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理阴煎(新热三)大温凡真阴不足,或因劳倦感寒,阴虚假热,寒邪不解者,速宜用此。

  大温中饮(新散八)大温凡中气虚寒感邪,发热无汗,表不能解者,速宜用此。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凡风寒湿热所伤,食少体重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温中和中类

  大温兼补诸方人参理中汤(热一)大温治太阴即病自利,阴寒腹痛呕吐,中气虚寒,胀满厥逆,疟痢等证。

  四逆汤(热十四)大温治伤寒阴证,自利脉沉,身痛而厥。

  胃关煎(新热九)大温凡脾肾虚寒,泻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参汤(散十三)大温伤寒表里不解,协热下痢者宜此。

  白通汤(热一四五)大热少阴下痢者宜此。

  桃花汤(热一四六)微温少阴下痢脓血者宜此。

  真武汤(热一四二)大温少阴伤寒腹痛,或呕、或痢者宜此。

  回阳返本汤(热四五)大温伤寒阴盛格阳,阴极发躁,脉弱无力者宜此。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大温阳脱气虚者宜此。

  暖肝煎(新热十五)大温凡肝肾阴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大热呕而胸满,吐涎头痛者宜此。

  当归四逆汤(热二十)微温伤寒厥逆脉细,下痢肠鸣者宜此。

  茯苓甘草汤(热七五)大温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汤(热三一)大热风湿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汤(热三十)大热风湿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干姜附子汤(热三四)大热瘴毒阴证,厥逆呕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华佗救阳脱方(热六三)治阴寒直中三阴证。

  微温和中诸方二陈汤(和一)微温凡风寒咳嗽,痰饮呕恶,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汤(补五)微温凡脾胃虚弱,或久患疟痢,或呕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微温凡阴虚受寒,咳呕喘促,吞酸痞满等证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微温凡寒伤脾胃,心腹胀满,呕恶不思饮食,身体疼痛,泻痢者宜此。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微温凡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吐泻胀满者宜此。

  乌梅丸(和三二三)微温吐蛔、蛔厥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清理类

  清火诸方抽薪饮(新寒三)大寒凡热邪内蓄之甚者宜此。

  徙薪饮(新寒四)次寒凡热邪内蓄,将甚未甚者宜此。

  黄连解毒汤(寒三)大寒凡热邪内盛,烦躁狂斑,口渴舌焦,喘满脉洪,热甚者宜此。

  白虎汤(寒二)大寒凡脉洪大渴,阳明热甚,或中暑虚烦等证宜此。

  人参白虎汤(寒三)大凉凡赤斑口燥,烦躁暑热,脉洪大浮虚者宜此。

  三黄石膏汤(寒十一)大寒凡疫瘟大热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大寒阳明实热,烦躁斑黄等证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次寒凡中暑身热烦渴,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大寒凡阴虚水亏,阳明火盛,烦渴内热者宜此。

  阳毒升麻汤(散百六)大凉凡阳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叶石膏汤(寒五)微寒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热烦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饮(寒八)微寒凡伏暑发热烦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次寒肺热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连翘饮(寒七八)次寒凡风热热毒,大小便不利,及疮毒丹瘤等证宜此。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大寒凡疫疠大行,憎寒壮热,头肿目闭,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头瘟、热毒等证宜此。

  栀子柏皮汤(寒二三)大寒伤寒身黄,内外俱热者宜此。

  白头翁汤(寒一八四)大寒治伤寒热痢。

  玄参升麻汤(外四八)次寒瘟疫颊腮肿痛,发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汤(寒十六)微凉凡小结胸热邪胀满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大寒凡心经蕴热,脏腑秘结,小便赤涩、血淋等证宜此。

  解瘟疫热毒法(寒二四)

  清血清便滋阴诸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微凉凡热入血分,吐衄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此。

  二阴煎(新补十)大凉心经有热,狂笑、烦热、失血者宜此。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大凉凡水亏火盛,烦热动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微温凡暑热霍乱泄泻,小水不利,湿肿胀满者宜此。

