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西方子云。主恍惚不乐。胸热。口干。烦渴。喘息。头痛吐而不出。灸五壮。明堂经云。主小儿惊痫。(又)
  神道一穴
   在五椎节下间陷中。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癫螈 。
  可灸七壮。明堂经云。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腰脊急强。 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主寒热头疼。进退往来。热喘目痛。视物不明。(又)
  灵台一穴
   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热病脾热温疟汗不出(出素问)。(又)
  至阳一穴
   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
  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西方子作留气难言)。明堂经云。灸七壮。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鸣也。(又)
  筋缩一穴
   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云七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明堂经云。灸五壮。主癫疾。多言反目瞪也。(又)
  脊中一穴
   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
  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按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云。
  治小儿疳。脱肛。铜人经云。一名脊俞。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西方子云不灸。(又)
  悬枢一穴
   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经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十一椎下。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积气上下行。米谷不化。下利。腰脊强。
  不得屈伸。腹中留积。明堂经云。主腹中积气。上下腹中尽痛。(又)资生经云。铜人经载。
  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下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
  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故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经同。当以铜人经为正。明堂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中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穴
   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堂经作俯而取之)。针五分。
  灸三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头痛如破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明堂经云。主寒 疟。(又)
  阳关一穴
   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胫脾不仁。铜人经云。阙疗病法(出素问)。(又)
  腰 一穴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一作陷中)。以挺腹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针八分。留三呼。
  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经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又云。针五分。灸三壮明堂经云。三壮。下云五壮。素问注云。针一分。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作二寸。
  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僵不得回转。温疟 疟。明堂经云。灸五壮。主腰疼。不得久立。腰以下至足令不仁。坐卧难。腰脊强急。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难举动也。忌房劳举重强力。(又)
  长强一穴
   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其穴趺地取之。甲乙经云。在脊 端。针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其穴趺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甲乙经云。针二寸。留七呼。明堂下经云。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下血及漏。五种痔。疳蚀下部 。又云。在穷骨下宛宛中是。西方子云。主心痛气短。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愈。惊痫螈 。吐泻。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 。头重。洞泄不禁。
  腰脊急僵。不可俯仰。脊痛寒 反折。主癫疾。明堂经云。主大小便难。五淋。久痔。又云在腰俞脊骸端陷者中。主狂病。及小儿惊痫。忌冷食房劳。(又)资生经云。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王氏云。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信。盖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卷七 针灸门
  穴
  (外督俞二穴。气海俞二穴。关元俞二穴)
  大杼二穴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经同)。
  明堂经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问同。难 骨会大杼。骨病治此)。铜人经云。甲乙经足太阳手少阳之会。疗疟。颈项强痛。不可俯仰。左右不可顾。头痛振寒。癫疾螈 。气实胁满。伤寒汗不出。脊强喉痹。烦满风劳。气急咳嗽。胸中郁郁。身热目眩。腹痛卧不安席西方子云。又名本神。不灸(膀胱)。资生经云。明堂经禁灸。而铜人经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
   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若频刺。
  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铜人经云。督脉足太阳之会。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
  鼻鼽。出清涕。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西方子云。疗风眩头痛。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
  明堂下经云。三壮(千金云。肺俞。对乳引绳度之)。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上气呕吐。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强痛。寒热喘满。虚烦口干。传尸。骨蒸劳。肺痿咳嗽。疗胸中气满。背偻如龟。头目眩。令人失颜色。又云。理癫痫。瘿气。肉痛皮痒。明堂经云。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宛宛中。主肺寒肺热唾血。西方子云。主吐逆。脊强。喘嗽。少气胸中痛。及百病。
  
