否。医家辨其变。亦能测病之死生。道虽不同。其揆一也。今求其法。盖有六焉。眉系倾者。胆将绝。眉冲起者。命将亡。眉睫堕落者。疠风之证。眉毛频蹙者。疼痛之容。润泽者。血气足。枯槁者。血气衰也。至若眉中之色。前人亦有言者。其诗曰。黄色入目一年期。黑色从眉绕目悲。若然白色连眉目。知是皮肤肺疾微。眉中若见青赤黑。远候还须半年期。近看三五七日内。忽然暴死更无疑。然以余望之。当察泽夭以分成败。观清浊以辨阴阳。
视微甚以知虚实。四诊合参。其庶几乎。
卷下
髭须望法提纲
闻之发属心。禀火气而上生。须属肾。禀水气而下生。故男子肾气外行而有须。女子宦人无须。而眉发不异也。然分部位而言。则唇上曰髭。属手阳明。颏下曰须。属足少阴阳明。两颊曰髯。属足少阳。其经血气盛。
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则少而恶。气血俱少。则其处不生。气血俱热。则黄而赤。气血俱衰。则白而落。察其经络之部位。可知其经络之血气矣。然部位虽殊。要皆属于肾。通于经而生于冲任焉。
经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天宦未尝被伤。不脱于血。而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此皆须之常也。如因病而观之。惟疠风有须眉堕落者。然余谓血气未衰。须色当润泽。血气已竭。须色当枯槁。其由黑而白。由白而黄者。乃壮老之常。盛衰之变也。至若气有滑涩。血有清浊。而其须不同者。皆可以经络部位推测而知也。
卷下
发望法提纲
窃闻肾之华在发。血之荣以发。盖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也。经言女子七岁发长。丈夫八岁发长。五八发堕。八八发去者。盖肾主脑。脑者髓之海。发者脑之华。肾盛则发长。肾衰则发堕。脑减则发素也。其或年少而发白。年老而发黑者。赋禀不同也。以部位分之。头上曰发。耳前曰鬓。中行属督脉。二行属太阳。三行属少阳。头维额角。足阳明也。曲鬓悬颅。足少阳也。其经血气盛。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
则少而恶。气血俱少。则其处不生。气血俱热。则黄而赤。气血俱衰。则白而落。察其经络之部位。可知其血气之盛衰。其因病而变者。察之又有六法焉。曰逆上。曰冲起。曰直。曰落。曰润泽。曰枯槁。盖逆上者。死证也。
冲起者。绝候也。因疳积而发乱 者。可疗。因气竭而发直干枯者。不治。病久而发落者。精血虚。病风而发落者。血液燥。润泽者。血气未竭。故生。枯槁者。血气已竭。故死。善诊者。察其发。观其证。可以知其逆从矣。
若夫发直如麻者。小肠绝。发结如穗者。小儿疳。面无血色。头发堕落者。血极之证。面色不变。头发逆上者。
痫病之征。汗出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齿长骨枯。发无泽者。骨先死。此皆诊发之目也。
卷下
诊头望法提纲
头为五体之尊。百骸之长。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是谓诸阳之会。精神之府。望之之法。可不深求其理哉。按内经阳明之脉行于前。太阳之脉行于后。少阳之脉行于侧。厥阴之脉会于巅。督则自背中行而上头至鼻。任则自腹中行而上颐循面。此皆经络之行。即部位之分也。由是以形言之。则骨部皆大者多寿。
骨部皆小者多夭。皮肉肿起者为实。皮肉陷下者为虚。囟陷者。脑髓不足而难治。囟肿者。脏腑不调而难疗。骨缝不合者。赋禀弱。头项皆软者。血气亏。此察头形之纲领也。以容言之。则仰首者。其病在阳。俯首者。
其病在阴。蹙其额者。头痛。皱其眉者。心忧。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头垂倾欹者。正气虚。头独动摇者。风也。更有心绝之证。头难回顾者。寒也。亦属阳明之经。此察头容之纲领也。夫如是。视上下以辨其经络。审左右以究其逆从。合之五官。参之四诊。而形容之变。病症之殊。皆可识常通变矣。至于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妊娠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当然耳。
卷下
面形分属五脏
尝思诊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脏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则因形层以分之。如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筋者肝之部。脉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肾之部。推而论之。皮有浓薄泽夭。肉有肥瘦消长。脉有小大迟数。筋有粗细缓急。骨有大小坚脆。太过者为有余。不及者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虚实焉。此形层之分也。一则因经络以分之。如督脉自背中行而上头至鼻。