  导赤散(寒一二二)微凉心火小肠热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厘清饮(新寒五)微寒凡积热闭结,小水不通,热泻等证宜此。

  小厘清饮(新和十)性平凡小水不利,湿滞肿胀,泄泻者宜此。

  猪苓汤(和一八八)微凉伤寒下后,发热,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诸方大和中饮(新和七)性平凡邪结胃脘,气逆食滞者宜此。

  小和中饮(新和八)性平胸膈胀满,呕恶气滞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微温膈间有水,呕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微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吐涌类

  独圣散(攻百六)凡邪实上焦,及痰涎积蓄者宜此。

  茶调散(攻百七)治同前。

  吐剂(新攻一)此有二法,便而且易,可随宜用之。

  栀子豉汤(寒二十)伤寒烦热懊,当吐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攻下类

  峻下诸方大承气汤(攻一)凡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者宜此。

  小承气汤(攻二)凡病在太阴,无表证,潮热脉实,狂言腹胀者宜此。

  调胃承气汤(攻三)凡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气汤(攻四)凡伤寒蓄血证,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汤(攻七)凡伤寒表证未除,里证又急,当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汤(攻九)凡结胸胀痛连腹,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顺气汤(攻八)凡伤寒热邪传里,便实口燥,狂斑潮热,腹胀硬痛等证,宜用此以代三承气汤。

  凉膈散(攻十九)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

  百顺丸(新攻六)凡三焦热秘,邪不解者宜此。

  茵陈蒿汤(攻三一)谷疸,发热身黄,便结者宜此。

  罨结胸法(新因三十)

  攻补兼用诸方黄龙汤(攻二一)凡伤寒热邪传里,当下而气血兼虚者宜此。

  玉烛散(攻二四)凡血虚有滞,而热邪传里,腹胀作痛者宜此。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培补类

  峻补诸方大补元煎(新补一)凡元气大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热等证皆宜用此。

  大营煎(新补十四)此大补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阴煎(新补十一)凡三阴不足,及风疟多汗,而正气不复,寒热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凡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可。

  八珍汤(补十九)气血两虚者宜此。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凡气血两虚,恶寒发热,倦卧眩运,自汗诸虚者宜此。

  大建中汤(补二三)凡中气不足,厥逆呕吐,虚斑虚火,筋骨疼痛等证宜此。

  独参汤(补三五)凡气虚气脱,畏闻诸药气味,及反胃呕吐垂危者,惟此为宜。

  参附汤(补三七)凡真阳不足,喘呕呃逆,腹痛厥冷气短者宜此。

  参归汤(补三八)凡心虚、血虚、盗汗等证宜此。

  补阴诸方阴煎(新补八)凡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邪者宜此。

  小营煎(新补十五)凡血少阴虚而无火者宜此。

  左归饮(新补二)凡命门真阴亏损,虽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归饮(新补三)凡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汤(补八)凡阴虚营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脉散(补五六)凡热伤元气,口渴气短,烦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阴虚水亏发热等证宜此。

  崔氏八味丸(补一二一)凡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真阳虚败等证宜此。

  补中诸方四君子汤(补一)凡脾胃虚弱,食少体瘦,疟痢劳倦等证宜此。

  五君子煎(新热六)凡脾胃气分虚弱,而微寒当温者宜此。

  五味异功散(补四)凡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气逆腹满者宜此。

  五福饮(新补六)凡五脏气血俱虚者宜此为主。

  温胃饮(新热五)凡中寒呕吐吞酸者宜此。

  养中煎(新热四)凡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宜此。

  归脾汤(补三二)凡脾虚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疟痢等证宜此。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凡脾胃虚弱,吐泻食少等证宜此。

  参术汤(补四十)凡气虚颤掉,泄泻呕吐者宜此。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诸风

  经义

  《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肋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岁露论》: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曰: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帝曰:愿闻三虚。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论》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风伤筋,燥胜风,风胜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