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采奇


  又传云除夕。取椒二十一粒。投井中。可除瘟。 又于除日贮井花水藏之。来年用以治一切病吉。 月令曰。腊日以诸米果八味。煮粥相遗。可以祛邪。亦命曰腊八粥。 云笈七签曰。初一初二日沐浴。可去灾悔。转除罪障。 法天生意曰。初七。初十。十八。二十。宜拔白。○初八日沐浴。消除罪障○十三日夜半沐浴。得神人卫护。○十五日沐浴去灾。○二十三日。沐浴吉。 负暄杂录。是月二十四日。五更。取井花水。平旦第一汲者。盛以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岁旦五更。暖令温。从小至大。每人以乳香一小块。饮水三吸。咽下。则一年不犯时疾。 田家五行云。十二月二十五夜。煮赤豆粥。合家食之。间有出外者。留与食之。名曰口数粥。能祛瘟鬼。 法天生意云。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斋戒焚香静坐。谓之存神。可通仙灵。 云笈七签曰。除夕用枸(木巳)煎汤沐浴。令人不病不老。去灾。

  家塾事亲曰。除夜五更。抱小儿于独槽猪窠内。衮过。生痘疮稀少。有验。 除夜。有行瘟使者。降瘟于人间例以黄纸朱砂书天行已过。揭于门额吉除夜。勿嗔骂奴仆。并碎器皿。仍不可大醉。 月忌夫妇容止。犯者减寿。 朔朢日减十年。晦日减一年。初七日夜犯之。恶病死。 上下弦各减五年。 甲子庚申本命减二年。○初九日牛鬼初降。犯者百日中恶。○二十日。天地交相行道。犯者促寿。○二十八日。人神在阴。切宜忌之。

  占候

  汲冢周书。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安宁。雉不始雊。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不始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腹坚。言讹不信。 黄帝占。十二月日食。其下有兵臣悖。 成水灾。夏麦不收。谷贵。牛多死。亦京房石氏。陈卓武密之说。 十二月月无光。五谷大贵。 月食有大水。 冬三月无霜。虫不蛰来年蝗虫螟蟘伤害五谷万物不成。人灾疫。 无雪。来年麦恶。五谷不成虫生。人疫疾。 水冬不冰。为饥为兵。有灾疫。地不冻。其乡人流亡。 常以十二月二十二日夜。占辰星去月及何方。如辰在月之南。至近不移。主夏旱。晚田不收。在月西。五谷熟国不安静。辰在月东北。禾少收。人不安。在月东南。主风雷雨乱伤禾。亦少收。在月西南。有虫旱灾。在月西北。有逆乱兵起。田苗伤。 其夜太白星在月东。三百日内兵。 月内有雾。亦主来年水。有冷雨暴作。主来年六月七月内横水。

  常以岁除夜五更视北斗。占五谷善恶。其星所主。明则成熟。暗则有损。贪狼主乔麦。巨门主粟禄存主黍。文昌主芝麻。廉贞主麦。武曲主粳糯破军主赤豆。左辅右弼主大豆。 朔日有风雨。主来年春蚤。 十二月朔日。值大寒主有虎出为灾。值小寒。主有祥瑞。东风半日不止。主六畜大灾。 立春在残年内。主冬暖谚云。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冬至后。三戌为腊腊前后三雪。谓之腊前三白。大宜菜麦。谚云。腊雪是被。春雪是鬼如腊有雪又主来年豊稔亦杀蝗虫谚云。一月见三白。田父笑吓吓。一寸雪。入泥。一尺。一尺雪。入泥一丈。○二十四日。田夫牧竖候昏时。争立竿燎火于野。名曰照田蚕。看火色。占来年水旱。白主水。红主旱。猛主风。萎衰主歉。亦取东北为上。 除夜占风谚云。今夜东北明年大熟。 文林广记云。初二。初五。初八。二十日二十六日。天地神交会日。辰时当有恶风。 除夜以安静为上谚云。犬不吠。新年无疫厉。或因盗贼遗讼。或因斗争。作闹喧呼。惊动闾里者。其村巷中。必遭横事。