任脉自腹中行而上颐循面。冲脉荣于唇口。跷脉会于睛明。听宫颧 之分。手太阳也。眉冲五处之分。足太阳也。迎香禾 之分。手阳明也。颊车巨 之分。足阳明也。耳门和 之分。手少阳也。前关听会之分。足少阳也。推而论之。肿起者为实。陷下者为虚。肿起为太过。其病在外。陷下为不及。其病在内。此经络之分也。由是触类旁通。即一指之小。四体之大。其形层经络。无不皆然。至若因证言病。如诸书所谓大头瘟。两目鼻面肿者。阳明。耳前后并额角肿者。少阳。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面肿曰风。面目肿大。时热。脉沉滑。中有水气。曰风水。面浮肿。气逆多涕唾。曰咳上气。面浮肿。息肩。脉浮大。曰不治。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痰。两胁胀痛。喘息不定。曰肺劳。面目浮肿。曰阳虚胃冷。面目浮肿至项。曰阳虚气结。病患营卫竭绝。面浮肿。曰死。面肿色苍黑。曰死。咳嗽羸瘦。脉坚大。曰死。咳嗽脱形发热。脉小坚急。曰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曰死。两腮消瘦缩入。曰胃虚肉绝。外此而痘疹、痈疽、疠风、时疫。其病在头面者。皆可按部位。分经络。合之面容。参之面色。以辨其同异。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肿起为实。浮肿为虚。何也。盖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泽夭亦异。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肿而属虚者。邪气实而正气虚也。推之于痘疹痈疽。其义一也。
卷下
面容分属五脏
诊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则理明。合而诊之。则病着。夫形也者。言乎其体也。容也者。言乎其态也。以形为体。以态为用。而五脏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则厉然而目张。喜则油然而颐解。
思则妪然而睑定。悲则瞿然而泣出。恐则薄然而气下。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肾之容。此面容五脏之分也。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此五脏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观。有太过。有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然此就太过不及而言。又当随时以处中焉。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盖中者无所偏倚。和者无所乖戾。当喜怒而喜怒。当哀乐而哀乐。无病之容也。其或发而不中。则有偏倚。发而失节。即有乖戾。故经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盖以五志之变。合五行而推也。善诊者。观察病患之态。推而极之。补其偏。救其弊。则失中者中。而违和者和矣。
卷下
诊腹望法提纲
尝观铜人内景诸图。脐在腹中。胃居脐上。肠居脐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脉也。次于任脉者。足少阴。次于少阴者。足阳明。阳明之旁。足厥阴也。厥阴之旁。足太阴也。若少阳则行于侧。太阳则行于背矣。然其分属脏腑者。又与脉行异。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胁肋之间。肝胆之部也。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冲任在于中央。肾部主乎季胁。以及左胁属肝。右 属脾。皆诊家所宜究心者。由是而观。则上下左右不同。前后中外亦异。按其经络。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疗之辨。亦有确可凭者。如腹大支满。或上肢两胁者。属胃。胁下胀痛。善太息。口苦者。属胆。腹气满。少腹尤坚者。属三焦。少腹偏肿而痛者。属膀胱。少腹 胀。引腰而痛者。属小肠。肠鸣而痛。飧泄不化者。属大肠。 胀经溲不利者。为脾。喘而两满者。为肺。腹满引腰背者。为肾。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者。为肝。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者。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嗌者。足少阴。厥而腹满。响响然者。足太阴。是皆部位上下之分。脏腑经络之辨也。析而言之。脏病为积。腑病为聚。积终不移。聚则转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皮浓色苍者。皆属气。皮薄色泽者。皆属水。肿起者。为实。陷下者。为虚。腹肿胀者。病气有余。腹消减者。形气不足。腹满按之痛者。为实。按之不痛者。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为寒。腹满不减。且燥实者。为热。新积痛可移者。易已。积不痛不可移者。
