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卷八 针灸门
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
石藏用。字用之。京师大医也。其治疗方术一从古法。亦多为人灸此穴。其取穴法。令患人床榻上盘膝正坐。随人之肥瘠大小。置栲栳或塾枕之类。以衾絮冒之。令两臂相交。平伏其上。余亦相同。仍用千金方不能久坐伸臂使伏衣袱上之意也。其用坚物云。欲大小高下常定胜于衣袱。但臂之伸屈。与古异耳。其治皆效。盖医者意也。随事增损。初无定方。孙真人笑秦缓之拙。不能求得此穴。但知针药之不及。不知火气之能彻。则求之浸巧。是不为过也绍兴己未岁。余守武昌时。总领邵户部玉云。少时病瘵得泉州僧为灸膏肓。令伏于栲栳上僧以指节极力按寻其穴。令病者觉中指麻乃是穴。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非也。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壬戌四月。增记于此。
卷八 针灸门
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叶余庆。字符善。平江人。自云。尝病瘵疾。其居对桥。而行不能度。有僧为之灸膏肓穴。
得百壮。后二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强。其取穴法。但并足垂手正身直立。
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两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时。以软物枕头覆面卧。垂手附身。或临时置身。取安便而已。其转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然于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与千金方立点则立灸之说不合。欧阳兴世行之。陈了翁莹中 也。了翁得无为张济针术。其求穴尤妙尝为行之灸膏肓 。故痕可见。以叶所言。校之叶穴微下。盖脊有曲直之殊。不能无少异也。又常熟县医潘琪云。渠传之于师。取穴之法。正坐曲脊。并足而仰两手。令大指与脐屈肘当髀股上亦自是。其说虽与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此立点则近古矣。又衢州开化县。普鉴院僧仲开。得取穴三法。其一法。正坐竖立两膝当乳。以两臂环抱。屈手向膝。以左手头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于背上数椎骨量穴。根据此坐灸。又法。正坐立膝。同上以臂贴膝外。直伸向足。竖两手相背。以头指向身。手捏两足大指头岐间。余亦如上。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今俱存之。不特以备见闻之博。且使后人较其短长知所适从。不为异端之所惑也。
卷八 针灸门
灸讫补养法第十
孙真人云。此穴灸讫。令人阳气康胜。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补养之道。
宜食温软羹饭。勿令太饱。及饮啖生冷油腻粘滑。鸡猪鱼虾笋蕨。其他动气发风之物。并触冒风寒暑湿。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室。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
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随病深浅。加以岁月将息。自可保平复。不然。是犹倚一木以支大厦之倾。又发而去之其终从晋候之归。非灸之罪也。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难。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泗滨。感 疟。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
明年春末。尚苦 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传为灸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灸之次日。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是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 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庄绰记。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附论)夫小儿之患详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者生后伤风。动发无时。
寒温各异。且据诸家方论。医药多门。药既无痊。全凭灸法。散在诸经。文繁至甚。其说不同。既点穴以差讹。则治病全然缪。按诸家明堂之内。精选到小儿应验七十余穴。并是曾经使用累验神功。今录于后。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顶上旋毛中(及耳后青络脉。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惊痫。先惊悸啼叫。后乃发也)。
鼻柱上发际(宛宛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风痫。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也)。
尺泽二穴(在肘中横文约上动脉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缓惊风)。
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陷者中。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皆俱赤)。
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囟门不合。灸疮未发。囟门先合)。
中冲穴(在中指甲后一分。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
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猪痫。病如尸厥。口哕吐沫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至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
屈肘横文中上三分。各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睡中惊。目不合。
劳宫二穴。在手心中。以无名指屈指头劳宫着处是也。各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
手少阴(在掌后去腕半寸陷者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鸡痫善惊。及掣自摇)。
内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灸各一壮。炷中如小麦大。治小儿疟久不愈)。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鼻上入发际三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身强。角弓反张。次灸大椎下节间三壮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转更胸起高也。凡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
若不根据此法。则十患不愈一二也)。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者中。各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疳疮)。
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秋深冷痢不止)。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鬼禄穴(在上唇内中央 上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惊痫。用钢刀决断更佳)。
