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月令采奇
月令采奇
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若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劳神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其身。 心若大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歇。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悲哀炎热思虑除。因事莫惊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长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楷摩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加酸。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过多无病难。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来纔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来成疟痢。心旺肾衰切宜忌。君子之人守斋戒。常令充实勿虚空。日食须当去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大过。免致膨亨损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身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将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傥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风入脑。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纔一入成灾咎。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荣枯疾病萦。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急须端肃敬天威。净几焚香宜少避。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加福。免致中年蚤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洪恩。蚤晚焚香谢天地。 长生不老是如何。胸中阴积善缘多。惜气惜身兼惜命。请君熟玩卫生歌。
养生杂纂。载桑叶洗眼方。 每年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令阴干。遇正月初五日。二月初一日。三月初五日。四月初八日。五月初五日。六月初六日。七月初七日。八月初八日。九月晦日。如无三十。用二十九日。十月初十日。十一月初十日。十二月朔日。每日将叶十片煎汤。澄清洗眼。不待一年。则光复如童子。如有闰月。多取十叶。照前月日期煎洗。凡洗日。必斋戒。 又治青盲眼方。 以正月八日。二月八日。三月六日。四月六日。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十月十二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十二月晦日。用桑柴灰一合。以煎沸汤沃之。置磁器中。澄泠。令极清温汁稍热洗目。觉汁冷。即以重汤煮热。不住手洗。神效
河间陶节庵曰。凡伤寒症。冬三月谓之正伤寒。法宜用麻黄汤。伤风桂枝汤。发于春三月。谓之温病。发于夏三月。谓之热病。 发于秋三月。谓之湿病。又有两感。日传二经。四时皆有者。用法藏大羌活汤。 其三时通用者。易老九味羌活汤。 简易参苏饮。 双解散。及羌活冲和汤。禁用黄麻桂枝汤。 治中暑霍乱。 取釜下黑煤半钱。和灶额当火处赤泥少许。以百沸汤。投土与煤。搅数十遍。用碗盖。汗出适口。微呷一两口立止。
占候补遗
每岁农人占。历有三满斗。此年大稔。 立春日辰占。 先天与后天。何须问神仙。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豊年。丙丁多主旱。戊己损田园。庚辛人马动。壬癸水连天。 己卯风占。 春己卯。树头空。夏己卯。禾头空。秋己卯。水里空。冬己卯。阑里空。 四立初。甲子雨占。 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乘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两耳。冬甲子雨。雪飞千里。一云牛羊冻死。 壬子雨占。 春雨人无食。夏雨马无食。秋雨牛无食。冬雨鸟无食。 丙寅晴占。春丙晹晹。无水散秧。夏丙晹晹。干死禾娘。秋丙晹晹。干晒入仓。冬丙晹晹。无雪无霜。 甲申雨。米暴贵。春雨谷不收。夏雨伤田禾。秋主六畜死。冬雨人病多。谚云。甲申犹自可。己酉愁杀人。更逢壬子雨。相牵作久阴。 四时雨占 春季丁卯雨。禾苗旱。夏中辛卯雨。禾枯死。秋季乙卯雨。禾损伤。冬遇癸卯雨。无收。藏。 立冬荒熟占 立冬属火来年旱。逢水来春水必多。遇金来夏豆麦好。遇木次夏水旱灾。值土来年五谷盛。处处田禾足豊盈。 年岁雷占。 子日丑日雷。六畜灾瘴多。寅日鸣雷震。民安米粟高。巳日雷震动。田收虫蛇会。午日雷声响。一年遭旱多。未日雷电掣。民疾女沉痾。申雷春多旱。戌炮损田皋。酉亥风雷起。人民苦劳慒。
杂记补遗
尚书说云。天有五号尊而君之曰皇天。元气广大曰昊天。仁覆愍下曰旻天。自上监下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曰苍天。 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罗魄宝也。又曰皇天上帝。亦曰太乙。其佐曰五帝。东方青帝威灵仰。司春。南方赤帝赤熛怒。司夏西方白帝白招拒。司秋。北方黑帝(口十)光纪。司冬。中央皇帝含枢纽。司四时之季。一说春苍帝。名灵符。夏赤帝。名文祖秋白帝。名显纪。冬黑帝。名玄矩。中央皇帝。名神斗。
天宫有六。一绝绝阴天宫。二泰然谅事宗天宫。三明辰耐犯武成天宫。四恬熙罪气天宫。五宗灵亡非天宫。六敢司连宛屡天宫。 又有九天。第一天。名郁罩无量天。第二名上上禅善无量寿天。第三名梵监天。第四名兜术天。第五名不骄乐天。第六名化应声天。第七名梵宝天第八名梵摩迦夷天第九名波梨荅恕天其一天。又别置三天。 【 出大霄琅书】 又有三十三天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天须弥山顶为帝释天。上一倍为夜摩天。上为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寿天。广来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天。非非想处天。凡二十八天。四天以下。又有日月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坚首天。凡三十二种。所谓三十三天者。即帝释天宫中也。 【 出因本经】 复有三十六天者。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共二十八天。在三界内。黄曾天。玉完天。何童天。平育天。文举天七曜摩夷天。六天为欲界越衡天。蒙。翳天。和阳天。恭华天。宗飘天。黄笳天。堂曜天端靖天。恭庆天。极瑶天。元载孔升天。皇崖天。极风天。孝芒天。翁重浮容天。江由天。阮乐天。昙誓天。十八天为色界。霄度天。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外。曰四人天。常融天。玉隆腾胜天。梵度天。平育贾奕天。名为种民天。亦名四梵天。四人天。外有玉清。太清。上清。三清境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最上大罗天。合为三十六天 【 出灵宝本元经】 酉阳杂俎云。天姓张名坚。