难已。腹胀心窝未满者。可治。心窝已满者。不可治。缺盆未平者。可治。缺盆已平者。不可治。筋未青。涨高起者。可治。筋已青。涨高起者。不可治。从上肿下者。属气。其邪在外。从下肿上者。属水。其邪在内。男从身上肿下。女从身下肿上者。易治。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者。难治。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旋消旋减者。正胜邪。为可治。旋消旋起者。正不胜邪。为不可治。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久病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者。肠胃干瘪。亦死不治。是皆诊腹之要也。至若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为肤胀。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肿聚往来上下。为蛔胀。弹之而声空者。是气。弹之而声实者。是水。妇人腹皮宽大者。子多。紧急者。子少。妊娠腹形如箕者。是男。腹形如釜者。是女。男胎腹硬。女胎腹软。如覆杯者则男。如肘头参差起者。则女。冷者为死。温者为生。若是双躯。令人摸之。冷在何面。则知死在何处。凡诸诊候。能参合而行之。皆确有可凭者焉。
卷下
诊背望法提纲
尝思古圣以背为阳。腹为阴。先贤以背为阴。腹为阳。岂前后有异。而上下不同欤。然愚谓以体之刚柔言。
则背阳而腹阴。以用之动静言。则背阴而腹阳。且阳化气。阴成形。是腹背皆可谓之阴。阳在外。阴在内。是腹背皆可谓之阳。阴阳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脉之所行。其第二行挟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挟脊各三寸者。太阳之所行也。其经脉自上而下。则部位有上下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则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皮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是故上下标本不同。左右逆从亦异。诊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
则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背高如龟曰龟背。脊骨如锯曰脊疳。背烂透膜者。形坏岂能治。背平病水者。肺伤不可疗。此形之因病而变者。言乎其容。则脊强者。病在太阳。反折者。病在督脉。背曲肩随者。胸中之府将坏。项强腰折者。背上之经已伤。颈直背强。称身回侧者。肝实之状。骨枯髓减。腰脊不举者。骨痿之形。呼吸摇肩者。心中坚。转摇不能者。肾将惫。诸反张。大人脊容侧手。小儿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因病而变者。于是合气色以观其同异。参脉症而辨其本标。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虽变化无穷。而意见有定。庶几其各当欤。且凡言实者。邪气实也。言虚者。正气虚也。邪气实者。正气有有余不足。正气虚者。邪气有有余不足。一切精微法。应作如是观。非惟诊背宜尔也。
卷下
诊手望法提纲
四肢为诸阳之本。脾实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焉。尝观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阳行于外。阴行于内。阳则自下而上。阴则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手臂之在外者为阳。在内者为阴。自肩至肘曰 。自肘至腕曰臂。臂下谓之掌。掌下谓之指。其大指曰拇指。
其次指曰食指。内属太阴。外属阳明。其中指曰将指。其屈而不伸者。曰无名指。内属厥阴。外属少阳。其小者。曰小指。内属少阴。外属太阳。此皆经络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论之。男女有左右逆从之异。经络有上下标本之殊。病症有内外浅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则形盛为有余。形瘦为不足。手之壅肿者为实。手之枯细者为虚。左右偏枯曰偏风。手指堕落曰疠风。手掌肿无纹。曰阴虚气绝。手背肿至腕。曰阳虚气结。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则强者。病气实。痿者。形气虚。撒手者。阳气外脱。握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