水分穴(在脐上一寸。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水气尽肿及腹大)。
手中指本节头(名拳尖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热毒风盛。眼里疼痛)。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龟背生时被客风拍着脊骨风达于髓也所致如是)。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同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同肺俞二穴)。
腰对脐骨节间(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脐肿)。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前顶一穴(在百会前一寸。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急惊风。若不愈。须灸两肩头及鼻下人中一穴)。
率谷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灸小儿。但是风痫疾。诸般医治不瘥者)。
中庭一穴(在 中穴下一寸陷者中。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呕吐奶汁)。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治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文头白肉际(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雀目。夜不见物)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睡中惊掣)。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囟会一穴(在上星一寸。直鼻灸二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多涕。是脑门被风吹着及肺寒也)。
天突穴(在项结喉下三寸两骨间。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急喉痹)。
鸠尾上五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食痫者。先寒热洒淅乃发也)。
鸠尾一穴(在胸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牛痫。目胀直视。腹胀乃发也)。
仆参二穴(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者中。拱足取之。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反折马鸣也)。
内昆仑二穴(在内踝后五分。筋骨陷者中。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阴肿)。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百会一穴(在头中心陷者是也。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脱肛泻血。每厕脏腑摄痛不可忍者)。
承将一穴(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是也。灸七壮。炷如雀屎大。治小儿初生三四日。二七日内者口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风中于脐。循流至心脾二经。遂使舌强唇胫痉嗍。奶得斯疾。所使方药。不有十全。大抵以去风无过灸此穴次穴颊车)。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骨后。灸各七壮。炷如雀屎大。治证同前)。
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宛宛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食HT 头痛。
及五心热者)。
九椎上(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心俞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五六岁不语者。
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声转难)。
接脊穴(在十二椎下节间。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疼不可忍者。圣惠方作腹痛)。
翠尾骨上三寸骨陷间(灸三壮。炷如小麦大。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
诸般医治不瘥者。岐伯云。兼三伏内。用桃柳水浴孩子。午正时当日灸之。后用清帛子拭。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汗出也。此法神效不可量)。
龟尾(即脊端穷骨也。灸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愈)。
卷八 针灸门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斑疮入眼)。
肩中俞二穴(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奶癖目不明)。
第九椎下节间(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也)。
阳刚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陷者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饮水不歇,面目黄者)。
囊后缝十字文(当上灸三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胎产疝卵偏肿重者。春灸夏效。夏灸秋效。秋灸冬效。冬灸春效)。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各一壮。炷如小麦大。治小儿羸瘦。食饮少。不生饥肤)。
卷八 针灸门
全婴方灸法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若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坐点则坐灸。反此者。不得其穴矣。
凡灸。若遇冷雾风雪猛雨大暑雷电虹霓。临时且停。候清明再灸。灸时。不可大饥大饱见一切不祥之事。
凡新生男女。七日以上。周岁已还。不过七壮。如雀粪大。头面手足胸前诸穴。不可灸有疾不过七壮。背不过二七壮。又云。小儿艾炷如小麦大许。但三五壮而止。又云。
夫病至极。服药无效者。可以求疗尺寸之法。古者。以人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为一寸。其间有身长手短者。是以不可一概论也。今人不辨长短。
但以灸之。多不应效。通真子云。身手平等者。以中指第二节为一寸。身长手短者。大拇指第一节为一寸。宜根据此行。取患者男左女右手为一寸。即无疑碍矣。又云。大人小儿男左手女右手。比量中指第一节为一寸。千金翼云。灸节指根。
卷九 针灸门
诸风
(附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HT 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
或嗔骂无度。或者蜚蛊向导。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多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去。验有实。立得向导。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根据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根据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 。 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 。 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 。 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