淮南子曰。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孛者。天之忌也。 广雅云。日者。太阳之精。名曜灵。又名朱光。出于阳谷。沐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启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乌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脯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薄于虞渊。是谓黄昏。渝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嵫经于细柳。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于九州岛七舍。日御曰羲和。 【 淮南子】 春秋感精符曰。月者。太阴之精。地之理也。名曰阴灵。又曰望舒。释名云。月。阙也。满则复缺也朔。月初之名。苏也。月死复生苏也。晦。月尽之名。灰也。火死为灰。月光之尽似之也。弦。月半之名。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朢。月满之名。月大是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光也。承大月。月二日生光。谓魄。承小月。月三日生光。谓朏。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朔而见东方。谓之朒。亦谓之侧匿。侧匿则侯王其肃。朓则侯。主其舒。月御名曰纤阿。 【 出汉书五行志】 大玄索隐云。朝见曰朒。夕见曰朓。至夜谓之匿。 春秋说题云。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分而为星。故其字。日下加生。 天文志。孟康曰。星。石也。金石相生。人与星气相应。
春秋合城图曰。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 史记。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欈。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是谓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春秋运斗枢云。斗星第一天□。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天行?鱼。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天官书曰。汉。天河也。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水多。星少。主旱。 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礼乐之始。万物之首也。曰巽二。曰封家十八姨。 雷。天之长子。亦天之鼓也。元命苞曰。阴阳之气合而为雷。谷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震与霆。皆霹雳也。名曰豊隆。 电。阴阳激耀也。是雷之光。释名云。殄也。乍见即殄灭也。名曰列缺。又曰石(石韱)磹。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气聚为云。说文云。山川之气。大泽润气也。又曰。云之为言运也。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注曰。阴凝上结。合而成云。阳散下流。注而为雨。 庄子曰。腾水上溢为雾。阴阳之乱气也。五行志曰。雾者。百邪之气。为阴冒阳。本于地而行于天。 河图帝通纪曰。雨者。天地之气。阳制于阴。和则为。雨。曾子曰。雨。辅也辅时生养也。广雅云。雨师曰屏翳。山海经云。屏翳。海东人。张士伯祷雨峄山。忽闻空中语曰。大雨由天。小雨由山。 说文云霁。雨止也霋。雨霁也。霩。雨止云罢貌。三礼仪宗云。雩祈雨之祭。雩于山川社稷。禜。止雨之祭。禜于城门。 月令章句曰。露。阴液也释名云。露结为霜。五经通义曰。和气津液凝为露露从地出。春秋考异云。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也。大戴礼云。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曾子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 出论衡】 大戴礼。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雹与霰。一气之化也。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雨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结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下而为霰。谷梁传曰。雹者。阴胁阳之象。霰者。阳胁阴之象。说文云。雹雨冰也。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张(宁去丁改奂)云。阴气专用。则凝精为雹。 十洲记。霞者。日之精。餐霞之道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河东蒲阪项曼都。好道学仙。三年始返。人问状。都曰。欲饮食。仙人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曰霓。是阴阳交会之淫气也。 尚书考灵耀云。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也。地尝动移。而人不知。如人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
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岛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杨州。曰信土。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淮南子曰。九州岛之外。仍有八寅。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无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 八寅之外。又有八纮。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水。曰委羽。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以行风雨。
庄子曰。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纮八寅八泽之云。以雨九州岛。和中土。 春秋命历序云。人皇氏分九州岛神农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自东至西。九十万里。自南至北。八十一万里 邹衍曰。儒者所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乃禹所叙之九州岛。于天下。乃八十一分中一分耳。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岛也。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仍有大瀛海环其外。乃天地之际焉。 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蒸。于是地震。庄子曰。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蔡邕曰。地动阴盛。大臣踰制。唐高宗时地震不休。张行成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晋州地震弥旬不休。臣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宜远虑以杜其衅。上深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