  闰月令

  尚书。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又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期。周岁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一岁之常数也。故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多则见以为强。而谓之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伍日五百九十二分。少则见以为弱而谓之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有九岁而七闰。则气朔分齐。同于本日。是为一章。二十七章为一会。三会为一统。三统为一元。故古历十九岁七闰即一章。周而复始。三年便闰九月。六年闰六月。九年闰三月。十一年闰十一月。十四年则闰八月。十七年则闰四月。十九年则闰十二月。此据元首初章而论。若后又渐积余分。大率历三十二个月。则当置闰。故三年不置闰。则差一个月。春季即为夏之孟。而时蹔不定。子年之十二月。入而为丑年之正。而岁已不成积而至于三失闰。则春皆为夏。而时全不定。十二失闰。则子年皆流而为丑。而岁全不成。故闰者。乃岁之枢纽。治历之关键也。

  历法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其时日月五星。皆起于牵牛初度。更无余分。以此为步占之端。故曰。屦端于始。每月皆有中气。唯闰月独无。汲冢周书曰。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闲。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正月节。戌时。北斗之柄指于寅位之初雨水。正月中气。戌时。斗柄指寅位之中。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名曰月建。亦曰斗建。若遇闰月。其月内无中气闰前之月。中气在晦。闰后之月。中气在朔。举中气而正月。则置闰不差。故曰举正于中。盖置闰之法。以气盈朔虚。而归日月之余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之行也。日一度。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方一周天。实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辰。而一岁止是三百六十日。更有五日零三个时辰。无所归着是谓日行之余分。所谓气盈者也。月之行。日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七。常二十九日中。强而与日合于朔。是每月。又有半日弱无所归着。是为月行之余分。所谓朔虚也。积日月之余分每岁常余十一日弱。故十九年。而置七个闰是为一章之数。故曰归余于中。

  昔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乃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伶伦造律。大挠作甲子。隶首造算数。容成作盖天。综斯六术。考定气候。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出晋律历志 岁法。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 岁余法。一万二百二十七分。 月法。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 日法。计九百四十分。以日法除之。十九年。共得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分。为七闰之数。然必以十九岁而无余分者。盖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十九者。天地全终之数。积八十一章。则其盈虚之余。尽而复始。推此以定四时。气功不有成乎。 周礼。春官太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 礼记。天子元端。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 玉藻。闰月天子听朔于明堂门中。还处路寝门。终月。 礼记。五年一巡狩者。何。五岁再闰。天道大□。王者恩亦当竟也。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序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尔雅。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七个月也。三年之丧。不以闰月数者何。以其言期也。期者。复其时也。大功以下。计月数。故以闰月除。 朱浮曰。五年再闰。天道乃□。天地之灵。犹五载而成其化。况人道乎 后汉律历志。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调摄总论

  禁忌篇。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蚤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闲雅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于此矣。 左传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手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卫生者。不可不慎。然摄生之道。莫若守中。使无过无不及之害。经曰。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病多起于过度。盖五脏受气。各有常分。不适性而强为。则用情大过。而病生。善养生者。无过耗之敝。又能保守贞元何患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如善保养。不善保养。又不如善服药。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究神天。谬矣。

  延命录云。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故四时饮食。贵适时宜。旺则宜食所克弱则宜食所生。又当随季而不食本脏。如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季脾。是也。 老君曰。冬月朝勿令虚。夏月夜勿令饱。又曰。朝出勿饥。晚食勿饱饱食仰卧。便成气痞。食后勿寝寝生百疾。忌食露天隔宿物。藏不密者勿食。色异常者勿食。鱼无肠胆者勿食。异形异臭异味者勿食。菌有毛。及背无纹者勿食。闭口椒。及肉自动。肉着地无尘者。勿食。馔上细黑白永子。及六畜自死。果实双仁者勿食。蹄足带毛。禽三足六趾四距。及卵生八字。与铜器盖物。禽兽脑。旋作生鲊。爆炙承热。种种生物。皆不宜食。及忌食三厌。天厌雁。地厌狗。水厌鸟鱼。雁有夫妇天伦狗有扈主人义。乌有君臣之礼。故孙真人曰。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

  法天生意曰。闰月勿食韭。令人气力衰。损目。勿食未核果。令人发痈疖寒热。勿食血物。及(上鹿下章)鹿马肉。伤神气。勿食蛇鳝。令人减寿。星见食豕。鼻生息肉。六甲日。食龟鳖鳞甲之物。害人心神。丙午日。食雉鸡肉。主男目盲烧死。女血死。勿食鳖子。令人病疸黄。鹿肉。九月巳后。正月巳前。堪食。余月勿食。有豹文者。杀人。 

