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立斋曰:若阳气虚弱,汗出不止,肢体倦怠,用附汤。上气喘急,盗汗,气短头晕者,用参附汤。肾气虚弱,盗汗发热者,用六味丸。若肾气虚乏,盗汗恶寒者,用八味丸。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阳盛阴虚者,当归六黄汤。心肾虚弱者,斑龙丸。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汗证
汗证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大建中汤(补二五)玉屏风散(补五十)四君子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当归六黄汤(寒六五)独参汤(补三五)参附汤(补三七)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参归汤(补三八)附汤(补四三)人参建中汤(补二六)参苓散(补五三)生脉散(补五六)黄六一汤(补四九)一阴煎(新补八)三阴煎(新补十一)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保阴煎(新寒一)天王补心丹(补百八)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加减一阴煎(新补九)清化饮(新因十三)正气汤(寒六六)黄芩芍药汤(寒百九)斑龙丸(补百二八)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汗证
论外备用方
归脾汤(补三二)黄汤(补四五)大补黄汤(补四七)还少丹(补一三五)柔脾汤(补七一吐衄汗)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三血虚盗汗)三味建中汤(补二九)大建中汤(补二五阴汗)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心肾丸(补百十二阴虚盗汗)生地黄汤(寒六八阴火汗)防己黄汤(和一七六风湿汗)《宣明》白术散(固三虚风)白术散(和三十自汗益汗)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过汗反张)牡蛎白术散(固二酒风)牡蛎散(固一)金锁正元丹(固十八遗精汗)秘元丹(固三二虚寒自汗)麦面汤(固四气虚汗)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虚汗)脚汗牡蛎散(因二九六)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经义
《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经筋篇》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盘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气厥论》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热病篇》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螈,齿噤也。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论证(共六条)
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仲景曰: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风病,下之则,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陈无择曰: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盖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只此数言,可见病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后,惟陈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有未善者,曰: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又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则为拘为挛,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不当下而下也。汗下既误,即因误治而成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此陈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后人疑惑,用持两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为辨察。故余列二子之论于前,以资后学之印证。
一、痉证甚多,而人多不识者,在不明其故而鲜有察之者耳。盖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观仲景以汗下为言,谓其误治亡阴所以然也。余因类推,则常见有不因误治,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小儿之有此者,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当先以气血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微邪者,通不必治邪。盖此证之所急者在元气,元气复而血脉行,则微邪自不能留,何足虑哉!奈何今人但见此证,必各分门类而悉从风治。不知外感之风,寒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止宜滋补。矧此数者,总由内证,本无外邪,既以伤精败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风痰,难乎免矣。故余笔于此,以明证之要。
一、仲景言痉止属太阳,而不及他经者何也?盖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在其中矣,此其义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详其里。考《内经》之《经脉篇曰》: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又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由此观之,则痉之为病,乃太阳少阴之病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府,而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最当以真阴为主。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论治(共八条)
一、痉证凡因汗因泻者,其气必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福饮之类主之。大虚而脉见沉细,阴胜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一、痉证多汗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主之。阳气大虚,汗出或亡阳者,宜参附汤、附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热躁者,且当归六黄汤主之。
一、痉因泄泻者,宜胃关煎、温胃饮之类主之。泻止而痉者,宜大营煎、五福饮之类主之。
一、痉有兼火者,必脉见洪滑,证见烦热,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若火盛之甚,以致阴血涸燥者,不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饮、保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
一、痉有表邪未解者,当察其邪之微甚及证之阴阳。若身有微热,脉不紧数者,此微邪也。只补正气,其邪自散。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表邪未解,阴虚无汗身热者,宜三柴胡饮、四柴胡饮、补阴益气煎之类主之。若阳气大虚,阴极畏寒,邪不解而痉者,宜大温中饮主之。
一、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若多痰无火,宜用六安煎。凡此证候,多属虚痰虚火。因其壅滞,不得不暂为清理。但得痰气稍开,盒饭调理血气。
一、小儿吐泻及多汗之后。一、妇人产后。一、诸证大失血之后。一、凡病中风及疮毒溃脓之后,皆有此证,悉当根据前法酌宜治之。
一、痉证有兼湿者,当如王海藏治法,详见后条。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述古(共二条)
仲景治太阳之,身体强,脉沉迟者,用栝蒌桂枝汤取微汗。治刚无汗者,用葛根汤。治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者,用大承气汤。按此皆散逐实邪之法,虽此证不多见,然间或有之,则亦不可不知。
王海藏治刚,用神术汤加羌活、独活、麻黄。治柔,用白术汤加桂心、黄。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痉证论列方
大营煎(新补十四)五福饮(新补六)参归汤(补三八)参附汤(补三七)附汤(补四三)白术汤(和二六)一阴煎(新补八)三阴煎(新补十一)保阴煎(新寒一)温胃饮(新热五)胃关煎(新热九)清化饮(新因十三)玉女煎(新寒十二)大补元煎(新补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五积散(散三九)大温中饮(新散八)人参建中汤(补二六)清膈煎(新寒九)二柴胡饮(新散二)当归六黄汤(寒六五)神术汤(和三九)三柴胡饮(新散三)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六安煎(新和二)四柴胡饮(新散四)加减一阴煎(新补九)葛根汤(散二九)大承气汤(攻一)栝蒌桂枝汤(散十二)抱龙丸(小八五)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痉证
论外备用方
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过汗反张)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瘟疫
经义
《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循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热论篇》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阳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此一节即言伤寒之两感也,详注备载《类经·疾病类》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