  厥阴俞二穴
   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壮(千金扁鹊云。名关俞)。
  铜人经云。治逆气呕吐。心痛。留结胸中。烦闷。牙痛。西方子云。灸五壮(出山眺经)。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下经云。灸五壮(千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铜人经云。治心中风。狂走发痫。乱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餐食即吐。咳嗽。唾血。目痛。明堂经云。主心痛。背相引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胃中弱。目KT KT 泪出。悲伤也。资生经云。铜人载。
  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乃素问之所戒。岂可妄针耶。千金言。风中心。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又当权其缓急可也。
  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
   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铜人经云。主理寒热腹中痛。雷鸣。气逆心痛。灸三壮。资生经云。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五壮(难疏。血会鬲俞。血有病治此)。铜人经云。治咳而呕逆。膈胃寒痰。食饮不下。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热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又云。治寒热骨痛。虚胀支满。痰疟。 癖气块膈上痛。西方子云。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肩背寒 。痰饮。吐逆。汗出。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主吐食。明堂经云。治胃弱食少。资生经云。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
  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陷者中。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经下云。
  七壮。素问云。刺中肝。五日死。又云。主咳逆。两胁满闷。肋中痛。目中白翳。气短唾血目上视。多怒狂衄。目KT KT 远视也。铜人经云。主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胁下与脊相引痛。而反折目上视。目眩循眉头痛。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又云。理口干。
  中风。支满。短气。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闭塞。腰痛肩寒。西方子云。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吐血。呕血。筋急。手相引痛筋寒热 。
  
  胆俞二穴
   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堂经云。三分。
  下经云。灸五壮。又素问云。刺中胆一日半死。铜人经云。治心腹胀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中痛。食饮不下。目黄。胸胁支满。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又云。足太阳脉气所发。主理心胀满。吐逆。短气。痰寒闷。食难下不消。针入三分。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
  五壮素问云。刺中脾。十日死。铜人经云。主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胆。
  善欠。胁下满。泄利。体肿。四肢不收。痰喘。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又云。理腰身黄胀满邪气。西方子云。主腰脊强急。热 引骨痛。食不生肌肤。欲吐身重。不欲动。明堂经云。主饮食多咽。四肢烦热。嗜卧怠惰。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堂经云。
  三壮。下经云。七壮。铜人经云。治胃中寒腹胀不嗜食。羸瘦。肠鸣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急。又云。理烦满吐食。针二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食多。呕吐食不下。
  
  三焦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针三分。下经云。灸五壮。铜人经云。治肠鸣腹胀。腰痛。水谷不化。腹中痛欲泻注。目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强。不得俯仰。又云。足太阳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腹积聚如石。灸三壮。明堂经云。正坐取陷中。灸五壮。主背痛身热。
  
  肾俞二穴
   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
  明堂经云。三壮。下经云。五壮。素问云刺中肾六日死。又云。主腰疼不可俯仰。转侧难。身寒热。饮食倍多。身羸瘦。面黄黑。目KT KT 然。主丈夫妇人久积冷气。变成劳疾。铜人经云。
  治虚劳。耳聋。肾虚。水藏久冷。心腹 胀。两胁满引少腹急痛。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
  阴中疼。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足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腰中四支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又云。主冷呕。好独卧。西方子云。主腰痛。小腹痛。呕吐。寒中洞泄。小便难。赤浊。骨寒热。两胁引满。目不明。恶风寒。面赤热。心痛如悬。慎如前法。
  
  气海俞二穴
   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铜人经云。理腰痛。痔病泻血。
  灸三壮。资生经云。按明堂经有气海俞。而铜人经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
   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经云。
  治腰痛肠鸣。腹胀满。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或有洞泻。食不化。脊骨强。不得俯仰。针入三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利。腹 肿。暴泻食不下。喜饮。忌生冷。酒面等物。
  
  关元俞二穴
   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铜人经云。理风劳。腰痛。泻利。
  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资生经云。按明堂经有关元俞。而铜人经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
   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经云。
  治小便赤涩。淋沥烦热。少腹 痛。脚肿。短气不嗜食。大便脓血出。五痔疼痛。妇人带下。西方子云。主大小便难。淋沥。小便黄赤。泻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腰脊疝痛。及腰脊急强
  膀胱俞二穴
   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又云。主腰脊急强。腰下酸重。劳损不仁。腹中痛。大便难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风劳腰脊痛。泻利。大便难。小便赤涩。遗溺。阴生疮。少气。足 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脚膝无力。西方子云。主泻利肠痛。烦满汗不出。小便赤黄。坚结积聚。
  足清不仁。主热 引骨痛。明堂经云。各二寸半陷中。
  
  中膂内俞二穴
   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铜人经云。治肠冷赤白痢。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西方子云主腰疝。寒热 反折。
  
  白环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甲乙经云。针如腰俞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又云。主腰脊急强痛。不能俯仰。起坐难。手足不仁。小便黄。