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卷三 针灸门
生成数法
冷补之时。使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出。自觉热矣。当热泻之时。
使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清凉矣。
卷三 针灸门
手指补泻法
经云。凡补泻。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谓也。故摇、动、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是也。略备于后。
动
动者。如足不能行。将针伸提而已。
退
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此为退也。
搓
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根据前转法以为搓也。
进
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
盘
盘者。为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为盘之也。
摇
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也。
弹
弹者。凡用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
捻
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手左右也。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
循
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经云。
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扪
扪者。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
摄
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
按
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
爪
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穴。有准也。
切
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故也。
卷三 针灸门
呼吸补泻法
补泻者。言呼吸出内以为其法。补之时。从卫取气也。取者。言其有也。素问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获。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当泻之时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故素问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泻者。是置其气而不用也。
若阳气不足。而阴气血有余者。当先补阳而后泻阴。阴血不足而阳气有余者。当先补阴而后泻阳。以此阴阳调和。荣卫自然通行。此为针之要也。
卷三 针灸门
夫妇配合
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阴日阴时则当刺阴干。阳日阳时则当刺阳干。故阴阳者气血也。
阴日血先气后。阳日气先血后。经云。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然阴日虽遇阳时。刺阴干者何也。盖阴日血先行引气。后随血入脉中而行。此为妇有气。夫往从之者。故阴干是也。阳日虽遇阴时。刺阳干者何也。盖阳日气先行引血。后随气流注在脉外而行。此为夫有气。妇往从之者。故阳干是也。如斯之论。此之谓也。
卷三 针灸门
经络取原法
本经原穴者。无经络逆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手而纳针。吸则得气。无令出针。停而久留。气尽乃出。此拔原之法也。
卷三 针灸门
王海藏拔原法
假令针肝经病。于本经原穴针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
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手太阴之原出于太渊。手少阴之原出于神门。手厥阴之原出于大陵。手太阳之原出于腕骨。手阳明之原出于合谷。手少阳之原出于阳池。足太阴之原出于太白。足少阴之原出于太溪。足厥阴之原出于太冲。足太阳之原出于京骨。足阳明之原出于冲阳。足少阳之原出于丘墟。
凡此十二原穴。非泻子补母之法。虚实通用。故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
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嗽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卷三 针灸门
经络俞穴配合法
五脏六腑。各有井荣俞经合。腑为阳。脏为阴。阳主表。阴主里。故为阴阳荣卫相合。
其中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阴荣丁火。阳荣壬水。阴俞己土。阳俞甲木。阴经辛金。阳经丙火。
阴合癸水。阳合戊土。故阴阳俞荣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对刺。手之三阴。始于癸而终于乙。手之三阳。始于庚而终于戊。足之三阳。始于戊而终于庚。足之三阴。始于乙而终于癸。手之阴阳。阴逆阳顺。足之阴阳。阳逆阴顺。此阴阳逆顺。不可不知也。
卷三 针灸门
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
手太阴肺之经
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手太阳小肠经
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
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病。齿痛 肿。主津。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足厥阴肝之经
是动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粗脱色。主肝。
所生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
足少阳胆之经
是动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主骨。
所生病。头痛。角颔肿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卒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阴肾之经
是动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无所见。
心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主肾。
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手少阴心之经
是动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谓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手厥阴心包络经
是动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肢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主脉。
所生病。烦心。心痛。掌中热。
足太阳膀胱经
是动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似结。 似裂。是谓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疟。狂癫疾。头囟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
足阳明胃之经
是动病。凄凄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 厥。主血。
所生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项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免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已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肌。溺色黄。气不足。则身已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手少阳三焦经
是动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主气。
所生病。汗出。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太阴脾之经
是动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卷三 针灸门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能知迎随。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阴阳者。知荣卫之流行逆顺。经脉往来终始。
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取之。
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
卷三 针灸门
古法流注
经云。其气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注还于手太阴。如环无端。周流不息。昼夜行流。与天同度。此法如气血所生之经络。于一经中井荣 经合。迎随补泻之法。亦用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是也。
卷三 针灸门
四季人神不宜灸
春在左胁。秋在右胁。夏在脐。冬在腰。
卷三 针灸门
逐日人神歌诀
一足大趾鼻小指。二踝发际外踝中。三股牙齿肝及足。四腰胃脘手阳明。五口遍身还在手。
六手指间又在胸。七踝气冲并在膝。八脘股内及阴中。九尻在足胫膝经。十腰在背足趺中。
卷三 针灸门
十二支人神所在诸法
子日(在目孙氏云在肩口)。丑日(在耳及腰)。寅日(在胸又云在口)。卯日(在脾孙氏云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头口孙氏云在手)。午日(在心腹)。未日(在两足心孙云在足)。申日(在肩及额又云头腰)。酉日(在胫孙氏云在背)。戌日(在咽喉孙氏云在头一作项)。亥日(在背颈又在两膝孙氏云在项)。
又法
甲乙日(忌寅时不灸头)。丙丁日(忌辰时不灸耳)。戌巳日(忌午时不灸发顶。一云不灸膝膑)。壬癸日(忌酉时。不灸足)。
又法
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尽日。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
五辰五酉。五未八节日。前后各一日。若遇以上日并凶。不宜灸之。
又法
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法
男忌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
女忌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
又法
男忌戌(又云忌阴日)。女忌(孙氏云忌巳又云忌破日)。
又法
丙子日天子会。壬子日百王会。甲子日太子会。丁丑日三公会。丙辰日诸侯会。辛卯日大夫会。癸卯日人臣会。乙亥日以上都会。
又法
木命人行年在木不宜针及服青药。
火命人行年在火不宜针及服赤药。
土命人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黄药。
金命人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药。
水命人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药。
凡医者不知此法下药。若遇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
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
卷三 针灸门
每月血支
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十月戌。十一月亥。十二月子。
卷三 针灸门
避人神等法
千金云。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
男忌戊。女忌巳。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时忌。有四季忌。人神有十二部。又有九部旁通人神。有杂忌。旁通又有所谓血支。血忌之类。凡医者不能不知此。
卷三 针灸门
旁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
r旁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 p06-d7a1.bmp r
卷三 针灸门
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一日在足大趾。二日在外踝。三日在股内。四日在腰间。五日在口舌。六日在两手。七日在内踝。八日在足腕。九日在尻。十日在腰背。十一日在鼻柱。十二日在发际。十三日在牙齿十四日在胃脘。十五日在遍身。十六日在胃。十七日在气冲。十八日在股内。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在踝。二十一日在小指。二十二日在内踝。二十三日肝及足。二十四日手阳明二十五日足阳明。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在阴。二十九日在膝胫。三十日在足趺。
卷三 针灸门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建日在足禁晡时。除日在眼禁日入。满日在腹禁黄昏。平日在背禁人定。定日在心禁夜半。
执日在手禁鸡鸣。破日在口噤平旦。危日在鼻禁日出。成日在唇禁食时。收日在头禁禺中。
开日在耳禁午时。闭日在目禁日 。
卷三 针灸门
十二时忌不宜灸
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卯时在面。辰时在项。巳时在乳。午时在胸。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背。戌时在腰。亥时在股。
卷三 针灸门
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
正月丑日。二月未日。三月寅日。四月申日。五月卯日。六月酉日。七月辰日。八月戌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午日。十二月子日。
卷三 针灸门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一岁。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一云头)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