  陶隐居云。食戒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莫教一饱顿充肠。损气伤神非尔福。 大扺。饮食无论四时正闰。皆宜温热软熟。忌生冷黏硬。而诸品法粥。皆堪调养。饮食不宜偏多。多则随其腑脏。各有所损。无病不宜服药。服药恐有所伤。故饱则伤气。饥则伤胃。五味浓厚伤精。煎爆焦燥伤血。空心茶。卯时酒。申后饭。皆宜少。饮茶宜少宜热。最忌空心点盐。食后浓茶漱口。永令牙齿牢坚。浆水甘酸者益人。酒后多食芥姜椒辣。则缓筋骨。盖脾胃。乃太阴阳明之所属。能容食物。寄于四季。乃六腑之源。无物不纳。胃和则能磨化五谷脾虚则五谷不消。谷入于胃。深者为血。浊者为气。血行脉内。气行脉外。人之一身。皆以胃气为本。如饮食不节。或失饱伤饥。恣食肥腻。饮食无度不顾冷热浓淡。爽口之物狼餐以致损伤脾胃。先正云。爽口物多终发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或劳役喜怒。忧思郁结皆伤脾胃。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水谷寒热害六腑。故诸病生焉。 又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脉理以密。血气以流故酸多伤脾。咸多伤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若养生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伤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故食少莫食多。吃热莫吃冷。吃软莫吃硬仍以节俭为佳。若多食则膨胀短气。更成疾矣。 真常子养生歌。 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梦自安夜漱常胜朝漱。暮餐不若晨餐。耳鸣必须保肾。目病须先治肝。节饮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完。汗出莫当风立。腹空莫放茶穿。

  卫生五事。凡夫未能闻道。罔知调摄。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疾矣。极力劳形。燥暴气逆。当风纵酒。多嗜酸辛。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卧久坐。大饱太饿脾为之病矣。呼嘂过常。辨争陪荅。冒犯寒暄。恣食甘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丹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未老先羸。未羸先病。病至则重。甚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也。卫生君子。谨此五者。百病自消。经曰。不治已病。先治未病。正谓此哉。 济世仁术曰。春月阳气闭藏于冬者。渐发于外。宜发散以畅阳气。夏月人身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正人脱精神时。忌下利以泄阴气。秋月当使阳气收敛。不宜吐及发汗。犯之令人五脏消铄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隔多热。切忌发汗。以泄元气。四季皆有闰月。调摄当如正月之例。 春宜夜卧蚤起。以俟志生夏宜夜卧蚤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秋宜蚤卧蚤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冬宜蚤卧蚤起。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冬天蚤出宜饮酒却寒。或噙芭以避恶。卧宜侧身拳足。枕宜决明菊花。腹饥勿沐浴。浴后避大风。大汗勿遽脱衣。恐成偏风。 不语唾。涂疮肿立消。大拇背节涂眼。则目明。 回回俗。善保养。唯护外肾。使不着寒。夜卧或以手握之。令暖。 养生书曰寡思以养神。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久视则伤神。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久坐则伤血。久卧则伤气。大喜则坠阳。大怒则破阴。大怖则生狂。大恐则伤肾。 凡大小便宜紧咬牙齿。则免牙痛之病。夜间小便张目则眼不昏。小便饥宜坐溺。饱宜立溺。则可却病。忍小便入房者。得淋疾。茎中胞转脐下。恐急痛死。

  抱朴子曰。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气之宅。故形大劳则歇。精太劳则竭。气太劳则绝。人心去肾八寸四分。天去地八万四千里人自子至巳。则肾生气。自午至亥。则心生血。阳生子而地上升。至巳而亢。则始热。阴生午而天气下降。至亥而极。则始寒。人之身。一小天地也。故凡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二十息。未尝休息也。减一息则生寒。加一息则生热。腑脏不和。则气血不调。诸疾生焉。故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脏腑喜芳洁而恶腥膻。食必择其适宜。勿过伤而致病。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肾恶渗。头发不可误入鲊食。甲寅刮手指爪。甲午刮脚指爪。为三尸游也。唾勿向北犯魁。汗出毛孔。本于五脏甚勿扇风。勿令汗入饮食。食后以纸燃引鼻(口鼻)。令气通勿强忍大小便。亦勿努力。行走勿语。行远乘马勿回顾伤神。夜行宜数叩齿。鬼神畏齿声也。勿跽床悬脚。勿坐大树下。伤人。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舌舐上腭。待神水嗽而咽之。口诵四海神明三遍。止鬼辟邪。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